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

發展概述
(圖)<a href=外匯儲備" src="uploads/hdpic/a3_05_71_01300000196604122225710535870_s.jpg">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幹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匯率

爲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幹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系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基本功能
外匯儲備" alt="外匯儲備" src="uploads/hdpic/a2_82_69_01300000196604122225690328913_s.jpg">外匯儲備

基本功能: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幹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幹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承受代價

外匯儲備作爲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 alt="外匯儲備" src="uploads/hdpic/a1_01_68_01300000196604122225684870522_s.jpg">外匯儲備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着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着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中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爲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6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闲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喫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着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佔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佔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管理原則
外匯儲備" alt="外匯儲備" src="uploads/hdpic/a3_34_68_01300000196604122225688611462_s.gif">外匯儲備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裏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爲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爲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對環球網記者說,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爲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00億美元。國內外某些專家學者強調指出,這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的總和。

改革开放30年來,尤其是最近6年,外匯儲備迅猛增加,這是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的重要象徵之一,也是中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一個很好的“風向標”,確實是非常喜人的大事,值得中國人民自豪。

但我們千萬不能過於自我陶醉,更不應因此而感到“飄飄然”,以爲中國外匯儲備真的已經“雄踞世界第一”,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都比下去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在慶幸來之不易成就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其中的某些風險泡沫,看到這個“第一”同美歐日有着一些“不可比性”。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元外匯儲備越多,人間蒸發的資本就越大,經濟代價越大,除了跨國公司和國內利益集體撈了好處,喫虧的是中國這個國家和老百姓。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爲10%,歐元英鎊約爲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爲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爲主,雖然美國國際貿易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幹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 alt="外匯儲備" src="uploads/hdpic/a0_26_26_01300000244055122191266577631_s.jpg">外匯儲備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账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爲,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账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账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國際市場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着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裏,而是买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爲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範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爲,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爲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爲,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账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买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买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爲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爲“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真相

截至2010年底,我國外匯儲備總額達到2.85萬億美元,雄踞世界第一,而且每時每刻還在增長。面對巨額的外匯儲備,各種各樣的觀點與態度呈現出來了。有人說這代表了國家的經濟實力,代表我們擁有一大筆財富,我們爲此而自信自豪;也有人認爲要藏富於民,將這龐大的外匯儲備分給民衆。諸如之類,不一而足。其實,類似觀點都是片面的、錯誤的。

  第一,從價值形態來看,外匯儲備本身就是一定的外幣,具有支付功能與貯藏功能,是當然的財富。但是,在我國現有的外匯體制下,這些以外幣形式存在的外匯並不是財富,充其量是財富的影子。外匯出口貿易換回來的外幣收入。在一般條件下,手裏的外匯與本國貨幣一樣,具有支付功能,可以用來購买外國的商品。就此而言,外匯當然是財富外匯越多,支付能力越強,表示越富有。但是,當央行人民幣等價換取了你手裏的外匯後,一元人民幣商品衍生出一元人民幣以及等價的美元後,央行手裏的美元只具有象徵性意義了,並不代表真實的財富。有意義的是你用外匯央行交換人民幣以後能繼續自己的商業循環———採購原材料,招收員工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問題在於央行用來換取你手中外匯人民幣是無中生有的。這是不容易理解的所在,也是問題的根源。形象地說,好比一女兩嫁,雖然兩個丈夫都娶了媳婦,但實際上只有一個真實具體的老婆。其後果就是丈夫獲得的價值減半,也可以說丈夫的價值被打了五折。

  第二,外匯儲備增加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競爭力提高、因而出口增加的結果。但增加的外匯與國內的人民幣一樣,其主要職能交換媒介,如果不用於採購商品物資、購买技術服務,就不能真實有效地提高我們的經濟福利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來,我們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這充分說明我們的商品價廉物美,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如果我們及時充分利用自己賺取的外匯大量購买外國的優勢商品技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但是,我們並沒有將所掙得的外匯全部換成商品技術服務,而是將其中的一大塊握在自己的手裏。作爲別國的貨幣外匯存在幣值波動的極大可能性,就像我們持有的大量美元外匯一樣。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了約20%。也就是說,在人民幣升值20%的同時,我們手裏的美元貶值了20%。但如果用換來的美元即時採購商品,就沒有貶值的問題,理論上我們的福利就會增加20%。因此,持有巨量外匯儲備要承擔相當的匯率風險。那種將人民幣升值與美元貶值對等看待,而且認爲都“在鍋裏”、持有外匯沒有損失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我國的外匯儲備的來源是央行外匯市場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买的。其基本過程是:首先,企業和居民將持有的外匯賣給商業銀行,獲得銀行支付的等值人民幣;然後,商業銀行外匯市場上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支付等值人民幣獲得外匯,形成外匯儲備。在這個過程中,有五點值得注意:其一,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外匯之間的交易等值的;其二,這些以貨幣價值形態保存下來的外匯留在了中央銀行;其三,用來換取外匯商品流出國門,跑到國外去了。其四,從貨幣與實物相對應的角度看,錢多了而商品少了。其五,中央銀行原則上沒有資產,它購买外匯所動用的人民幣只能來源於發行鈔票。用上述邏輯來解釋我們的外匯儲備,可以這樣表述:爲了購买現有的2.8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我國央行必須支付20萬億元人民幣。而央行本身並沒有這么多人民幣,只好借助發行鈔票這個手段。企業出口換來的外匯變成了人民幣外匯到了央行手裏。但實實在在的商品則變成了國外居民的消費品與企業生產資料,國內則相應少了20萬億元的商品。錢多了,商品少了,其直接結果就是通貨膨脹。

  第四,雖然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不止一個,但通過收購外匯而投放人民幣的方式而引發的貨幣商品之間的不對稱狀態是我國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出口商品越多,外匯累積越多,央行需要投放的人民幣也會越多。結果就是通脹水平越來越高。爲了減輕通脹壓力,方法之一就是緊縮流動性。2010年以來,央行頻頻出手,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緊縮流動性。2011年3月18日,央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是自2010年1月以來央行第九次上調準備金率。此後,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達20%,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緊縮流動性雖然有利於控制通脹,但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對企業經營與整體經濟發展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如果對通脹採取置若罔聞的態度,紊亂的價格體系同樣會發出錯誤的信號,令國民經濟陷入混亂狀態而難以自拔。這就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兩難境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外匯儲備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是企業實力的結晶,標志着中國企業產品的競爭實力,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但是,在現有外匯體制下,我們持有的外匯並不是真實的財富,充其量是漂浮在中國大地的財富影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將這些账面上的數字外匯分給國民,無異於望梅止渴。2、巨額的外匯儲備不僅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而且成爲國內通脹的誘發因素。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給我們帶來無從避免的困惑。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獨特的高度集中統一的售匯體制。因此,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刻不容緩。否則,出口越多,國內物資缺口就越大,通脹就越甚。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