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醫藥停售,阿裏健康雪上加霜

2022-06-26 06:00:18

阿裏健康的日子,可能會越來越難過了。

先是在5月25日公布的2022財年財報中,披露了自家由盈轉虧,經調整後淨虧損3.94億元。而後,國家藥監局5月9日在官網刊登的《國家藥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也在6月9日截止了反饋。

其中新增的第八十三條規定,明確說明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這一規定矛頭直指互聯網醫療行業,而阿裏健康作爲龍頭企業,自然是避無可避。

盡管業內人士普遍表示,這一個條例仍處於意見稿範疇,還無法確定是否會最終出臺,同時也有類似於“剝離獨立公司”的方式進行規避。但是考慮到長期以來監管部門對醫療行業的重視,這條規定出臺的可能性極大,並且所謂的規避方式,最終也可能會被堵死。

因此,阿裏健康所在的港股互聯網醫療板塊,开始了持續的大幅下跌。截至6月22日收盤,阿裏健康下跌13.67%,京東健康下跌14.83%,均是慘淡收場。

互聯網醫療,難道就要止步於此了嗎?

一、醫藥自營佔比87%,阿裏健康將遭“滅頂之災”?

回顧2021財年阿裏健康的意氣風發,怎么都想象不到,僅僅過去一年就會落魄至此。

根據財報信息,從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阿裏健康總營收首次突破百億,達到了155.18億元。同時淨利潤3.49億元,漲幅高達5392.86%,調整後淨利潤6.31億元,實現了從2014年港股上市後的首次盈利。

然而到了2022財年,雖然阿裏健康的總營突破兩百億關口,達到了205.78億元,但是增速卻只有13.57%,相比過去6年完全墊底。此外,淨利潤虧損2.66億元,調整後淨虧損3.94億元,跌幅更是達到176.18%。

仔細探究這一輪業績大幅振蕩的原因,或許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1.營收結構依賴自營藥房,互聯網醫療熱潮降溫。

阿裏健康的業績驅動,主要來源於醫藥電商業務。大致可以分爲醫藥自營、天貓醫藥平臺、新零售這三大業務板塊。

根據2022財年財報,報告期內,醫藥自營業務總收入179.11億元,佔總營收的87%。同時,以阿裏健康品牌進行運營的自營藥房,其通過銷售藥品帶來的收入,在其中佔比64%。

幾乎可以說,醫藥自營業務的表現,直接影響了阿裏健康的盈虧波動。就好比從2021財年至今,阿裏健康的營收增速從61.71%下滑至13.57%,而醫藥自營業務的營收增長,也從62.5%,以近乎對半砍的幅度降至35.5%。

在這種大環境下,一旦藥監局真的出臺了第三方平臺停售藥品的條例,對於阿裏健康而言,足以稱得上是滅頂之災。再加上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無論是末端消費者還是投資者,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熱情都有所消退,整個行業或許都要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2.基礎开支居高不下,資金鏈面臨承壓風險。

有着淘寶、天貓、支付寶等APP矩陣和商業生態的支持,相較於被流量採买加重成本負擔的各個競爭對手,阿裏健康的優勢可謂是得天獨厚。但即便沒有流量購买的拖累,阿裏健康在2022財年的銷售成本也達到了164.7億元。

除了19.81億元的銷售和分銷成本,大部分費用都落到了鋪設自營藥房、完善配送鏈等基礎設施的开支上。與此同時,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裏健康的流動負債已經達到了87.43億元,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只有4.24億元,或許資金鏈正處於壓力之中。

同時根據天眼查的數據庫,還能發現阿裏健康旗下的自營藥房,長期存在各種司法糾紛,僅是被收錄的开庭公告,就已經達到了102起。

內憂外患之下,阿裏健康免不了要經受一段時間的坎坷。與之相應的,衆多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都面臨着同樣,甚至更加艱難的處境。

二、虧損成風監管缺失,互聯網醫療亂象叢生?

互聯網醫療企業衝擊IPO的熱潮,似乎止步在了2022年晚春的細雨之中。

從2021年至今年4月,微醫、醫聯、醫脈通、叮當健康、圓心科技等衆多明星企業,先後开啓了IPO衝刺的道路。盡管這些企業至今仍在爲之努力,但此前的聲勢如何浩大,隨後的沉默就有多么刺耳。

尤其是在這份熱鬧的背後,各個被冠以“獨角獸”名號的企業,也不斷被扒出了不同於光鮮外表的狼狽內在。其中最爲明顯的,莫過於幾乎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面臨着巨額的虧損。

一度被視作,阿裏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之後“第四巨頭”的微醫,在今年謀求港股上市之前,3年來已經連續虧損將近80億元;騰訊、紅杉資本等11家知名投資機構關注的圓心科技,連續虧損4年,累計虧損達到了13億元左右;有仁和集團做背書,連續兩次申請港股上市的叮當健康,4年裏更是虧損了將近29億元。

諸如此類,擁有明星資本護航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大都沒能找到優質經營模式和盈利渠道。可想而知,整個行業或許都在面臨着同等的困惑和焦慮。

之所以虧損現象成爲行業常態,以及長久以來都難以走通盈利模式,大概是基於這三個難以回避的因素——

1.無法觸及醫療的核心診斷業務。

雖然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阿裏健康、京東健康、微醫等线上平臺都及時跟進了在线接診服務,在醫療資源最緊缺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嚴格來講,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政策支持,現階段的线上診斷業務,還遠遠無法達到线下醫院的高度。

最早的线上診斷,出現於1995年網絡剛剛开始普及的階段。此後多年的發展期間,由於缺乏相應的監管制度,线上診斷可謂是魚龍混雜,以至於出現了“莆田系”大行其道,以及“百度百度,癌症起步”的調侃。

對线上診斷效果的不信任,也導致了市場接受度普遍較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國內使用线上診斷服務的用戶人數,僅佔10%左右。

2.用戶拓展的流量費用過高。

並不是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像阿裏健康、京東健康一樣,擁有穩定的流量入口。隨着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线上流量的價格和獲客成本也在持續增長,依靠傳統的流量採买方式來拓展用戶,只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就像是叮當健康,根據財報信息,其在2021年用於銷售和市場推廣的开支,佔據了總營收的22.7%。而且即便是阿裏和京東,也在無法避免獲客成本攀升帶來的影響,從整個行業來看,燒錢做市場的經典互聯網打法,已經很難再繼續維持。

3.網售處方藥亂象頻生。

在醫藥的盈利模型中,處方藥的重要性遠超過非處方藥。但是由於藥品的特殊性,監管部門在2019年12月才放开了部分處方藥的網絡銷售途徑,並且在銷售過程中有着嚴格的限制要求。

然而即便如此謹慎,依舊止不住亂象頻發。諸如無證營銷、給錢就賣、監管缺失等情況屢屢出現,甚至發生過,用寵物照片作處方都能买到處方藥的鬧劇。

在整個過程中,平臺方普遍存在着管理失位、未盡到審方責任、無視法規等情況。或許,這也是爲什么,藥監局會嘗試禁止第三方平臺銷售藥品。

無論如何,互聯網醫療都是醫療行業未來前景的大勢所趨,在探索階段爆發的問題和改變,都是爲了在今後形成更規範、更合理的行業生態。

對阿裏健康等企業而言,即便真的被禁止參與醫藥業務,或許也能找到別的突破口吧。

參考資料:

《第三方平臺或不得直接網上賣藥!阿裏健康、京東健康應聲大跌》——財經天下周刊

《阿裏健康2022財年由盈轉淨虧3.9億,毛利增速大幅放緩、銷售开支20億增6成》——搜狐財經

《疫情反復,阿裏健康們還能做什么》——雲臺

相關證券:
  • 阿裏健康(00241)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