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3M、GE、GSK等跨國藥械巨頭緣何密集分拆“瘦身”?

2022-08-09 23:01:12

從分拆的目的來看,大多是爲了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战略上的聚焦核心業務,同時還希望通過分拆可以獲得不錯的資本回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上海報道  近兩年來,隨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大流行,全球醫藥健康消費市場正在發生劇變,與此同時一些重點國家市場的政策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爲了適應新的發展環境,跨國藥械企業正在加速變陣,“分拆”“剝離”“出售”一時之間成爲全球關注的關鍵熱詞。

近日,3M公司宣布計劃將旗下醫療保健業務分拆爲一家公司並獨立上市,該交易預計將在2023年底完成。分拆完成後,3M將持有新設立醫療公司19.9%的股權。據公开信息,拆分後的3M公司將繼續作爲一家服務於終端市場的材料科學創新企業,而新成立的醫療公司將聚焦於傷口護理、口腔護理、醫療IT和生物制藥過濾等業務。

而GE方面在7月18日發布了其計劃通過分拆組建的三家全球領先的投資級上市公司的全新品牌標識。這三家公司將分別聚焦醫療、能源和航空三大行業板塊。GE醫療業務在完成拆分後,將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獨立後的醫療業務將推動在精準醫療領域的創新,聚焦改善患者預後和疾病診療水平。

此外,今年葛蘭素史克(GSK)也完成了20年來最大重組,消費健康業務正式完成拆分。去年強生和默克集團等行業巨頭也宣布了分拆战略。

除了分拆,出售剝離也成爲新常態。日前賽諾菲與Neuraxpharm達成協議,公司將17種藥物出售給Neuraxpharm。據了解,賽諾菲這17種藥物共同構成38個品牌,這套產品一起正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此前,賽諾菲還宣布分拆旗下原料藥公司EUROAPI在法國上市。

爲何近年跨國藥械巨頭如此密集進行分拆“瘦身”?對此,CIC灼識咨詢經理劉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跨國藥企公司主要基於兩個因素考慮分拆,一是公司不同部門之間缺乏足夠的共生關系,二是公司認爲市場沒有正確評估公司的真實價值。基於這些因素,跨國企業進行分拆來實現價值最大化。

實現價值最大化

從分拆的目的來看,大多是爲了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战略上的聚焦核心業務,同時還希望通過分拆可以獲得不錯的資本回報。

劉昕舉例分析指出,GE拆分爲3家獨立上市公司,分別在能源、醫療保健和航空行業,是希望通過拆分擺脫過去復雜的集團結構,爲關聯性較小的各部分業務打造最大的獨立運營空間,從而實現優化;默克集團分拆旗下醫療保健業務Organon則加強了战略布局,優化了資本結構,使得市場能夠更加充分地評估公司價值。

“許多跨國藥企分拆之後,母公司的股價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這也實現了股東價值的更大化。”劉昕說,首先,跨國藥企分拆後可以通過已有的品牌影響力打开市場認知度,通過此前已經建立的市場認知度作爲基礎,來提升分拆後公司的市場認知度。其次,分拆公司可以進行本土化發展、採取差異化策略,通過長期的優質運營,在與母公司不同的行業內佔據穩固的市場地位。

實際上,跨國企業的分拆也是當前市場趨勢的必然行爲。劉昕分析認爲,從市場收益來看,以零售端爲例,由於全球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個國家各行各業都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對於醫藥零售端同樣如此。醫院、藥店的運營成本增加,但消費者的需求易因疫情波動,因此藥店不得不控制成本,導致跨國藥企零售端業績增速放緩。與此同時,中國市場上越來越多藥品進入醫保及集採計劃,價格會受到一定衝擊,藥品的銷售及利潤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也會導致零售端銷售業績增速放緩。

“首先,跨國藥企應該降本增效,在合理的範圍內更好地提高業務效率;其次,跨國藥企可以考慮更豐富的銷售形式,例如進行线上线下全方位布局、給患者提供專業化的疾病科普及規範用藥知識服務等,從而提升品牌競爭力。當然,跨國藥企也絕不能疏忽研發及創新能力,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應對市場挑战。”劉昕說。

有跨國藥企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受到集採的影響,有些藥物80%左右的市場容量都需要給中標品種,集採沒有中標的產品,只能在國家非保量地區搶佔市場。也正因此,該藥品原有醫院主流市場保不住,想剝離相關產品,進行業務剝離也是理所當然。

聚焦創新破除內卷

當下,集採已經成爲改變中國藥企格局的重要因素。在集採的壓力下,中標藥物將會具有市場競爭力;相反,未中標的藥物將逐漸失去市場。對於中標企業來說,如果中標前產品市場份額不高,則可以通過集採迅速增加產品銷量,擴大市場份額。如果中標產品的市場份額本就偏高,那么集採以價換量的模式可能不足以彌補降價帶來的損失。

“目前,整個行業都面臨這樣的情況,中國醫藥市場在醫院渠道基本上就兩類產品可以站得住腳,一是帶量集採的中標品種,二是所謂的創新產品,這些創新產品可以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治療效果,或者是前所未有的臨牀治療結果,包括腫瘤藥、罕見病用藥等。相比之下,其他很多進口藥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战,特別是一旦順勢降價,都得面臨50%-60%的降幅,這連成本價都不能保障。”上述藥企高管說。 

談及集採對公司的影響時,該藥企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強調:“集採確實形成很大壓力,爲此,公司开始將目標轉向腫瘤藥研發領域,聚焦創新藥研發,推動創新轉型,也就是爲了應對國家助推創新藥的發展趨勢,給了我們更足的快速轉型動力。我們會進一步加快產品管线結構改革,更快推動科技創新落地。”

致同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領導合夥人、融資與並購財務顧問服務合夥人董慧慧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認爲,這是任何經濟體、任何產業發展到景氣周期都會出現的情況,這也證明產業已經過了初始發展階段,進入低端產能供過於求的階段,必然开始競爭加劇、內卷,重在尋找解決之道,這個時候就需要“供給側改革”。

“我們理解打破內卷的方法,核心都是苦練內功。對於生物醫藥行業來說,至少需要做到三點,一是,重視研發和創新(比如不在PD-1好時扎堆),需要尋找企業自身的創新方向。不能只在仿制藥賽道拼低價,創新研發是唯一的活路;二是,較高的商業化能力(獲批後快速商業化的能力);三是,基於已有產品的反饋迅速迭代的能力等。”董慧慧說。

無論是政策倒逼,還是市場內卷,都成爲制約跨國藥企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眼下,爲了打破眼前的瓶頸,推動創新研發,加速市場轉型目前已然成爲跨國藥企應對中國政策變化的战略方向。也是由此,尋求新的市場增長點也成爲各家跨國藥企聚焦的一大方向。

如何打破發展困境?

在市場環境、政策及資本不斷影響助推下,要想實現企業長足的發現,擴大產品管线已然成爲必不可少的一個準线。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創新療法不斷推出後,預計到2025年,新興醫藥市場強勁增長將推動全球藥品支出的增長。

而中國將是新興醫藥市場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預計未來中國將有更多創新藥陸續上市和使用,從而推動市場增長。

在談及跨國藥企在中國生物制藥領域的趨勢變化時,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等採訪時表示,一方面,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大部分跨國企業從前把中國當成一個營銷的市場。現在(企業)也把中國當作制造基地,全世界很多國家用的藥都是中國生產。另一方面,中國海歸科學家研發出新的藥物可能性很大,跨國藥企原來的業務重點是讓中國的患者能夠用上全球領先的藥。現在除了說用上國外的創新藥,同時也推動讓全世界患者用上中國的藥,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大。所以跨國企業不會看不到這個情況,也不會被動等待這個事情發生,需要積極主動擁抱這種變化,把中國從原來營銷的重要市場變成制造基地,再逐漸變成一個創新來源。

“現在,跨國企業就是要讓中國同步用上世界的藥,前五年還在講這個事,現在跨國企業換一個角色,不僅成爲進入的橋梁,也能成爲出去的橋梁,助力讓中國的創新能夠走向世界。”王磊說。

實際上,這也成爲一大趨勢,例如,近年來,禮來先後與和黃醫藥、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合作,共同進行創新療法的研發及商業化;輝瑞斥巨資與基石藥業的合作,商業化PD-L1單抗舒格利單抗;拜耳以44.8億元總額(3億首付款+41.8億裏程碑付款)與華領醫藥籤署合作,幫助華領醫藥在研糖尿病新藥dorazgliatin進行研發、市場營銷及推廣方面支持;羅氏制藥更是向國內藥企廣發“英雄帖”,啓動消化道腫瘤免疫聯合治療合作專項計劃,用於支持中國創新型企業合作研發針對消化道腫瘤的新療法。

在當下急劇變化的中國市場上,本土化成爲全新命題,外資企業一定要尋求一條最適合自身的道路,更好地完成中國市場的“內嵌”。前述藥企藥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跨國企業下一步一定要從本土化轉變爲全面的國產化。“真正的全面國產的核心是能夠解決全產業鏈從頭到尾的問題。外企在中國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趨勢不僅是战略要轉型,使命和文化也要轉型,真正與中國共同高質量創新和發展。”

(作者:季媛媛 編輯:徐旭)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