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投喫肉

文章數量

1

粉絲數

0
Ta的最新文章

碧桂園“幸免於難”

2023-02-20 20:00:57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進入2023年,各界對房地產市場“回暖”的風聲喜聞樂見,甚至有人喊出“三條紅线,再見了!”

嚴厲的調控遲早會告一段落,但野蠻生長的時代一去不返。

恆大、碧桂園、萬科、融創是房地產开發商中的“排頭兵”。說實話,除萬科外的三家都令人擔心。

去年12月22日,筆者分析了融創,認爲它功虧一簣,“融創能否挺得過來,希望系於孫宏斌一身”。本文將對照萬科、融創相關數據來分析碧桂園。

相對穩健

合同銷售金額是衡量房地產公司重要的指標。

假如某項目公司合同銷售金額爲10億,上市公司持有60%權益,財報既可披露“合同銷售金額10億”,也可披露“權益合同銷售金額6億”。顯然,後一種更透明、更合理。

2018年起,碧桂園开始披露“權益合同銷售金額”。

根據《2018年報》的回溯信息:2017年銷售金額5508億、權益合同銷售金額3824億。可以推知,總權益比例爲69%。

萬科披露的還是“合同銷售金額”,無法與碧桂園橫向比較,只能縱向對比各自的漲跌幅度。

2017~2019年,碧桂園增速放緩,但高於萬科。

2020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增長12%、突破7000億。碧桂園權益銷售金額僅增長3%、爲5700億。假設碧桂園權益比例爲75%,合同金額爲7600億,高於萬科。

2021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下降11%、至6280億;碧桂園降幅約2%;

2022年,萬科、碧桂園銷售規模分別下降33%、36%。


2022年,融創權益合同銷售金額跌破1000億、同比下降73%。#萬科、碧桂園相對穩健#

“蓄水池”

合同銷售金額與營收完全是兩碼事。

在被確認爲營收前,售房所獲款項是企業的負債,名曰“合同負債”。开發商不需要還錢(但有義務交房),因而在計算“總負債率”(第一條紅线)時將合同負債從總負債中剔除。

合同負債是开發商的“蓄水池”,確認營收好比“抽水”。對於從以往積累的“合同負責”結算多少營收,房地產公司有一定的“自由量裁權”。

比如2022年H1的營收,主要來自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合同負債”(注:2022年H1賣出去的房,上半年就結算、確認爲營收,不是不可能,但少之又少)。

2015年,碧桂園合同負債不足1000億;2016年同比增長99.4%、接近2000億;2017年增長80.2%、至3467億;

2018年起,碧桂園合同負債增速逐年下降,2021年突破7000億,2022年6月末達7319億、同比增速僅爲1.1%。

萬科合同負債走勢與碧桂園相似,但2022年H1發生重大轉折——6月末合同負債5876億、同比下降15.4%。

合同負債回落,意味着從“蓄水池”抽水的速度大於進水。多年來,萬科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對此應保持關注。

耐人尋味的“示弱”

2017年~2021年,碧桂園合同負債一直高於萬科。“蓄水池”水位高,可抽取的水量自然多,碧桂園營收一路領先。

2019年碧桂園營收4859億、同比增長28.2%;萬科營收3679億、同比增長23.6%。

2020年碧桂園營收回調4.7%,萬科則增長了13.9%;

2021年碧桂園重拾升勢,同比增長13%至5231億;萬科增速比碧桂園低5個百分點,雙方差距再次拉大。

2022年“風雲突變”,上半年萬科營收勁增23.8%、至2069億,超過碧桂園。合同銷售金額同比下降33%,結算營收增加24%,萬科“蓄水池”中的水量一下子減少了15%。

2022年H1,碧桂園合同銷售金額同比下降36%,確認營收1624億、同比下降31%。“蓄水池”中的水量沒有減少。

2022年H1,萬科、碧桂園日子都不好過,合同銷售額跌去三分之一。

對營收結算進度的把控,折兩家公司當家人心態的微妙差異——碧桂園感覺危機尚未過去,有意示弱,而萬科管理層對靚麗業績的渴求更甚。

控制“車速”的高手

對房地產企業而言,合同銷售金額是“昨天”,合同負債是“今天”,土地儲備是“明天”。

“拿地”的規模、節奏要基於對政策、市場、資金的預期進行全方位評估來確定,最能反映房地產企業的真實意圖,可謂“童叟無欺”。

有一種比賽膽量的遊戲——駕車衝向懸崖,墜崖前急剎,離懸崖近者獲勝。房地產商規模擴張是與此高度類似的危險,增加土地儲備相當於“踩油門”。

2017年,恆大土地儲備達到3.12億平米。“達峯”後,恆大开始“點剎車”,土地儲備連年下降。但2019年仍高達2.9億平米,2020年恆大“猛踩剎車”,土儲驟降21%,但爲時已晚。

融創一路追趕,2020年土地儲備權益面積終於超過萬科。了卻多年的心愿後,孫宏斌才开始“輕點剎車”。不僅比恆大晚3年,而且儲備面積“戀戀不舍”地下降了0.6%。“剎車”太晚、還不舍得“踩死”。2022年5月,融創陷入債務危機。

碧桂園也是 “死多頭”。2017年土地儲備權益面積達1.9億平米(總面積未披露);2020年達到峯值——2.75億平米。此時恆大土地儲備總面積已回落到2.3億平米。

碧桂園土地儲備面積遙遙領先,對“車速”的控制不亞於萬科,確有過人之處。

“天然綠”

截至2022年6月末,萬科、龍湖等25家上市房企“全綠”;碧桂園、合生創展、金科股份等13家”兩綠一紅;金融街、富力地產、華夏幸福等15家“全紅”;恆大、融創等11家未能發布年報。

碧桂園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園有兩條线是“天然綠”,需要攻克的只有“總負債率不高於70%”這條。

1)第一條:剔除合同負債後的總負債率不大於70%

2015年~2017年,碧桂園這個比例從66%急劇上升到83%。2018年衝高到84%,2020年回落到81%,由於土地儲備仍在增長,負債率回落緩慢(每年1.5個百分點)。

2021年,土地儲備开始淨減少,截至2022年6月末總負債率回落至74%,18個月回落7個百分點,照此進度,2023年大概率可回落到70%以內。

龍頭碧桂園“全綠”,標志着房企負債惡性膨脹得到有效遏制。

2)第二條:淨負債率不大於100%

觀察發現,碧桂園淨負債率存在周期性波動:

2015年末,碧桂園淨借貸419億、淨負債率60%;

2016年末,淨借貸降至397億、淨負債率48.7%;

2017年末,碧桂園淨借貸增至664億、淨負債率反彈到56.9%,而融創淨借貸1226億、淨負債率202%,可見融創多么激進。

2018年、2019年,碧桂園淨負債率連續回落。2020年末再度攀升至55.6%,淨借貸1429億(融創淨借貸1708億)。

2021年末,碧桂園淨負債率回落到45%;2022年6月末,小幅提高到48%;

碧桂園淨負債率從來沒有超過60%,與紅线有很大“安全距離”。也就是說,碧桂園按自己的節奏運營不會觸及“第二條紅线”。

3)第三條:現金短債比大於1

現金指非受限制的現金(受限制現金主要是貸款擔保金、預售款中的擔保金)。“短債”指的是即期需要償還的銀行貸款、債券、優先票據,包括期限在一年之內的短期借款及將於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

碧桂園現金短債比圍繞2.0周期性波動。最近三個波峯出現在2015年、2019年、2021年,現短債比分別爲2.5、2.3、2.3。

2022年處於“波谷”,截至6月末可動用現金1480億、短債728億,現金短債比2.0。

融創僅在2020年末將現金短債比提高到1.08,“三條紅线綠了倆”。功虧一簣之後,融創現金短債比重重跌落至0.06。

與淨負債率一樣,碧桂園現金短債比與紅條有很大安全距離,說明高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自律。

潮水退去才發現誰在裸泳——恆大、融創、華夏幸福……自律使碧桂園“幸免於難”。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