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協定



布雷頓森林協定

布雷頓森林協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以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是該協定對各國對貨幣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

歷史

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开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开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核心內容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爲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

美元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账戶交易外匯管制等。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者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目的爲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後者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

美國作爲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責任

基本責任有兩點:

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

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爲國際清償手段

內在矛盾:美元供給過多則不能保證全部兌換黃金供給不足則國際清償手段不足——此即“特裏芬之謎”。

該體系的作用

建立了以美元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美元作爲儲備貨幣和國際清償手段,彌補了黃金的不足,提高全球的購买力,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

該體系的基本缺陷

美元的清償能力和對美元的信心構成矛盾,表現爲美元的國際貨幣儲備地位和國際清償力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之間政策協調的不對稱性以及固定匯率制下內外部目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

匯率體制僵硬,無法通過匯率浮動自動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責任主要落在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一方,犧牲了它們的經濟發展目標

該體系的結束

到20世紀60~70年代,爆發多次美元危機,其後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協定》爲標志美元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衝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爲主要內容的“牙买加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作爲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