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叔筆談

文章數量

1

粉絲數

0
Ta的最新文章

买特斯拉的和买“蔚小理”的韭菜

2023-02-20 02:00:20

都說車是男人的大玩具,當我認識到車真的只能當玩具的時候,換一輛電車就早早提上了日程。


畢竟從精裝修水平和裝修體感來說,沒有人能拒絕一臺電車的花裏胡哨。


但在具體選擇時,我卻被各家新能源車企的評論給整破防了,換車事宜擱置爭議(囊中羞澀)不說,對電車消費者的消費心態還產生了濃濃的“嫌棄”。


傳統燃油車時代,選車這事很簡單。


車企涇渭分明的品牌定位下,BB代表豪華有面子,A代表有背景,凱迪拉克代表洗浴,日韓車代表經濟實用,國產車代表對這片土地濃濃的愛,幾乎每個人都能很方便地找到基於自身經濟實力和身份標籤的代入。


而且這些代入並沒有太多相互排斥的意味,大家都是笑呵呵地各自認領標籤,雖不時有調侃,但整體無傷大雅。


可到了電車這裏,一切都變了。


簡單總結來說,電車車主面對的不再是基於汽車品牌形象的劃分,而是赤裸裸的基於個體的人身攻擊、甚至網暴。


在每一個電車分享內容下面,你都可以看到买特斯拉的被稱爲、买“蔚小理”的被說成韭菜。


如果你买了一輛特斯拉並表示滿意,毛坯、剎不住車、素質評價會接踵而至。


如果你买了一臺“蔚小理”,智商稅、“冰箱彩電大沙發”、“自燃”如影隨形。


當二者匯聚到一起,就是整整齊齊的基於電車續航焦慮的靈魂拷問:你在高速上排隊充電的時候還那么自信嗎?


與傳統燃油車時代多聚焦在具體車輛具體問題層面的討論不同,電車的討論更像是兩個羣體之間無可調和的矛盾對立。


不管你买什么電車,都有一大堆人跑過來提醒你腦子是個好東西。


這類電車輿論環境的出現實在是讓人“熱血沸騰”,問題出在了哪裏?


表面上看,是海量車主環境下的個人素質問題。認知局限之下,我們無法指望大衆網友能給出什么客觀評價,即便是點贊最多的那條。


深層次說,卻是車企營銷方式變革所帶來的結果。行業不由自主地轉向流量玩法之下,考慮到簡單粗暴的網絡衝突不失爲一種高性價比的流量密碼,那么如今這種买啥車都被嘲諷的輿論氛圍形成也就理所當然。


這一切,不得不說是電車企業們“幸福”的自作自受。


這些年來,互聯網跨界造車成功逆襲了百年汽車行業,這帶來電車時代加速的同時,也帶來了互聯網的調性。


蔚來李斌說,“我完全不明白爲什么現在還有人买油車”、“特斯拉有的我都有,我有的它都不會”;理想汽車李想忙着到處罵人;小鵬汽車何小鵬“財務自由後很空虛”、背着“厚道好人”人設卻出來嘲諷豐田…


新勢力車企掌門人都如此深諳流量密碼的前提下,看不慣的人自然有權利用更加陰陽怪氣的話還施彼身。


當然,曾經號稱從不做廣告也沒有公關部門的特斯拉同樣不無辜,馬斯克那句“你見過比亞迪的車嗎”至今是新能源車品牌之間的引战聖言。


於是,與電車相關的一切話題都很容易成爲消費者選擇對立的導火索,所有的電車事故都會指向電車不行、某某品牌不行、選電車的人更不行這一結論。


在這種環境下,爭議和衝突佔滿視线,每一次真相卻不了了之。特斯拉爲什么會剎車失靈?蔚來試駕爲什么會死人?理想L9爲什么會在路邊自燃起火?小鵬車主开輔助駕駛爲什么會追尾?


當這些熱搜事件的答案都淹沒在流量的海洋中無處追尋,我們很難說新能源車企和車主在其中到底收獲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或許特斯拉和“蔚小理”們收獲的是不同圈層的銷量數據,它們肯定也失去了更多。


在這背後,是整個汽車輿論環境對於好壞判斷標準的退步。


如果說過去,口碑營銷+傳統媒體的一板一眼還能就事論事、分析不同使用需求對應購买決策的合理性的話,那么如今流量代表一切的時代,沒多少人會關心你爲什么要买這輛車,他們關心的只有誰技術最牛、誰賣得最好、誰聽起來更正確。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退步。


因爲普通消費者的選擇變成了更加極端的站位,推動購車這事也變成了滿足情緒衝動的跟風。但大家可能忘記了,每一個個體在選擇購車時都有不同而復雜的需求點。誰滿足了我的需求,我就买誰這件事從來不容他人置喙。


在我看來,目前電車市場的流量內耗沒有任何意義,因爲所有人都知道新能源車時代已經不可扭轉地到來。若买特斯拉的是、买“蔚小理”的是韭菜,我們能去選擇的似乎就只有華爲、比亞迪了,這么少的選項聽起來一點都不能讓人產生衝動。


與其關注买電車、买其它品牌電車的是什么人,不如把時間放在親身嘗試上。沒有前赴後繼的小白鼠,就不會有箭在弦上的全球新能源時代。


至於其中可能的代價,“呼吸也會有代價”。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