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

組成部分

一個金融體系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

第一,金融部門(FinancialSector,各種金融機構、市場,它們爲經濟中的非金融部門提供金融服務);

第二,融資模式與公司治理(FinancingPattenandCorporateGovernance,居民、企業、政府的融資行爲以及基本融資工具;協調公司參與者各方利益的組織框架);

第三,監管體制(RegulationSystem)。金融體系不是這些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適應與協調。

因此,不同金融體系之間的區別,不僅是其構成部分之間的差別,而且是它們相互關系協調關系的不同。

體系內容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調控體系、金融企業體系(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環境體系五個方面。

(1)金融調控體系既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幣值穩定總量平衡、健全傳導機制、做好統計監測工作,提高調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包括利率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兌換、支付清算系統、金融市場貨幣資本保險)的有機結合等。

(2)金融企業體系,既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也包括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革、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農村信用社等。

(3)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體制)包括健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和處置機制,實行市場退出制度,增強監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處理好監管與支持金融創新的關系,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銀行證券保險及與央行財政部門)等。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

混業經營統一監管

(4)金融市場體系(資本市場)包括擴大直接融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推進風險投資創業市場建設,拓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券發行規模,發展機構投資者,完善交易登記和結算體系,穩步發展期貨市場

(5)金融環境體系包括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深化投資體制改革

兩種類型

由於現實中不同國家的金融制度差異較大,因此很多研究認爲,存在着不同的金融體系。一是以英美爲代表的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二是以法德日爲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

美國銀行資產GDP的比重爲53%,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國股票市值GDP的比重爲82%,大約比德國高三倍。因此,美國英國的金融體制常常被稱爲“市場主導型”,而德國、法國、日本則被稱爲是“銀行主導型”。

美國德國金融體系比較

銀行體系美國德國

商業銀行提供短期工商企業貸款、住宅貸款農業貸款,以及對同業貸款。格拉斯-斯第格爾法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行業務,但是自99年11月後放松。主要包括三大全能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商業銀行,從事存貸款、生命保險、有價證券承銷投資多種業務。

儲貸機構傳統上提供抵押和其他消費信貸。很多是互助性質的,即存戶同時是股東。兼顧公共利益,不以盈利最大爲目標;共有三級:地方、州和中央儲蓄銀行

保險生命保險公司提供稅收比較優惠的儲蓄手段;財產保險公司主要目的是提供保險投資工具只是產品;很多公司是互助性質的。全能銀行保險公司均能提供保險。但是與銀行不同,保險公司受到嚴格監管。

養老保險(公共、私營)涵蓋所有員工;保費與平均收入相聯系;替代率較低。主要包括根據最終收入決定的固定受益人;通常不採用指數化;固定認繳計劃日趨重要。涵蓋所有員工;保費與工作期間平均收入項聯系;替代率較高。

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三大主要交易所爲:NYSE,AMEXNASDAQ;它們是經由初次發行(IPO)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各級政府以及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以法蘭克福爲中心的7個區域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各級政府與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對金融企業不重要。

衍生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始於19世紀晚期。金融期權期貨市場始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互換和其他衍生工具櫃臺交易量很大。金融期權期貨市場始於1990年,交易量很小。

各國差異
金融體系" alt="金融體系" src="http://a0.att.hudong.com/74/91/01300000164586122833912904207_s.gif">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
(一)以完成金融體系的融資功能方式不同爲標準。

哲肯克倫將金融體系劃分爲三種類型:英國的融資多用短期銀行借款的形式,德國則採用長期融資管理協助相結合的“綜合銀行”模式;俄羅斯由於工業化較晚,所以還需要政府的直接融資

凱林頓和愛德沃茲從考察不同國家長期融資用於實際投資的數量入手,把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分爲兩類:一類以美英爲代表,以資本市場爲基礎的金融體系;另一類金融體系以法、德、日爲代表,銀行工業高度融合,銀行貸款融資的主要渠道,因此稱之爲以銀行爲基礎的金融體系。

(二)以完成金融體系配置資源功能的方式不同爲標準。

澤曼用三個指標來區分金融體系:存款轉化爲投資的方式;貸款證券市場上的價格是如何形成的;政府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此爲標準,他把金融體系分爲三類:以資本市場爲基礎的體系、信用基礎體系和以德國爲代表的靠操縱市場來達到目標的金融體系。梅爾從金融體系與投資間的關系入手,把經濟分爲銀行經濟市場經濟兩種。他認爲這兩類經濟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公司所有制模式與金融體系結構之間的關系的不同。

(三)以完成金融體系解決不確定性風險功能的方式不同爲標準。

萊布澤斯基把金融體系分爲兩種基本形式:銀行導向體系和市場導向體系。他研究不同金融體系對工業發展的作用,把金融體系看作是對承受和分配風險的安排。

(四)以完成金融體系解決激勵機制功能的方式不同爲標準。

珀林用“退場/發言”來形容兩種體系。在退場體系中,證券持有者靠出售他們的有價證券來施加影響;在發言控制體系中,銀行企業聯系緊密,銀行提供大量長期貸款金融資產缺乏高度發展的二級市場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盡管選取的指標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差異,但總的來說,理論界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即:發達國家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金融體系:以德、日爲代表的銀行導向型體系和以英、美爲代表的市場導向型體系。兩種類型金融體系的差異在於,完成金融體系職能的過程中,銀行證券市場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在銀行導向型體系中,銀行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導向型體系中,市場機制成爲完成金融體系職能的主要機制證券市場的作用更爲突出。

體系功能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金融學教授羅伯特·默頓認爲,金融體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勞務和資產交易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資金股權細化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各種機制,匯聚資金並導向大規模的無法分割的投資項目

③爲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促使經濟資源跨時間、地域和產業轉移的方法和機制

風險管理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應付不測和控制風險的手段及途徑;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價格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的非集中化決策;

⑥解決激勵問題,即金融體系解決了在金融交易雙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及委托代理行爲中的激勵問題。

1.金融體系的清算和支付功能。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金融體系的融資功能。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爲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金融中介動員儲蓄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一是它可以分散個別投資項目風險;二是可以爲投資者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相對於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金融系統動員儲蓄可以爲分散的社會資源提供一種聚集功能,從而發揮資源規模效應金融系統提供的流動性服務,有效地解決了長期投資資本來源問題,爲長期項目投資企業股權融資提供了可能,同時爲技術進步和風險投資創造出資金供給的渠道。

3.金融體系的股權細化功能。將無法分割的大型投資項目劃分爲小額股份,以便中小投資者能夠參與這些大型項目進行的投資。通過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系實現了對經理的監視和對公司控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經營職業化。這樣的組織安排最大的困難在於非對稱信息的存在,使投資者難以對資本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督。金融系統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新的機制,就是通過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對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從而使內部投資人的利益得以保護。

4.金融體系資源配置功能。爲投資籌集充足的資源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但投資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對增長同樣重要。對投資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難,即生產率風險項目回報的信息不完全,對經營者實際能力的不可知等。這些內在的困難要求建立一個金融中介機構。在現代不確定的社會,單個的投資者是很難對公司、對經理、對市場條件進行評估的。金融系統的優勢在於爲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並且提供一種與投資者共擔風險機制,使社會資本投資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服務可以表現在,一是分散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管理;三是進行項目評估。

5.金融體系風險管理功能。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功能要求金融體系爲中長期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即風險進行交易定價,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金融系統和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對風險進行交易、分散和轉移。如果社會風險不能找到一種交易、轉移和抵補的機制,社會經濟的運行不可能順利進行。

6.金融體系的激勵功能。在經濟運行中激勵問題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爲相互交往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爲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的實現受到其他個體行爲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響。即影響某經濟個體的利益的因素並不全部在該主體的控制之下,比如現代企業所有權控制權的分離就產生了激勵問題。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方法要受到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金融體系所提供的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權。通過讓企業管理者以及員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權企業的效益也會影響管理者以及員工的利益,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盡力提高企業績效,他們的行爲不再與所有者的利益相悖,這樣就解決了委托代理問題。

7.金融體系信息提供功能。金融體系的信息提供功能意味着在金融市場上,不僅投資者可以獲取各種投資品種的價格以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也能獲取不同的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能夠獲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進行、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從而使金融體系的不同參與者都能做出各自的決策。

必備能力
金融體系" alt="金融體系" src="http://a2.att.hudong.com/13/92/01300000164586122833921190548_s.jpg">金融體系
爲了實現上述各項功能,金融體系必須具備一套相互配套的能力。

1.穩定能力。一個穩定的金融系統才具有競爭力,才能應對各種潛在威脅,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貨幣穩定,沒有過度通貨膨脹或通縮、過度扭曲性融資安排和過度金融泡沫,因此金融體系應該具備穩定能力。金融體系不穩定的代價是非常嚴重的。首先,定價體系的紊亂會擾亂實體經濟領域的交易秩序,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其次,社會信用會受到影響,融資活動難以正常進行,從而影響投資進而經濟的增長;再次,不穩定的金融體系使人們產生不確定的預期,極易導致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集體行動,對正常的經濟活動產生強大的衝擊力。因而金融保持自身的穩定對整體經濟的穩定意義重大。金融穩定要求定價體系能夠正常運轉,幣值、利率匯率股價價格指標保持穩定;要求具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和識別、轉移、控制、分散風險機制,能夠應對各種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的衝擊,化解風險,解除危機;要求具有約束微觀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开展各項經營活動的規章制度並保證它們能夠被遵守的機制;要求建立對金融體系進行宏觀監管的機構、監管規則和監管手段。

2.適應能力。金融體系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實現其各項功能的,金融體系必須適應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環境,同時經濟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金融體系也必須同步變化,即應該具備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融體系的適應能力即一國的金融發展應該放在強調金融體系基本功能正常發揮的制度建設和協調發展上,而不是脫離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去看重市場外部結構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充上,否則,忽視金融功能談金融發展就有可能造成金融資源的嚴重浪費和扭曲。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金融體系的活動存在外部性:偏重某一金融功能的發揮,有時可能會放大它的負面效應,比如爲了提高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功能,市場的整合與利率匯率市場化是必要的,但是這些做法會增加市場風險,如果金融體系的風險防範和分散功能還不到位,那么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就會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最終會反過來遏制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能保證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之間良性的互動關系的金融體系,絕對不是單純地在規模和數量上追求最好的投、融資制度和金融工具的集合,而應該是能夠平衡好各種利益衝突、效果衝突,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地發揮金融體系六大基本功能,從而推動實體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這樣一種最優化的動態體系。

3.經營能力。金融體系必須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實現其各項功能,除了初期必需的投入以外,它不能依賴於政府或任何個人的連續不斷的資金投入,這樣的金融體系才能夠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即金融體系必須具有經營能力。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是指金融機構利用經濟資源實現經營目標的程度。由於經濟主體的多元性,導致了經營目標的多元化經營績效多元化目標的綜合反映,是經營能力大小的反應。金融機構通過向社會提供負債工具、信貸資產使用權股票債券金融服務或者工具來達到經營目的。金融機構必須依靠自身的能力來履行其各項職能,而不能依靠不斷地外部資源投入,因而經營能力是金融機構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它能夠不斷發展的基礎。

4.配置能力。爲了發揮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的功能和融通資金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系必須能夠對金融資產進行定價,能夠將非流動性資產變成流動性資產,並且能夠將資產進行最優的配置,因此金融體系必須具有配置能力、流動能力、定價能力。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場以最低交易成本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換句話說,是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業行業的能力。金融中介的資金配置作用主要來自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在政府主導型的融資制度下,銀行企業從理論上說應關系密切,特別是日本、韓國等國主銀行制度的建立,對銀行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是非常有利的,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信息優勢選擇好的項目並對項目的旅行進行有效監督,實現較高的資金配置效率。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除了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外,還可以通過合同安排降低資金配置所需要的信息量來實現。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影響資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當提高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或增加抵押擔保後,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減少甚至取消銀行提供貸款時對信息的需求,即信息與自有資金抵押擔保之間存在着互補關系。金融體系通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渠道將資金儲蓄領域高效地引至投資領域,並發揮金融系統的監督功能,促使資金實體經濟領域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5.傳導能力。各國都將金融體系作爲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傳導政策意圖的途徑,金融體系必須具有傳導能力,才能實現這種用途。金融體系是政府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夠承擔起這一傳導政策意圖的職能,是因爲它同時與經濟部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並且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測量、能夠控制的特點。政策措施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一般需要經過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貨幣政策對金融體系影響的傳導鏈,第二層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部門影響的傳導鏈,第三層是實體經濟的各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鏈。金融體系傳導政策意圖的能力可以通過傳導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來加以衡量。政府的政策措施只有被及時傳導才會產生良好效果,否則這種政策措施在變化後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完整性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圖都要能夠被傳導至經濟活動中,而不能遺漏其中的一些內容,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政策效果。準確性是指依照政策制定者所設計的方式來加以傳導,從而使得這些政策能夠按照政策制定者預期的方式發揮作用。

6.流動能力。流動性是指,由於金融體系的作用,資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動。資源的充分流動對經濟運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得處於闲置狀態的資源能被投入運用,使得運用效率低的資源流向更有效率的用途。金融體系的流動能力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它將固定的、不流動的資產變現爲流動資產的能力,二是流動性資產在不同投資者之間流轉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呢?一是當全部有效資金供應都流向了需求方,全部有效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不存在闲置資金,也不存在未滿足的有效資金需求時,貨幣資金的供求就達到了最佳的均衡狀態。二是配置在各種用途上的資源邊際價值達到均等,使資源配置處於最佳狀態。

7.定價能力。市場經濟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金融市場上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價不僅要考慮金融產品內在價值,同時要考慮其風險價值。在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價格可以通過較公开的競價方式形成,通過這種競價過程,金融市場能夠在迅速平衡金融產品供給需求的同時,爲金融產品形成統一的市場價格。基於此,金融市場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增量金融資源的積累與存量資源調整。因此,金融體系對金融資產準確定價是配置資源和消化風險的前提。

8.創新能力。金融體系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並發揮作用的,沒有也不可能存在能夠脫離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的金融體系。由於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國際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技術手段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日益增多,現代經濟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與此相應,現代經濟中所蕴藏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經濟中發揮樞紐作用的金融體系必須具有隨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能力,只有如此它才能夠正常行使其所承擔的各項職能,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體系提出的各項要求。金融體系的創新經濟環境的變遷是互動的。一個僵化的金融體系只會使得經濟運行受到阻礙,從而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9.信息能力。金融體系傳導信息的功能特別重要,正是由於金融體系發揮了這一功能,市場才真正被連接到一起。與單個投資者對代理人所管理企業的獨立監督相比,投資者聯合起來組成聯盟,由聯盟派出代表進行監督成本更低。這個聯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在監督企業方面存在比較優勢,而金融市場在信息獲取和匯總方面存在比較優勢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信息的及時快速傳播。因爲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快速變動而且公开的,而作爲有效市場股票價格包含大量的公司信息。加上股票市場信息披露,從而使得股票市場成爲信息最完全傳播最快的市場。盡管如此,股票市場信息仍然可能是不完全的,因而存在有套利機會。那些通過非公开渠道獲得公司信息的投資者,就能夠在信息廣泛傳播之前通過證券买賣獲得利潤

[編輯]銀行證券市場對完成金融體系功能的作用

金融體系產生影響的因素中,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體系的幾大功能都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交易成本金融交易中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是影響金融體系功能效率的主要因素。對個人來說,發放貸款交易成本是非常高的。爲了保護自己的資金,在發放貸款前需要調查項目、調查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聘請專門的法律人員設計完備的借款合同等。高額交易成本的存在成爲資金在借、貸雙方流動的阻礙。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在解決這個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優勢。他們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因此可以節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從個人和企業集資金再將其貸放出去。由於形成了規模經濟金融中介可以減少交易成本

信息不對稱交易之前會造成逆向選擇問題,在交易之後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如果想在貸款市場上盡量減少逆向選擇問題,就需要貸款者從不良貸款風險中識別好的項目。道德風險的存在降低了還款的可能性,使貸款者的預期收益降低,從而降低了他們提供貸款的愿望。股東經理人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股東期望公司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增加其所有者權益。而實際上,經理人的目標常常與股東的目標有所偏差。由於公司股東人數衆多且比較分散,無法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的監控,經理人掌握私人信息股東無法避免經理人隱藏信息,實施對自己有利而對股東不利的行爲

金融中介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時,也顯示出了自身的優勢。由於其在生產公司信息方面是專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分辨信貸風險的高低。銀行金融中介從存款者那裏獲得資金,再將其貸給好的公司,這就保證了銀行收益貸款發放以後,銀行代表存款者對項目進行監督。一旦銀行企業籤訂長期貸款合同,那么其對企業的監控成本要比直接去企業監督的成本低。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是“代理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當然,銀行並不能完全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銀行掌握信息的優勢是相對於存款者來說的,而借款者擁有的有關自身情況、項目性質等的信息是最多的。因此銀行也常常面臨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銀行的不良資產就說明了這一點。

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相關制度安排與機制會降低代理成本,部分克服存在於資本分配中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而且,股票市場的發展也有利於對公司控制。所有者會將公司股票市場上的表現與經理人員的報酬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將經理人員與所有者的利益聯系起來。同時,流動性使金融資產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都會下降。一些高回報的項目要求長期資本投資,但儲蓄者不可能將其儲蓄押在長期投資上,因此,如果金融體系不能增加長期投資流動性長期項目投資就會不足。

由此可見,利用銀行融資和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差別集中在解決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問題上。銀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比證券市場更有優勢;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能力也強於證券市場。這也正好可以解釋爲什么人們一度認爲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比市場導向性金融體系更爲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然而,近20年來,市場導向型體系國家,特別是美國出現了持續的經濟高漲,而銀行導向型體系國家相對而言競爭力明顯減弱。不僅如此,銀行導向型國家還在大力發展市場機制,出現了向市場導向型體系融合的趨勢。這其中技術進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體系影響
金融體系" alt="金融體系" src="http://a1.att.hudong.com/24/92/01300000164586122833926337133_s.jpg">金融體系
(一)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最顯著的三個變化是: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國際化和網上交易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是這些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1.資產證券化。證券化是將非流動性金融資產轉變爲可交易資本市場工具。由計算機紀錄,金融機構發現他們可以將多種形式的債務組合綁在一起,集合利息本金,再將其賣給第三方。證券化开始於70年代,現在2/3的固定抵押品都被證券化了。比如80年代中期興起的汽車貸款,1985年證券化的汽車貸款只發行了90億美元,1986年就發展到了100億美元計算機技術還使得金融機構可以爲市場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有價證券,集合抵押債務就是例子。計算機化使集合抵押債務可以劃分爲幾級。每級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獲取不同的收益

2.計算機技術是網上交易的關鍵。網上交易可以使大宗的股票及其它有價證券买賣通過網絡進行。大大節省了交易成本。同時它還打破了參與交易者在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交易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即時參與交易。雖然網絡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但證券市場的網上交易與其它類型的電子商務一樣都被認爲是有着廣闊前景的發展方向。

3.計算機和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還是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動力。技術的進步使得交易者可以在全球傳遞股票價格即時信息交易者可以不受市場營業時間的限制,國際交流的低成本使對外投資更爲容易了。證券市場的電子化开始於1971年,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即NASDAQ成爲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化證券市場。在歐洲,證券市場電子化進程從1986年开始。英國建立了最新的“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以衛星线路與紐約、東京相連的電子計算機進行,實現了一天24小時的全球證券交易

(二)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上述變化使金融體系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包括:

1.債務市場規模更大、越來越多的債務工具开始可交易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減小了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減輕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以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現在可以交易了,金融機構通過分類定價和對風險的重新包裝,使得不透明的資產變成了信息充分的有價證券交易成本也下降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這類債務供給並加強了他們的流動性。因此,債務市場發展起來。而這種債務已經不僅僅以銀行貸款的形式出現了,它通常作爲新興的金融產品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如CMO債券等。

2.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起來,企業交易市場風險成本降低。衍生品市場在70年代出現,80年代,櫃臺交易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它們是應供求兩方面的需要而出現的。70年代宏觀經濟動蕩,與此相關匯率利率也不穩定,這提高了企業對更好地管理系統風險的需要。供給方面,金融理論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這些市場上運作,特別是金融工程學爲資本定價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3.支付體系向電子體系發展,減少了家庭對將其財富投資銀行存款需求。過去,大量的零售支付由支票來完成。近年來,電子支付技術的應用迅速普及。自動取款機ATM)應用範圍越來越大。這種技術在7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1988到1998年之間,ATM機的數量翻了一番,交易額增加了兩倍。同時,信用卡和借記卡的應用在90年代也迅速發展起來。

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是通過對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而實現的。它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在於:計算機的出現以及便宜的數據傳輸導致了交易成本的銳減。通過增加交易的數量,以及讓金融機構以低成本提供新的產品服務,而使得金融體系的效率更高。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可以合稱信息技術。它對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投資者可以更容易地識別不良貸款風險,或去監督企業,從而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結果是,發行可交易證券的障礙減少,從而鼓勵了發行。由此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對銀行的依賴程度降低,銀行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被削弱;與此同時,證券市場在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時相對於銀行的劣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彌補,而在流動性上的優勢得以發揮,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此,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表現出向市場主導型融合的趨勢

機構體系

中國金融機構中國有銀行系統佔主導地位。股份商業銀行不斷壯大,保險業發展迅速,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賃公司等不斷成長壯大,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已成爲中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私人銀行金融機構還是個空白,但這個空白遲早要得到彌補。[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