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

什么是微觀經濟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爲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 ——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經濟行爲,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範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進行的供給收入分配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經濟行爲,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爲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和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着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爲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着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爲“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


  微觀經濟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爲,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經濟行爲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爲所有個體的行爲準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勞務市場上,作爲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买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通過調節個體行爲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經濟學,它以價格爲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幹預行爲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着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爲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爲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系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經濟模型可以用於分析許多領域的決策。我們把有些領域歸入微觀經濟中,而把其他領域歸入宏觀經濟學中。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選擇,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試圖影響它們的選擇。微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消費者如何應對產品價格的變化以及企業如何決定收取什么樣的價格。微觀經濟學還涉及到政策問題,如分析減少未成年人吸煙的最有效方法,分析批準銷售一種新處方藥的成本收益,以及分析降低空氣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研究作爲整體的經濟,包括諸如通貨膨脹、失業經濟增長這樣一些問題。宏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爲什么經濟會經歷衰退和失業不斷增加的時期,以及爲什么在長期內有些經濟體比其他經濟體增長得快得多。宏觀經濟學也涉及政策問題,如政府幹預能否降低衰退的嚴重性。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區分並不是嚴格且固定不變的。許多經濟情況既涉及微觀經濟也涉及宏觀經濟的層面。例如,企業投資於新機器和設備的總體水平有助於確定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但要了解企業決定購买多少新的機器設備,我們又需要分析單個企業所面臨的激勵—而這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

  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爲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爲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爲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爲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爲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範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爲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