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達芙妮?

2022-08-27 23:01:17

撰文/ 李萌

編輯/ 陳芳

“女鞋之王”,風光不再

8月24日,達芙妮公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上半年收益微升4%至5260萬港元,其中許可權費收入3540萬港元,佔比三分之二,貨品銷售收入1720萬港元,約佔三分之一。

雖然收入上漲,但是達芙妮的賺錢能力卻在下滑。數據顯示,達芙妮上半年的經營利潤爲2230萬港元,同比下滑70%;股東應佔盈利1909.7萬港元,同比大幅減少57.34%。對此,達芙妮解釋稱,這是受到了去年同期出售資產獲得1.3億港元的高基數影響。

達芙妮曾被譽爲“女鞋之王”,早在2012年其營收就達到了105.29億港元,沒想到此後業績开始連年下滑,年跌幅高達兩位數,到2021年營收只剩1.06億港元,不及十年前的零頭。在此背景下,達芙妮自2015年开始就陷入虧損的境地,7年來總共虧了40多億港元。

2021年,達芙妮終於在連虧6年後實現首次盈利,賺了5272萬港元,但盈利的貢獻更多來自於當年1.3億港元的土地賠償款,而非其主營業務。

受此影響,達芙妮市值已從170億港元的最高點縮水至如今的2.18億港元,每股僅剩0.12港元。

一位於2003年前後在達芙妮店兼職過的員工告訴AI財經社,當時達芙妮的涼鞋進價五六十元,賣二百多元,靴子進價一百多元,賣六七百元,她那時心想,這可真是暴利。而今天,在淘寶粉絲數量最多的一家“達芙妮愛攜專賣店”裏,已經很少有超過三百元的單品。即使是冬季的長筒靴,活動後到手價也只有一百多元,與十幾年前的進價相當。

曾遍布街頭巷尾的達芙妮,常年貼出的“大促”宣傳標語,不知不覺間也消失在了大衆的視野。最高峯時,達芙妮在全國各地开了近七千家門店,而如今只有160多家加盟商經營的實體店還在營業,近98%的門店歇業關閉。

2013年,達芙妮核心品牌的同店銷售額大跌10.4%,前期靠門店高速擴張取得的規模優勢,在消費者流失時直接帶來了庫存危機。2015年,達芙妮庫存高達20.91億港元,而其存貨周轉天數長達218天。

未了解決危機,達芙妮不得不打折促銷清倉,同時關閉效益不佳的門店。2015年至2019年,關店數從805家擴大到2395家。一邊打折促銷,一邊關店清倉,商業街上敞亮有格調的達芙妮門店變得越來越少。

圖源/視覺中國

巔峯後的下坡路

達芙妮創立於1990年,品牌名取自希臘神話中的月桂女神,其前身爲從事女鞋制造批發的香港永恩集團。彼時,時尚、個性的着裝風潮正在叩醒女性消費者的心門,而達芙妮精準捕捉到了這一趨勢。

憑借新潮時尚的設計,“漂亮不打折,美麗100分!”的標志性廣告語,達芙妮很快俘獲了追求美麗的年輕女性芳心。創立僅5年,達芙妮就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在價格上,達芙妮定位中端,“有點貴,又不會太貴”,既要讓時髦女性覺得有品味,又要顧及到錢包的承受能力。消費者陳思回憶,零幾年時自己工資只有八百多元,而一雙達芙妮要三四百元,她咬咬牙买了一雙,那時覺得特別“有檔次”。

彼時達芙妮在消費者心裏,是“洋氣”“時尚”的代名詞,從學生黨到職場女性通喫,面向15到30歲女性的D18系列,邀請的是當紅偶像SHE代言。面向20至45歲女性的D28系列,請的是知性女星劉若英代言。那時還在讀中學的柳靈記得,同桌买了一雙達芙妮後,在她面前炫耀了好幾天都不過癮。

由於定位明確、設計時尚、價位適中、宣發到位,市場給了達芙妮良好反饋。嘗到甜頭的達芙妮不滿足於此,很快走上跑馬圈地的高速擴張之路。2002年开始,達芙妮以年均數百家門店的速度擴店。2012年,其店鋪數接近七千家,從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小縣城,幾乎有商業街的地方,就有達芙妮讓你“走過愛的路”。

然而就在達芙妮癡迷於攻城略地之時,市場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被電商改變,一堆消費者开始在线上購物,搶走了達芙妮线下門店的客流。

其實當年達芙妮並非只顧蒙眼狂奔,對於電商的崛起,它甚至是最早關注到的一批。早在2006年,達芙妮便入駐了淘寶,但僅將线上渠道視爲尾貨清倉的“備胎”,並未予以重視。在電商勢頭越發迅猛之時,達芙妮後知後覺想要發力,在2009年斥資三千萬與百度合力打造了電商平臺耀點100,爲此甚至關閉了京東、樂淘、好樂买等已經建設好的线上分銷渠道以表決心。

然而,達芙妮自立門戶的耀點100,與淘寶、京東等如火如荼的電商平臺相比,並不具備競爭優勢,三年後就因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而破產。達芙妮投入的巨額資金沒有見效,反而加大了公司現金流壓力。

在消費者被電商平臺分流的同時,達芙妮的消費人羣也在發生更迭。Z時代年輕人展露出愈發強大的消費力。而沉迷於擴張中的達芙妮,產品設計卻多年沒有大的突破,都市風的鞋履也與喜好潮酷、休闲的Z時代口味不符,漸漸地就與時代脫了軌。有消費者回憶:“我十幾歲時達芙妮就是這樣的風格,現在快三十歲了還是這樣的風格,賣給誰呢?年輕人嫌土,中年人嫌沒質感,兩邊不討好。”

“過時”“老土”“賣不動”,取代新潮、時尚,成了大衆給達芙妮貼上的新標籤。

“賣品牌”以自救

產品、渠道、品牌力的優勢不再,達芙妮的營收自2012年後便持續下滑。2017年,其營收52.1億港元,較2012年腰斬。2019年,營收21.3億港元,收入再度減半。疫情的衝擊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讓達芙妮雪上加霜。2020年,其營收下滑82.9%,2021年繼續大幅下滑71%,營收僅爲9年前的1%。

生死存亡之際,達芙妮決定壯士斷腕、轉型自救——大幅削減起家的零售業務,集中發力线上,將自身定位調整爲“輕資產品牌商”。在2019年年報中,達芙妮稱決定“战略性地逐步撤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集中力量發展電商業務”,“輕資產模式”成爲其改革的重點。

輕資產模式下,達芙妮將自身定位從零售商調整爲輕資產品牌商,零售全部交給了加盟商及授權商,集團自身只負責品牌授權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截至2022年6月30日,達芙妮共有約160家由加盟商經營的實體店,約480家由授權商經營的網上商店。達芙妮集團爲加盟商和授權商提供供應鏈資源。

依靠多年積累的國民度,達芙妮“賣品牌”的轉型帶來了一定成效,爲自己回了點血。2021年其許可費用收入超過了貨品銷售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55%。許可費用收入較2020年增長了10倍,但同期貨品銷售收入下滑87%。達芙妮解釋稱,這是由於持續淘汰零售業務及清理所有過季存貨所致。今年上半年,許可費用佔比進一步提升,已在總收入中達67%。

渠道上拓展线上授權,產品上,達芙妮提出要“順應休闲化趨勢”,推出更多休闲鞋、低跟鞋,打造網紅爆款。同時加大社交媒體網絡的營銷推廣力度,在都市白領女性之外,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然而對達芙妮而言,在新一代消費者中的品牌重塑依然路漫漫。00後劉桐對達芙妮的印象,停留在“媽媽以前經常买的鞋”;同爲00後的金良也僅僅是“眼熟,买鞋的時候刷到過它,但對品牌本身沒什么印象”,更有人表示“完全沒聽說過這個品牌”。

圖源/達芙妮官微

達芙妮在2021年重點推出的新品方糖系列,官方旗艦店售價普遍在三四百元,但月銷量大多僅爲幾十。而一些專賣店中價格在150-200元價位的鞋子,倒有多款月銷破千。促銷潮帶來的“後遺症”仍在持續。2008年前後常去達芙妮店消費的向楠回憶,那時候店面裏的鞋子大多都是五六百元,在當時並不便宜,但依然很多人購买,店鋪人氣很旺。而下坡路打折潮後,近五六年的消費者對達芙妮的認知價位普遍在一二百元。

達芙妮沒有放棄重回中端市場的嘗試。其在半年報中提出,與設計師合作推出了國潮風設計的高品質鞋履,“以吸引具有更高消費能力的消費者”。但在消費者許丹看來,達芙妮有點“價不配位”,皮鞋明明是PU材質,卻賣出了純皮的價格,高價產品不如思加圖,平價產品不如去买更便宜的大東。

當下的達芙妮,無論產品還是品牌,都尚未在新一代消費者羣體中建立起具有區別度的認知。而僅靠喫老本,顯然不足以讓新生代、讓有消費力的羣體买账。鞋服業內人士分析,輕資產模式想要取得成功,必須要打造好品牌價值,爲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否則一味透支原品牌的剩余價值,很難走得長遠。

眼下達芙妮的賣品牌“輸血”,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講新故事、換新細胞,重新找回持續“造血”的能力,才能讓達芙妮不至於成爲停留在過去的“時代眼淚”。

(文中消費者爲化名)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