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今年爲什么跌麻了?

2022-10-17 20:02:29

港股並不是國際資本和南下資金的主流战場,港股承接的是流動性溢價的那部分。簡單來說,美股走牛,A 股走牛,港股之後才會走牛,而一旦美股有下跌預期,港股必然會先跌。

本文來源:喬令

2020 年 2 月,席卷全球的疫情直接擊垮了國際投資者持倉美股的信心,之後美股多次熔斷,三大指數單日就暴跌 9%,美聯儲爲救火开出了無限量寬松的藥方,很快市場見底反彈。

A 股也差不多同一時間見底,四月份至十月份美股 A 股聯動上漲,直到 11 月份全球資金這才發現還有一個低估的市場有機會,那便是港股。於是南下資金及外資合力做多港股,一時間"跨過香江去,搶奪定價權"的呼聲鋪天蓋地。

根據 Ifind 數據顯示,2021 年南下資金單月淨买入 2595.32 億元,創下歷史單月买入新高,之後港股見頂,一路下跌,年跌幅超過 14%。

今年在美聯儲收緊的大環境下,納斯達克全面崩盤,美股知名半導體公司幾乎全线腰斬,而恆生指數在提前下跌一年後,再度大跌 29.4%,已經創下十年新低。

由此可見,港股並不是國際資本和南下資金的主流战場,港股承接的是流動性溢價的那部分。簡單的說就是,美股走牛,A 股走牛,港股之後才會走牛,而一旦美股有下跌預期,港股必然會先跌。

從本質上來說,港股的估值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定價權在國際資本手裏,而按照國際資本的標準,消費 20 倍科技 20 倍在美股似乎是常態,並能算極端便宜。

流動性問題

流動性的問題很直接,就是成交量,就是錢,沒錢其他的都是扯淡,只有錢多的市場才能給出更高的估值溢價。

在 A 股最爲明顯的就是,一個新的成長賽道隨便就能給出幾十甚至幾百倍的估值,一個稍微知名的 IPO,就能給出過百倍的定價,原因就是錢多,散戶投資者多。

而在港股最明顯的感覺是,除了知名的那些大藍籌以外,大量的上市公司其實是沒有交易的。比如 10 月 6 日那天,港股的國聯證券因爲幾千港元的賣單,直接把股價砸出了 10% 的跌幅,當日總成交量只有 39.6 萬,港股每天成交量破 10 億元的公司不會超過 30 家,沒有流動性,沒有錢,如何估值?

巴菲特在 2008 年买入比亞迪,賭中了新能源這個超級大行情,比亞迪即將成爲年銷量破 200 萬臺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同時也在摩拳擦掌,準備去海外市場卷一把,人聲鼎沸之時,巴菲特开始減持。

除了全球局勢不確定性以外,更多的也可能是考慮到了流動性的問題,畢竟賣單較大,如果風口過去,就憑港股的流動性很難賣出好的價格。

包括騰訊大股東持續減持騰訊股份的原因,也並非是簡單的要回籠資金回購本公司股票,更多的或許也是考慮到了港股流動性,以及未來定價權的問題。

基本面問題

恆生指數現在的估值不到 8 倍,恆生科技指數還不到 20 倍,這樣的 PE 放到全球任何一個市場都算得上便宜。

而美股今年也很慘,道瓊斯指數的估值不到 20,納斯達克指數估值只有 26 倍,更出人意料的是費城半導體指數的估值只有 15 倍。

對比恆生科技指數,其權重股主要是頭部那幾家互聯網公司,而費城半導體指數所涵蓋的幾乎都是全球頂尖的半導體科技公司。

臺積電、高通、博通、阿斯麥、AMD、英特爾、安森美、拉姆研究、以及英偉達等,這些幾乎都是全球頂尖的硬科技公司,這裏很多家幹的也都是壟斷生意,而這些公司的股價全在暴跌。

半導體未來幾個季度的預期相對比較悲觀,而港股的頭部互聯網公司預期也並未轉好,說到底還是消費端出了問題。但美聯儲的加息預期過於強烈,加上美元正處於上行周期,對於國際資本來說,現在买股票,真不如直接換美元到國債裏躺平。

所以,新興市場當前面臨的不全是估值流動性問題,而是基本面扭轉的信號不夠清晰,再加上美國利率上行更加確定,資金根本不用去選 Hard 模式。

機構的信心

拉長時間周期(一年後了),產業資本及南下資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港股頭部公司基本都在回購,最近鵝廠明顯加大了單日回購額度(以前 3 億,現在 6 億),截至到 10 月 12 日,南下資金已經淨买入 2173.42 億元,對比之下,北上的淨买入只有 465.23 億元。

近 60 個交易日,北上資金流出最多的是招行(90.10 億)、興業行(28.68 億)以及茅臺、中免、長江電力、汾酒、上機等,幾乎都是知名的白馬公司。

而近 60 個交易日,南下資金淨买入最多的是騰訊(198.24 億)、比亞迪(31.13 億)、海外發展(42.63 億)、以及中國移動、理想、國美等。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