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

交換(exchange)

什么是交換

  交換,是指人們相互交換活動和勞動產品的過程。通常說的交換,是指人們在等價基礎上的商品交換。

交換與生產的關系

  交換與生產的關系是: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對生產起反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對生產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一)生產對交換的決定作用

  1、生產的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由於社會分工,每個生產者生產的單一性和需要的多樣性之間形成了矛盾,由此才出現了各個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產品的必要性。並且,分工愈細,交換越頻繁,交換的數量也越大,交換因此而更加重要。如果沒有分工,不論這種分工是自然發生的或者是本身已經是歷史的成果,也就沒有交換。而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展,正是由於生產的發展。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分工,分工的結果又產生了交換,從而生產爲交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着一定的交換的方式、方法。在人類歷史上,由產品交換發展到商品交換,商品交換又由簡單商品交換發展到簡單商品流通,進而發展到發達的商品流通,都是隨着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

  3、生產發展的規模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所謂交換的深度,是指社會經濟生活對交換的依賴程度。一般地說,生產越發展,社會分工越復雜,越細密,從而需要交換的商品品種、數量就越多,社會經濟生活就越離不开交換。所謂交換的廣度,是指交換的範圍。在一定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交換的範圍也是一定的,生產越發展,交換的範圍就越廣闊。

  4、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着交換的社會性質。馬克思指出:“私的交換以私的生產爲前提”。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下,由於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生產的性質不同,交換的性質也就不同。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的交換過程既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又是剩余價值的實現過程。

  (二)交換對於生產具有反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對生產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1、交換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條件。社會再生產過程,表現爲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的統一。爲了進行生產,生產企業必須購入相應的生產資料和僱傭一定的勞動力,這種表現爲購入的交換行爲,使得貨幣轉化爲商品,實際上成了生產的前提條件。在生產過程完成以後,生產者生產的商品能否銷售出去,即商品價值能否實現,對於生產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商品銷售不出去,商品價值不能實現,進而就會造成再生產過程的中斷和企業破產。可見,如果沒有生產資料的購入和勞動力的僱傭,生產則無法开始;如果沒有售賣實現商品價值,再生產過程也會就此中止,交換就是這樣制約着生產。

  2、交換的規模和速度,直接影響社會生產的發展。生產是交換的物質基礎,交換的發展又是進一步擴大生產的重要條件。當交換的範圍擴大,市場容量增大,特別是當新市場开拓時,生產就會受流通的刺激迅速擴張。流通時間是社會再生產總時間的組成部分,它的多少決定着流通速度,又直接影響着生產時間的多少和社會再生產速度的快慢。

  3、交換對一定生產關系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一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着一定的交換關系,交換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交換的發展又對整個社會的生產關系有着重大的影響。如,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形成;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交換的發展,對於加速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瓦解和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一定條件下,交換對生產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在一般條件下,生產表現爲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交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主次雙方是相互轉化的,即交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當生產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而造成中斷時,供應生產資料的交換就成爲發展生產的關鍵;當產品無銷路而將窒息生產時,开拓市場打开銷路就對生產的持續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

交換與分配的關系

  交換與分配,都是社會再生產的中間環節,總的說來都爲一定的生產所決定。但這兩者之間又存在着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

  (一)交換對分配的制約作用

  1、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交換的形式決定分配的形式。在物物交換的情況下,採取的是實物分配形式;在交換採取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流通形式時,分配則採取貨幣形式,或者是貨幣形式與實物形式相結合的分配形式。

  2、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分配比例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實現,交換的狀況也直接影響積累和消費比例的實現程度。

  3、商品價格的變動影響交換雙方經濟利益的分配,進而引起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當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銷售價格不變,則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農民收入增加;如果銷售價格也相應提高,則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同時也增加了城鎮居民生活費用开支。這實際上調整了國家同農民、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

  (二)分配對交換的制約作用

  1、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制約着交換的數量和結構。這裏分配主要是指對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分配社會產品產出來以後,並不能全部納入個人消費的範圍,必須作相應的扣除,才能進入個人消費領域。而這些扣除是由社會進行的,是社會分配職能的具體體現。只有在作了扣除之後,才談得上在集體和個別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而進行分配的這部分消費資料的數量和結構直接決定着可供交換的產品的數量和結構。

  2、國民收入分配比例制約着市場商品需求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復雜運動過程,最後歸結爲積累基金消費基金兩種用途。積累的比例制約着生產資料商品需求的份額;消費比例制約着生活資料商品需求的份額。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條件下,積累和消費的增長,完全取決於它們在國民收入佔有比例。所以,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分配比例,決定着交換的物質對象的結構。

交換與消費的關系

  交換作爲生產與消費的中介,不僅取決於生產,同樣也取決於消費消費決定交換,交換對消費有反作用。

  (一)消費決定交換

  1、消費爲交換提供目的和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也是交換的根本目的。交換不是爲交換而交換,而是爲消費服務的。沒有消費需求,也就沒有交換的必要。人們有喫穿用等消費需求才會去購买糧食和衣服,引起生活資料的交換。同樣,生產的需要,決定生產資料的交換。

  2、消費的水平、結構決定着商品交換的規模和結構。消費水平愈高,需求量越大,這種需求同時也越刺激着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反之,消費水平越低,交換的規模就越小。因此,在經濟工作實踐中,必須合理安排交換與消費比例關系,既要注意交換的發展不能低於消費的發展速度,以保證消費的實現,進而提高消費水平;又要注意交換的發展在正常情況下不能越過消費水平的提高幅度,以防止造成社會勞動的浪費,進而影響生產的發展。消費結構是指人們的消費對象的構成比例(喫穿用等的物質內容的比例,物質內容與勞務內容的比例等)。消費結構規定了商品交換多層次、多樣性、多形式。商品交換的結構必須以消費結構爲轉移,才能滿足人們的多層次、多樣性需求

  3、消費方式的改變是交換方式改變的客觀依據。消費方式是指人們消費的方法和形式。消費方式反映着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我國消費形式可以劃分爲兩種:公共消費形式和個人消費形式。前者是指滿足人們的公共需要,如公共交通、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娛樂設施等;後者是指滿足個人需要。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當前個人消費是我國人民消費形式的主體,而個人消費又主要是通過家庭來實現的。消費方式的這一現狀,決定着與其相適應的交換方式。一方面,必須有一定量的商品和公共勞務,滿足公共消費的需要,並隨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另一方面,商業網點的設置,商品的規格、品種、包裝、式樣等等,都應與家庭消費爲基礎的個人消費形式相適應。

  (三)交換對消費的反作用

  1、商品交換是實現消費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消費資料,必須通過交換才能最終進入消費。在一定的消費水平條件下,消費的實現及其實現的程度取決於交換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2、交換對於創造新的消費有着重大的影響。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消費所創造的新的生產需要,是通過交換體現出來的。執行交換職能的商業部門,通過購銷活動,把消費市場新的需求信息反饋給生產部門,這樣,一方面可以創造出新的消費對象,另一方面促進商業的繁榮。

  3、交換對於促進消費結構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響。例如,由於某種商品供應不足,商業部門可以採取提高消費價格,限制該商品銷售量,並推銷可替代用品,以滿足消費需求,從而改變商品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反之,可以採取降低價格、減少供應量、限制供應等措施,改變消費的結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4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關系。交換,是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環節,它處於生產和消費的中介地位。商業,是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交換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中介地位,說明商業是社會再生產的中介。商業的這種中介地位,把社會再生產的4個環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交換的定義
詞目:交換
拼音:jiào huàn
基本解釋:
  [exchange] 彼此把自己的東西給對方;互換
  我希望我能與你交換位置
詳細解釋:

  1. 各自把自己的給對方。
  《通典·兵十》:“其虞候軍職掌準初發交換。”《水滸傳》第八八回:“俺明日取小將軍來到陣前,兩相交換。”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七:“她們彼此交換着一些鄰居的新聞。”
  2. 指以商品商品或买賣商品
  洪深 《青龍潭》第二幕:“公路造好,農村的物產,都市的資本,彼此可以流通交換。” 毛澤東 《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拿這些東西去同農民的商品糧食和輕工業原料相交換。”
  3. 交替輪換。
  張天翼 《包氏父子》三:“他拿兩盒胰子交換聞了一會兒,就用了黃色的那一塊。”
  指兩個對象的某樣屬性發生轉移.
  交換過程分爲兩個階段:
  1.交換協議階段
  指實行交換之前,雙方必須在口頭或書面上達成協議.即決定交換對象的屬性,以及該屬性的值。
  2.對象屬性轉移階段
  根據協議對雙方的交換對象屬性進行轉移。
  必須按照1,2階段的順序進行轉移的行爲才能叫做交換。
實例:
  买賣蘋果:
  賣家在蘋果擁有權沒有發生改變之前就定下了價錢2元1斤,當一個买家走過來跟賣家說买2斤的時候,买家與賣家在口頭上已經達成了協議,即賣家兩斤蘋果的擁有權,與买家4元的擁有權進行轉換.然後买家會選取兩斤蘋果,並付與賣家4元,這時候交換過程才叫結束。
  相反地,如果賣蘋果的人沒有與對方達成協議,就把蘋果的所有權交給對方,這樣的行爲叫做送。就算對方之後再給多少錢給他,行爲的性質是沒有改變的。這時候雙方進行活動不屬於交換。
  所以要判斷對象是否發生交換,關鍵取決於對象屬性轉移之前雙方是否已經達成協議。經濟
  exchange
  人們相互交換活動或交換勞動產品的過程。
  主要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商品的交換。
  從總體上看,交換可分作4類:①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之間在分工和協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活動和能力的交換。②生產過程中的產品交換。例如,在同一生產單位內,生產過程中各道工序之間的原材料半成品的交換。③產品在最後進入消費領域之前,各個不同生產單位之間在產品生產 、運輸、包裝、保管等過程中的交換。④直接爲消費而進行的交換,即產品進入最後消費領域的交換。第一類交換屬於直接生產過程;後三類交換則是聯結生產、分配消費的中間環節。
  交換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聯結生產及由生產決定的分配消費的橋梁。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交換的性質、深度、廣度和方式都是由生產的性質、發展水平和結構決定的。例如,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爲基礎的生產,決定了交換也必然是私人之間的商品交換;生產的發展水平比較低,決定了交換的方式也比較簡單。但是,交換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它會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