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於1915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裏(Gary)城。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20歲時,以GPA爲A的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文學學士(B.A.)學位;翌年,又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M.A.)學位;5年後獲得哈佛大學博士(Ph.D.)學位。此外,薩繆爾森還曾獲得多所大學的名譽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經濟理論的運營意義》("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獲哈佛大學威爾斯(David A.Wells)獎。在1947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保羅·道格拉斯以學會會長的身份把美國第一屆克拉克(John Bates Clak)獎章授予了當時未滿40歲的薩繆爾森,並預言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將有無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薩繆爾森不負所望,23年後便獲得了世界經濟學的最高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從1940年起,薩繆爾森還曾擔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長,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國際經濟學會會長和終身榮譽會長,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機構和公司經濟顧問和研究員。薩繆爾森的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經濟學》(Economics,1948.)、《线性規劃經濟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獨自撰寫和與多夫曼、索羅等合著的大量文章,這些文章被選編入《保羅.A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被稱爲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人們進入大學一开始學習經濟學便遇到了薩繆爾森,讀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科書;而當進入高層次經濟理論研究之時,人們還是離不开薩繆爾森,這時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指導;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學領域,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人們總是能從薩繆爾森的有關著作中獲得啓示和教益。薩繆爾森作爲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綜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論觀點體現了西方經濟學整整一代的正統的理論觀點,並且成了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困境,使以“新古典綜合”作爲理論基礎的經濟政策遭到破壞,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曠日持久的大論战。雖然,以薩繆爾森爲代表的經濟理論的正統地位發生了動搖,但是,西方國家經濟作爲一種“混合經濟”仍然離不开薩繆爾森的經濟理論。薩繆爾森也從其他學派的經濟理論中吸收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觀點,對自己的理論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適合於變化了的經濟情況。由這點看來,薩繆爾森仍不失爲經濟學大家的風範。

  薩繆爾森的研究範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爲數理經濟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爲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爲經濟理論貢獻了珍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爲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

  《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

  《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規劃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薩繆爾森一生三大經濟成就:教科書被奉爲經典

  成就之一:將數學引進了經濟

  成就之二:幫助在經濟困境中上臺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減稅方案”

  成就之三:影響了數代人的巨著《經濟學》

  1970年,薩繆爾森因對經濟學理論的卓越貢獻而獲得經濟學獎,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國第一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

  當時評獎委員會說:“在提升經濟學家理論的科學分析水平上,他(薩繆爾森)的貢獻要超過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他事實上以簡單語言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相當部分。”

  (一)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爲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短期內只影響產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產品相對價格會下降。由於MPL和MPK不變(因爲生產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產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於進口產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爭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生產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爭行業生產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生產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產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來分析。由於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爭行業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裏我們假定出口行業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爭行業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爭行業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爭產品產量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產品產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於對資本需求。這樣,從進口競爭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產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闲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闲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裏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於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於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產率則因爲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於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於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爭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內要素市場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將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工資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態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开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工資將上漲,進口行業利潤將下降。那么,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开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爲“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爲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开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开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爲“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爲“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