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概述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主要指獨立的盈利組織,並可進一步分爲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後者如合夥制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在20世紀後期中國大陸改革开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領域新概念大量湧入的背景下,“企業”一詞的用法有所變化,並不限於商業性或盈利組織。隨着社會發展,真正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肯定是公司類型的企業。

釋義


 

“企業”一詞的含義及發展歷程


  現代漢語中“企業”一詞源自日語。與其它一些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基本詞匯一樣,它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翻譯而來的漢字詞匯,而戊戌變法之後,這些漢字詞匯由日語被大量引進現代漢語。(與企業一詞在用法上相關與相似的,還有“業務”一詞。)
  在中國大陸計劃經濟時期,“企業”是與“事業單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詞語,《辭海》1979年版中,“企業”的解釋爲:“從事生產、流通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事業單位”的解釋爲:“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的單位”。
  在20世紀後期,在中國大陸改革开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領域新概念大量湧入的背景下,“企業”一詞的含義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大量湧現;另一方面,在一些新概念中,其含義不限於商業或盈利組織,這種用法目前主要來自對英文“enterprise”一詞的翻譯。因此,目前在公共媒體中出現的“企業”一詞有兩種不同的用法:
  較常見的用法企業指各種獨立的、營利性的組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並可進一步分爲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後者如合夥制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
  另一種用法與組織接近,可以用來泛指公司、學校、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機構等。後一種用法主要出現在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一些專有名詞中,例如企業應用(enterprise applications)、企業計算(enterprise computing)、企業集成(enterprise integration)、企業工程(enterprise engineering)、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業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等等。
  

英文區分


  【enterprise】An enterprise is a company or business, often a small one
  【漢譯】企業商業單元:可以是一家公司或者商業店鋪,常常指規模最小的商家。在中國可以指個體經營戶。
  【company】A company is a business organization that makes money by selling goods or services【漢譯】公司經營企業:依靠經營銷售商品服務,具有相對規模商業組織,以營利爲目的。主要指銷售商。
  【business】A business is an organization which produces and sells goods or which provides a service
  【漢譯】大型商戶:具有規模組織,制造和銷售商品,或者提供一種商業服務。主要指制造商銷售商。
  備注:由於世界各地使用詞匯習慣差異,很多詞匯使用屬於約定俗成。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使用特點有區別。
  【company】通常指大型跨國公司制造商,以制造業爲主。
  【business】通常指服務商或供應商,以服務業爲主。
  不能要求所有的使用每個詞匯的外國人都是英語語言學家,也不必苛求表達含義特別精準,外交中只需要沿用對方使用習慣,在貿易來往中保持一致即可。也許這次與一個公司談判合同這個單詞是這個含義,下次與其他公司,可能就變了。雙方明確英漢對照附加在商業文件之後,以免引起商業利益損失,特別是保險保險業務中。
  

基本解釋

   企業是指依法設立的以營利爲目的、從事商品的生產經營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組織,廣義上包括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
  在商品經濟範疇,作爲組織單元的多種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爲目的,以實現投資人、客戶員工、社會大衆的利益最大化爲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服務換取收入。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成長壯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公司制企業是現代企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公司與企業的含義區別


  企業是指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的、自主地從事經濟活動的、具有營利性的經濟組織。這一定義的基本含義是:企業是經濟組織;企業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結合;企業具有經營自主權;企業具有營利性。根據實踐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屬性對企業進行多種不同的劃分。例如:按照企業組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爲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企業;按照企業法律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爲法人企業、非法人企業;按照企業所屬行業的不同,可以分爲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建築企業、交通運輸企業、郵電企業、商業企業外貿企業等。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公司是指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企業的所有屬性。
  因此,公司與企業是種屬關系,凡公司均爲企業,但企業未必都是公司公司只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態
  相關解釋
    企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從事生產、運輸、貿易經濟活動的部門,如工廠、礦山、鐵路、公司等。
  在2007年3月16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第一條則有這樣的描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爲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適用本法。”
  從上面的解釋和法條可以看出:首先企業是一種社會組織(也即部門,但是“部門”這個單詞有着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顯得有些過時);其次企業從事經濟活動,也就是能夠給社會提供服務產品;最後企業是以取得收入爲目的,即以營利爲目的。
  公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一種工商業組織經營產品的生產、商品的流轉或某些建設事業等。
  在2005年10月27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第二條則有這樣的描述:“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可見,通常使用“公司”這個單詞時,其含義是較爲廣泛,我們很多時候把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也稱爲公司,但是在法律條文中,公司僅僅指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若按照公司的法律意義,如下定義可能更合適一些:依法設立,以營利爲目的,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從事生產或服務性業務的社會組織

企業的演化

發展過程

  現代漢語中企業一詞的用法源自日語。與其它一些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基本詞匯一樣,它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翻譯而來的漢字詞匯。戊戌變法之後,這些漢字詞匯用法被大量由日語引進現代漢語。與企業一詞在用法上相關與相似的,還有“業務”一詞。在中國大陸計劃經濟時期,“企業”是與“事業單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詞語,《辭海》1979年版[2]中,“企業”的解釋爲:“從事生產、流通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事業單位”的解釋爲:“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的單位”。在20世紀後期,在中國大陸改革开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領域新概念大量湧入的背景下,“企業”一詞的用法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大量湧現;另一方面,在一些新概念中,其含義不限於商業或盈利組織,這種用法目前主要來自對英文“enterprise”一詞的翻譯。因此,目前在公共媒體中出現的“企業”一詞有兩種不同的用法:較常見的用法指各種獨立的、營利性的組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並可進一步分爲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後者如合夥制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另一種用法與組織接近,可以用來泛指公司、學校、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機構等。後一種用法主要出現在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一些專有名詞中,例如企業應用(enterprise applications)、企業計算(enterprise computing)、企業集成(enterprise integration)、企業工程(enterprise engineering)、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業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等等。
  對於中國而言,企業一詞並非我國古文化所固有,和其它一些現在已經廣泛使用的社會科學詞匯一樣,是在清末變法之際,由日本借鑑而來。而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以後,引進西方的企業制度過程中,從西文翻譯而成。因此,探詢企業的語源,絕不能從我國和日本的詞語構成入手,只能着眼於移植的“母體”,即西方語匯。
  與企業一詞相對應,英語中稱爲“enterprise”,法語中稱爲“entreprise”,德語中稱爲“unternehmen”。由於歐洲語言大多受到拉丁語的強烈影響,且基於歷史原因與地理因素,各國之間不斷地移植與融合,使其詞匯構成與內涵極爲相似。以英語爲例,企業一詞由兩個部分構成,“enter-”和“-prise”,前者具有“獲得、开始享有”的含義,可引申爲“盈利收益”;後者則有“撬起、撐起”的意思,引申爲“槓杆、工具”。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表示“獲取盈利的工具”。
  日本在引進該詞時,意譯爲“企業”,從字面上看表示的是商事主體企圖從事某項事業,且有持續經營的意思。據此,可以認爲,企業一詞在語源意義上是作爲權利客體存在的,它是"主體從事經營活動,借以獲取盈利的工具和手段" 或者"創制企業和利用企業進行商事營業活動並非商事主體的終極目標",其最終目的無非是爲了“謀求自我利益的極大化”。

企業分類


  (一)以投資人的出資方式和責任形式分爲: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制企業。
  (二)以投資者的不同分: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三)按所有制結構可份爲: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私營企業
  (四)按股東公司負責人不同分;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五)按信用等級分人合公司資合公司、人合兼資合公司
  (六)母公司公司
  (七)按規模可分爲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
  (八)按經濟部門可分爲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和服務

網絡企業

  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後,要求企業用信息技術強化企業的管理、生產和經營,而企業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借助信息技術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管理水平,這不但適用於大型企業,對佔相當比重的小企業同樣適用。這也是促使小企業建設網絡系統的主要原因。
  現在在的網絡企業一般經營範圍有:軟件設計與开發、遊戲开發、系統集成、網絡工程、企業信息化、網站設計與开發、網頁制作、電子商務通信系統开發集成、自動化控制系統开發與集成、自動化工程、軟件銷售技術支持、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等。
  

21世紀“企業”新的定義


  只有把企業定義搞清楚了,战略管理企業文化 等問題才會清楚。現在對企業的研究越來越模糊,鬧不清楚什么是企業。發展形勢變化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已經消亡,無論從形態還是本質上看,亟須突破傳統概念上的企業定義的思維定式。
  首先,企業是一個契約組織
  其次,企業是一個市場組織。隨着企業越來越市場化,過去,企業作爲契約組織由上級負責;現在,企業是市場組織,人對市場負責,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
  第三,企業是學習型組織。過去認爲企業是制造產品的,現在看來,企業是制造思想的。企業內部有兩條價值鏈,一是意識形態價值鏈,由信息和知識到能力,再到思想。二是物質形態價值鏈。
  第四,企業是一個家教性的組織。把企業文化稱爲一種資本,企業也就被稱爲一種經營方式。企業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爲一宗教性組織,必須在核心理念價值觀上統一。
  第五,企業是一個虛擬的組織。現在大家都講虛擬生產,虛擬營銷,虛擬運輸,虛擬分配,一切都虛擬化了,越空的企業越厲害。
  第六,企業是一個無邊界的組織,過去認爲企業是有邊界的,後來發展了,企業成爲無邊界的,再後來,企業既有邊界又無邊界,邊界模糊,一切都模糊化。現在看來,一個企業邊界,按照邊際成本乘以邊際收益來看,許多企業邊際成本小於邊際收益,或者邊際成本爲零。邊際收益不變,那么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遞增的規律發揮主導作用,即邊界可以無限大,這對於企業的運作意義是很大的。
  第七,企業是一個系統性的組織。現在的企業分成兩條线:一條线是產品服務,第二條线是使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力保障系統。一般講,國外成功的大企業都是系統化運作,講究系統性。
  第八,企業是網絡化組織價值組織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還不夠,他不一定形成一個圈環。成爲網絡組織,使企業成爲鏈主,企業和網主企業就要對價值鏈的運作整合,這樣企業就可以成爲一個聯合體。對於中國企業來講,該融入這個網絡,融入更大的價值網絡、更多的價值網絡。
  第九,企業是全球性組織。過去企業根據木桶理論決定於最短的那根怎么提高利潤,把最短的那根補齊,企業總在經營劣勢。現在新木桶理論出現了,也就是說短的那一塊不做了,就做最擅長的那一塊,每個企業都經營優勢,就像每個人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由木桶理論發展到新木桶理論,每個企業根據全球定位,你做一段,我做一段,全球集成,融入全球化過程中。最終的企業就是全球化組織
  第十,企業是體系性的組織。最終把企業打造成一個體系,也就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具體到一個人很平凡,但成爲一個體系就很厲害。通過打造這個體系,使管理達到最高境界,即沒有管理;使战略達到最高境界,即沒有战略。就像高速公路一樣。
  第十一,最重要的就是誠信。

企業存在原因

  1937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H.Coase)發表的《企業的本質》一文,被認爲是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开端。
  在此之前,關於企業本身的性質是什么,是一個被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忽略的問題。在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中,是廠商的生產過程看成一個“黑匣子”,即企業被抽象成一個由投入到產出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黑匣子”。
  目前,關於企業性質問題。西方經濟學家具有不同觀點.相互之間也存在一些爭論。一部分西方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科斯所強調的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性質的。


  什么是交易成本呢?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雙方所達成的一項契約。所謂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圍繞交易契約所產生的成本。根據科斯等人的觀點,一類交易成本產生於籤約時交易雙方面臨的偶然因素所帶來的損失。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於事先不可能被預見到而未寫進契約,或者雖然能被預見到,但由於因素太多而無法寫進契約。另一類交易成本是籤訂契約,以及監督和執行契約所花費的成本
  企業的本質是什么?或者說,企業爲什么會存在呢?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爲,企業作爲生產的一種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市場的一種替代。可以設想兩種極端的情況。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每一種生產都由一個單獨的個人來完成,如一個人制造一輛汽車。這樣,這個人就要和很多的中間產品供應商進行交易,而且,還要和自己的產品需求者進行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交易都通過市場在很多的個人之間進行。在另一種極端的情況下,經濟中所有的生產都在一個龐大的企業內部進行,如完整的汽車在這個企業內部被生產出來,不需要通過市場進行任何的中間產品交易。由此可見,同一筆交易,既可以通過市場組織形式來進行,也可以通過企業的組織形式來進行。企業之所以存在,或者說,企業和市場之所以同時並存,是因爲有的交易在企業內部進行成本更小,而有的交易市場進行成本更小。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
  具體地說,市場主要有哪些優勢呢?就在市場上購买中間產品而言,由於大量的廠商一般都從少數幾個供應商那裏买貨,這就有利於這幾個供應商實現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而且,中間產品供應者之間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迫使供應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此外,當少數幾個供應商面對衆多的中間產品需求者時,這幾個供應商可以避免由於銷路有限而造成的需求不穩定所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在總體上保持一個穩定的銷售額。

企業配置資源的優勢


  企業又主要有哪些優勢呢?首先,廠商在市場上購买中間產品是需要花費交易成本的,它包括企業在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籤訂合同及監督合同執行等方面的費用。如果廠商能夠在企業內部自己生產一部分中間產品,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成本,而且,還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其次,如果某廠商所需要的是某一特殊類型的專門化設備,而供應商一般不會愿意在只有一個买主的產品上進行專門化的投資和生產,因爲,這種專有化投資風險比較大。因此,需要該專門化設備的廠商就需要在企業內部解決專門化設備的問題。最後,廠商僱用一些具有專門技能的僱員,如專門的產品設計、成本管理和質量控制等人員,並與他們建立長期契約關系。這種辦法要比從其他廠商那裏購买相應的服務更爲有利,從而也消除或降低了相應的交易成本
  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指出,導致交易成本市場和企業這兩個組織之間不相同的主要因素在於信息的不完全性。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契約的任何一方都會努力去設法收集和獲取自己所沒掌握的信息,去監督對方的行爲,並設法在事先約束和在事後懲罰對方的違約行爲等等。所有這些做法,都會產生交易成本。由於這些做法在市場和企業中會各自採取不同的形式,所以,相應的交易成本也就不相同了,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上這些做法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因此,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場交易內部化,從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所產生的高的交易成本
  盡管企業的內部交易會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成本,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企業所特有的交易成本。導致企業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也同樣在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具體地說,首先,企業內部存在着各種契約關系,其中包括企業與勞動者的契約關系、企業與管理者的契約關系等。企業要對其所僱用的工人、產品推銷員,直至經理等各類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還要誘導他們爲企業努力工作。所以,企業在籤訂契約,以及在監督和激勵方面要花費成本。其次,一方面,企業決策者往往要從下級獲取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上層的決策信息又要通過向下級傳遞而得到實現。這兩個不同方向的信息傳遞,都會因企業規模擴大所帶來的隸屬層次的增多而被扭曲,從而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再次,企業的下級往往出於利己的動機向上級隱瞞或傳遞錯誤的信息,以使上級作出有利於下級的決策。或者,下級對上級的決策僅傳遞或執行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這些都將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由此可見,企業的擴張是有限制的。根據科斯的理論,企業的規模應該擴張到這樣一點,即在這一點上再多增加一次內部交易所花費的成本與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相等等等到。

企業的作用


1: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

  市場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離不开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活動,離开了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市場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直接關系着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
  

2:企業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

  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過程即生產和流通,這些都是企業來承擔和完成的。離开了企業,社會經濟活動就會中斷或的、停止。企業的生產狀況和經濟效益可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3:企業是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通過生產和經營活動,在競爭中不僅創造和實現社會財富,而且也是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工具的積極採用者和制造者,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 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我們不難看出,企業就好比國民經濟的細胞,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就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不同形式的企業組成的,千千萬萬個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不僅決定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而且決定着我國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機和活力。所以,我們說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着巨大作用。

企業理念


  企業理念是企業在持續經營長期發展過程中,繼承企業優良傳統,適應時代要求,由企業家積極倡導,全體員工自覺實踐,從而形成的代表。企業信念可以有效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生產經營團體精神和行爲規範。
  

(一)企業理念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理念,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羣體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用以指導企業和員工行爲取向和判斷標準,使之成爲企業員工廣泛認同和接受並爲之奮鬥的方向,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成功的企業離不开它的企業理念,它存在於企業活動的每個領域和每一個環節,是企業全體員工共識化的價值體系,換句話說,企業理念居於主宰企業成敗的重要地位。因此企業要構建明確的,積極向上的,深入人心的企業理念。
  

(二)企業理念現存問題

  很多企業進入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一些企業的理念偏離市場要求出現問題,致使運作機制滯後。具體爲:
  1.企業理念構建尚未普及,一些企業對企業理念缺乏研究,沒有做到系統規範,缺乏深層次的思考,沒有把企業理念作爲一種穩定的價值體系和根本的企業哲學來研究,因此,企業理念對企業經營的推動作用就無從談起。
  2.一些企業提煉理念時共性大於個性,缺乏特點,表現出企業理念視野不寬,境界不高,缺乏以市場和顧客爲上的觀念,而較多地規定企業員工行爲
  

(三)如何提煉企業理念

  企業理念具有:長期性,指導性,行爲性與方向性,並非幾句空洞的口號,蒼白的說教,而要有明確的企業發展战略管理者職責和員工行爲準則等,建立在上述內涵基礎上的企業理念,必須具有極強的導向,滲透,凝聚,激勵,輻射,易於識別等功能。提煉企業理念筆者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化——企業理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它應該具備個性化,以便於消費者識別和記憶,使自己能在同業中擁有特色。
  2.社會化——理念雖須個性化,但必須爲社會所認同,因此:企業理念的提煉必須同公衆和消費者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等因素相吻合,以得到社會公衆認同,獲取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人本化——企業理念當“以人爲本”,根本目的在於激發企業員工的使命(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所有的企業員工得到尊重和信任,爲企業創造良好氛圍和環境。
  4.市場化——企業理念是指導其經營活動的工具,既要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也是與同業者進行競爭的過程。因此:企業理念應該趨於市場化。
  5.簡潔化——企業理念是企業價值觀的高度概括,其字面必須簡明,內涵必須豐富,並易於記憶和理解,因此:簡潔,清晰,新穎的企業理念將更會深人人心。
  

(四)企業的核心理念

  包含:企業使命,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企業市場觀,企業發展觀,企業人才觀,員工行爲準則等。1.企業核心理念——如:企業使命,發展觀及自我規劃,造福社會愿景目標等。
  2.企業哲學——如:把每一次成功作爲起點。追求卓越等。
  3.企業精神——如:开拓,創新,求實,奉獻等。
  4.企業作風——如:嚴謹務實,團結創新等。
  5.企業市場觀——如:質量第一,真誠合作,實現雙贏等。
  6.企業發展觀——如:科技先導,以人爲本,持續發展等。
  7.企業人才觀——如:知人善用,人盡其才,以德爲先,惟才是舉等。
  8.員工行爲準則——如:誠信文明,守法敬業,坦誠正直,滿懷感激,勇於挑战等。
  

(五)企業理念的傳播

  企業在經營實踐中構建自己特有的企業理念,如何傳播企業理念,在企業經營發展的道路上也是重中之重。
  1.內部傳播:理念認同才能實現文化認同,要積極組織全體員工學習企業理念,廣泛進行宣傳普及,組織員工深刻領悟企業理念的內涵與精神
  核心,員工參與度越深,理念認知度越高,企業凝聚力也越強。
  如:开展以企業理念爲內容的知識競賽活動,從而強化員工對企業理念的理解和認同。
  如:演講比賽,內部活動等,开展“我愛企業,企業在我心中”等活動,推動企業理念的宣傳,使企業理念深入人心。
  2.個性化,識別化傳播:
  企業理念要用一系列視覺要素將抽象理論表達出來,使企業理念更具個性化,表現化,傳播化,便於消費者識別和記憶。
  企業使命,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企業市場觀,企業發展觀,企業人才觀,員工行爲準則等企業理念在適當時候應該通過大衆傳媒或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來吸引大衆廣爲傳播,以擴大企業的形象力,產生社會效益
  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時機,通過會議,活動,報刊,網絡等各種載體,大力傳播企業價值觀,宣傳實踐企業價值觀的人和事,尤其是宣傳反映企業理念的典型人物故事和事件,通過這些企業“旗幟”和“影響力”來進行傳播。
  任何企業都要有自身鮮明的企業理念特徵,使其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並有效傳播得以市場和社會認同,推動企業不斷發展。

我國現行與企業有關的重要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幹問題的規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幹問題的規定(二)
  關於律師擔任企業法律顧問的若幹規定
  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非公司企業法人對外投資比例問題的答復
  企業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2006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

企業文化與責任


  企業文化或稱組織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s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業文化的概念

 
  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
  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爲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爲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着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企業文化的作用


  成功的企業文化對外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對內要具有一定凝聚力,總體而言,優秀的企業文化應具備以下六大特點:
  一、能得到員工的廣泛認同的價值觀。
  員工認同企業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在實際企業管理工作中,很多企業老板或負責人在自己都不認同的東西,還要員工去執行。
  二、能在價值觀指導下成功的實踐與驗證。
  有一家企業價值觀是這樣的:實實在在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但在這個企業和員工做的時候就完全變啦。企業經常是不按時發工資,對員工承諾不兌現,於是老板忽悠員工員工騙老板,騙客戶,他們做法與他們的“實實在在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卻大相徑庭。
  三、使企業員工產生使命感,使企業產生積極的因素。
  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能使員工產生使命感和責任感,而且能激勵員工積極的工作,使員工對未來充滿憧憬,反之,會使員工產生消極,悲觀厭世,甚至自殺。象最近富士康公司的接二連三的跳樓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造成富士康的員工跳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個人職場情商低;二是社會競爭壓力大;三是企業管理有問題,這個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說富士康的企業文化建設不到位。才導致一些員工產生消極厭世心理和行爲
  四、簡約明了,令人心悅誠服。
  企業文化的核心主張一定要簡潔明了,我們可以看看國內外著名的企業文化,都可以精簡一句話或一個詞,如海爾的誠信文化——真誠到永遠,非利浦的進取文化——我們一直在努力。
  五、能使企業產生不可復制的競爭力
  事實上企業文化已經超越了管理範疇,其實質上是一種具有不可復制的競爭文化。而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或者說是品牌文化的競爭。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最有力競爭武器,而且是不可復制的。
  六、能使員工對企業產生深厚的感情。
  企業文化不僅能提高員工主人翁意識和員工高尚情操,而且能使員工對企業產生深厚感情。無論走到哪裏員工對企業的一草一木總是充滿懷念,聽到或看到企業代表人物、標志、廣告、產品等總是有一種親切感。
  

企業文化概念的不同表述

   關於企業文化的概念,由許多不同的認識和表達:
  1、 美國學者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認爲,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是指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那種共同的文化現象。
  2、 特雷斯·迪爾和阿倫·肯尼迪認爲,企業文化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儀式、文化網絡、企業環境。
  3、 威廉·大內認爲,企業文化是“進取、守勢、靈活性--即確定活動、意見和行爲模式的價值觀。
  4、 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企業要真正步入市場,走出一條發展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使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就必須普及和深化企業文化建設。
  5、 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企業文化是指企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個性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爲準則的綜合。
  6、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在企業內部的綜合反映和表現,是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企業特點和羣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產生的行爲規範。
  7、企業文化是企業內的羣體對外界普遍的認知和態度。--全景式管理
  8、(1)企業文化是在工作團體中逐步形成的規範。
  (2)企業文化是爲一個企業所信奉的主要價值觀,是一種含義深遠的價值觀、神話、英雄人物標志的凝聚。
  (3)企業文化是指導企業制定員工和顧客政策的宗旨。
  (4)企業文化是在企業中尋求生存的競爭“原則”,是新員工要爲企業所錄用必須掌握的“內在規則”。
  (5)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通過物體布局所傳達的感覺或氣氛,以及企業成員與顧客或其他外界成員交往的方式。
  (6)企業文化就是傳統氛圍構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價值觀,諸如進取、守勢或是靈活--這些價值觀構成公司員工活力、意見和行爲的規範。管理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規範灌輸給員工並代代相傳。
  (7)企業文化就是在一個企業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範和生活信息,將各種內部力量統一於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
  (8)企業文化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混合,即指在企業界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爲準則在人羣中和社會上發生了文化的影響。它不是指知識修養,而是指人們對知識的態度;不是利潤,而是對利潤的心理;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所體現的處世爲人的哲學。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的東西,它是企業的美德所在。
  (9)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組織的基本信息,基本價值觀核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爲規範,價值體系,是指導人們從事工作的哲學觀念。
  (10)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道規範、行爲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企業責任

  一個企業存在於社會,在獲取社會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等)、賺取企業利潤的同時,應注重其自身對於社會的回報與貢獻——這就是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簡稱爲“企業責任”。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應承擔如下所述的八大社會責任——
  1.承擔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
  2.承擔科學發展與交納稅款的責任
  3.承擔可持續發與節約資源的責任
  4.承擔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
  5.承擔公共產品與文化建設的責任
  6.承擔扶貧濟困和發展慈善事業的責任
  7.承擔保護職工健康和確保職工待遇的責任
  8.承擔發展科技和創自主知識產權的責任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