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雲首次年度盈利,國內雲廠商何時迎來集體回報期?

2022-06-08 18:00:38

科技雲報道原創。

成立13年來,阿裏雲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阿裏巴巴集團最新財報顯示,2022財年(自然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阿裏雲業務營收(抵銷跨分部交易前)超過1000億,抵銷後營收746億,全年同比增長23%。

在盈利方面,阿裏雲業務由2021財年的虧損22.51 億,扭虧至2022財年的盈利11.46億元。

事實上,阿裏雲已連續6個季度盈利,成爲中國首家實現持續盈利的雲計算廠商。

不過業內也注意到,阿裏雲的利潤佔比較小,且營收增幅連續多季回落,算是誕生以來的最低增速。

阿裏雲能否持續擴大盈利,與亞馬遜雲科技(AWS)、微軟雲(Azure)等海外雲計算企業的差距能否縮小,以及國內雲計算廠商能否集體實現盈利,一連串的疑問依然懸而未決。

雲業務已成第二增長曲线,但中美盈利差距較大

提起阿裏雲,自然會與AWS相提並論。

無論是AWS背後的亞馬遜公司,還是阿裏雲背後的阿裏巴巴集團,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電商龍頭。

電商平臺天生就對雲計算具有旺盛需求,無論是阿裏雲還是AWS,最初做雲都是爲了“求生存”,由此也誕生了中美兩大雲巨頭。

如今,雲已經成爲這兩大電商龍頭的第二增長曲线,成功實現“反哺”。

亞馬遜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盡管亞馬遜虧損38億美元,是2015年以來首次財季虧損,但雲業務成了亞馬遜的“救命稻草”:

AWS營收增長37%達184億美元,佔亞馬遜總收入的16%左右;淨利潤同比增長近57%達65.2億美元,填補了季度營收很大一部分虧空。

值得關注的是,雖同爲第一梯隊, AWS與阿裏雲在全球雲市場的份額差距仍比較大。

據Gartner統計,2021年,AWS市場份額爲38.92%,阿裏雲僅有9.55%。不過,在亞太地區,阿裏雲則以25.53%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在中國,阿裏雲更是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兩者的盈利能力更是差異巨大。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AWS營收爲622億美元,佔亞馬遜13%的營收份額,但是利潤卻高達185億美元,貢獻了55%的淨利潤。

相比之下,阿裏雲在2022財年的營收規模佔阿裏巴巴總營收近12%,與AWS的營收佔比接近,但盈利僅爲11.46億元,貢獻了7%的淨利潤。

爲何阿裏雲的毛利率更低,不如國外同行賺錢?

國內數字化水平較低,或成雲巨頭盈利難的關鍵

衆所周知,雲計算屬於重資產運營模式,具有典型的規模效應:客戶越多,邊際成本越低。當度過了最开始的盈虧平衡點,後面就接近“躺着賺錢”。

但雲廠商前期對服務器購置、IDC租賃等建設的巨量投入,以及資產折舊攤銷等因素,都會拉長雲廠商的盈利周期。這也是爲什么AWS需要10年、阿裏雲花了12年才實現盈利。

但爲什么同樣的高投入,卻沒有產生同樣的高回報?

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國內整體數字化水平較美國更低。

盡管我國雲計算產業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統計,我國企業的上雲率僅達到30%,工業、交通、能源、傳統行業的上雲率更低,大約在20%左右。在應用上,美國企業上雲率高達85%,歐盟也有70%。

這種差距導致國內政企機構對雲的使用量遠遠不及國外發達國家。

同時,由於中國政企機構整體IT水平不高,技術基礎並不均衡,國內雲計算廠商不得不承接較多的定制化項目、提供更多的线下解決方案,這也使得雲廠商運營成本較高,毛利率跟不上。

此外,產業生態薄弱也是拖累國內雲廠商盈利的一大因素。

從需求的角度來說,SaaS是IaaS、PaaS的需求之源,SaaS生態越繁榮,IaaS、PaaS的需求越大。

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SaaS市場規模爲1198.7億美元,SaaS在美國公有雲中的佔比高達67.1%。同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僅爲美國的4.1%,SaaS在中國公有雲中的佔比僅爲25.5%。

貧瘠的SaaS生態,讓國內的IaaS和PaaS廠商普遍“生意難做”。

反觀美國從60年代後就大力投入傳統IT建設,技術生態經營時間長、底子厚,整個雲產業標準化程度高,分工明確,產業上下遊相互促進。

例如,AWS近80%的收入來自於單一產品或模塊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業務。哪怕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層較單薄,行業認知不足,也能靠SAP、Salesforce等平臺層合作夥伴補足。

但中國是跨越式追趕,沒有類似的技術產業生態和技術標準,雲廠商必須自建生態、自造引擎。

因此,阿裏雲提出“雲釘一體”,將釘釘改造成雲計算進入傳統企業的先鋒,一手低代碼开發,一手團結ISV(軟件供應商)、硬件、服務商、咨詢商,以此降低傳統企業搭建應用系統、切入雲計算的難度。

騰訊雲則圍繞SaaS生態推出“千帆計劃”,在騰訊雲和企業微信的基礎上全面連接微信、QQ、騰訊會議等C端平臺,發揮騰訊C2B的战略優勢,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華爲雲堅持做行業應用的“黑土地”,陸續發布了及沃土雲創計劃、星光計劃等多項生態夥伴計劃,與夥伴共創共享共贏。

目前,國內各大雲廠商仍在補充業務生態,擴大解決方案的一站式屬性,嘗試在更多行業佔據地利,不少營銷費用都補貼給了生態夥伴,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增速放緩,國內雲廠商集體盈利尚早

無論如何,在虧損是常態的雲計算行業,阿裏雲能實現年度盈利,已經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

從某種程度上說,阿裏雲盈利是一個信號,這意味着市場競爭到了另一個階段,頭部雲廠商也走到了商業盈利拐點。

但國內雲廠商何時能實現集體盈利?

近期,華爲、騰訊、金山、百度等多家廠商,陸續放出各家雲業務在新一季度的數據。數據顯示,各家雲業務的增速均有所放緩,例如:

華爲雲從前年的三位數營收增速降到去年的34%;

騰訊含雲在內的To B業務收入增速放緩,一季度金融科技與雲整體收入428億元,同比增長10%,低於市場15%-20%的增速預期;

百度智能雲業務營收達39億元,同比增長45%,相比前幾個季度均超50%的高增速也有下降。

阿裏雲增速同樣放緩,2021財年阿裏雲收入同比增長50%,2022財年收入同比增長23%,成爲近年來增速最低的一年。

在互聯網紅利逐漸遠去、需求疲軟的當下,更爲激烈的行業競爭仍在持續升溫。字節跳動、快手等新巨頭All in雲計算的战略,已完全不能讓阿裏雲等對手低估其做雲計算的實力。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新基建剛剛起步,雲計算行業現在還處於投入期,雲計算市場的比拼還遠不到終局,現在預言行業集體盈利尚爲時過早。

隨着巨頭們內卷加劇,雲計算仍需不斷追加投入,降本增效;同時,國內產業互聯網的深入,雲計算需要針對各行各業有非常精細而專業的解決方案,難度越來越大。這將進一步加劇各家雲廠商的成本壓力,造成盈利能力偏弱。

爲了緩解壓力,雲巨頭們將目光轉向了政務雲這一大蛋糕上。但單純從投入與產出比來說,政務雲對廠商而言並不算太好的生意,議價能力偏弱是回報能力不高的主因。

如果不能早日過渡到PaaS區域,虧損壓力仍將是巨頭們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關於科技雲報道】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