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崢嶸歲月,“港股100強”在奮進中締造標杆榜單

2023-02-16 17:00:58

摘要:

“十年風採,百強榮耀”——第十屆“港股100強”評選活動將於2023年2月24日在香港港島香格裏拉大酒店隆重舉行,這已是“港股100強”的第十個年頭了。

經過十年如一日地精心打磨,成立於2012年的“港股100強”已成爲香港資本市場中的一塊金字招牌。懷揣着“幫助國家宣傳中國企業的價值和實力”使命的“港股100強”, 已成爲投資者觀察港股市場的重要窗口,上市公司展示品牌價值的重要平臺,專業機構和權威人士發聲的重要途徑,是香港資本市場的價值新標杆及投資風向標。

衆所周知,香港作爲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具備無法比擬的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是全球最廣泛且最具活力的離岸A股衍生產品生態圈。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等定位,二十大報告中亦強調支持香港繼續發揮優勢和特點,鞏固提升在國際金融等領域的地位,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也在充分調動資源以全力支持市場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中表示,財政司司長帶領“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以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特別配套措施將重點企業引進到港;17個內地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招攬目標企業和人才;成立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引進和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

此外,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表示,香港正推進一系列具裏程碑意義的政策措施,有望在今年上半年落實,當中包括在港股引入人民幣櫃臺,以及將來港主要上市的國際企業納入“南向通”。陳茂波說,會繼續提升本港籌融資平臺,研究擴大“互聯互通”制度等。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港股100強”始終堅持國際視野、國際標準、國際影響力,在過往這十年當中,依托於“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堅實的學術背景和實力雄厚的專家團隊,每屆評選出的綜合實力100強榜單及各項子榜榜單,均具備極高的行業影響力。

作爲行業標杆,“港股100強”榜單在引導投資者把握投資契機的同時,爲各界投資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並且經過多年沉澱已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同,成爲上市公司展現品牌價值的重要渠道。香港著名經濟學家曾淵滄博士曾評價,“港股100強”評選活動已經逐步演變爲一種社會責任和香港的經濟標志。”

十年來勇毅前行,歷屆“港股100強”榜單以優秀的效用及結果論證了其前瞻洞見,成功捕捉到了騰訊控股、香港交易所、紫金礦業、華潤置地、中國海洋石油、友邦保險、新鴻基地產、中銀香港、兗礦能源、安踏體育等一批又一批優質公司。

以騰訊控股爲例,早在2012年第一屆“港股100強”榜單中,百強評審團就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值僅有4171億港元的騰訊控股(00700.HK)。到如今,連續多屆入選“港股100強”綜合實力100強的騰訊控股,市值已達到3.5萬億港元。

單就市值而言,騰訊控股被納入第一屆“港股100強”榜單以來的回報高達750%,如果加上期間累計894億港元的派息和回購,投資者若從第一屆“港股100強”榜單發布的2012年起买入騰訊控股,至2023年1月16日的總回報可高達771.01%!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除了騰訊控股之外,近十年長踞“港股100強”榜單的標的,大部分都取得了不俗的回報。例如,香港交易所(00388.HK)包括市值與回購及派息回饋在內的回報率高達327.83%,紫金礦業(02899.HK)達到298.97%,華潤置地(01109.HK)也達到255.14%……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十年來,“港股100強”充分利用百強評審團的團隊優勢,結合實際情況緊跟市場變化,在不斷豐富評審團成員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提升榜單的參考價值。

例如,2014年百強評審團將比亞迪股份(01211.HK)納入榜單,如今比亞迪已擠掉特斯拉(TSLA.US),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車企。值得強調的是,2014年比亞迪被納入“港股100強”榜單時的市值爲1443.5億港元,如今其市值已達到6602.5億港元,市值漲幅高達357.4%。

再比如,阿裏巴巴(09988.HK)自回歸港股市場第二上市开始,就及時被納入“港股100強”榜單,當時的市值爲6091.56億港元,到如今其市值已達2.4萬億港元。

十年磨一劍,歷屆“港股100強”榜單呈現出的結果和價值,均“港股100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和實用性——緊隨市場變化,經得起時間考驗,爲企業提供展示品牌價值的平臺,爲投資者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展望未來,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們也希望能夠繼續與各界同仁攜手共進,爲推進香港資本市場更高水平的發展貢獻力量。

01 全球經濟與港股市場變幻莫測,“港股100強”始終緊貼變化

2012年至2022年,全球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央行盛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一如預期帶來了高通脹,加上近年地緣局勢的影響,疊加供應鏈在應對全球產業運行及短期供需關系時未來得及調整,引發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通脹率高企。

通脹的加劇觸發了歐美各國對於陷入滯脹的憂慮,這些國家的央行紛紛推出收緊貨幣措施以遏制通脹,也帶動了全球資金成本的上漲。

到2022年12月,歐美國家的通脹率在高位徘徊,這些地區央行的激進加息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美聯儲從2022年3月17日开始加息,到2022年12月15日已累計加息4.25個百分點,聯邦基金利率到達4.25%-4.50%的水平。歐洲央行從2022年7月起加息,到2022年12月已累計加息2.5個百分點。

除了加息之外,大力縮減資產負債表也成爲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選擇。

歐美加息加上縮減資產負債表的結果是全球資金流動性降低,資金成本高漲,從而對於國際資金的投資回報(Required return rate)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覆蓋增加的資金成本。

所以在2022年第2季歐美加息周期开啓之後,歐美股市見頂回落——資金獲利回吐,並選擇更安全的資產。另一邊,2022年因爲這些資金撤離而遭受打擊的新興市場,在2023年初卻迎來顯著反彈,其中尤以中概股和中資股反彈幅度最可觀。

見下圖,在2020年初爲應對疫情,美聯儲提供無限流動性之後,全球股市都出現大漲。但是亞太股市和MSCI中國所反的中概股及中資股表現卻從2021年起回落,主要原因或與平臺經濟整改、樓市調整等國內整改措施有關,其目的是爲企業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見下圖,2022年10月28日見底之後,MSCI中國(美元)在不到三個月期間(至2023年1月10日,下同)累計上漲47.61%,遠超同地區MSCI亞太區的19.16%以及MSCI歐洲的16.9%,更遠勝美股表現,MSCI美國在這段期間的累計漲幅只有0.22%。

在歐美2022年第2季起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的同時,中國始終秉持獨立的貨幣政策,堅持理性發展經濟。2022年以來,中國先後推出多項舉措,包括逆周期操作(降低存款準備金,釋放更多資金),提供更理想的投資環境,刺激消費,提升經濟增長。

隨着2022年末以來防疫措施的優化,可以預見在需求反彈和經濟开放的推動下,中國將成爲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等,將爲香港提供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所指出的:“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是國家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系人’角色,這是香港長遠發展的根本起點。”

總之,這些因素將支撐港股市場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也將爲“港股100強”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港股100強”評選活動始於2012年,活動旨在利用大數據和一系列科學、公允的評價指標對上一年度香港上市公司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評選並公布優秀的上市公司榜單及頒發獎項。

過往十年,“港股100強”緊跟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緊貼市場,成功爲一批優秀的企業發聲,同時爲投資者甄選出發展良好及擁有投資價值的企業,促進了香港資本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

“港股100強”的歷屆榜單中上榜的企業包括互聯網產業、制造業、新能源產業、金融科技業、出口貿易業、民生消費行業乃至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產業等,既有在新經濟領域成績斐然、資產優質且發展潛力巨大的上市公司,又有基本面穩健、派息優厚、管理卓越的價值型企業,也有恢復能力強、反彈能力超羣、在經濟下行周期具有韌性的“現金牛”企業。

更爲重要的是,每一屆“港股100強”的榜單都貼合全球經濟發展周期、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而且極具前瞻性地根據經濟周期循環的前景預測,成功給予了投資者啓示。榜單中行業的表現不僅爲資本市場提供參考,更能反出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發展方向。

在歷屆上榜的企業中,幾乎沒有一家出現過較大的市場“崩塌”,存活率超過99%。其中,有一些股票的總回報率更是10年累計高達數十倍,這足以證明“港股100強”榜單的實用參考價值。

“港股100強”榜單從2012年誕生至今日,已走過崢嶸十年。過去十年,我們不斷對榜單進行深化改革及優化,努力讓更多在新時代誕生出來、通過交易所上市新規而進入資本市場的不同規模的港股上市公司都有入圍榜單以及在榜單中展現實力的機會。

“港股100強”的誕生,是爲港股市場樹立一個權威且極具公信力的評審榜單,弘揚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重要集資市場以及風險管理中心的聲譽,肯定優質上市企業的業績與回報,爲港股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02 港股市場整體狀況

2022年全年,港股市場新增上市公司89家。截至2022年12月末止,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597家,市價總值爲35.67萬億港元。

就上市公司家數而言,港股市場截至2022年末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597家,高於上交所的2,213家,也高於美股主要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2,125家,足證港股市場作爲重要融資市場對於企業的吸引力。

2.1市場表現比較

由於歐美收緊貨幣政策,以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股市在2022年的表現都不盡人意。相對來說,反港股大盤表現的恆生指數2022年累跌15.46%,而反科技股表現的恆生科技指數則累跌27.19%。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在歐美央行的收緊貨幣政策措施影響逐漸被其資本市場所感知的同時,由於中國的逆周期操作以及有效的刺激經濟措施,中資股和中概股顯著反彈,MSCI中國(美元)指數從2022年10月下旬的低位大幅反彈近50%,遠遠跑贏亞太區其他新興市場和歐美股市,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也體現了香港作爲重要中資股和中概股融資中心的吸引力。

2023年以來(直至2023年1月6日收市價),恆生指數累計上漲6.12%,恆生科技指數累計上漲7.32%,顯著跑贏世界其他主要指數,見下表。這或意味着在中國優化防疫措施後,2023年將迎來經濟發展的大年。

2023年以來,國際資金已聞風而動,紛紛投入中國資產,就是對我們未來前景發展有信心的明證。

2.2首發融資與上市後融資

二級市場的表現傳導到一級市場。2022年,歐美收緊貨幣政策帶來的美元利率上揚,拖累了初創投資和風險投資項目的估值,而全球股市表現不佳,估值和流動性不盡人意也降低了投資人將這些項目IPO的意愿。

在經歷了2020年和2021年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激進上市的熱潮之後,全球IPO活動顯著收縮。

2022年,納斯達克交易所的新上市公司有354家,顯著低於2021年的1,250家;紐交所的上市公司只有66家,也遠低於2021年的473家。港股市場則迎來了89家新上市公司,與2021年的96家相若。

2022年,港股市場的首次上市集資額爲1,046億港元,稍低於納斯達克交易所的166億美元(約合1,295億港元),但遠高於紐交所的53億美元(約合412億港元)。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2022年港交所包括首次上市集資額在內的集資總額初步數據爲2,518.89億港元,由此可推算出首次上市集資(即IPO)融資佔集資總額的比重爲41.51%(2021年爲42.85%),上市後集資額佔比或爲58.49%(2021年爲57.15%),可見港交所首次上市集資與上市後集資功能較爲均衡。

03 築巢引鳳:港股新股市場吸引力不斷提升

從2012年到2022年,港股上市新規的不斷完善和擴容,吸引了越來越多優秀企業赴港上市,令港股市場更爲多元化。這些優質企業起到築巢引鳳的作用,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外追逐優質回報的資本來港。

2018年4月,香港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以及允許符合資格的海外上市公司赴港第二上市。這極大的爲新經濟公司敞开了大門,也推動了港股市場的多元化。

到2023年1月10日,帶有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標記的上市公司有8家,包括阿裏巴巴-SW(09988.HK)、京東集團-SW(09618.HK)、騰訊音樂-SW(01698.HK)、百度集團-SW(09888.HK)等市值超千億的國內外知名企業。

到2023年1月10日止,同股不同權港股上市公司或有14家,包括美團-W(03690.HK)、小米集團-W(01810.HK)、快手-W(01024.HK)等市值超3000億的國內外知名平臺企業。

只帶有第二上市標記的上市公司有6家,這些上市公司的第一上市地主要爲納斯達克和紐交所,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貿易博弈的風險,越來越多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而且這些中概股都傾向於將港股市場作爲主要上市地。早前將港股市場作爲第二上市地的中概股,也紛紛在2022年轉爲雙重主要上市。

百勝中國(09987.HK)和嗶哩嗶哩-W(09626.HK)均於2022年10月實現雙重主要上市;寶尊電商-W(09991.HK)則於2022年11月轉爲雙重主要上市;諾亞控股(06686.HK)在2022年12月轉爲雙重主要上市。

中通快遞-SW(02057.HK)計劃於2023年5月1日起轉換爲雙重上市,阿裏巴巴(09988.HK)或有意於2023年轉換爲雙重主要上市。

中概股的回歸以及選擇港股市場爲主要上市地,突顯出香港作爲重要聯系人、風險緩衝區的重要作用。

2018年上市新規還有一大重要意義——吸引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從新規實行到現在,港股市場吸引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使其成爲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截至2022年1月10日,帶有“B”上市標記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或有50家,見下表。

上市新規的推出,爲在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研發支出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理想的融資渠道,讓這些對人類健康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得以成長。

自2018年上市新規推出以來,有5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上市之後,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所需的研發資金,從而推進了產品开發和營銷渠道,最終實現收益和市值的提升。

採用2018年新規上市的合共56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到2023年1月初已有6家因爲市值和收益突破而得以刪除“B”標記,體現出港股市場這個融資渠道能切實爲前期以研發爲重的生物科技公司奠定基礎,助力其發展和壯大。

例如生物科技公司再鼎醫藥(09688.HK)於2022年6月27日由第二上市轉換爲在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此外,該公司符合了上市規則第8.05(3)條下的市值/收益測試,市值於2011年11月4日超過221.9億港元,高於規定的40億港元;截至2021年末的年度總收益爲1.443億美元(相當於11.255億港元),高於上市規則第8.05(3)條規定的5億港元,因此自2022年11月11日起不再標記“B”。

除了再鼎醫藥外,還有百濟神州(06160.HK)、信達生物(01801.HK)、君實生物(01877.HK)、復宏漢霖(02696.HK)和康希諾生物(06185.HK)均成功刪除“B”標記。

百濟神州的2019年6月27日市值超過580億港元,高於40億港元的要求,截至2018年末的年度收入爲1.98億美元(約合15.5億港元),遠超5億港元的要求,於2019年7月10日起刪除“B”標記。

信達生物的2020年6月19日市值超過664億港元,遠超規定的40億港元;2019年末止的年度收入爲10.475億元人民幣(約合11.449億港元),高於規定的5億港元,2020年6月29日起刪除“B”標記。

君實生物於2020年7月9日的市值超過443.4億港元,高於規定的40億港元,截至2019年末的年度收入爲7.7509億元人民幣(約合8.571億港元)高於規定的5億港元,於2020年7月15日起刪除“B”標記。

2019年9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的復宏漢霖於2021年4月16日的市值爲217億港元,遠超上市規則規定的40億港元,2020年度收入爲5.876億元人民幣,高於規定的5億港元,於2021年4月23日起刪除“B”標記。

2019年3月28日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在聯交所主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康希諾生物,2022年5月23日的市值超過304.6億港元,遠超規定的40億港元,2021年度收入爲42.997億元人民幣(約合50.547億港元),高於規定的5億港元,自2022年5月31日起刪除“B”標記。

總而言之,在2018年上市新規的推動下,香港已經成爲全球的“新經濟市場”和“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2022年(港交所截至2022年11月30日數據),有51只來自新經濟行業的新股在香港上市,佔全年集資額的72.7%。

加上之前的數據,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來到2022年前11個月,或合共有249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

除此以外,港股市場陸續推出更多上市優化措施,推動更多國內外企業赴港上市,突顯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2022年,港交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首家SPAC於3月上市,而到2022年12月,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或有5只(港交所數據)。

在經歷了2022年全球新股市場的收縮後,隨着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和2023年以來國際資本強勁注入這個前景可觀的增長市場,2023年及以後的港股市場或將迎來“新股小陽春”。除了中概股陸續回歸外,2022年停滯不前的初創和風投項目或有望隨着二級市場的回溫而得到推進。另外,港股上市制度的進一步優化,或吸引更多有需求、有活力的新經濟、高科技企業上市。

2022年9月,港交所發布了有關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劃的咨詢文件,將會爲來自五個科技行業的公司提供在香港上市的新渠道,進一步支持新經濟領域創新公司的融資需求,目前仍待公衆咨詢,預計最快在2023年可見到第一批公司根據上市新規掛牌上市。

具體來說,港交所爲此類特專科技公司量身定制了《上市規則》18C章,建議降低上市資格中的營業收入要求,允許沒有營業收入的特專科技公司來上市,同時增設研發、第三方投資和大股東新股限售等方面的要求來保護投資者。

可以預見,這些具有極大吸引力和發展前景的企業赴港上市,將爲港股市場築巢引鳳,吸引更多追逐高收益的國際資金。

此外,隨着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的深化,南下資金持續湧入,爲港股市場帶來更多元化和可持續的活水。

3.1 互聯互通深化,突顯香港金融服務優勢

2014年11月,港交所推出了滬港通;2016年12月,推出深港通,從而开啓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資本流動。

港股通的全年成交額由2014年時的260億港元,增至2022年的7.24萬億港元,佔港股市場全年成交額的比重由2014年的0.15%穩步上升至2022年的25.52%,見下圖。

隨後,還推出“債券通”,讓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機構連接,买賣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交易流通債券。“北向通”於2017年7月3日开通,方便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南向通”於2021年9月24日上线,方便內地機構投資者通過香港債券市場投資境外債券。

2022年前11個月,“債券通”的總交易量已達7.44萬億元人民幣,日均交易量達328億元人民幣,境外投資者的持有量達3.33萬億元人民幣。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市場對於國內外資金的吸引力。

2022年7月,交易所买賣基金(ETF)首次獲納入滬深港通,而港交所也在同月宣布將會推出“互換通”,开展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的互聯互通。

2022年9月,港交所公布多項新舉措,包括首次將國際公司納入港股通、滬深港通增設人民幣櫃臺以及在香港推出中國國債期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領先上市地以及風險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此外,於2022年8月,港交所宣布優化互聯互通交易日歷安排,增加滬深港通的交易日天數,以進一步提高互聯互通下的跨市場投資便利,方便香港及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內地市場,同時爲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多參與香港市場的機會。

2022年12月,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證監會發布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股票標的範圍的聯合公告,滬港通和深港通將雙向擴大股票標的範圍,包括納入符合特定條件的主要上市外國公司股票,以及降低符合特定條件的上市公司門檻。

在現行港股通股票標的基礎上,納入符合有關條件(即屬於恆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或恆生綜合中型股指數成分股,或市值50億港元及以上的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分股)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國公司股票。滬港通下港股通將納入市值50億港元及以上的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這些舉措爲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多海內外投資機會,也讓上市企業能夠觸及更多類型的資本,充分發揮香港作爲“世界超級中介平臺”的重要作用。

港股通已經成爲內地投資者投資香港市場的主要投資渠道,而將外國公司股票納入港股通,將爲內地投資者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投資海外機遇。內地投資者不僅能夠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還能直接投資世界各地的公司,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3.2 內地企業佔比提升,助力外國資本把握中國機遇

中國目前專注於發展經濟,推出多項刺激和便利消費措施,促進需求和經濟增長,這些利好措施的成果都將體現在上市資產的估值上。

自2022年末中國優化防疫政策以來,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資產在2023年的表現,已提前布局投資。再加上2020年以來對平臺經濟的整改或已完成,平臺經濟有望迎來發展新階段。

2022年10月末見底之後,反中概股和中資股表現的MSCI中國(美元)到2023年1月6日累計大漲47.61%,反中概股表現的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累計大漲70.42%,恆生指數累計大漲48.52%,恆生科技指數累計大漲68.80%,大幅跑贏歐美股市。資金爭搶中國資產,足證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

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中,內地企業的佔比在不斷提升,靈活的上市制度吸引了衆多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體現出“中國故事”的底蕴。例如,2004年上市的騰訊控股(00700.HK)從一家初創企業茁壯成長爲市值數萬億的社交巨頭;再比如中概股紛紛回歸,生物科技公司從無營收,到實現營收和市值的倍增……

這一切,都使得港股市場成爲外國資本觸達和把握中國資產升值的絕佳市場。

2012年,香港上市公司中內地企業的數量爲721家,其中H股有176家,紅籌股有108家,內地民營企業有437家;而到2022年,內地企業的數量已增加近一倍,至1,409家,其中H股有316家,紅籌股有174家,內地民營企業更增至919家。

從市值來看,2012年內地企業市值佔港股市場上市公司市值的比重爲57.39%,到2022年已達到76.90%,可見港股市場已成爲能爲外資所觸達,同時最能反“中國增長故事”的資本市場。

另一方面,隨着更多便利國際公司赴港上市措施的推出,以及將國際公司納入港股通、滬深港通,港股市場有望迎來更多外國上市公司,爲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元的投資標的,助力投資者擴大投資組合以及進行風險管理,進一步體現香港作爲世界金融中心的作用。

3.3 跟隨潮流變化,爲投資者提供與時俱進的投資機會

全球經濟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港股市場亦是如此。

在三十年前,本地地產股、金融股、公用股及綜合企業股是港股市場的主力,這些上市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高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二十年前,國內企業开始進入港股市場,助力國際投資者及時把握內地經濟騰飛的發展機遇;十年前,國際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港股市場中金融服務企業的市值增長。

到如今,港股市場呈現更多元,更貼合全球經濟發展的脈搏。上市新規進一步增加了新經濟企業的權重。另一方面,隨着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醫療保健業的權重正在提升,見下圖,恆生行業分類系統中,資訊科技業、醫療保健業等增長最爲迅猛的行業在2019年之後的權重有了明顯提升,正貼合當前的全球經濟發展結構。

資訊科技業的市值規模迅速壯大。2019年生物科技公司的到來,抵消了其他增長放緩的產業市值下降的負面影響,後者包括能源業。而從市值規模來看,過去的重要產業——金融業和地產建築業,於2022年11月的市值規模與2012年相差不遠,或反這兩個產業的增速緩慢,更突顯了資訊科技業和醫療保健業對整體港股市場的提升作用。

在這些變化過程中,“港股100強”榜單也及時作出優化,並根據市場發展趨勢進行動態調整,先後增加了“新經濟科技公司獎”、“新經濟生物科技公司獎”、“卓越醫藥行業獎”等,極具前瞻性地爲相關企業提供展示平臺,爲廣大投資者提供投資參考,獲得了一致好評。

04 “港股100強”明智選股的案例評析

4.1 騰訊控股

騰訊控股的市值2014年开始突破萬億大關,但是“港股100強”早在2012年已將其納入榜單,可見榜單的前瞻性。騰訊控股的市值從2012年後开始見起色,“港股100強”恰到好處地把握了騰訊的市值增長起點。

回顧騰訊2004年上市至今的業務收入來源變化:從最初依賴於電訊運營商的彩鈴業務,到後來的社交媒體平臺業務,到網遊業務,到金融科技業務。

很多人說騰訊善於模仿,這沒有錯,現在的微信平臺“包羅萬有”,連首富馬斯克也表示要將新近私有化的推特打造成美版“微信”。可見形式如何不重要,能持續吸引用戶,持續提供現金流入,那就是成功的商業模式。

就騰訊的發家業務社交媒體而言,從網頁版到手機版到應用版,從QQ到微信,騰訊的社交媒體業務一直在演變,用戶基礎也一直在提升。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財季,騰訊的QQ智能終端月活已達5.74億,較上年同期增加70萬左右,較上季增加570萬;微信及WeChat的合計月活更是達到13.09億,較上年同期增加4630萬左右,較上季增加980萬左右。

社交媒體平臺是騰訊一切服務生態的流量入口,龐大的用戶基數爲其各項業務帶來了增長的機會。

與此同時,騰訊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成爲其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在投資方面,騰訊持有接近萬億港元的上市投資及非上市投資。

這些收入及利潤增長,奠定了騰訊市值持續擴大的基礎。

另一方面,與過去“只投不退”不同,這家科技巨頭最近开始以實物派發股息的方式,將獲利甚豐的已上市投資回饋給其投資者,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回報,例如2022年3月完成分派京東股份,2022年下半年又宣布派發美團股份作爲特別中期息,將於2023年3月派發給其股東。

這些投資退出所帶來的巨額收益,將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回報。加上近日國內平臺整改塵埃落定,掃除了不確定因素,騰訊遊戲重獲版號等利好消息,加上騰訊內部持續推進降本增效的運營優化策略,都有可能帶動騰訊的業績進一步上升。

理想的基本面因素和出色的管治能力考量,是“港股100強”的評選標準,榜單已經爲投資者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2012年進入榜單時,騰訊的市值只有4171億港元,而到2023年1月16日,已達3.5萬億港元,市值漲幅高達749.57%。

再加上2012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間的股份回購合共109.82億元人民幣,以及派發股息合共666.13億元人民幣,騰訊合共回饋股東775.9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12年市值的21.44%,合計市值漲幅與回饋股東的金額,2012年至今,騰訊的回報率或高達771.01%,這還不包括2023年3月派發的美團股份,預計或價值200億元。

4.2 香港交易所

“互聯互通”的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的發展趨勢、上市改革吸引的衆多中概股回流和外國赴港上市公司,最能從這些有利措施中得益的要數港交所。

港交所突顯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也是香港專業、服務、中西交匯橋梁、先行示範區等優秀特質的體現。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2022年前三季,港交所的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爲70.75%,純利率爲53.56%,遠超同行。例如紐交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US),截至2022年9月止前三季純利率只有18.48%;納斯達克公司(NDAQ.US)的前三季純利率爲33.05%;新交所(SGX)截至2022年6月末止財政年度的EBITDA利潤率只有58.05%,而純利率爲41.49%。

在2012年的“港股100強”第一屆榜單中,港交所已在列。得益於2014年之後开啓並不斷深化的“互聯互通”,以及2018年持續不斷的上市新規改革,港交所的業績與市值不斷提升。到2023年1月16日,港交所的市值已由2012年剛進入榜單時的1188億港元,擴大至4549億港元,漲幅達到282.97%。

再加上這十數年的股息,合共532.8億港元,相當於其2012年進入榜單時市值的44.86%,總回報高達327.83%。

4.3 比亞迪

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01121.HK)近日頻頻遭“股神”巴菲特減持,但這無礙內地投資者的喜愛,比亞迪一直是滬深港股通中南向投資者的愛股之一。

2022年3月宣布停產燃油車的比亞迪,全面進軍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

2022年全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08.64%,至186.35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212.82%,至185.74萬輛;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09.17%,至187.7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量同比增長213.34%,至187.09萬輛,已超過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TSLA.US)。特斯拉的2022年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40%,至131萬輛,產量則爲137萬輛。

對比於特斯拉,比亞迪有一個優勢——擁有更爲全面的產業鏈,其電池產業鏈發展迅速,已成爲全球三大電池供應商之一。根據電池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的最新報告,2022年前11個月,比亞迪電池的裝機量已超越LG Energy Solution,成爲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電池銷售商。

除此以外,比亞迪還擁有自己的半導體業務部,能滿足汽車以及其他產業的上遊需求。

正因如此,盡管遭到巴菲特減持,比亞迪的H股股價依然堅挺。對比於2014年剛進入“港股100強”榜單時的1443.53億港元,比亞迪現在的H股市值已達6602.47億港元(2023年1月16日市值),市值回報高達357.38%。

4.4 阿裏巴巴

阿裏巴巴於2019年11月26日回港第二上市,最能得益於中國消費復蘇的大趨勢。與此同時,阿裏巴巴近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務求進一步擴大其消費版圖,實現可持續高質量增長。

截至2022年9月止的財季,阿裏巴巴的季度收入規模是其八年前(即2014年)同期的12倍,經調整EBITA是之前的4.5倍,不論體量還是質量都實現了質的飛躍,遠超同期國內GDP規模的增幅——由2013年的59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114萬億元,增幅爲93.22%。可見阿裏巴巴是最能得益於國內經濟及消費增長,而且是能夠高效運營的優質企業。

隨着平臺經濟的調整優化塵埃落定,阿裏巴巴將可在更爲健康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除了擁有理想、可靠的基本面,阿裏巴巴亦積極提升股東回報。

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裏巴巴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和其他理財投資金額合共4848.77億元人民幣,自由現金流達到357.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

擁有如此龐大的現金儲備,阿裏巴巴在積極推進業務增長的同時,還慷慨地將收益回饋股東。該公司於2022年推出一項25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相當於其美股市值3098億美元的8.07%,相當優厚。

由於推進順利,到2022年11月16日,阿裏巴巴已經累計回購了180億美元的股份。於是董事會決定再追加150億美元額度,並將有效期延長至2025年3月底止。這意味着阿裏巴巴在未來還會繼續回購220億美元股份,相當於其當前市值的7.1%,進一步提升股東回報。

正因爲業績出色、基本面優秀,且持續大手筆地回饋股東,阿裏巴巴自進入港股市場之後,即入選“港股100強”,當時其市值爲6091.56億港元,到如今的港股市值已達2.4萬億港元,市值回報高達294.29%,進一步體現出“港股100強”榜單的預見性和可靠性。

4.5 舜宇光學

早在2013年,舜宇光學入選了“港股100強”2013最具潛力獎。按照2013年12月31日收盤市值82.71億港元測算,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盤市值1018.42億港元,期間累計投資回報率高達1131.31%,累計復合投資回報率亦高達30.94%。

誠然,挖掘出如此之高復合年收益水平的投資品種有運氣的加持,但若不走近港股市場、貼近時代趨勢的發展脈絡,那么運氣也會煙消雲散,投資先機亦蕩然無存。

作爲把握港股10年資本發展浪潮的代表之一,舜宇光學科技基於對手機視覺智能的深研,立足全球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一躍成爲了世界級的光學巨頭。

盡管目前智能手機銷量已逐步進入了由量縮導致競爭加劇的態勢,需要借助產品結構性上的創新來延緩毛利率下跌的速度,但在這個過程中,舜宇光學的研發投入反而在持續增長。

2013年,舜宇光學的研發費用爲2.51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爲4.32%。2021年,對應的數值則分別增長至26.42億元、7.05%。

如此持之以恆的投入換來的是舜宇光學在攝像頭產品端各類技術參數的持續領跑,譬如在多攝像頭、大像面、超廣角自由曲面、潛望式鏡頭、玻塑混合類型的攝像頭比拼中,舜宇均走在前列,這無疑凸顯光學龍頭強勁競爭力。

正是基於手機端攝像頭的龍頭地位,孵化在初期並不能爲舜宇帶來利潤的車載攝像頭及VR/AR業務才變爲可能,從而舜宇光學才有機會從智能手機時代切換至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以及區塊鏈元宇宙時代。

面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舜宇光學借新勢能再出發,新的10年再乘風破浪,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依舊會與其同行。

05 “港股100強”,繼續爲下一批優質企業發聲

過去十年,“港股100強”上榜企業充分體現了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而港股資本市場當前擁有領先國際地位正是基於中國經濟的崛起。

2023年是中國經濟復蘇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亦是“港股100強”評選活動开啓下一個十年的新徵程。

由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主辦,財華社、富途安逸、洞視科技聯合協辦的“2022香港上市公司發展高峯論壇暨第十屆港股100強頒獎典禮”將於2023年2月24日香港港島香格裏拉大酒店舉行。

可以預見,隨着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全面支持下,香港作爲連接內地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必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港股市場依舊大有可爲,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及“港股100強”評選活動及榜單依舊大有作爲。

具體言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實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與內地經濟一直緊密關聯,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共建“一帶一路”等的大局之中。

香港的作用舉足輕重: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內地“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作爲貿易中心,是全球最重要的轉口貿易港口之一,是連接世界與內地貿易的重要橋梁;同時,作爲一個中西交融的城市,香港能夠提供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發揮其“超級聯系人”的作用。

隨着互聯互通的延伸,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由於上市制度靈活,而且能夠觸達更多元的資金,香港吸引着衆多活力充沛的內地企業和中概股上市,內地企業市值佔港股市場的比重已由2012年的57.39%提升至2022年的76.9%。

另一方面,內地經濟的強勁發展,累積了充裕的資本,通過互聯互通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領中的金融合作,香港可成爲內地資金多元投資和專業理財的理想服務中心。同時,境外投資者對投資中國企業的意愿日益增強,香港資本市場可以讓境外投資者觸達到中國資產,把握中國發展機遇。

香港作爲一個兼容並包、中西結合的國際大都市,靈活的政策、專業的服務,吸引更多元的人才進駐,反過來提升這個金融中心的專業實力。舉例而言,上市規則的多次變更吸引了內地企業和國際企業赴港上市,包括去年的中概股大回流,以及全球豪華遊艇業翹楚法拉帝(09638.HK)赴港上市;這些上市企業又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資金的進入,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股市場目前估值偏低。見下圖,盡管2022年10月以來,港股市場大幅反彈,但是其市盈率估值仍遠低於其他主要市場,意味着港股市場仍有很大的估值回歸潛力。

從市值規模分布來看,截至2022年末,港股市場上超萬億港元的上市公司有9家,合計市值或爲13.32萬億港元,或佔港股整體市值(包括非流通股)的24.05%。對比而言,納斯達克(由於港股市場近年吸引衆多新經濟企業上市,因此與納斯達克交易所或更具可比性)同期9家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總市值佔比或達到37.44%。這或反港股市場具有分散性,並非僅聚焦頭部上市企業。

由此可見,2023年及之後,在國家發展大局的推動下,擔當重要角色的港股市場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而估值偏低的港股市場將吸引國際資金的注意力。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可以整合內地與香港的信息資源,將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經濟實體對接,將資本市場動態與企業需求對接,擔當起讓國內外投資者了解港股市場,同時監督港股市場公平、公正運行的角色。

從港股100強的歷屆榜單可以看出,評選緊密貼合港股市場的變化,在原有榜單的基礎上,不斷开發出新的榜單以發掘更多具有潛力的企業,例如隨着港股市場上市新規的推出,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增設了科技榜單、醫藥榜單等;在ESG、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以及元宇宙等發展成爲未來新的增長點之際,港股100強研究中心極具前瞻性地將覆蓋範圍延伸到這些領域,助力投資者及早布局。

正如香港財華社集團主席、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創辦人及榮譽贊助人勞玉儀女士所言“港股100強榜單評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與市場共同發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正是這些主動求變,成就了當前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在資本市場風向標的作用,也推動了“港股100強”榜單不斷發掘下一個優質投資標的的機會。

可以預見,隨着來自各行各業專業人才及行業專家的加入,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中立、可靠、專業數據平臺的進一步完善,無論是港股100強研究中心,還是“港股100強” 榜單與市場的聯系均由單向發布轉變爲雙向互動,而“港股 100強”榜單將更具影響力,入榜企業將成爲投資者尋求價值投資的不錯選擇。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