夢回1970年代:鮑威爾能否成爲第二個沃爾克?

2022-03-27 00:00:17

數據顯示,美國CPI同比數據已經連續21個月出現上漲,並且連續幾個月在接近8%的水平高企未落。

這場幾乎可以稱爲“曠日持久”的高通脹,令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美國爆發的那場前所未有的滯漲危機。

在當時,美國通脹率一度飆升至15%。後來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咬着牙將基準利率提高到了超過20%的水平,這場危機才得以畫上句號。

沃爾克的正直和堅持是正確的。他說:“(只要)你的目標足夠明確,力量足夠強大,之後你會經歷多年的增長。”

如今,鮑威爾能否成爲拯救美國於通脹水火間的第二個英雄呢?

01

上世紀70年代令人瞠目結舌的通脹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通脹,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史詩級的“滯漲”。

約翰遜和尼克松政府要求支付社會項目和越南战爭費用的政治壓力,使得美聯儲的政策不得不保持寬松,同時允許預算赤字膨脹至二战以來的最高水平。這種結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上世紀70年代失控的通脹。

其他因素還比如尼克松在1971年關閉黃金窗口,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尼克松在1971年到1974年結束價格工資控制等等。實際上,這些事情已經是“快要燃燒起來的大火”,而過度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無疑給這把火又澆上了一桶油。

當時,美聯儲低估了所謂的NAIRU(非加速通脹的失業率),這意味着美聯儲認爲自己有比實際更大的政策靈活空間。NAIRU的實時估計比回顧性估計低1個百分點以上。

到1973年,美國國內物資瘋狂漲價,雞蛋漲了49%,肉類整體漲了25%。當時的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在1974年开始重新放松政策,以應對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但通脹的余燼仍在燃燒。到1980年,美國通脹率飆升至前所未有的15%。

此時GDP增速急轉直下,失業率飆升,美國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

美聯儲在應對通脹和就業之間搖擺不定,導致商業周期動蕩,通脹猖獗,經濟增長乏力。

02

保羅沃爾克從天而降

真正讓美國脫離滯脹苦海的,是80年代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他因成功治理了通脹,被奉爲美聯儲歷史上最偉大的主席而載入史冊。

當時,沃爾克進行了大幅加息,並嚴控市場上的貨幣數量。但他最初的幾輪加息,並沒有讓通脹降下來,他就索性一口氣將利率水平提高至創紀錄的21%。

沃爾克的決策核心,是不惜一切代價扭轉市場預期,表達出美國決策層對治理通脹的強烈決心。他表現出了一種“壯士斷腕”的勇氣。

這種治理通脹的方式在當時受到了失業工人的強烈反對,但事後證明卻十分有效,沃爾克的堅持是對的。

1983年,美國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通脹率下降至3.2%,1986年降到了1.9%。1983年實際GDP是相當可觀的4.6%,1984年則高達7.2%。

03

鮑威爾能復制“沃爾克時刻”嗎?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央行存在着一個“go-stop”的體系:在這個周期的“go”階段,央行將保持寬松的政策,直到公衆开始擔心通脹;然後,央行將進入緊縮政策的“stop”階段,直到不斷上升的失業率成爲人們擔憂的問題。

盡管當時的環境與今天的環境有一些不同,但也有一些關鍵的相似之處。20世紀60年代末爲70年代的“超級通脹”(Great Inflation)埋下了種子,這與今天的形勢相似。

在如今這個看似已被“馴服”的通脹周期中,也存在着類似的風險:隨着抑制物價的政治壓力減輕、中期選舉結束以及失業率开始上升,美聯儲不得不大幅加息,從而引發經濟的深度衰退。

在過去兩年中,美聯儲轉向了2%平均通脹目標,並承諾實現最大就業。與其說美聯儲低估了NAIRU,不如說是完全拋棄了這個概念。鮑威爾曾公开表示,如果有必要,將“過度放松政策”以實現充分就業。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