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

人物生平
帕累托

1848年7月15日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生於巴黎。原籍利古裏亞,18世紀初進入貴族階層,屬熱那亞的貴族階層。1811年,祖父帕累托爵士被拿破化封爲帝國男爵。1850年前後,帕累托一家返意大利。學完傳統的中等教育課程後,在都靈的綜合技術大學攻讀理科。1869年帕累托寫了一篇論文,題爲《固體平衡的基本原則》,並作答辯。 1874 -1892帕累托遷居佛羅倫薩。在鐵路公司當工程師,後成爲意大利鐵路公司的總經理。因務需要,他到國外特別是英國旅行。亞當·斯密學會;反對意大利政府的國家社會主義、保護主義和黷武政策的運動。民主主義者,擁護不妥協的自由主義。 1882年參加皮斯托亞選區議員競選,沒有成功。1889年娶原籍俄國的亞歷山大•巴枯寧爲妻。1891年帕累托讀了馬費奧.潘塔萊奧尼的《純粹經濟學原理》。开始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892年瓦爾拉推薦帕累托接替他在洛桑大學开設政治經濟學教職。 1893年帕累托被任命爲洛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這時,他开始了新的職業生涯,並發表作品。

1896年在洛桑用法文發表《政治經濟學講義》。1898年帕累托繼承了一位伯父的大筆財富。他在瑞士家中接待一些意大利社會主義者,他們在逃避國內的鎮壓。1901年帕累托適居萊芒湖邊日內瓦州塞利涅的“安哥拉”別墅。這時他的思想更趨保守,更敵視沒落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接待大量反政府異議者。前往巴黎, 在高等研究學院授課。他的妻子離他而返回俄國。帕累托立即要求離婚。1902年起,他就與讓娜.雷吉斯同居,直至逝世前不久才與她結婚。《普遍社會學》一書是獻給她的。 1901年《社會主義體制》用法文在巴黎發表。1916年帕累托最後一次系統講授社會學課程。《普通社會學》在佛羅倫薩出版。1917年帕累托在洛桑大學參加慶祝他任教二十五周年紀念大會。1920年《事實與理論》在佛羅倫薩出版,這是一本主要由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府文輯成的集子。1921年《民主制的變革》的米蘭出版。 1922年爲了抗議瑞士社會主義者倡議提取財產稅,帕累托在迪沃那住了幾個月。年終時,他同意出任(B.墨索裏尼的)意大利政府駐國聯代表。1923 被任命意大利王國參議員。他在《等級體制》上發表了兩篇文章,表示歸附法西斯主義,但要求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化。1923年8月19日死於塞利涅,並葬於該地。

個人成就
帕累托

維弗雷多·帕累托運用立體幾何研究經濟變量間的相互關系,發展了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的代數體系;提出在收入分配爲既定的條件下,爲了達到最大的社會福利生產資料的配置所必須達到的狀態,這種狀態稱爲“帕累托最適度”。在社會學上他屬於“機械學派”。認爲階級在任何社會制度中都是永恆存在的,因而反對平等、自由和自治。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多來自他的學說。

帕累托對經濟學,社會學和倫理學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在收入分配研究和個人選擇的分析中。

他提出了帕累托最優的概念,並用無異曲线來幫助發展了個體經濟學領域。他的理論影響了墨索裏尼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發展。帕累托因對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著名,後來被約瑟夫·朱蘭和其他人概括爲帕累托法則(20/80法則),後來進一步概括爲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帕累托指數是指對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參見基尼系數

帕雷托提出了精英理論。帕累托認爲,社會分層結構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恆的。但並不意味着,社會上層成員和下層成員的社會地位是凝固不變的。

又稱80/20法則,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累托發現的,最初只限定於經濟學領域,後來這一法則也被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且深爲人們所認同。帕累托法則是指在任何大系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系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例如,在企業中,通常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項目或重要客戶經濟學家認爲,20%的人掌握着80%的財富;心理學家認爲,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等。具體到時間管理領域是指大約20%的重要項目能帶來整個工作成果的80%.並且在很多情況下,工作的頭20%時間會帶來所有效益的80%.帕累托法則對我們的啓示是: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爲。工作中應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爲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無關緊要的工作是最浪費時間的。你應該將時間花於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爲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只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工作中我們要學會“不釣小魚釣鯨魚”,如果你抓了100條小魚,你所擁有的不過是滿滿一桶魚,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條鯨魚,你就不枉此行了。

帕累托

資源配置含義的最嚴謹的解釋,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菲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做出的。按照帕累托的說法,如果社會資源的配置已經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如果想讓某個社會成員變得更好,就只能讓其他某個成員的狀況變得比現在差。即如果不讓某個人變差就不能讓任何人變得更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那么,這種資源配置的狀況就是最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即任何重新調整而使某人境況變好的,而不使其他任何一個人情況變壞,那么說明這種資源配置的狀況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準則。   

所以,不同系列的帕累托狀態之間不可以比較。   

因此,帕累托最優可能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極端的,一個人得到所有的收入,另一個人一無所有,也是帕累托最優狀態。  

帕累托效率帕也稱爲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 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着廣泛…… 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過的帕累托改進的余地;換句話說,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路徑和方法。 [1]

所謂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並基於帕累托最優PARE-TOEFFICIENCY)基礎之上。帕累托最優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福利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進是指在不減少一方的福利時,通過改變現有的資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進可以在資源闲置或市場失效的情況下實現。在資源闲置的情況下,一些人可以生產更多並從中受益,但又不會損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一項正確的措施可以消減福利損失而使整個社會受益。  

帕累托最優帕累托改進微觀經濟學,特別是福利經濟學常用的概念。福利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場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優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的情況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於是經濟學家們又提出了“補償準則”,即如果一個人的境況由於變革而變好,因而他能夠補償另一個人的損失而且還有剩余,那么整體的效益就改進了,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的另外一個著名的準則卡爾多-希克斯改進(KALDOR-HICKSIM-PROVEMENT)。”   

帕累托改進”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指在某種經濟境況下如果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

帕累托改進:如果對某種資源配置狀態進行調整,使一些人的境況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狀況至少不變壞,符合這一性質的調整被稱爲帕累托改進[2]

經濟影響
帕累托

經濟學的目的是全社會福利的極大化。但是用什么指標來衡量全社會的福利總和,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困難在於不同人的福利無法相加。沒有任何分析方法可以嚴格證明,我多賺一元錢,同時你多虧一元錢,可使社會福利總和保持不變,盡管人們可能這樣猜想。福利的最後依據是人的主觀感覺,這種感覺既然是主觀的,就無法對它作客觀的運算。

爲了擺脫困境,經濟接受帕累托最優的概念。嚴格的帕累托最優可以用多目標數學規劃來描述。假設我們同時有若幹個目標,這些目標彼此獨立,又無法加權求和。試問我們如何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一般而言,如果突出某一個目標,必定會犧牲其它的目標。所以不可能同時兼顧所有的目標。帕累托最優的意思是盡量改進各個目標,一直達到某一程度,此時任何一個目標的改進要以惡化其它目標爲代價。這一狀態,就稱爲帕累托最優。它不是一個唯一解,對各個目標照顧的程度不同便有不同的解。但它避免了存在有改進余地而沒有利用的不利狀態。

將這一概念應用到經濟學,我們的多目標是社會中每一個公民的物質條件。市場經濟就是帕累托最優的一個解。如果任何個人的物質條件尚有改進的機會,而不必以降低別人的物質條件爲代價,則我們還沒有實現帕累托最優經濟的繁榮發達就是用不斷朝帕累托最優改進的方法來實現的。舉例說,如果雙方同意做一筆买賣,彼此都能獲利,而且不存在負的外部性(使第三者受損),那么促成這種交易就是一種帕累托改進,而阻止交易的實現就是偏離了帕累托最優。簡單說來,經濟的繁榮就是靠利用一切交換獲利的機會來實現的。

經濟學應用帕累托最優的概念,隱含着三個極重要的前提。第一,它假定社會中每個成員的權利是相同的,如果損害某人而讓別人得益就不是帕累托最優。它的深刻含義是市場經濟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經濟。在被帝王貴族統治下的經濟,統治者的權利高於被統治者,因而那裏不可能實現市場經濟。第二個前提是在市場經濟中帕累托的最優解取決於每個人的初始資源,包括個人的天份、家庭和受教育的環境,從上一輩得到的遺產等。所以市場經濟承認各人所達到的富裕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因爲各人參與到市場中來時的起始點不同。第三個前提是假定各人的幸福僅僅取決於他所享受的物質條件。這一前提使得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越來越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他們是否一定更幸福則未必,如果各人的幸福感還與其它因素有關。舉例說,一個人的幸福感如果建立在財富的比較而不是財富的享受,那么想辦法把別人弄窮自己就會感到幸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爲必然破壞了帕累托最優。擺闊或炫耀雖然不等於把別人弄窮,但其心理基礎則是將幸福建立在財富的比較,而不是財富的享受上。妒忌原是人類劣根性,如果對這種惡劣心態不自覺地提防,甚至加以煽動挑逗,社會就不會有安寧,人民也不會有幸福感。基於這種心理的政策更是可怕的,社會中最富的一個人是使全國人民感到痛苦的根源,如果剝奪他的財產使其變爲全國平均水平,就會使全國中的一半人感到幸福;如果剝奪他的全部財產掃地出門,則可以使所有懷有妒嫉心的人全都感到幸福。可是事情並沒有結束,解決了最富的人,原來次富的人變成了最富的人,還要依法泡制。一直到所有的人都變爲赤貧,才算全部解決問題。可悲的是這種政策的結果是從根本上消滅了一切個人致富的機會。它並沒有使任何一個人略爲感到更幸福一丁點,而是全部落入了原先最不希望出現的悲慘景況。

市場制度的規則是以帕累托最優爲目標來設計的。而且二三百年來市場制度的實績也證明了這種規則確實可以實現相當接近於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即社會的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人民物質生活享受有極大的提高。近幾百年的世界歷史也從反面證明了任何偏離帕累托目標的追求(例如爲了實現某種天國理想,突出人與人物質的平等)都導致了社會的悲劇。如果我們同意帕累托最優的目標是可取的,我們就應該警惕偏離這個目標的價值判斷,其中之一就是將幸福感置於財富的比較而不是財富的享受。全社會應自覺地抵制擺闊和炫耀,摒棄任何形式的妒嫉。小平同志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正是帕累托最優的政策化。它已經產生出空前巨大的威力。

當今我們見到的市場中種種不如人意的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正是違背了帕累托最優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每個人有權追求物質享受但不得侵犯別人同樣的權利。每個人的享受是多目標規劃中一個獨立的目標,這些目標都有相同的地位,人與人是平等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是侵犯別人的權利和利益。例如違約失信,假冒僞劣,借錢不還,非緊急公務出行用警車开道,更不用說一些人用毀壞良心的辦法去賺錢,用毀壞健康的辦法去花錢。順着帕累托最優的方向,理應可以建立一個尊重人,成人之美,和諧幸福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一切交易爲人們提供生活方便和發揮才幹的機會。人們感謝和他做交易的對手,而且這種感謝並非僅僅來自一方。

市場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帕累托最優的天才構想指出了市場制度的組織原則。這種原則有利於一切人,至少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去追求物質享受,它不鄙視任何一個個別的人。但是市場制度也決不是人類社會的最終階段,人們還會尋求更高層次上的享受,即精神方面的享受,包括滿足人們的求知欲、創造欲、對友愛和健康的追求。物質享受通過交換取得,精神享受則不能通過交換得到,而是要通過自身的修養得到。當然,任何一個社會不可能脫離物質條件,因此市場制度不可能完全被摒棄,但必定會加以重大的補充。那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我們還無法對它加以描述。但這個發展的方向,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看來是不大會錯。

主要著作

有《政治經濟學講義》、《政治經濟學提要》、《普通社會學》、《社會主義體系》。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