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高瓴、小摩紛紛站臺,微創醫療機器人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2021-09-27 17:31:00

山上的巨人站在那裏,山下的人在仰望的同時,也在不斷追趕。

1985 年,世界上第一例機器人輔助手術在美國發生,工業機器人 Puma 560 輔助醫生完成了一項外科腦部活檢手術。

此後,外科手術機器人不斷發展,經過 36 年的變遷,機器人研發技術不斷成熟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企業以及資本的駐足。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就國內而言,已集中出現了至少 100 家醫療機器人創業公司,公开披露融資的企業超過 40 家。

9 月 24 日,據港交所披露,微創醫療機器人已經通過聆訊,預計不久後將在在香港掛牌上市,摩根大通與中金公司爲聯席保薦人。值得一提的是,微創醫療機器人是微創醫療旗下的一家子公司,主要從事手術機器人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到微創醫療。

微創醫療是國內一家領先的創新型高端醫療器械公司,目前業務範圍已經涉及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我們知道,微創醫療早已登錄資本市場,在拆分子公司上市的打法上這並不是第一次。

只是,這次的主角是微創醫療機器人。雖說醫療機器人目前給人以高端、智能的印象,但作爲一個承載着巨大社會意義的載體,目前依然存在諸多難以大範圍落地的困境。

那么,微創醫療爲何會在此時拆分醫療機器人這一業務上市?基於上述背景,國內的醫療機器人要如何跨域與國際上的技術鴻溝?

爲何拆分醫療機器人上市?

作爲微創醫療的一個孵化項目,微創醫療機器人誕生於 2014 年,剛开始便着手研發腔鏡手術機器人,直到 2015 年,微創醫療機器人正式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微創醫療正式登陸港股,目前旗下很多板塊都在衝擊上市,此前分拆的心脈醫療和心通醫療已分別登陸科創板及港股。如今,微創醫療三度分拆微創醫療機器人上市,也並不意外。

對於微創醫療而言,分拆微創醫療機器人能夠再次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母公司的流動性。目前,微創醫療機器人的發展資金大部分都來源於微創醫療,分拆上市之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公司的資金支出,減少大額資金流出導致的流動性風險。

據稱,此輪 IPO 融資,微創醫療機器人預計募資規模將達到 7 至 10 億美元。若能成功融資,自然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創醫療機器人對微創醫療在資金方面的過於依賴。

同時,也可提到微創醫療本身的整體估值。據市場資料顯示,微創醫療機器人 B 輪融資完成後,估值已達 250 億元。

近年來,分拆旗下子公司上市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青睞。京東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打樣板,去年 12 月,京東分拆京東健康在港交所上市。截止 9 月 24 日港股收盤,京東健康市值已經突破 2410 億港元,市值達到京東的 26%。

前不久,京東拆分的京東物流也在 5 月 28 日成功登陸港股,上市首日高开 14.1%,目前市值達到 1956 億港元。即便是對京東整體估值沒有帶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若每一個上市的子公司都能獲得資本的關注,實際上,已經是對一家企業母公司發展前景的肯定。

另外,微創醫療機器人尚未實現盈利,處於持續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 Q1 季度,微創醫療機器人淨虧損分別達到 6980.1 萬元、2.09 億元,以及 1.15 億元。

同時,從 2019 年至今,微創醫療機器人也未實現營收,也就是說,微創醫療機器人掙不了錢的同時,還一直處在不斷虧損的趨勢,基於此下,微創醫療拆分子公司選擇上市,對投資方也算是一個交代。

拆分上市,契機已至?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迎來 46 家新上市的企業,IPO 融資規模逾 260 億美元,僅次於納斯達克 464 億美元和紐交所 283 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受益於 2018 年港股新上市制度推行,香港成爲了亞洲最大和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 IPO 市場,上半年 46 打新上市企業中,有 13 家來自醫療保健領域,醫療保健成爲在港上市 IPO 企業最多的板塊。

不僅如此,近年來,明星資本機構、投行也是偏愛醫療保健板塊,港股板塊上市的醫療企業中不乏又明星資本的站臺,特別是向來钟愛醫藥醫療領域的高瓴資本,在今年上半年上市的醫藥醫療企業中,高瓴資本持股企業多達 6 家,包括時代天使、心通醫療-B、兆科眼科等等。

可以說當前港股市場環境、及資本機構對醫療醫藥板塊的重視程度,爲微創醫療機器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上市時機。

自成立以來,微創醫療機器人也屢獲明星資本的關注,截止至今,微創醫療機器人共獲得約爲 41 億元融資總額,高瓴資本、遠翼投資、CPE、貝霖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紛紛持股,其中,高瓴資本持股 8.05%,成爲最大機構投資者。

回歸到微創醫療機器人本身,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端倪。目前,微創醫療機器人雖未實現收入及盈利,但從所處的賽道及自身的技術,也是具備上市的條件。

與其他產業機器人相比,手術機器人屬於全球醫療器械行業中技術最復雜且最具臨牀及商業價值的細分領域之一,隨着技術及相關產業鏈的不斷發展,預計國內手術機器人產業將出現大幅增長。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到 2026 年底,國內安裝腔鏡及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數量將達到 2020 年底的 10 倍及 50 倍,可以說微創醫療機器人正處在一個朝陽賽道。

如果站在這些外部環境來看,此時上市的時機並不差。

但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就國內的手術機器人而言,比國際上起步就要晚,整體存在一定的差距。雖說在產品方面,微創醫療機器人的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直接對標 ISRG.US 的產品 “達芬奇” 4 代,但技術上的突破,實際上,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來接受檢驗。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着近年來國內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在醫療機器人依然有值得令人期待的未來。

微創醫療機器人離 “達芬奇” 還有多遠?

事實上,隨着技術及產業鏈的不斷成熟,近年來,全球機器人產業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

除了餐飲、公共服務、物流運輸等領域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參與到細分產業之中。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爲 283 億元,預計 2021 年市場規模增加至 319 億元。

這也是獲得資本市場及投資者青睞的關鍵所在,目前,不管是 VC/PE 投資人還是機構,不是在機器人企業的創投桌上,就是在機器人行業的投資路上。數據顯示,2020 年,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次數爲 242 起,其中融資上億的事件共 67 起。

步入 2021 年,這種趨勢加速演進,據不完全統計,2021 年上半年機器人行業共有 112 起融資,融資金額高達 130 億元,單筆融資平均值達到 1.16 億元。

在這種大環境利好的趨勢下,對於微創醫療機器人以及相關機器人企業而言,未來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

作爲一個重視科技程度的企業,研發費用的支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家企業的實力。目前,微創醫療機器人相關研發費用處在不斷上漲的趨勢,2019 年、2020 年、及 2021 年 Q1 季度,研發成本分別達到 6188.1 萬元、1.35 億元以及 9006.7 萬元,佔比分別達到 85.3%、82.1% 及 75.5%。

招股書中,微創醫療機器人也是明確表示了,未來研發成本將隨着研發活動的增加而增加,首次公开募股所得資金將主要用於上核心產品的臨牀試驗及商業化落地。

不過,對於微創醫療機器人以及國內整個機器人賽道而言,賽道利好的同時,也有諸多行業性問題擺在企業自身面前,特別是,用於醫學領域的手術機器人,對企業以及技術實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面對的便是盈利問題,這也是企業以及投資者關注的核心,盡管微創醫療機器人已經有一款產品獲得批準,但離商業化使用以及大批量生產還具有一定時間,這也意味着微創醫療機器人的盈利還存在未知性;加之目前手術機器人主要運用在三甲醫院,在下沉市場上的滲透率較低。而手術機器人的开機費用較高,這也是阻礙其進一步下沉到市場的重要原因,畢竟,很大一部分都是需要轉嫁到患者身上,但對於下沉市場的人們來講,動則幾萬的开機費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另一方面,作爲高端智能醫療器械,市場競爭也是微創醫療機器人需要直視的問題之一。目前,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中,達芬奇機器人是僅有的獲得藥監局批準注冊的腔鏡手術機器人,在國內市佔率最高,已經實現商業化多年。

對於還未上市,幾乎沒有什么臨牀數據的微創醫療機器人來說,要想突圍並非易事。因爲很大程度上來講,國內的手術機器人市場幾乎處於外企壟斷的狀態,近些年,國產相關產品也在逐漸崛起,但不論哪個行業要想打破市場孕育的壟斷地位,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而微創醫療機器人衝擊上市的背後,是企業本身價值的體現,但更多的是市場對於國產醫療機器人的更多期盼。至於微創醫療機器人能否帶給市場更多的驚喜,仍需要在市場邏輯中接受檢閱。

文章來自:港股研究社

相關證券:
  • 微創醫療(00853)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