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交所集團謝採含:繼續優化上市監管框架,助力中國企業融入新加坡市場

2023-07-20 05:01:43

當新加坡掀起投資熱潮之際,新加坡交易所集團(下稱“新交所”)和中國資本市場的聯系正愈發緊密。

今年5月,新交所與上交所籤署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產品互通合作諒解備忘錄。這也是繼新交所與深交所ETF互通在2022年12月开通後,中新資本市場產品合作再邁出新步伐,進一步加強新加坡和中國市場互聯互通。

今年7月,新交所發文稱,中金公司與新交所展开了全方位深入合作,致力於共同推動中國與新加坡市場的互聯互通,加強雙向跨境金融資本及實業資本引薦,推進中資企業赴新交所上市等。

作爲亞洲最國際化的多元資產交易所,新交所近年推動一系列政策改革,包括接納“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的企業上市、推出SPAC上市框架、縮短二次上市框架審核流程等,以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及東南亞企業來新加坡上市。2022年5月,蔚來(09866.HK;NIO.NYSE;NIO.SI)赴新交所二次上市,爲中概股回流提供一條新路徑,也帶動新交所“出圈”。

盡管當下新交所的體量較小,但也是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主要上市地之一。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中有40%是外資公司,其中35%來自大中華區,約70家大中華地區上市公司。

近日,新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謝採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加深中新資本市場合作是新交所的战略重點,新交所的國際化平臺和互聯互通在滿足中國和東南亞公司在資本規模增長和完善資本結構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年來,許多優秀的中國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接觸新加坡市場,包括利用新交所高效的二次上市制度。在新交所二次上市能夠極大節省合規成本,分散市場風險,擴大流動池,延長交易時間,並有利於拓展東南亞和亞洲巨大的市場潛力。

“我們會繼續優化上市監管框架,讓來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場,展現國際化的競爭力。”謝採含說。

新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謝採含,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建立中新一級市場融資生態體系

加深中新資本市場合作,歷來都是新交所集團層面的战略重點。新交所是第一批在中國設立代表處並开展業務的外資交易所之一,在2008年把第一個海外辦事處設立在北京。

謝採含於2004年加入新交所,在新加坡和中國工作多年,十分熟悉兩國的資本市場,見證了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的變遷。謝採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交所的中國战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推進市場互聯互通、加強雙向資本流動和助力企業融資。

謝採含表示,新交所作爲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會通過產品、服務和平臺,全面支持中國機構和企業的發展,強化中國市場和企業羣體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幫助中國面向更大的國際市場實現國際化。新交所致力於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多元資產交易平臺的優勢,在中新兩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支持下,深化拓展合作,堅持貫徹新交所的中國战略。

近年來,新交所一直在推動中新兩國市場的互聯互通。深交所-新交所ETF互通產品於2022年12月30日成功推出,並成功上市了3支ETFs,這反映出市場對中國股票ETFs日益增長的需求。2023年5月,新交所和上交所也深化了雙方合作關系,籤署諒解備忘錄以推出上交所-新交所交易所ETF互通產品。

“我們會繼續探索不同產品方面的互聯互通,爲兩地市場和機構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爲雙方市場的投資羣體豐富投資選擇。”謝採含透露,新交所正在與深交所研究在ETF互通下資產類別擴大到非股票類ETF的可能性,這將進一步加強兩國資本市場的連通性,不僅是股票市場,還包括其他市場,例如REITs和債券。

謝採含表示,新交所也會與中資的战略合作夥伴加深合作,推動中新兩國的雙向資本流動,目前已經與中金、中信等機構建立廣泛且深入的合作;在助力企業融資方面,新交所會極力輔導滿足上市條件的中國企業在新加坡順利上市並實現融資,建立中新兩國一級市場融資生態體系。

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國際企業中有35%來自大中華區,另外有30%來自東南亞。這些企業來自不同行業,包括房地產、清潔能源、醫療保健、科技、娛樂和制造業等。

關於新交所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謝採含表示,新交所能有效地滿足中國企業接觸海外資本市場的需求。新加坡資本市場持續保持中立、开放,與世界各國關系充實友好,企業來到新加坡上市和接觸國際投資人通道暢通且效率高,這促使很多中國企業在探索上市地時都會把新交所納入考慮範圍。“新加坡上市公司”是個加分項,在國際市場上是備受認可的,無論是對於投資人或者商業合作夥伴。

爲了讓中國企業有更好的上市體驗,新交所在上市前的輔導和中介機構對接環節當中會盡力支持和協調,也會爲適合的企業介紹有新加坡政府背景的上市引導基金加入投資。

謝採含指出,在新交所,企業的上市流程簡便而且市場化,再考慮到上市效率和投資人關心的市場風險,中國企業的上市需求會在新交所獲得滿足。上市後,新交所的做市商和流動性提供商會參與到市場來,增加價格發現的能力和市場流動性。在這全盤努力下,新交所的二級市場能持續爲中大型企業(市值在新幣十億或以上)提供具競爭力的交易環境,讓企業能獲得更好的國際關注力。

“我們看到更多中國企業隨着合作夥伴、客戶或投資人的推動,愿意來新交所上市。我們會繼續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認可中國上市框架和規則的政策,盡力爲中國企業打通境內外資本市場並用的通道。”謝採含說。

持續改革,定期審視監管框架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金融、航運中心,同時是國際資本的聚集之地,近年來新財富和資本持續湧入。

數據顯示,2022年,新加坡的外來直接投資流量達到19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截至2022年12月末,在新加坡注冊的對衝基金超過300個,管理的資產超過2100億美元。新交所也受惠於新加坡吸引多樣機構投資者的政策環境。

爲了適應不同企業的需求,提升市場吸引力,新交所這些年也持續推進改革。2018年,在港交所啓動25年來最重大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之際,新交所也改革接納“同股不同權”股權架構的企業上市,並進行更能滿足成長型企業的差異化設置。

當SPAC熱潮席卷資本市場時,新交所於2021年9月推出SPAC上市機制,是亞洲第一個主要金融市場引入SPAC機制的交易所。2022年1月,三家SPACs在新交所上市。當時,新交所方面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SPAC市場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新交所必須不斷接受反饋並在必要時就框架進行重新校準,這是框架成功的唯一途徑。

當亞太地區交易所相繼引入SPAC機制後,市場持續降溫,這一新的上市機制迎來考驗。謝採含表示,新交所留意到發起人持續對SPAC上市興趣濃厚;同時也意識到,如其他市場一樣,太多的SPAC在短期內上市將存在風險。

“到2024年1月,這三家SPACs要么完成並購交易(de-SPAC),要么尋求延長其de-SPAC的期限。我們專注於確保SPAC股東了解並購交易階段的關鍵事件和流程,以便他們在投票和贖回等各種行動上做出明智的決定。”謝採含說,新交所盡可能通過上市規則來規避諸如此類的風險,始終對市場反饋和發展持开放態度,並會定期審視監管框架,以確保上市框架對尋求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是相關且有用的。

2022年,在中概股回流浪潮背景下,新交所二次上市框架裏4-6周的審核流程獲得市場關注,吸引中概股等企業。赴新交所上市,成爲中概股對衝風險的選擇之一。

謝採含透露,企業對新交所二次上市框架的興趣日益濃厚,並且更加注重新交所與其未來增長計劃的相關性,通過二次上市來拓寬它們在區域內的資本渠道和業務範圍。如2023年1月在新交所主板進行二次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京信通信(02341.HK;STC.SI)認爲,在新交所上市將擴展公司的股東基礎以及未來的融資渠道,從而有利於推廣公司的企業形象,並從長遠來看增強證券的流動性。京信通信從啓動項目到在新交所完成上市,只用了近五個月。

“企業在新交所找到了市場間的貫通性。”今年6月,新交所集團CEO羅文才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全球的資本市場是貫通的,企業也因爲這樣的貫通得以遊走於不同市場之間。最優秀的交易所,通過战略、產品、政策、合作,可以串聯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國家,助力實現國家战略,並鞏固交易所定位,協助企業成長發展。

持續改革的新交所亦面臨不少挑战,市場流動性始終是一個繞不开的問題。

安永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新交所只有3宗IPO,低於2022年同期的6家,融資總額不到1億美元,明顯落後於港交所。業內分析認爲,主要是新交所流動性和市場參與者不足,同時也缺少大型IPO撐場。

關於新交所流動性問題,謝採含表示,新交所的優勢在於它能給中大型企業帶來的市場關注度和持續的上市後服務。市值在10億新幣以上的中大型企業的流動性具市場競爭力,也能滿足投資人交易退出的需求。若市值在70億新幣以上,且滿足所需的換手率要求,也可被納入海峽時報指數,獲得被動基金及增量機構投資人的追蹤。因此,新交所有信心爲考慮來上市的優質企業提供一個具競爭力的股票交易市場。

新交所對於做市商和流動性提供商機制的投入已多年,現在有超過40家做市商和流動性提供商活躍於市場,從上市首日就參與市場活動,爲超過500只股票(相當於新交所99.9%的市值)增加流動性,所貢獻的交易量在過去五年翻了一倍。

數據顯示,新交所的散戶交易量年比增長40%,近期IPO的平均認購率達到25倍,各種指標顯示市場交易活躍健康。謝採含表示,新交所會繼續在做市機制和投資者教育做好,讓市場流動性繼續向好,把更深的市場和更有價值的投資人帶給到新加坡上市的企業。

多元化與國際化

與港交所一樣,新交所同時是一家上市公司,它是新加坡證券市場最大的藍籌股指數、海峽時報指數的成分股之一。推進多元化資產战略和國際化战略,也是新交所的長期战略。

新交所2022財年總營收11億新元,爲上市以來最高水平。這主要是源於股票、貨幣和大宗商品收益的增長,也反映了公司近年來實施的多元化战略。在總收入中,23%來自固定收益、貨幣和商品,29%來自股票衍生品,35%來自現金股票,13%來自數據、連接和指數。

“新交所的突出價值是多元資產交易平臺,通過優勢互補和深度合作,我們將聯手中國的證券交易所,吸引國際投資者更多地參與市場,促進資本健康流動。”謝採含說。

新交所的衍生品組合涵蓋了近100%的亞洲國家的GDP,涉及各種資產類別—固定收益、股票、衍生品、商品和貨幣。在外匯方面,新交所是世界領先的亞洲貨幣上市外匯衍生品的交易所,包括場外外匯衍生品交易。在新交所,投資者有機會通過同一平臺上提供的其他產品對衝其貨幣風險。

新交所也是亞洲最受歡迎的國際債券上市地之一,吸引了來自超過50個國家及地區的1800多位發行人以26種貨幣報價的債券上市,其中80%是來自境外的國際發行人。如今,新交所15%的債券發行人來自大中華區,已經服務超過26種貨幣的債券上市。

“新交所重視與中國債券市場的合作,積極支持中國自貿區債券在新交所上市,支持人民幣國際化。”謝採含說。

新交所也持續推進國際化,推進跨交易所合作,目前已與中國滬深交易所、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沙特證券交易所、以色列特拉維夫交易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新西蘭交易所、泰國證券交易所等交易所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

今年5月,新交所正式推出在泰國-新加坡存托憑證互聯機制下的新加坡存托憑證(SDR),並與泰國證券交易所籤署諒解備忘錄。這是東南亞首個交易所層面的存托憑證合作,是東南亞市場互聯互通邁出的重要一步。今年7月,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國際交易中心與新交所GIFT互聯互通平臺投入全面運營。

謝採含表示,新交所將積極推動跨交易所合作,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幾個領域的合作落地,包括深化並拓展中新ETF產品互聯互通;推動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的作用,爲人民幣國際化設計相關產品;結合各市場優勢,利用新交所多元資產覆蓋東盟市場的優勢,通過指數共建等方式爲投資產品設計提供基礎。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