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信危機 銀行業再出“黑天鵝”

2023-03-24 11:00:55

“從硅谷銀行到瑞信集團,至少表面上看,還沒真正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共性,當然是件好事兒。各家的救助政策如此迅速高效,是金融風險防範網的升級,還是早有預料?”

作者/芳華

美國硅谷銀行光速倒閉事件剛“消停”,有着近167年歷史的全球銀行業巨頭瑞信集團又在全球金融圈扔了一枚炸彈。

這枚炸彈是從當地時間3月14日开始“引爆”的。3月14日,瑞信官網發布年度報告稱,其在2022財年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表示未能在財務報表中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並正在採取補救措施。

此前瑞信發布的年報顯示,2022年全年集團的稅前損失爲32.58億瑞郎,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爲72.93億瑞郎。

72.93億瑞郎,可謂創下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年度虧損。

更令人沮喪的是,瑞信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表態說,他們不準備施以援手,原因是他們已經持有瑞信集團9.9%的股權,再买就超過10%,超過了監管和法規的限制。

直到當地時間3月19日,瑞士聯邦政府宣布,瑞信將被瑞銀集團(下稱“瑞銀”)收購。這意味着,有着近167年獨立經營的瑞信宣告終結。

這筆交易也因爲涉及瑞士金融業兩大支柱,成爲了2008年以來歐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一樁銀行業收購案。

01

“不能倒”的瑞信倒了

瑞信集團成立於1856年,是一家經營個人、公司金融服務、銀行產品及退休金、保險服務的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是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的銀行,管理的財富曾超過1.5萬億美元。曾多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

所謂“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實就是“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之所以用“大而不能倒”來形容,是因爲如果倒閉,必然引發金融領域的劇烈波動。

過去一年多以來,“大而不能倒”的瑞信一直傳言不斷。

2022年10月,澳洲廣播公司(ABC)旗下商業記者DavidTaylor根據可靠消息報道稱,一間大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很多媒體將猜測直指瑞信。對此,瑞信拒絕評論。

曾精準對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作出預測的《窮爸爸,富爸爸》作者、華爾街企業家羅伯特清崎曾公开表示,將遭遇破產的下一家銀行可能是瑞士信貸銀行。

而自2021年以來,瑞信便陷入供應鏈金融公司Greensill與家族理財辦公室ArchegosCapitalManagement的行業風波,據報道,瑞信將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投資於英國金融公司Greensill,隨後該公司在比爾黃(BillHwang)家族理財室Archegos的融資交易上損失了55億美元。這一事件暴露了瑞信在管理其交易部門方面存在的更廣泛的缺陷。

2022年初,瑞信還發生了近1.8萬個瑞信客戶的账戶信息被泄露事件。這些账戶總共涉及3萬個人和公司實體的隱匿財富,超過了1000億瑞郎,每個账戶平均持有750萬瑞郎。

幾個月後,瑞士最高刑事法庭對瑞信因涉嫌幫毒販洗錢一案作出裁決,瑞信成爲瑞士歷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銀行。

一連串的事件導致客戶和投資者對瑞信逐漸喪失信任,就連持股瑞信時間最長的股東之一——美國投資管理公司,也因對瑞信未來的不確定,從去年10月开始削減對瑞信的敞口,現已完全清倉。如此動作自然造成大量資金流失,加劇了瑞信的困難,最終導致這家頂級瑞士銀行的聲譽日益惡化。

02

與硅谷銀行的同與不同

瑞信事件發生後,瑞信董事長阿克塞爾萊曼緊急發言意在穩定市場情緒,同時,他還表示:因爲管理規定不同,將瑞士信貸的問題與美國硅谷銀行倒閉類比是不準確的。

盡管阿克塞爾萊曼穩定市場情緒的話很快就被股價表現“打臉”,但如果將瑞信問題與美國硅谷銀行倒閉類比,的確不太準確。兩家銀行確有相似之處:第一,都經歷了股價暴跌,並引發市場恐慌。第二,都遭遇了存款的大量流失。第三,都得到了政府的救助。

但兩者存在本質上差異。首先,是體量上的差異。瑞信是全球系統重要銀行,在規模上遠大於硅谷銀行;

其次,是資產虧損規模的差異。瑞信因債券資產虧損而產生的“未實現損失”規模很小,其中HTM和AFS資產的未實現損失分別爲4000萬和1.56億瑞郎。而硅谷銀行將其持有的所有債券資產都劃入了“證券投資”科目,其中HTM資產和AFS資產的未實現損失達151.6億美元和25.3億美元。

最後,是償付能力上的差異。當前,瑞信一級普通股資本充足率(CET1)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4.1%和20.0%,高於各國監管的最低要求,在同行中也屬於較高水平。而硅谷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則存在虛高風險。

總的來說,瑞信的問題更多在於經營,相比硅谷銀行深陷的流動性困局,瑞信更難引發銀行業危機。

03

危機並沒真正過去

3月19日,在瑞士央行的主持、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的見證下,瑞銀收購了瑞信。

瑞士央行(SNB)稱,這一救助將“確保金融穩定,並保護瑞士的經濟”,其將提供大量流動性援助。然而,這卻是歐洲規模2750億美元的AT1市場最大一次價值減記事件。損失規模遠超過2017年西班牙銀行BancoPopularSA債券上的13.5億歐元減記。當時,該銀行被桑坦德銀行收購。 

從瑞銀收購瑞信形成新萬億巨頭來看,似乎應該有個完美故事。但事實卻未能緩解人們的擔憂。不久前,美國的大型銀行爲規模較小的第一共和銀行提供了300億美元流動性,而美國的銀行向美聯儲尋求了1530億美元的緊急流動性。這是個創紀錄的數字,佔到了過去9個月總縮表額度的50%,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

此外,美聯儲“其他信用貸款擴展账戶”多增加了1428億美元,主要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處理硅谷銀行、籤名銀行而借貸的過橋資金。

相當於美聯儲再次做了最後的貸款兜底人和做市商,但這需要銀行爲美聯儲償付利息,且需要在一定期限內還掉。

美國中小銀行業得到了美聯儲流動性的支援後,暫時得以緩和,不至於批量倒閉,但信用危機的警報並沒有解除。

一方面,儲戶依然有動機將資金繼續從中小銀行系統中撤出,要么拿現金,要么轉移到大行;另一方面,美聯儲流動性支援並不是免費的,需要支付至少4.6%及以上的利息,這就意味着,中小銀行仍然面臨資不抵債的信用問題。更爲嚴重的是,流動性壓力也會導致貸款資產違約率會上升,進一步衝擊美國,甚至歐洲經濟和金融市場。

總之,歐美銀行業危機並沒因爲瑞信被並購而消失,不排除未來還有更多的“裸泳者”被尷尬地暴露在沙灘上。而這些“裸泳者”不外乎兩類:一類如硅谷銀行,客戶多集中在高風險領域,且比較單一;另一類就如瑞信,多年體弱多病,內部又出現不少問題,很容易就被來自外部的風險擊倒。

這么看來,一切與2008年不同,一切又那么相似。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