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讀財報

文章數量

2

粉絲數

0
Ta的最新文章

馬斯克成功“上天”,國內商業航天這門生意如何了?

2022-06-17 12:00:29

在外國,得益於馬斯克明星企業家的影響力和SpaceX的多個“首次”,商業航天吸引了不少投資人和硅谷科技大佬的關注。而在國內,商業航天雖稱不上是一個廣受關注的產業,卻也前景十足,並开始嶄露頭角。

根據《華夏時報》消息: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國內至少有21家商業航天企業宣布獲得融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屬於商業航天產業鏈的上遊和中遊環節,包括衛星互聯網等衛星應用、火箭整體制造、火箭配件或配套設備制造、衛星整體制造及配套設備制造等細分領域。

本文將聚焦以馬斯克SpaceX公司爲代表的商業航天發展,結合國內目前產業的投融資現狀,跟大家聊一聊商業航天這門生意。

商業航天,美國獨大

無論是出於和蘇聯太空軍備競賽,還是自身航天事業發展的需求,1984年美國通過《商業太空發射法案》,允許私營企業有償爲政府提供發射服務。

這一舉措打破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壟斷地位,隨後美國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扶持商業航天發展。法案通過後,商業火箭的發射开始加速發展,NASA也开始鼓勵私人火箭的發射,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這兩大全球軍工企業巨頭,就成爲第一批喫螃蟹的人。

商業航天的大幕逐漸拉开,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嗅到了機會。

2002年6月,馬斯克成立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公司成立一年半後,馬斯克就計劃發布第一枚火箭“獵鷹一號”。

2015年之前,SpaceX先後發射過3次,均以失敗告終,這也證明商業航空並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直到2015年,獵鷹九號成功垂直着陸,並回收第一級火箭,讓全世界矚目。隨後2016年,獵鷹九號成功着陸在海上移動平臺,2017年實現火箭的重復使用,SpaceX逐漸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火箭發射之余,2015年,SpaceX還啓動了“星鏈”計劃,計劃於2019-2024五年間,在地球地軌搭建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爲用戶和企業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服務。到2020年SpaceX再次提出了3萬顆的地軌小型衛星計劃,在民用之余,同時爲美國軍方提供通信測試。

2020年5月,SpaceX向國際空間站輸送兩名宇航員並進行了爲期兩個月的“太空之旅”,這使得SpaceX成爲首家將宇航員送入宇宙的私營企業,打破了多年以來的政府壟斷。

可以說,SpaceX代表了民營航天企業的最高水平,憑借一己之力讓商業航天進入發展快車道。

就在前兩天(6月14日),在推遲數月後,SpaceX的“星艦”項目也最終通過了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環境評估,掃清了目前該項目的最大監管障礙。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不少人都有耳聞,而該計劃的核心就是SpaceX新一代超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

據悉,星艦將使用全新研制的猛禽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性能全面超過了現役SpaceX獵鷹火箭使用的梅林1D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

當然,發射成功只是开始,SpaceX在商業航空領域緣何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和地位?

一個極爲重要的評估標準,就是成本。

在商業領域,相近的價格但更好的服務,或者相近的服務但更低的價格,一直是企業保持競爭力也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商業法則,商業航天也不例外。所以,在同等服務下,核心競爭力就來源於低成本。

美國登月計劃耗費資金493億美金,且都是一次性成本,登月計劃的火箭只能發射一次,沒辦法重復利用,屬於資金投入的無底洞。因此,即便這樣的方式穩定安全、技術成熟,但如果都像軍用航空一樣火箭在大氣層中解體,隨後掉進大海,這樣的發射成本高,對於商用航天來說很難負荷。畢竟,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需要發射軍用規模的火箭。

SpaceX在早期獵鷹一號經歷過3次發射失敗後差點破產,後來NASA跟SpaceX籤單,這才解了燃眉之急。所以說,能否降低成本實現盈利,是商業航天企業能否存活下去的關鍵,也是商業航空發展的難點。

SpaceX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答案是:目前已經解決了部分。

採用液體燃料,大大壓縮成本;發展火箭可回收技術;發展多元探測業務、借助多元資本力量等等,SpaceX對於成本的控制开創了商業航天火箭發射的新局面,這是SpaceX在成本方面極致壓縮和創新帶來的結果。

對比國家隊動輒上億美元的發射項目,SpaceX成功將成本控制在了千萬級別,龍飛船2號的單張船票爲5800萬美元,可回收利用的“獵鷹-9”平均發射成本在6000萬美元上下。

圖片來源:安信證券

商業航空的目的在於盈利,在於利用商業的力量推動科技發展,再反哺商業,實現共贏。而這一點,國內商業航天項目日益火熱的投融資局面,也驗證了國內企業正在加速往前衝。

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

在馬斯克和他的SpaceX消息鋪天蓋地時,中國的商業航空也在緩慢但一步一步發展中。

在過去十年間,我國的商業航天產業融資整體呈上升趨勢,共約341起融資,披露融資額達243.1億元。特別是2015年之後,發展更爲迅速。

2015年,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2015年也被業內認作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從2015年起,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產值從2015年的3764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0202億元,直接突破萬億元大關,2020年較2019年增長61.21%。

而到2021年,中國航天相關企業注冊有16550家,商業航天產業全年融資共35起,金額達64.5億元。到今年一季度,公开的融資總金額已經近40億元。從該數據來看,今年全年,航天產業的融資數量和規模大概率會超越去年。

在全球商業航天發展迅速的行業大背景下,中國作爲航天大國,自然不可缺席,資本和科技結合之下,也會助力行業加速發展。根據艾媒咨詢報道,預計2024年,商業航空領域投資市場規模更有望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增幅加快。

火熱的資本市場下,商業航天賽道的民企也正在抓緊追趕。

就在上月(5月6日),位於南通高新區的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星雲-M”1號試驗箭。根據南通廣播電視臺報道,深藍航天完成的1公裏級垂直起飛及降落飛行試驗,是目前國內开展的飛行高度最高、飛行速度最快、飛行時間最長的垂直回收飛行試驗,也是SpaceX以外,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復用全部低空工程試驗的公司。

我們在上文提到商業航空可復用火箭對於降低發射成本、提升毛利潤,實現商業航空持續盈利發展是關鍵,深藍航天只是其中一例。有技術有資金的公司不止這一家,比如2018 年成立的星河動力,比如星際榮耀、銀河航天等等多家企業。

4月28日,“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正式掛牌成立,七個月前,有一家代號爲“GW”的中國公司,向ITU遞交了頻譜分配檔案,計劃發射兩個衛星總數達到12992顆的寬帶星座計劃,中國商業航天正在迎頭趕上。

當然,由於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在發射衛星方面跟美國相比還不是一個量級。目前美國正處在商業的應用階段,涉足領域幾乎覆蓋全部航天產業,從傳統的商業衛星發射和應用,擴展至深空探測、太空旅遊等新興產業。可見,在商業應用這一方面,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仍然有很大一部需要跨越,不過,從發展勢頭來看,追趕甚至趕超只是時間問題。

尾聲

今年3月,美國宇航局重返月球計劃的主角——SLS發射系統,搭載着獵戶座出現在了肯尼迪航天中心,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各方關注,也讓航天界爲之沸騰。不過,根據法媒4月18日報道,該火箭將返廠維修,目前還無法發射成功。

Falcon Heavy vertical at Kennedy Space Center

商業航天從來不是門簡單生意,SpaceX的系統也不是就很完美。在上文我們提到的SpaceX“星艦”項目,也遭到當地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原因就是之前實驗的幾次爆炸事件讓人們擔心污染和生態問題。

2021年,SpaceX在佛羅裏達州建造的星艦發射塔架,其百米之外就是NASA的39A發射臺。NASA一位負責人表示,如果星艦爆炸,將會波及39A發射臺,導致美國載人飛船無法發射,宇航員無法前往國際空間站。

技術、環境問題、大國競爭和博弈等等,商業航天面臨的難題不算少。所以,如果發射失敗的新聞看多了,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妨再給些時間,讓科技逐漸進步。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