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

什么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是該協定對各國對貨幣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歷史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前兩次世界大战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以犧牲他人利益爲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就業問題、呈現出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战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德、意、日是战敗國,國民經濟破壞殆盡。英國經濟在战爭中遭到重創,實力大爲削弱。相反,美國經濟實力卻急劇增長,並成爲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從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爲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爲可能。

  美國主張“在很短的一個過渡階段之後,不允許保護關稅貿易限額,以及諸如競爭性貨幣貶值、多種匯價、雙邊清算協定、限制貨幣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種形式的金融壁壘存在下去”。 但當時英國仍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國際貿易40%左右是用英鎊結算,特惠制與英鎊區依舊存在,英國在世界上還保持着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战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 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 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美元黃金掛鉤。會員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账戶轉账進行清算.


  1944年7 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开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爲基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开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爲“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後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美元掛鉤,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實際是一種新匯兌本位制,在布雷頓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流通還是在國際儲備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爲了這一體系中的主角。但因爲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後屏障,所以黃金價格及流動都仍受到較嚴格的控制,各國禁止居民自由买賣黃金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倫敦黃金市場在該體系建立十年後才得以恢復。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


  •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爲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 美元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账戶交易外匯管制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爲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


    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責任


    美國作爲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基本責任有兩點:

    1. 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

    2. 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爲國際清償手段

    內在矛盾:美元供給過多則不能保證全部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此即“特裏芬之謎”。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 建立了以美元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 美元作爲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彌補了黃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購买力,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缺陷


  • 美元的清償能力和對美元的信心構成矛盾,表現爲美元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和國際清償力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之間政策協調的不對稱性以及固定匯率制下內外部目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
  • 匯率體制僵硬,無法通過匯率浮動自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責任主要落在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一方,犧牲了它們的經濟發展目標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

      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脫的矛盾。在這種制度下,美元作爲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發揮着世界貨幣職能

      一方面,美元作爲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要求美元幣值穩定,才會在國際支付中被其他國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不僅要求美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而且要求美國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從而使黃金不斷流入美國而增加其黃金儲備。否則,人們在國際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又要求美國國際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但隨着美國逆差的增大,美元黃金保證又會不斷減少,美元又將不斷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從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濫,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此消彼長,美元危機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直接原因。

      (1)美國黃金儲備減少。

      美國1950年發動朝鮮战爭,海外軍費巨增,國際收支連年逆差,黃金儲備源源外流。 1960年,美國的黃 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已不足以抵補當時的210.3億美元的流動債務,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60年代中期,美國卷入越南战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1968年 3月,美國黃金儲備已下降至121億美元,而同期的對外短期負債爲331億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到1971年,美國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它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於是,尼克松總統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美國爆發了最爲嚴重的經濟危機,黃金儲備已從战後初期的245.6億美元下降到110億美元。’沒有充分的黃金儲備作基礎,嚴重地動搖了美元信譽

      (2)美國通貨膨脹加劇。

      美國發動侵越战爭,財政赤字龐大,不得不依靠發行貨幣來彌補,造成通貨膨脹。加上兩次石油危機,石油提價而增加支出;同時,由於失業補貼增加.勞動生產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劇增加。美國消費物價指數1960年爲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這給美元匯價帶來了巨大衝擊。

      (3)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時,美國利用在战爭中膨脹起來的經濟實力和其他國家被战爭削弱的機會,大舉向西歐、日本和世界各地輸出商品,使美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其他國家的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各國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隨着西歐各國經濟的增長,出口貿易的擴大,其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爲順差美元黃金儲備增加。美國由於對外擴張和侵略战爭,國際收支順差轉爲逆差,美國資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過剩”(Dollar Glut)。這使美元匯率承受巨大的衝擊和壓力,不斷出現下浮的波動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


      到20世紀60~70年代,爆發多次美元危機,其後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協定》爲標志美元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衝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爲主要內容的“牙买加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作爲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參見條目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