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


簡介
  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911.html">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另有少部分新款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硬幣則由金融管理

pic-info">港元

局負責發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發鈔銀行在發行任何數量的港幣時,必須按7.80港元兌1美元兌換匯率向金管局交出美元,記入外匯基金账目,領取了負債證明書後才可印鈔。這樣,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元就爲港元紙幣的穩定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鈔票的式樣都有版權。所以,任何人在未有得到版權持有人的許可前,都不能任意復制鈔票的式樣。在香港多年來有幾家機構因爲未得鈔票版權持有銀行的批準而在廣告上運用,結果被判支付巨額罰款。
  雖然港元只在香港有法定地位,但在中國內地和澳門特區的很多地方也接受港元。而且,在澳門的賭場,港元是澳門元以外唯一接受貨幣。歷史
  

pic-info">港元

據考,香港是最先把通貨稱爲“圓”的地方。本來香港成爲英國殖民地之初,採用英國的貨幣。但因爲當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主要以銀作爲單位,使各地的銀圓:包括墨西哥鷹洋及中國大陸的銀圓都在香港自由通行。後來,政府爲更有效規管當地的通貨,而採用了銀圓爲基本通貨單位,而銀圓一詞亦由原先的形容詞變成量詞。1863年香港首次發行官鑄貨幣,並於1866年在香港成立鑄幣廠。當時香港生產的一圓銀幣,都會印上“
  

pic-info">1867年香港壹圓

香港壹圓”四字。這個通貨的名稱亦由香港傳回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並成爲各地通貨單位名稱。後來鑄幣廠於1868年關閉,香港改以其他銀元作爲法定貨幣
  1935年,因爲美國等地的銀價上升,引起中國及香港的白銀外流。香港政府在1935年11月9日通過貨幣條例,公布以「港元」作爲香港貨幣單位,並將港元與英鎊匯率定爲16港元兌1英鎊。(中國是在香港通過以港元爲貨幣前的五天,即11月4日宣布放棄銀本位,改發法幣。)1937年8月1日,終止了各種銀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爲法定貨幣。二次大战日本佔領香港時,強行以日本軍用手票代替港元。战後港元才恢復法定地位。
  港元最初與英鎊掛鉤,但是战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更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香港經濟。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爲將港元以美元掛鉤。最初匯率爲5.65港元兌1美元。1973年2月改爲5.085港元兌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動。直至1983年,由於香港前途問題引發的信心危機令港元匯價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兌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宣布港元匯價美元掛鉤,定爲7.80港元兌1美元,一直維持至今。
  2009年3月13日爲提高內地和香港(以下簡稱“兩地”)跨境支付清算效率,密切兩地經濟金融聯系,中國人民銀行今天發布公告,公布了利用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建立兩地多種貨幣支付系統互通安排的相關細則,對兩地支付互通安排的業務範圍、內地銀行通過兩地支付互通安排匯往香港銀行的支付路徑、兩地跨境退匯業務的報文格式和兩地跨境轉匯業務收費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紙幣
  

pic-info">港元

香港最初的紙幣是由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東藩匯理銀行發行。在1935年政府通過貨幣條例以前,很多銀行都有發行紙幣,但這些紙幣主要作商業上的交易。政府只接受部分特許銀行紙幣爲合法通貨。1935年以後,政府授權匯豐銀行、有利銀行(其後被匯豐銀行並購)及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其後輾轉易名爲911.html">渣打銀行)發行五元以上的港元紙幣。而面額一元及以下的港元紙幣則由香港政府發行。香港政府在1975年發行五元硬幣後,五元紙幣停止發行。1990年代政府發行十元硬幣,銀行之後亦停止發行十元紙幣。後來,中國銀行亦成爲香港其中一間發鈔銀行。2002年,政府再度由金融管理局發行十元紙幣
  政府在1995年前曾發行一分的紙幣,其目的爲方便找贖及用作繳付公共服務账單的仙額。這些紙幣在1995年10月1日之後不再被接受爲合法貨幣
  現時,香港紙幣的發鈔銀行有三間,分別是中國銀行匯豐銀行911.html">渣打銀行。硬幣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前,市面流通硬幣上鑄有英皇頭像,曾一度成爲收藏對象。1993年起,政府逐漸收回舊硬幣,以背面上爲香港市花洋紫荊的新硬幣代替。但英女皇頭硬幣仍爲合法貨幣,與新硬幣同時流通。式樣
  

pic-info">硬幣

硬幣
  面值 ($) 材質 形狀
  一毫 (0.10) 黃銅合金 圓形
  二毫 (0.20) 黃銅合金 波浪形邊緣
  五毫 (0.50) 黃銅合金 圓形
  一元 (1.00) 白鎳合金 圓形
  二元 (2.00) 白鎳合金 波浪形邊緣
  五元 (5.00) 白鎳合金 圓形,邊緣上刻有漢字「香港伍圓」
  十元 (10.00) 外環白鎳合金,黃銅合金圓心 圓形
  紙幣
  面值 ($) 顏色 反面地標圖案

  十元 (10) 紫色 - 新版是紫色配藍色,面積較舊版10元紙鈔小,並加入新防僞措施。鈔票上面有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的籤名。
  二十元 (20) 藍色 太平山頂凌霄閣
  五十元 (50) 綠色 -
  一百元 (100) 紅色 青馬大橋
  五百元 (500) 棕色 香港國際機場、太平山頂
  一千元 (1000) 金色 香港會展、維多利亞港匯率制度
  香港在發展爲貿易金融中心期間,實行過不同類型的聯系匯率制度。 1863年,香港政府宣布當時的國際貨幣—銀元—爲香港的法定貨幣,並於1866年开始發行香港本身的銀元。直至1935年,香港的貨幣制度都是銀本位制。後來發生全球白銀危機,政府遂宣布棄用銀本位制,並按16港元兌1英鎊匯率將港元與英鎊掛漖。
  

pic-info">港元

根據1935年頒布的《貨幣條例》,銀行須向外匯基金交出手頭用作支持發行紙幣的所有白銀,以換取負債證明書,外匯基金則把收到的白銀投資英鎊資產,這些負債證明書成爲了發鈔銀行發行紙幣的法定支持。
  實際上,這種安排就是貨幣發行局制度。發鈔銀行日後若增發紙幣,必須以英鎊購买負債證明書。
  1972年6月,英國政府決定讓英鎊自由浮動。其後,港元曾一度與美元掛漖,最初是5.65港元兌1美元,並於1973年2月改爲5.085港元兌1美元。不過,由1972年6月起,發鈔銀行可用港元購买負債證明書。
  1974年11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元遂改爲自由浮動。
  雖然浮動匯率制度實施後的最初兩年運作頗爲順利,但其後的情況卻並不理想。當時的貨幣政策架構尚在發展初階,未足以取代以外國貨幣價值定位貨幣架構,同時又沒有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更遑論達致這些目標的工具。因此,香港經濟步入動蕩期,幾乎所有環節均大幅波動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75年跌至0.3%,在1976年卻上升至16.2%。
  通脹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 港元匯價由1981年的5.13港元兌1美元貶值至1983年的9.60港元兌1美元
  投機狙擊的活動,以及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機加劇,令港元貶值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在1983年更到了非常嚴峻的關頭。1983年9月,港元匯率錄得新低,兩日間共貶值了13%,跌至9.60港元兌1美元的低位。
  面對貨幣危機及有關多家銀行是否穩健的疑慮,香港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新政策,以穩定港元匯價,將港元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美元掛鉤。這項安排成爲了香港目前的貨幣制度的基礎。2010版港幣鈔票系列
  2010版港幣鈔票系列與目前在市面流通

pic-info">揭幕儀式

鈔票一樣,共有5種面額,顏色也相同。20日率先公布的是1000港元及500港元面額新鈔的設計,這兩種面額新鈔將分別於2010年第四季度及2011年初开始市面流通。其余100港元、50港元及20港元3種面額新鈔的設計將於明年公布。 據介紹,新鈔具有多項先進的防僞特徵,而且統一了有關特徵在5種面額鈔票上的位置。其中5個比較重要的防僞特徵包括:動感變色圖案——斜看鈔票時,圖案由金色變綠色,並可見一條光紋上下滾動;變色开窗金屬线——金屬线由紫紅變綠色,細看可見“H”及“K”字由微縮字母組合而成;統一高透光水印——由紫荊花、面額數字及網點圖案組成;熒光透視圖案——背光可見完整的圖案,在紫外光下呈現兩種熒光顏色;熒光鈔票號碼——直排號碼在紫外光下呈現熒光紅色。

pic-info">港元

鈔票首次加入點字及手感线,方便視障人士辨別鈔票面額。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說,過去6年,香港的僞鈔數字持續下降,目前每100萬張流通鈔票中,僅不到1張是僞鈔
  陳德霖表示,新鈔採用了最尖端的防僞設計和雕版印刷技術,大大加強了防僞功能和容易辨認的優點。同時,新鈔票還加強了無障礙特徵,方便視障人士辨別鈔票面額。
  新鈔的發行已獲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批準,並由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印制,而鈔票的設計則由每間發鈔銀行負責。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