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pic-info">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依據這一理論,黨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進行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探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異性。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長期以來,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學者,都把市場經濟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形式,強調市場經濟只能與私有財產制度相聯系,認爲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而否定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與發展的可能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這一傳統觀念的突破,使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經之路。
  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徹底拋棄哪些使生產力發展成爲桎梏和束縛的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是鄧小平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
  鄧小平曾經指出: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照搬蘇聯模式。所謂蘇聯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時期,比較完整的計劃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的蘇聯的經濟體制。這些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包括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執政黨威望崇高、人民羣衆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爲有利於快速動員社會資源並集中用於關鍵部門的重點建設,而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任務的完成,我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增多,計劃經濟體制的那種決策高度統一排斥市場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搞平均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一方面是統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業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活力;
  另一方面是職工喫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喫國家的“大鍋飯”,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都不能很好的發揮。這兩方面都是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必須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實際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實際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來選擇發展自己的手段和途徑,哪一個手段有利於發展自己,就拿來用之。但是多年來,我們國家一直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爲了堅持社會主義必須排斥市場經濟。這種傳統的認識主要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中的個別詞語不問條件和情況的照搬照抄。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不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我們拿過來就套用,必然產生上述的概念。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思考,就可以分析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只是一個設想,他們並沒有講是必然,他們講的未來社會,並非是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的社會主義。因爲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的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在那個基礎上建立一個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就與我們當今實踐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了很大的差距,基礎不同,現實不同,又怎能拿過來照搬照抄。再說,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它要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這才有生命力,才能夠稱其爲科學。我們過去就是有的地方照搬照抄,導致用傳統認識來束縛自己,再加上“左”的思想泛濫,不實事求是,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錯誤和挫折,促使我們黨反思、重新認識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开始在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新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
  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爲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爲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1979年鄧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國家政策從此變更.在中國搞起了羞答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我國就姓社。
  鄧小平這些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對我國經濟改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爲我們黨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標的基本理論依據。
  具體講,鄧小平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衝破思想束縛到正確認識再到改革實踐的過程,應該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爲主,市場經濟爲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我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目標的改革實踐已經證明,而且將來會進一步證明市場經濟是中性在外國它就姓資在我國就姓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基本特徵
  什么是市場經濟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將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內的經濟資源比例分配在各種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上,以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資源配置一般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資源配置而形成的社會供給比例與社會需求比例相適應,避免供給需求的脫節,也就是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講求經濟效率,節約資源,作到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也就是資源利用的充分性。達到上述兩個目標,就說明資源配置是優化的。
  其次,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是同商品經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經濟範疇。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爲前提,是在產品、勞動力和物質生產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的形成,市場成爲社會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必須具備一系列條件。最主要的條件:
  一、生產要素商品化。要使資源配置市場化,不僅要求一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種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科技、信息等商品化,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統一完整的市場體系和反映靈敏的市場機制
  二、經濟關系市場化。一切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都要以市場爲中心,以市場爲導向,聽從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揮;
  三、產權關系獨立化。市場主體——指那些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主要是企業和居民,必須擁有自己的產權,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法人實體,有資格參與市場經濟活動;
  四、生產經營自主化。生產經營者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的範圍內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選擇投資地點、行業部門,確保經營範圍和經營目標;
  五、經濟行爲規範化。市場主體追求經濟利益,必須講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法律,履行契約合同,遵守市場規則和市場管理制度,自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商品經濟長期而又充分的發展,爲市場經濟的形成準備了上述條件。商品經濟產生在前,市場經濟產生在後,發達的商品經濟才能稱爲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共同特徵是:
  第一、 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經濟商品生產者必須是獨立的市場主體。
  第二、 市場經濟是平等的經濟。它只承認等價交換,不承認任何超市場的特權。
  第三、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爲了各自的價值的實現,市場主體之間必然激烈競爭,優勝劣汰。因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機會和風險是並存的。這一機制促使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經營規模,以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 市場經濟是开放性經濟企業爲了獲取利潤,實現產品價值,會不遺余力地开拓市場
  通過市場經濟共同特徵的分析,我們看出,市場機制包括供求、價格、競爭三方面的要求。社會分工的發展,出現了生產的單一性和需求多樣性的矛盾,這就使供求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商品交換則把供求雙方聯系起來,從而解決供給需求的矛盾。價格則是把供求雙方聯系起來的利益紐帶,是價值的實現形式。價格協調供求是引導資源流動的指示器,通過價格的雙向調節,使供求在新水平上達到平衡。競爭是商品买方賣方之間圍繞商品價格和質量進行較量,只有競爭才能使價格隨供求變化而升降,價格的變化反過來調節供求。競爭是市場活力的靈魂。市場機制就是在供求、價格、競爭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中發揮節約資源和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
  當然,市場也不是萬能的,資本主義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所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就是市場失靈的嚴重後果。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計劃調節手段來彌補市場的缺陷,這就形成了宏觀調控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它不僅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和特徵,同時又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作爲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不是社會基本制度範疇,不具有姓“資”姓“社”的性質,但它又從來不是同社會基本制度相脫離而孤立存在的。從歷史上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相伴而生、相伴而長,最初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式存在於世上,但它並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是人類的共有的一種文明成果,既可爲資本主義服務,也可以爲社會主義服務,要看市場經濟同哪一種社會制度相結合。當今,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它作爲市場經濟,同樣是以市場作爲主要手段配置資源經濟,是由市場機制,也就是價值規律調節運行的經濟,就這點來說,它與資本主義經濟沒有什么區別。在解釋這個問題時,鄧小平首先講過:“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方法上基本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目的相似。”所以,他一再指出,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歷史形式,也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它包含着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市場經濟的一般共性,二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特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積極有效的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能夠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
  二、在分配制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在宏觀調控上,由於公有制爲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羣衆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中闡述的,歸納起來,大家要記住包括三個“制度”和三個“體系”。
  三個“制度”是: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公有制爲主體,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开、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的中心環節。
  二、建立以按勞分配爲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動力機制
  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安全閥和穩定器。
  三個“體系”是:
  一、建立全國統一开放的市場體系。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
  二、建立以間接手段爲主,完善的客觀調控體。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調節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體系。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基本框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包括:所有制結構、現代企業制度、宏觀調控體系、價格制度與市場體系、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十四屆三中全會對這一框架作了重要補充:農村經濟體制、對外經濟體制、科技教育體制、完備的法律體系。培育市場主體,規範企業制度

一、市場經濟的最基本主體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鍵在於重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什么是市場經濟的最根本主體呢?那就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場活動的主體,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微觀基礎。在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直接從事生產、流通服務性的經營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依法納稅
  作爲市場主體的企業的特徵是什么呢?
  1、企業提供產品服務,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潤
  2、企業必須進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3、企業擁有自主權。
  4、企業是納稅單位
  這即是市場經濟企業的特徵,也是市場經濟對其主體的要求。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培育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使其成爲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主導力量,成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和骨幹力量,煥發生機和活力,使他們的經濟實力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發揮企業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功能和社會職能。其經濟功能,就是使企業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不斷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提高企業的職工素質,培養專門科技人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謂社會職能,是講企業能夠滿足人民羣衆對產品服務需求,創造就業機會,爲國家提供財富,推動其他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能夠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發揮重大作用。

二、 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指以產權制度爲基礎和核心的企業組織管理制度。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依法規範的企業制度,一般採用公司制。公司制比其他企業組織形式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公司制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環節。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一、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及其作用

  市場市場經濟的舞臺。市場狀況如何,體系是否完善,機制是否健全,決定着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是由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包括:消費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條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環節。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該是統一、开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所謂統一性、开放性、競爭性、有序性是它的重要特徵。改革开放以來,我國的市場體系有了很大發展,但還不夠完善,要形成統一、开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還需要經歷一個過程。目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體系不健全、各類市場發育程度參差不齊、有些要素市場嚴重滯後、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市場運行的法規制度建設滯後、由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的全國統一开放市場體系還沒有最終形成。能否形成一個健全的完善的市場體系,事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否最終建立,因此必須加快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培育和發展。

二、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完善的市場體系不僅包括市場體系本身的完善性,還包括市場體系功能的健全。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我國當前市場體系的實際狀況出發,培育和完善我國的市場體系,主要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第一、培育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參與市場活動的當事者。有無真正的市場主體,決定着市場能否發育;市場主體的發育狀況,決定着市場發育的程度。培育市場主體,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多種所有制企業發展,鼓勵個人以市場主體身份從事市場活動。

第二、培育要素市場

  主要是發展規範金融市場、培育勞動力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技術信息市場等等。

第三、健全市場機制

  建立由市場定價格的機制,必須對原由的價格管理體制及其相聯系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根本改革,必須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價格控制度和有關法律體系。

第四、發展市場中介機構

  如:發展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和仲裁機構、計量和質量檢驗認證機構、信息咨詢機構、資產和信息評估機構等等。

第五、建立市場秩序規則,加強市場管理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的運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則基礎之上完善市場競爭,法律體系就顯得尤爲重要。因此,要加快建立使市場基本經濟關系、市場主體行爲市場交易秩序規範化的法律法規逐步形成統一、科學和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管理的法規體系。同時。還要加強執法部門、社會輿論和羣衆的監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健康發展。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一、宏觀經濟調控的客觀必然性

  宏觀調控是指國家從經濟運行的全局出發,按預定的目標通過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經濟法規等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進行調節、控制的活動。宏觀調控的主體是國家,調控的客體和對象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和結果。
  現代市場經濟都是有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彌補市場失靈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國當前市場發育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顯得尤爲重要。因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這是客觀的必然要求。

第一、 是社會化生產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客觀上要求由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比例協調發展,避免和減少由於盲目的無政府狀態而帶來的損失。這也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程度越來越大的要求。

第二、 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客觀要求

  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能有效地發揮作用。但它不是萬能的,其弱點和不足表現爲“市場失靈”。這就需要由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例如,調控涉及總量問題,如:就業、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問題、結構協調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第三、 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客觀要求

  具體分析,一是公有制經濟的要求。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屬於廣大勞動人民,它的經濟活動應該服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就靠宏觀調控在全社會範圍內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生產,使經濟活動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加速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走出一條較爲自覺的快速發展道路,必須要求國家對促進經濟發揮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優勢。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立足點比一般市場經濟國家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要求更多,這就必須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來實現。

二、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

  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任務和目標,應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服從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黨的十五大提出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具體任務: “保持經濟總量的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的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這裏說的很明確,保持經濟總量平衡,即保持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的平衡是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只有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大體平衡時,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宏觀調控的手段: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三、轉變宏觀經濟調控方式和政府職能

  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是由國家來進行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宏觀調控,即國家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協調和控制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爲;二是間接宏觀經濟調控,即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影響和引導企業經濟行爲,以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主要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對企業直接調控,企業成了政府機構的附屬品。這種宏觀調控方式與市場經濟嚴重背離,必須進行改革和轉變:一是由直接管理爲主轉變爲以間接管理爲主;二是由進行微觀管理轉變爲主要進行宏觀管理;三是從搞項目審批、分錢分物轉變爲主要利用經濟手段搞好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
  從以上的概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做到以上提出的轉變,必須首先轉變政府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各級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有資產所有者,人民政府是社會行政管理者,各級人大和各級人民政府共同構成宏觀經濟調控者。具體說,政府的職能轉變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實現政企分开。也就是政府和企業的職責分开。政府僅僅行使其行政職能,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所有企業作爲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權。這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關鍵。
  第二、分離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由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直接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天然董事會,因此由人大在作爲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進行國有資產的基礎性管理工作,對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狀況進行監督,制定和執行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法律法規方面具有天然的合法地位,在適當的時候對全民進行公有制企業分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驟,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舉措。
  第三、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以適應政企分开的政府國有資產權與宏觀經濟調控權向各級人大逐步轉移的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政府作爲管理者的身份,都無法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市場競爭,將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資產逐步移交各級人大,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需要。由於人大在經濟上真正強大以後,人民在選舉過程中也會更加積極參與,更加謹慎投票,使得人大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有力地監督政府行爲,因此,強化人大地位的政治經濟改革也是強化社會主義民主的必由之路。
  2008年10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崔之元教授在紀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討會暨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講,指出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西方和中國往往被認爲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口號,只是因爲執政黨才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但實際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豐富的內容,是指公有資產市場經濟中的收益,還包含更多意義。(見《崔之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豐富經濟學含義》)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