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

(圖)價值tp://a1.att.hudong.com/34/16/01300000287245123813165807755_s.jpg">價值

價值
  

價值的本原

價值的終極本原是什么?這是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對應於不同的哲學派別有着不同的觀點,目前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着兩個典型的錯誤觀點:
1、價值是伴隨着人類的出現而出現,是由人類的主觀意識來定義的。“對象”有無價值,主要在於它能否引起快感,價值是一種“有效”的觀念,是主觀假定、主觀滿意、主觀興趣或佔有情感的表達,因此價值只存在於人類的意識中,而根本不存在其他的價值本原,也就是說,只有人類才是價值的最終本原。
2、價值是一種超現實的規範或理想,是上帝的創造物。事物是否有價值在於觀念體系的邏輯規定,是一種超現實的、理想的境界,或者是上帝賦予的。
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第一種觀點只看到了價值與人類之間的聯系,看不到人類與物質世界之間的必然聯系,不知道人類本身就是物質世界進化的產物,不知道人類的本原就是物質世界,因而不知道價值的本原就是物質世界;第二種觀點只看到了價值意識與價值的相對獨立性,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必然聯系,不知道價值意識與價值均來源於物質世界,看不到任何規範、理想或上帝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物質運動的主觀反映,看不到規範、理想或上帝的本原就是物質世界,因而看不到它們所賦予、所規定的價值的本原就是物質世界。
價值最初來源於特殊的物質系統——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運動,“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義上的“價值”。隨着人類的不斷進化,“有序化能量”進一步發展成爲“廣義有序化能量”,才逐漸成爲真正人類意義上的價值。總之,價值來源於自然界,並隨着人類的進化而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原只能是運動着的物質世界和勞動着的人類社會。

價值的本質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1、“本性說”。這種觀點認爲,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2、“情感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么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裏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3、“抽象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範、標準、關系、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4、“奧妙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5、“關系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一種關系範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系和關系,並認爲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和關系,即任何有聯系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系和關系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6、“意義說”或“需要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一種關系範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復”,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7、“屬性說”或“效用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8、“主體性說”或“態度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9、“勞動量說”。這種觀點認爲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觀點把勞動價值這樣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當作了一般的價值形態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價值的主觀反映:情感與價值觀

有人提出:“價值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因爲如果認爲價值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而沒有主觀的反映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這種客觀事物不能被人類所認識,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潭;相反,如果認爲價值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而沒有客觀的存在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認識是完全主觀自生的,不是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反映,這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
事實上,價值既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主觀價值可分爲價值觀與情感兩種具體形式。其中,價值觀是人對絕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絕對性的認識;情感是人對相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相對性的認識。價值觀(或情感)與價值的關系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一方面,客觀價值決定和制約着主觀價值,主觀價值是對客觀價值的反映,是以客觀價值爲基礎,並圍繞客觀價值上下波動;另一方面,主觀價值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對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對客觀價值的誘導、強化或限制。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價值理論的許多矛盾與爭論,在根本上起源於價值的不同定義,起源於人們對於價值概念的不同理解,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可以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客觀性和公理性,從而使價值理論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觀性和歧義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由於社會事物的一切運動與變化,在本質上都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因此價值理論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如果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與統一。
19世紀存在着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爲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爲,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着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爲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復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着更爲高級、更爲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
耗散結構論認爲,負熵是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動力源”,只有不斷地向系統內輸入負熵流,才能抵消其內部所產生的熵增,阻止系統向無序化方向的變化,以維持和發展系統的有序化運動。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這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特性、信息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進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換的情況來決定,還必須由“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情況來決定。由此可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廣義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於有序化能量之上,間接地對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爲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爲動物御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着耗散結構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統一價值論在“耗散結構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如下概念。
有序化虛能:物質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對於主體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稱爲有序化虛能,用Qx來表示。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Qs與有序化虛能Qx之代數和,稱爲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x
上述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從物理學角度對“價值”進行如下定義。
價值: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g來表示(爲了簡便起見,可用Q來表示)。
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1、價值的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價值的標準度量單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那就是目標性。不同的主體有着不同的目標性,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必須首先確定主體。
3、由於主體的目標性不僅隨着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隨着主體內部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環境條件和主體的內部狀態。
4、由於有序化能量的計算是以“標準有序化能量”爲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價值會因選取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數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標準有序化能量”。

價值的起源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低等動物、高等動物等具體過程。價值現象伴隨着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了解價值的起源。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過來的,價值現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並隨着人類的進化而進化。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着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着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人類的大腦及機體也是物質世界高度進化的產物,也是物質的特殊的、復雜的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的、政治的與文化的運動是一般物質運動特殊的、復雜的表現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類一切社會運動的運動規模的統一客觀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綜合國力、战鬥力、權力等)最終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復雜的表現形式;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復雜的表現形式。
事實上,人類的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消費過程,其物理學意義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能量有序化過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爲動力源。總之,一切價值起源於能量,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

價值的進化


人類和生物的價值關系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生物對於價值關系的反應方式也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價值關系與反應方式的進化是同步進行的,共分爲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1、單因素價值。對於單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趨性。趨性是指生物對單一環境因素的刺激所產生的選擇傾向性,是生物對外部刺激的定向反應形式,包括趨向性與避離性兩種基本形式。趨向性有趨光性、趨熱性、趨溼性、趨地性、喜氧性等。避離性有避光性、避熱性、避溼性、厭氧性等。如草履蟲的趨酸性、臭蟲的趨熱性和昆蟲的趨光性等。趨性是低等生物細胞、生物組織和原生動物常見的反應方式。趨性是生物體內一連串的內部感應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組合起來,以形成有序化結構,並對外部單一環境因素形成單一的反應,使生物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產生功能上的相幹作用,以加快機體的有序化發展。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正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正趨性——趨向性。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反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負趨性——避離性。總之,趨性是低等生物對單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最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
2、多因素價值。對於多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剛性本能。剛性本能(又稱非條件反射)是指若幹不同的趨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形成完整反射弧的反應模式,它是低等動物先天形成的、對確定外部刺激所產生的相對固定的反應形式。剛性本能是生物體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逐步形成的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低等生存方式,它是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無需後天訓練即可出現的反應。例如,腔腸動物和節肢動物的機械刺激反射;新生兒的抓握反射、吮吸反射及成人的膝跳反射、抓癢反射等。剛性本能是趨性的發展形式,是對來自某一具體事物的復合刺激的綜合性反應,它使生物體與外部環境產生更高層次的相幹性,形成更高級的有序結構。總之,剛性本能是較低等生物對多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較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趨性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趨性具有更多的目的性,是得到升華的趨性。
3、可變性價值。對於可變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彈性本能。彈性本能(又稱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隨條件而變化的反射,是在一定條件下無關刺激成爲非條件刺激物的信號所引起的反射。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機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建立於非條件反射基礎之上的反射。條件反射可以使動物學習和記憶與非條件反射有關的、但又完全不同的新的反射活動。條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大腦皮層在機能上暫時聯系的建立或接通,它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之上。有了條件反射,動物不僅能反映具有直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而且能反映那些具有間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彈性本能使動物能夠針對變化了的事物來調整自己的本能行爲,使之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比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目的性,而且機體通過條件反射可以在刺激本身未到來之前即做出相應反應,使機體活動具有更多的預見性和主動性。總之,彈性本能是較高等生物對可變性價值的外界事物較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剛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和靈活性。
4、多樣性價值。對於多樣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知性。知性(包括概念與形象)是高等動物在衆多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更爲普遍、更爲抽象的條件反射,它是人對事物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所產生的抽象認識。其中,人對事物內部聯系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概念,人對事物外部聯系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概念與形象是對學習得來的東西所做的歸納與總結,使人的行爲模式具有更多的系統性和目的性,使人不僅能夠適應復雜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主動地選擇環境。由於學習得來的思維和行爲模式往往是零碎的、無規律的和盲目的,人們經常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自覺地運用,只有形成概念和形象以後,才會從中理出一條“主线”來,並按照這條“主线”所確定的邏輯方向將學習得來的東西排列起來。通過抽象與形象,人既可以對不同刺激事物採取相同的反應方式,也可以對同一刺激事物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使人的反應方式多樣化、靈活化和目的化。例如,同樣是有害物,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用逃避、攻擊或防護等多種反應方式。總之,知性是很高等生物(如猿猴、猩猩等)對多樣性價值的外界事物很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彈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彈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
5、多層性價值。對於多層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理性。理性(包括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高等動物在知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反應方式,它借助於語言、文字或圖像將知性所形成的各種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以第二信號系統形式固定在人的大腦之中,並在大腦內部對其進行更爲復雜的、更長系列的、更深層次的“趨性”、“剛性本能”、“彈性本能”和“知性”等形式的反應。其中,人對各個基本概念之間聯系的認識就形成了抽象思維,人對各個基本形象之間聯系的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思維。理性是人類對第二信號系統所進行的“反射”式的反應活動,它能找出各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之間更普遍的內在聯系與本質區別,從而發現事物之間更普遍、更抽象的運動與變化規律。例如,人們通過生產與生活的實踐,形成了“水”、“向……去”、“低處”、“流動”等名詞、介詞、形容詞、動詞的概念,這些概念之間通過某種特定形式的條件反射建立了一種相互聯系,從而得出了“水往低處流”這么一條邏輯法則。抽象思維就是人類大腦通過對各個基本概念進行深層次的條件反射活動,以建立新的邏輯聯系,形成相應的判斷、推理、定律、假說等邏輯法則,而這些邏輯法則又可作爲一種新的概念,投入下一步的抽象思維,以形成更高層次的邏輯法則;形象思維就是人類大腦通過對各個基本形象進行深層次的條件反射活動,以建立各種基本形象之間新的邏輯聯系,從而形成相應的形象法則,而這些形象法則又可作爲一種新的形象,投入下一步的形象思維,以形成更高層次的形象法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人類理性思維活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抽象思維以形象思維爲基礎,形象思維以抽象思維爲導向。理性的發展是無限的,人類也因此具有無限發展的能力。由於理性使各個概念或形象之間建立了辯證的邏輯聯系,人類才能對不同層次的刺激產生不同層次的反應。例如,人有時爲了維護或追求高層次的利益,自覺地犧牲低層次的利益;人有時爲了有效地消滅某一事物,暫時地故意放任該事物的發展。總之,理性是最高等生物(即人類)對多層性價值的外界事物最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知性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知性具有更多的目的性。
綜上所述,從生物角度來看,價值起源於能量,經歷了單因素價值、多因素價值、可變性價值、多樣性價值和多層次價值等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價值的兩種基本形態


目前價值理論存在着一個重大失誤,這就是政治經濟學把“勞動價值”概念抽象化、神祕化了,把它與使用價值對立起來,提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價值或勞動價值是由勞動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等觀點,這些觀點造成了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即西方經濟學)的嚴重對立。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就是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顯然,這裏的“事物”本身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一般的事物,另一類就是人類主體。與此相對應,價值也相應地分爲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兩大類。
使用價值:一般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該事物的使用價值,用Qu來表示。
勞動價值: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某個主體對於另一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v來表示。
由此可見,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或勞動力所具有、所釋放的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價值。
使用價值勞動價值是價值的兩種基本形式,這兩者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分別代表着兩個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價值反映了客觀事物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作用程度,勞動價值則反映了人對於客觀事物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

價值循環流量


人類的一切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與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不斷轉化、不斷循環、不斷增值的過程。這種價值運動具體表現爲: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與新使用價值的循環回路,所有復雜形式的價值運動最終都可以分解爲若幹個這樣的循環回路,所有復雜的社會現象都是由若幹個這樣的循環回路有機地組合而成。圖1給出了一個直觀的經濟領域的價值模型,稱爲價值循環流量圖。

↓←—————←——————←—————←—————←
↓                                              ∣→新的使用價值(生活資料)↑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生活資料)                       ↑ ∣→新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
                                            ↑———————←———————←

                                      圖1 價值循環流量

一般情況下,價值的循環運行可分爲三個基本階段: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生產階段(勞動潛能→勞動價值)。
一、消費階段: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轉化
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爲了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但在客觀目的上是爲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爲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通常把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爲勞動潛能的過程稱爲消費
在生活資料被消費以前,即在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爲勞動潛能以前,往往需要進行使用價值形式上的多種變換,例如,將大米煮成米飯,把水燒成开水,生活資料的交換與貯運等,這種變化通常需要一定的家務勞動來完成,可以看作是一個由勞動者的家務勞動力爲作用力,由生活資料爲作用對象所組成的外部生產系統。
消費效益:消費過程中產出的勞動潛能Qp與投入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Qu的比值,定義爲該消費過程的消費效益,用E1來表示,即
E1=Qp/Qu (1)
消費效益反映了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增長比例,反映了消費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將自己有限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爲盡可能多的勞動潛能。一些人“將一分錢當作兩分錢用”,而另一些人“將兩分錢當作一分錢用”。一般來說,生活越是節儉的人,消費效益就越高。消費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勞動者消費信息的積累來完成。如果消費者是一名擁有基本生活常識的普通消費者,他在消費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等量轉化爲勞動潛能。
二、勞動階段: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轉化
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爲勞動價值。通常把勞動潛能轉化爲勞動價值的過程稱爲勞動。
勞動效益:勞動過程中產出勞動價值Qv與投入的勞動潛能Qp的比值,定義爲該勞動過程的勞動效益,用E2來表示,即
E2=Qv/Qp (2)
勞動效益反映了勞動者在勞動活動中的勞動潛能的增長比例,反映了勞動者是否充分有效地將自己有限的勞動潛能轉化爲盡可能多的勞動價值。勞動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勞動者勞動信息的積累來完成。如果勞動者是一名擁有基本勞動技能的普通勞動者,他在勞動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積累的勞動潛能等量轉化爲勞動價值
三、生產階段: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
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爲生產。
生產效益:生產過程中新增的產品使用價值Q′u與投入的勞動價值Qv的比值,定義爲該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益,用E3來表示,即
E3=Q'u/Qv (2-33)
生產效益反映了生產系統在其運行過程中勞動價值的增長比例,反映了生產系統是否充分有效地將有限的勞動價值轉化爲盡可能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效益的提高需要通過改善生產系統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以達到最佳的資源配置,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產生最佳的相幹作用來完成。如果生產組織者是一名擁有基本勞動技能的普通老板者,他在生產過程既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任何舊信息的流失,那么他就只能將生產系統中所投入的勞動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等量轉化爲使用價值
幾點說明:
1、價值轉化周期的總效益。顯然,整個價值轉化周期的總效益等於消費效益、勞動效益與生產效益之乘積,用E來表示,即
E=Q'u/Qu=E1×E2×E3 (3)
消費者的消費熟練度處於平均水平時,其消費效益E1=1;當勞動者的勞動熟練度處於平均水平時,其勞動效益E2=1;當生產者的生產技術水平處於平均水平時,其生產效益E3=1。
2、擁有不同消費熟練度的人,其消費效益不同,但整個社會區域所有人的消費效益平均值爲1,因此消費效益的變化不能改變整個社會區域的價值總量;同樣,擁有不同勞動熟練度的人,其勞動效益不同,但整個社會區域所有人的勞動效益平均值爲1,因此勞動效益的變化不能改變整個社會區域的價值總量因爲整個社會區域的勞動效益爲1。
3、整個價值的循環周期,不僅生產階段可以產生價值增值消費過程和勞動過程同樣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只要有信息的積累和創造,就會有價值的增值。不過,人在消費過程中以自然熟練的方式來積累消費經驗和消費信息,則只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消費信息對比或消費熟練度,而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信息總量和價值總量。這是由於:一方面,較老消費者的消費信息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另一方面,新生消費者不斷湧入,不斷下拉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其最終結果是,整個社會的消費熟練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整個社會的消費信息量處於平衡的狀態。同樣,人在勞動過程中以自然熟練的方式來積累勞動經驗和勞動信息,則只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信息對比或勞動熟練度,而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信息總量和價值總量。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社會的消費信息總量發生了變化,則就會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復雜度,這就必然會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總量;同樣,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整個社會的勞動信息總量發生了變化,則就會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復雜度,這就必然會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總量
4、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大於1,則該價值系統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小於1,則該價值系統是不斷萎縮的;如果整個價值循環周期的總效益等於1,則該價值系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如果沒有信息的加入,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等值的,沒有發生任何價值的增值,則該價值系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如果有了信息的加入,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如果有了負信息的加入(或正信息的流失),則價值的循環過程是一個不斷減值的過程。
5、生產經營者是將所有生產要素(勞動力、生產資料、土地等)進行合理配置並進行運營的組織者,往往凝聚着具有較高勞動復雜度的勞動價值,其價值作用在於使相同的生產要素產生出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對於個體經營戶而言,生產經營者就是勞動者。
6、一般情況下,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是同步進行的,但勞動者在學習與培訓時,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是彼此分離的。此時,勞動者在學習和培訓過程中逐漸積累(腦力方面的)勞動潛能,在生產過程中轉化爲勞動價值並釋放出來,凝聚於產品使用價值之中。
7、價值的循環回路分爲兩種具體形式,一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循環回路,二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循環回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產出來以後,投入下一個價值循環過程的生產階段,其客觀目的在於起着替代、補償、放大勞動價值的作用,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等於它所等效的勞動價值,在下一個生產階段通過折舊的方式,將其使用價值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
8、人類機體本身就是一個價值的投入產出系統,投入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產出勞動價值。由此可見,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通過消費過程和勞動過程轉化而來,最終又凝聚到產品之中去,是勞動者機體所表現出來的使用價值
9、人類機體本身是要生老病死的,爲了使價值的循環永遠地持續下去,就必須進行人口的再生產。這時,“人口”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勞動者的生產”或者“人口的生產”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生產資料的生產,其價值循環回路與一般生產資料的價值循環回路完全相同,只是人口的生產相對於一般生產資料的生產具有更長的周期性、更強的復雜性、更大的可變性和更高的系統性。
10、由價值循環流量圖可以看出,使用價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都是價值的具體形態,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促進、互爲前提,勞動價值不再是“抽象的”,它與使用價值一樣是具體的,屬於相同的範疇,它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服務使用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是“勞動力”這種特殊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它與使用價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單位。由於“勞動潛能”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價值轉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它必須通過轉化爲勞動價值以後才能真實地體現出來,不能算作價值的基本形態,因此價值的基本形態就是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兩種。
11、“統一價值論”認爲:所有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因此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以統一於食物能量;勞動價值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而來,並且可以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因此勞動價值可以統一於使用價值生產資料的客觀目的在於起着替代、補償、放大勞動價值的作用,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等於它所等效的勞動價值,因此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統一於勞動價值。綜上所述,無論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價值,還是生產資料使用價值,都可以統一於食物能量,都可以進行統一度量,且其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食物能量是人類社會所有價值的最基本形式,人類所有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的價值形式都應該以它爲基本標準進行計算,都應該以它的基本內涵進行確認。

價值的層次結構


由於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由於使用價值可分爲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型,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最終目的在於間接地創造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那么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需要的層次結構。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層次的客觀需要。然而,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這種差異?人類的需要層次應該怎樣來客觀地劃分?各個需要層次之間到底有什么內在邏輯關系?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大量研究並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論,但幾乎所有結論都是憑主觀經驗和直觀感覺得出的,不遵循任何的邏輯程序,因而無法判斷和檢驗其正確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爲,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純主觀性問題,不會有任何客觀的、統一的答案。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動機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爲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馬斯洛並沒有論述爲什么要這樣劃分,他的這種劃分方法並不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經驗上,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人們無法用理論根據來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據實踐經驗和直觀感覺來判斷它。不難發現,這種劃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徵參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刻性)來進行的,而這些外部特徵參量的差異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各種需要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爲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理論證明: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共分爲四個基本層次: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它們分別在人體內形成四個基本層次的勞動潛能:生理化勞動潛能、個體化勞動潛能、社會化勞動潛能、理性化勞動潛能;最終產生四個基本層次的本質力量:生物化學反應能力、個體化勞動能力、社會化勞動能力、理性化勞動能力。

價值的分類


價值的形式千差萬別、復雜多樣,可以根據它的不同特點進行具體分類。
1、根據變化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爲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
2、根據作用主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爲個體性價值、集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個人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個人所產生的價值;集體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集體所產生的價值;社會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價值。
3、根據價值的層次的不同,價值可分爲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和自我實現類價值四大類。
4、根據作用社會領域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經濟類價值、政治類價值和文化類價值。
5、根據個人作用過程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生活資料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其中,生活資料作用於人的消費過程,生產資料作用於人的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價值包括“死”的生產資料價值(即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和“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即勞動價值)兩種具體形式。
6、根據作用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爲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其中,使用價值反映客觀事物對於人的作用,勞動價值則反映人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7、根據作用效果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生存類價值和發展類價值。
8、根據作用事物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真假感、善惡感和美醜感三種。真假類價值是指思維性事物(如知識、思維方式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善惡類價值是指行爲性事物(如行爲行爲規範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美醜類價值是指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
9、根據價值的主導變量的不同,價值可分爲主體性價值、客體性價值和介體性。當主導變量是人類主體(個人、集體和社會)時,該價值就是主體性價值;當主導變量是客觀事物時,該價值就是客體性價值;當主導變量是環境時,該價值就是介體性價值。
10、根據價值的作用時期的不同,價值可分爲追朔性價值、現實性價值和期望性價值。追朔性價值是指過去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現實性價值是指現實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期望性價值是指未來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1、根據價值的動態變化的不同特點,可分爲確定性價值、概率性價值。確定性價值是指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概率性價值是指不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2、根據表現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爲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
13、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直接性價值和間接性價值;
14、根據作用時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眼前性價值和長遠性價值;
15、根據作用空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爲局部性價值和整體性價值;
16、根據載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爲物質性價值和精神性價值;

價值的源泉


價值的真正源泉是究竟什么?這是一個廣泛爭論的理論難題,也是價值理論的根本性問題之一。
1、關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置疑。如果簡單地把價值看作是勞動價值或勞動量,那么“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於“勞動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 或“勞動是勞動量的唯一源泉”,那么這兩句話就是一個極爲簡單的邏輯循環的文字遊戲,沒有任何理論意義。如果認爲價值包括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爲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之一。那么,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如果認爲價值包括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爲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且也是一切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在原則上不能創造使用價值。那么,這種觀點才能真正地認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理論證明,信息才是價值的真正源泉。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爲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爲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爲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2、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關於信息的本質,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爲信息是非物質的精神實在;有人認爲信息是存在於物質與意識之間實觀而不實在的東西;有人認爲信息是與物質和精神並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論的創立者維納認爲:信息是系統狀態的組織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標志。信息論的創始人申農認爲,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減少的量”,是一種“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些不確定性包括時間、空間、品質、風險、環境等因素的不確定性,信息量是一個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少的物理量。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認爲信息量是負熵,他還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3、“消除不確定性”等同於“提高有序性”。每個系統都由許多元素組成,而每一個元素可存在若幹個邏輯的、時空的、物理的參量來決定其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來進行排序,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沒有任何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無序的;許多情況是,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於完全確定與完全不確定之間,或者說介於完全有序與完全無序之間,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性。由此可見,“消除不確定性”就是“增強確定性”或“減少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
4、“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如何衡量系統的有序性呢?如何計算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協同學的創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宏觀有序的程度,用“序參量”的變化值來刻畫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轉變情況。他認爲:當系統處於完全無序的混沌態時,其序參量爲零;當外界條件接近臨界區域時,序參量增大很快;最後在臨界點,序參量的突變意味着宏觀有序結構的出現。但是一個系統的變量有成千上萬,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或哪幾個變量作爲其序參量呢?對此,他又提出用所謂“長壽命”的序參量作爲參量,通過“伺服原理”來最大限度地消除方程中的大量自由度。然而,即使這樣,也仍然存在許多自由度無法消除。一般來說,耗散結構的序參量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採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宏觀有序的程度,是不現實和不科學的。“序參量”只能用來反映耗散結構的“結構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來反映“功能有序化程度”,其結果是把人們引向一個理論誤區,使人們錯誤地把耗散結構的某些結構特徵作爲其有序程度的客觀尺度,從而混淆“結構有序”與“功能有序”。由此可見,系統的有序性可分爲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兩種。用以描述各個元素的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的參量就是“功能特性”,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來對“功能特性”這種特殊的參量進行排序,那么這種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由此可見,功能有序性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有序性,是一種“活”的結構有序性,而一般的結構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爲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於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因此,對於各種生命機體及人類等耗散結構來說,信息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結構有序性”。“消除不確定性”只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結構特徵的影響情況,而不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功能特徵的影響情況,因而不能作爲信息的本質內涵。有些信息雖然在消除主體的不確定性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對於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維納所提出的信息量計算公式實際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對於耗散結構的意義或價值關系。維納還提出了信息量是負熵的觀點,這種觀點雖然已經意識到了應該從信息的功能特徵來認識信息的本質,但他把信息等同於一般形式的負熵。
5、“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價值量”。價值的物理本質就是“廣義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它包括實體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化能量,其中,虛擬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夠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在客觀上起有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體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爲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爲動物御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着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不難發現,“提高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價值量”。
6、信息的精確定義。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P=-(1/m)Log(Pm+1)
式中,P爲信息量,m爲狀態數,Pm爲某一狀態出現的概率。有些人認爲,這個公式就是信息價值量的計算公式。事實上,它只是信息的數理邏輯量的計算公式,只能反映信息的結構特性,不能反映信息的功能特性,不能用以描述信息的價值量。由此可見,信息的價值量與形式模量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量,不可混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統的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價值性,因此只有系統的價值變量(即價值的增長量)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的協調作用和相幹作用,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的信息變化情況,因此信息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信息:一切能夠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稱爲信息。其中,能夠增加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正信息,能夠減少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負信息。
7、信息的主要來源。信息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生物進化。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積累使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幹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和諧。二是人類勞動。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爲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社會關系、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人類勞動分爲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的機體之中,主要表現爲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爲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
8、信息積累的主要方式。信息的積累主要通過消費信息、勞動信息和生產信息三個方式來完成。一是消費信息。勞動者通過消費過程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爲勞動潛能,並且可能積累一些消費信息(生活經驗、生活知識、家務勞動技巧、消費熟練度和消費復雜度),從而使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爲更多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信息。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爲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勞動信息(勞動經驗、勞動知識、勞動熟練度和勞動復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潛能轉化爲更多的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三是生產信息。勞動者通過生產過程勞動價值轉化爲產品使用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生產信息(生產經驗、生產知識、科學技術和勞動的復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價值轉化爲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信息的積累主要是由生產系統的設計者、建造者、組織者或管理者來完成的,參與該生產系統的一般勞動者(工人或服務人員)有時也會爲生產信息的積累做出貢獻。

價值的主觀反映形式:價值觀與情感


1、價值觀的哲學本質。價值觀是一種特殊的觀念,它是以事物的價值特性爲主觀反映的對象,人類主體通過價值觀來認識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的價值聯系與價值作用,並掌握各種事物價值特性的運動與變化的客觀規律,目的在於指導人類主體的實踐活動,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觀需要而對不同的事物採取不同的選擇傾向、原則立場和行爲取向,以實現價資源的最佳分配,進而達到最大的價值效應。一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資源是有限的,爲了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本質力量,任何人都必須對所擁有的價值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這就需要以“價值觀”的形式來對各種事物的價值特性進行認識和分析,從而引導和控制人把有限的價值資源投入到合理的領域,最大限度地減少價值資源的浪費,提高價值資源的利用率,使價值資源實現最大的增長率。總之,價值觀的哲學本質就是人對事物的價值特性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識別和分析事物的價值特性,以引導和控制人對有限的價值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以實現其最大的增長率。
2、價值觀的基本構成要素。事物的價值特性包括使用價值特性、勞動價值特性、價值層次性、價值多樣性、價值穩定性、價值率特性等,其中,價值率特性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價值率:是指人與事物發生價值作用時,在單位時間內該事物所產出的價值量與所投入的價值量之比。根據“統一價值論”所提出的“價值取向性法則”或“選擇傾向性法則”,事物的價值率越高,人就會越多地向該事物追加投入價值資源,從而越多地擴大其存在規模;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人就會越多地把向該事物所投入的價值資源抽調出來,從而越多地縮小其存在規模。也就是說,事物的價值率越高,人對它的肯定態度就會越堅決,對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會越多地向該事物追加投入價值資源,從而加速了它的發展;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人對它的否定態度就會越強烈,對它的反對力度就越大,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事物的價值率作爲一種客觀存在,必然會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從而形成“主觀價值率”,即主觀價值率:事物的客觀價值率P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反映,用ω來表示。由於價值率是事物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特性,那么,主觀價值率必然是價值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決定和制約着價值觀中的其它內容,它是價值觀中的基本構成要素。人之所以重視某一事物,就是因爲他相對於別人對該事物具有較高的主觀價值率;人之所以輕視某一事物,就是因爲他相對於別人對該事物具有較低的主觀價值率;人之所以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就是因爲他對於反映眼前利益的事物的主觀價值率高於反映長遠利益的事物的主觀價值率;人之所以倫理道德淪喪,就是因爲他對於倫理道德規範的主觀價值率要小於社會平均的主觀價值率;等等。總之,人的價值觀(即對於所有事物的“選擇傾向、原則立場和行爲取向”),均可採用主觀價值率的形式來描述。
3、價值觀的數學定義。要對價值觀和情感進行數學分析,就必須計算事物的價值率,爲此必須首先解決不同價值形式的統一度量問題。“統一價值論”以物理學的“耗散結構論”爲假設前提,全面揭示了各種價值(使用價值勞動價值、勞動潛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和共同增值的邏輯過程,並且以能量爲基本度量單位,實現了所有不同形式價值的統一度量,從而爲情感與價值觀的數學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多樣的,人對於所有事物的價值率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相應的主觀認識值,即形成一系列的主觀價值率,這樣,由衆多主觀價值率就構成一個復雜的、有機的價值觀念體系。由此給出價值觀的數學表達式。
價值觀矢量:主體對於所有事物價值率的主觀反映值(即主觀價值率)所組成的數學矢量,稱爲該主體的價值觀矢量,用W來表示,即:
W={ω1,ω2,…,ωn} (1)
人對於單一事物的主觀價值率可以看出是由一個元素所組成的價值觀矢量。
同一抽象事物可能由多個具體事物所組成,因此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觀念體系,可用多維的“價值觀矩陣”來描述。
價值觀:價值觀矢量或價值觀矢量矩陣統稱爲價值觀。
對價值觀進行數學定義後,就可以順利地運用數學手段對價值觀進行並集運算、交集運算、合成運算、偏差性分析、差異性分析、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分析等。
4、情感的哲學本質。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爲:“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從這個定義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於主觀意識範疇,而不屬於客觀存在範疇。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任何主觀意識都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定對應着某種特殊的客觀存在,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這種特殊的客觀存在。不難發現,“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價值判斷問題,“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價值特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態度”和“體驗”均是人對事物的價值特性的認識方式或反映方式,這樣,心理學的情感定義又可表述爲:“情感是人對事物的價值特性所產生的主觀反映”。情感所對應的客觀存在應該是事物的價值特性。由此可見,情感的哲學本質就是人類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價值關系的主觀反映。
5、情感與價值的關系。情感與價值的關系是主觀與客觀、意識與存在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情感以價值爲基礎。情感是人對價值的主觀反映,盡管這種反映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還會存在着嚴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顛倒,但從總體上講,情感的變化總是以價值爲基礎,並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情感的基本狀態取決於價值的基本狀態,情感的總體規模取決於價值的總體規模,情感的變化範圍取決於價值的變化範圍,情感的分類方法取決於價值的變化時態與變化方向,情感的強度與方向取決於價值的大小與正負,價值一旦變化,情感遲早要發生變化。二是情感對價值的反作用。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壓抑、誘發、轉移、強化或誘導人對某種價值的需要,可以相對自主地選擇生存環境和發展方向;人在情感的驅動下,可以對事物施加反作用力,並使之發生價值增值。這是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三是情感具有相對獨立性。人的情感產生並運行於大腦,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腦內部衆多因素的制約和幹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它所反映的價值,具體表現爲:時間上的異步性、量度上的差異性、方式上的局限性和機制上的異化性。
6、情感的客觀目的。人在價值觀的引導下,可以對不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選擇傾向。然而,僅僅認識事物的價值率是不夠的,人仍然無法確定對於價值資源的投入原則(投入方向和投入規模)。事實上,當事物的價值率(或收益率)較小時,人不僅不會對它投入價值資源,而且還會把以前投入的價值資源抽調出來,只有當事物的價值率大於一個確定值時,人才會追加對它的價值資源的投入規模。這個確定值就是主體的“中值價值率”。中值價值率:根據主體所有活動的價值率以及相應的作用規模,可以求出一個加權均價值率,稱爲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或平均價值率,用Po來表示。“中值價值率”是主體一個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它反映了主體的價值創造能力或本質力量的最重要方面——價值增長速度,情感將會以它爲參考系,確定對於所有事物的基本態度:凡是價值率大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正向的情感;凡是價值率小於其中值價值率的事物,主體將會對它產生負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以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爲基準,識別事物的價值率相對於主體的中值價值率的差值,從而爲主體的行爲和思維活動提供精確、有序和恰當的驅動力。理論證明:中值價值率分界定理:當事物的價值率大於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時,主體就會不斷擴大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相反,當事物的價值率小於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時,主體就會不斷縮小其作用規模或減少其價值資源投入量。
7、情感的數學定義。可以看出,主體的中值價值率是主體對於不同事物確定不同的價值資源投入原則的分界點,主體只要識別出事物的價值率與自己的中值價值率的差值,就可以確定對於不同事物的價值資源投入方向,以實現價資源的最佳配置。爲此做出如下定義:
價值率高差:事物的價值率P與主體的中值價值率Po之差值,稱爲該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用△P來表示,即
△P = P—Po (2)
根據這個定義,又可理解爲: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主體就會擴大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相反,當某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主體就會縮小其作用規模或增加其價值資源投入量。由此可見,事物的價值率高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特性參量,它從根本上決定着人對該事物基本的“立場、態度、原則和行爲取向”,決定着人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規模,因而必然會反映了人的頭腦中來,形成一種特定的主觀意識——情感。爲此,對情感做出如下數學定義:情感:人對事物的價值率高差△P所產生的主觀反映值,定義爲人對該事物的情感,用μ來表示。情感發生的邏輯過程: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正向情感(如滿意、愉快、信任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不斷趨向於該事物,以不斷擴大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着作用規模的增長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時,人通常會產生負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顧慮等),價值率高差的絕對值越大,負向情感的強度就越大,從而誘導、調節和控制人的各種活動背離該事物,以不斷縮小其作用規模,其結果是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將會隨着作用規模的縮小而上升,負向情感的強度也隨之下降;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等於零時,人通常不會產生情感,從而維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規模。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


  ①體現在商品裏的社會必要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
  ②積極作用:這些資料很有參考~ㄧ粗制濫造的作品毫無~ㄧ探討人生的~
  

“價值哲學”對於價值的理解:


  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
  價值的哲學定義: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腦把世界萬物分成有用和有害兩大類後,從這兩大類具體事物中思維抽象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萬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是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
  價值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本質和性能。人和具體事物、主體和客體、事情和事情、運動和運動、物體和物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統一是價值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在哲學上,價值首先是一個關系範疇,其所表達的是一種人與物之間的需要與滿足的對應關系,即事物(客體)能夠滿足人(主體)的一定需要。其次,價值又是一個屬性範疇。
  價值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屬性。
  首先,價值具有社會性或者主體性。
  其次,價值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再次,價值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綜上所述,價值是標志着人與外界事物關系的一個範疇,它是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觀屬性對人所發生的效應和作用以及人對之的評價。所以,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從廣義上說應包含着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對人的作用或意義;二是人對事物有用性的評價。
我們通過觀察作爲主體的人與作爲客體的生活環境和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就可以發現人和生活環境各自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性質和能力,發現人和環境具有的價值。
  對於人類來說,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事物、現象、矛盾、問題組成的統一體,世界是有價值的世界,萬物是有價值的萬物。
  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事物的價值,等於由它構成的、產生的、創造的,有利於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羣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這就是價值的內涵,是和諧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創造價值就是創造這種客觀實際,就是追求真理,使真理變爲現實。權衡價值就是分析這種客觀實際的質和量。
  價值是具體事物的屬性,是指在具體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從質和量的統一上對具體真理的度量。促進與實現和諧發展的功能,是它的質;這種功能起作用的時空範圍與強度,是它的量。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着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着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人的生存價值,等於他爲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羣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或者說等於他爲多少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條件這一客觀實際。巨人或偉人,是爲最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有利條件最多的那些人。人死了就不能繼續創造價值,但是,死的本身也在構成和產生某種價值,所以才有“死有輕如鴻毛,有重如泰山”,“爲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的說法。人生的價值等於從生到死的價值總和。現在大多數人所說的價值,是指客體所具有的促進主體生存和發展的性質和能力,是指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面價值。事實上客體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主體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和價值,既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也具有負面的意義和價值,是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例如煤炭和石油的價值。煤炭和石油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具有正面的意義和正面的價值,同時也具有負面的意義和負面的價值。
  煤和石油的大量开發利用,加快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了溫室效應,破壞了自然環境,損害了人長遠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
  人爲什么要認識和改造世界?因爲世界同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因爲世界萬物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因爲世界萬物具有自己的價值。人只有通過自身的行爲消除世界萬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價值,充分發揮和利用世界萬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人類不斷生存發展的根本目標。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認識能力,可以很快地判斷出一個事物、現象、矛盾和問題所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爲我們的大腦經過思維產生出如何處置該事物的行爲意識做好思想準備。
  價值判斷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發生頻率最高的認識思維活動,是我們對刺激和影響感官的各種事情或物體是否產生興趣、是否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思維,是否採取人體行爲加以處置的前提條件。
  價值是各種自然物體的普遍性規定和一般本質。我們通過觀察一種化學物質同另一種化學物質相接觸時發生的化學反應,就可以發現這兩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時所具有的性質和能力、發現每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的相對比例,發現化合價。化合價就是化學物質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其它化學物質的性質和能力,就是這種化學物質所具有的價值。
  例如,我們通過觀察一種化學物質同另一種化學物質相接觸時發生的化學反應,就可以發現每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時所具有的性質和能力、發現每種化學物質參與化學反應的相對比例,發現化合價。化合價就是化學物質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其它化學物質的屬性和能力,就是這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所具有的價值。
  價值是知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價值是知識所具有的屬性和能力,任何知識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意義和價值,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不具有任何意義的知識是不存在的。
  價值是社會意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社會意識是人腦產生的指揮人在社會中生活和行爲的意向、意念、理想、法則、方案、路线、政策。
  價值是社會意識具有的屬性和能力,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指導人在社會中如何生活和行爲的意義和價值,不具有指導人如何生活和行爲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是不存在的。
  例如:“真理”。真理是對人類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社會意識。對人類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真理的基本特徵,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例如錯誤意識。錯誤意識是建立在錯誤知識基礎上的社會意識,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面價值的意向、觀念、方案、規則。負面價值是錯誤意識的內在規定和組成部分,不具有負面意義和價值的錯誤意識是不存在的。
  人觀於世界或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能力的觀點,就是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行爲具有導向作用,是人社會生活和行爲的指南針。
  人在社會生活中對各種事物、現象採取什么態度、作出什么反應都是以人對該事物的價值判斷爲基礎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具有價值的對象可以是實體的客觀存在,也可以是人的精神追求,比如科學家對真理的追求,這個時候真理對科學家來說是幾乎沒有實用價值的,但是如果他認爲真理對人類是有價值的,即使那是在500年之後,他也會追求不懈, 雖然追求真理不會給他和現在的人們帶來任何物質上的好處。
  由此可見價值的外延是很廣泛的,包括房子,車子,面包,愛情,幸福,理想,科學 信仰等等。
  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正面的意義和價值就會採取行動努力保護這個事物,充分利用和挖掘這個事物的價值和潛力。
  例如,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財對於“人”、食對於鳥、江山對於英雄,是具有重大價值需要自己用全部能力和寶貴的生命去保護和獲取的事物
  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具有負面的意義和價值,就會採取行動努力逃離這個事物,消除這個事物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例如,一個人在森林裏碰見老虎,判定老虎對自己的生存具有負面的意義和價值,對自己的生存構成威脅就會趕緊逃跑,或者努力把老虎消滅。
  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對該事物產生興趣,更不會對該事物產生主動行爲,改變這個事物。
  例如,剛剛喫飽肚子的人看到自己現在已不再需要的食品時,就不會對食品發生濃厚的興趣,更不會把這個食品喫下去,因爲食品對於不飢餓的人來說,不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價值”的理解

按照馬克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爲使用價值(給予商品購买者的價值)和交換價值(給予商品提供者的價值)。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因素之一。具有不同使用價值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交換 ,如 1只羊之所以會有20尺布的交換價值,是因爲它們之間存在着某種共同的、可以比較的東西。這種共同的、可以比較的東西就是商品生產中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表明:①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存在的物質承擔者。②價值是由抽象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形成的,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創造出商品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才成爲價值。③價值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換中,通過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相互對等、相互交換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④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生產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着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反之,情況相反。所以,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這一商品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在經濟中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爲價格。 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經濟學理論),物體的價值就是該物體在一個开放和競爭的交易市場中的價格,因此價值主要決定於對於該物體的需求,而不是供給。有些經濟學者經常把價值等同於價格,不論該交易市場競爭與否。而古典經濟學則認爲價值和價格並不等同。

價值的其它理解

  關於價值的解釋和說明,還有下面一些資料:
1、《貝儂亂談》中的“價值”概念:定義:事物的價格P與其價格存在時間T的乘積(PT)。價值是標量,用符號W表示。一般,價值的單位爲元•小時。價值的最大值爲無窮,最小值爲零。價值與事物本身無直接關系。事物的價值高低由其價格價格存在時間決定。價值爲零並非表示事物本身的終結或消失,而是事物價格的消失。價格存在時間(T)是指一個事物從它因爲人的需要而產生價格开始,到它的價格被實現而消失所經歷的時間段。事物本身的終結將導致價格的消失,價格的消失不一定是因爲事物的終結或消失。價值爲零和無價格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在這裏,我們可以把價值理解成爲一段視頻,價格就是這段視頻中的幀。如一個人的價值是科學劃出一時間段,工資乘於相應的時間分段連續累加得到的數值。即爲這一時間段的價值。
2、“後理論經濟學”之《價值場論》範疇,也是傳統經濟學範疇。價值有“二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傳統經濟學認爲,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在“必要勞動時間”裏創造出來的,有時也把它稱爲“一般人類勞動價值”。在《價值場論》裏,它是能力的體現。有狹義價值、廣義價值之分別。在“狹義價值”中,包括“狹義勞動價值”、“廣義勞動價值”,還包括“創造性勞動價值”、“非勞動價值”、“狹義非勞動價值”、“廣義非勞動價值”和“供求價值”等等。
  3、一種事物,能夠滿足另一種事物的某種需要的屬性,我們稱之爲“價值”,即物的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屬性,即是該物的價值。
  4、在生命世界裏,價值的標準定義:物質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體、動作、事件或現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維,以及這些思維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因爲生命的需求而產生的,能滿足生命的存在、延續(即新陳代謝)、或發展進化等等其中某一種需求的屬性,即稱爲該事物的“價值”!
  5、價值的特性:勞動並不能創造價值,而是生命創造了價值;事物的價值產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生命的需求產生的過程,它們的具體體現就是生命體的日常生理消耗活動的過程;價值產生以後,到價值被生命消耗的過程,我們稱爲價值的實現過程。價值的實現過程,一般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獲取過程”;第二階段,“消耗過程”;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在被消耗的過程中實現的;價值的出現,必須以生命和事物的同時出現爲前提。缺了生命和事物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價值都不可能存在;價值本身具有非常強的不定形性。它的具體的價值形態,根據生命對它的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對一個事物,它的價值從產生开始,到被消耗的過程,我們稱爲一個“價值的生命周期”,(簡稱價值周期);一件事物,從它因爲被生命需要而產生價值开始,到它的價值被實現的過程,我們稱之爲“價值的一個生命周期”。簡稱“價值周期”。在事物的一個價值周期裏,事物的形態或存在狀況本身在價值實現後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但事物的價值都只具有一次性。這個價值隨着自身的被實現而消失;在價值的生命周期的三步結構中,每一步之間是不可逆的。它們之間具有固定的先後順序,具有不可逆轉的特性。即:第一步,價值產生;第二步,價值被獲取;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價值實現(被消耗);價值量的最大值爲無窮大,價值量的最小值爲零。世界上不存在小於零的價值;在同一個價值周期中,價格的變化,不會影響到價值的變化。這就是“價值的量的穩定性的第一定律”;價值是由生命對事物的需求產生的。因此,在一個事物所具有的物理量所能實現的價值的最大限度內,生命對事物的需求越大,事物的價值就越高。在同一個量度單位下,一個事物所能具有的價值量的最大量,等同於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量的最大量。當生命對事物的需求量大於事物本身具有的最大物理量時,事物所能具有的最大價值量與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相等,不再隨需求的增加而增大。
  
價值是指自然的資源、礦產、寶藏生態與人類生活和商業交換的不可或缺的聯系,以及凝結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信息痕跡。

科學性

現代的生態理論告訴我們,比如海洋、空氣、綠色植被等看似沒有市場交換價值的東西,其實對於人類的生存是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的!不能夠用日常的市場交換價格和普通的價值觀來衡量。就是由於人們科學技術水平落後,經濟欠發達,導致生態環境出現某些不可逆轉的破壞跡象。

解釋
(圖)價值tp://a1.att.hudong.com/50/28/01300000287245123813286931717_s.jpg">價值

在科學技術高度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使用精確的數據標準,來描述基本所有的被人類認識的物質世界的科學價值存在。這就是對於生態的保護或者破壞作用力。

價值的詞典定義:

①體現在商品裏的社會必要勞動。經濟學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決定於生產這一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不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東西,如空氣,即使對人們有使用價值,也不具有價值。

事物的價值,等於由它構成的、產生的、創造的,有利於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羣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這就是價值的內涵,是和諧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創造價值就是創造這種客觀實際,就是追求真理,使真理變爲現實。權衡價值就是分析這種客觀實際的質和量。

價值是具體事物的屬性,是指在具體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從質和量的統一上對具體真理的度量。促進與實現和諧發展的功能,是它的質;這種功能起作用的時空範圍與強度,是它的量。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着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着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

人的生存價值,等於他爲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羣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或者說等於他爲多少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條件這一客觀實際。巨人或偉人,是爲最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創造與提供有利條件最多的那些人。人死了就不能繼續創造價值,但是,死的本身也在構成和產生某種價值,所以才有“死有輕如鴻毛,有重如泰山”,“爲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的說法。人生的價值等於從生到死的價值總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定義: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範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於主體需要的意義。

價值的哲學定義: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腦把世界萬物分成有用和有害兩大類後,從這兩大類具體事物中思維抽象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萬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是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

性質
(圖)價值tp://a0.att.hudong.com/45/28/01300000287245123813289325775_s.gif">價值

價值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本質和性能。人和具體事物、主體和客體、事情和事情、運動和運動、物體和物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統一是價值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對於人類來說,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意義和價值的事物、現象、矛盾、問題組成的統一體,世界是有價值的世界,萬物是有價值的萬物。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