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什么是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又稱:生產因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範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爲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隨着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爲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生產要素種類


  關於生產要素的種類,國內外經濟學界有不同的說法,其內容也不盡相同。中國有些經濟學家根據馬克思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分析,認爲生產要素(稱爲生產力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指正在或能夠在生產力系統運行過程中發揮勞動功能的人;勞動資料包括生產工具、能源設施和基礎設施;勞動對象可分爲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和經過人類加工過的勞動對象,個體包括自然物(如土地)、原料和材料等。另外,隨着經濟的進步和經濟理論的發展,科學技術管理和信息也逐漸被列人生產要素的內容。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生產要素的種類經歷了從二要素論、三要素論……到六要素論的發展過程。早在17世紀,威廉·佩第在《賦稅論》一書中最早提出勞動價值論,認爲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基礎,但威廉·佩第同時又指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則爲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即土地和勞動都創造財富價值,因而生產要素又是二元的,盡管他最後又想把這兩種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從而“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面尺度”;但他同時又認爲“無論是什么社會,商品價格歸根到底都分解成爲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個部分或其中之一”,從而又從勞動價值論轉向生產費用論,確定了三要素說的雛形。因此亞當·斯密受到勞動價值論者(如大衛·李嘉圖馬克思)以及三要素論者(如薩伊)兩方面的批評。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認爲“價值是勞動(或人類的勤勞)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種要素的作用和資本的作用聯合產生的成果,”並明確提出勞動、資本和土地是最基本的三種生產要素。

  189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組織”(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管理企業家才能)對於生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把“組織”列爲第四要素。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各國經濟增長進行分析比較後認爲,一國的經濟增長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的和意識形態調整……先進技術經濟增長的一個允許的來源”;羅伯特·索洛研究成果也揭示出:“技術發展是經濟增長後面的長期的主要因素。”

  由於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經濟學家在進行經濟分析時都認爲,技術進步是除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現代經濟增長的第三個源泉。與此同時,隨着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信息在生產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六要素論的說法逐漸形成。

  對兩種不同生產要素學說內容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生產要素的劃分有極大的相似性,尤其是隨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對其他學派精華的吸收,兩者在生產要素內容方面有越來越接近的趨勢。首先,雙方都認爲,生產要素是勞動過程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要素;其次,次,馬克思上義經濟學所說的勞動者可以認爲與西方經濟學所說的勞動力是相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說的勞動資料可以等同於西方經濟學中的實物資本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說的勞動對象基本上等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廣義的土地(即自然資源),其他如技術管理、信息等則都是相同的。

  但是,兩者在內容上的相似性並不等於兩者可以混爲一談,兩者在本質上也存在着重要的區別。相比來說,西方經濟學對生產要素的劃分更偏重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純物質和技術意義,是單純的生產力要素的概念;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爲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和技術關系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是生產過程的兩重性之一,除此之外生產要素還具有社會經濟關系和形式的意義。兩者關於生產要素的另一個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本質的區別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爲只有勞動創造價值,而其他要素雖然也參與財富生產過程,但並不創造價值。因此作爲勞動主體的人就成爲諸生產要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其他生產要素全部實行公有制的前提下,就只能實行按勞分配或按(勞動力的)需(要)分配。西方經濟學則認爲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因此在分配上也應當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另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把貨幣作爲生產力的因素,而西方經濟學中的資本要素中則包含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或稱金融資本)。綜合兩者的生產要素學說,生產要素主要有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和信息。[1]

  生產要素通常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土地、經濟信息和經濟管理等六種。


  • 資本包括資本貨物(機器設備、廠房建築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借款等);


  • 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

  • 技術包括文字、表格、數據、配方等有形形態,也包括實際生產經驗、個人的專門技能等無形形態;

  • 土地不僅包括其本身,還包括地下的礦藏和地上的自然資源;


  • 經濟信息要素是指與產品生產、銷售消費直接相關的消息、情報、數據和知識等;

  • 經濟管理要素又稱爲生產組織要素或企業家才能要素。

  • 生產要素需求



      一、生產要素需求的特點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

      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對生產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對生產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企業

      4、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於生產產品,希望從中間接地得到收益


      二、決定生產要素需求的因素

      生產者對於一種生產要素需求的大小,決定於以下幾個因素: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表示某種單位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大小。

      (2)所生產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本身價格的高低。

      (4)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

      (5)短期長期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時間因素亦會對要素需求產生影響,因爲短期長期的要素需求彈性不同。


      三、單個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完全競爭

      (一)單要素投入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

      1、 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

      有兩種表示方式。一種是用實物形式表示,表現爲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另一種是用價值形式表示,表現爲邊際產量價值

      生產要素邊際產量價值等於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價格乘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即:

      MP=p·MP   (1)

      2、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邊際產量價值決定企業對要素投入的需求。要素邊際產量價值等於要素的價格,即:

      VMP=w   (2)

      實際上,人們也可以通過對企業利潤函數求導的方法求出使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企業利潤函數爲:

      π = p0qwLFC   (3)

      其中FC爲企業的固定成本。就上面的利潤函數對要素投入L求一階導數並令其等於0,得到:

      p0MPL = w    (4)


      四、生產要素需求需求量的變化


      1、要素需求的變化是指,要素需求量不是隨要素本身價格的改變而改變,而是隨着要素本身價格以外的因素變動而變動。它使整條要素需求曲线的位置上下移動。

      2、要素需求量的變化是指,其他情況不變下,要素本身的價格的改變所引起的要素需求量的改變,即在同一條要素需求曲线上點的移動。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