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

概述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裏,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爲抵御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築到哈德遜河,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开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經理處集中在這裏。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裏。

華爾街IVAHEoY_s.jpg">華爾街

簡介

  荷蘭統治引時,在這裏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裏是美國壟斷組織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开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採礦、制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爲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爲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裏支配着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着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爲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着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擡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着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着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着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裏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對衝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羣結隊的外國人帶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遊,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裏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爲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裏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开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开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幹脆離开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开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愿把這一切稱爲“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裏,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着“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着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开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祕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战战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爲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裏還透着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着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臺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开電話會議,當時臺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臺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着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衝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着一只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家夥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裏,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裏,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着效率,也賺取着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么在支撐人們起牀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爲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么看,反正我愿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爲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愿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开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象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着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喫着簡單的午餐,一邊讀着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爲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着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爲在這裏,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爲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爲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爲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爲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爲了應付老板,也是因爲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裏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开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着屏幕,追隨着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么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裏,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着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牀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着濃濃的咖啡,开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裏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衝基金經理會對着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準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着說。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幹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裏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裏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裏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爲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愿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爲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裏修了一堵木牆,後來美國人來到這裏,拆了圍牆,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牆街”。

華爾街銅牛

  華爾街的銅牛雕像一直是美國資本主義最爲重要的象徵之一,也是外來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這座銅牛塑像是由意大利藝術家狄摩迪卡設計的,銅牛身長近5米,重達6300公斤,無數前來觀光的遊客,都愿與銅牛合影留念,並以撫摸銅牛的牛角來祈求好運。
  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之後,有了創作的靈感。他說:“當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難過,於是我开始爲年輕的美國人創作一件美麗的藝術品。”爲了籌資,他賣掉了家鄉西西裏祖傳農場的一部分,總共籌得資金36萬美元。 1989年的一個午夜,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將這座後來舉世聞名的銅牛塑像豎立起來,宣稱它是“美國人力量與勇氣”的象徵。由於狄摩迪卡無法取得許可,數日之後,銅牛於1989年12月20日被遷移到幾條街之外的鮑林格林公園現址。
  

華爾街的歷史

  美國一本關於華爾街的暢銷書《客戶的遊艇在哪裏?》中,引用了這么一段話:
  “美國有一個古老而充滿敵意的笑話說:華爾街是這樣一條街,它的一端是一條河,另一端是一座墳墓。”
  地理上的華爾街的確是一條長不過500米的小街,它的最東邊是紐約的東河,最西邊是華爾街的三一教堂和一片墓地,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就埋葬於此。華爾街的名字Wallstreet,來源於早年定居紐約的荷蘭裔移民爲抗擊英國人入侵而修建的一道木柵欄牆。這個笑話一方面說明富可敵國的華爾街在地理上不過是一條區區小街;另一方面,它折射出美國社會中一直存在一種對華爾街厭惡和嘲諷的心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自私、貪婪和充滿罪惡的地方。
  《客戶的遊艇在哪裏?》出版於1940年,講的是二十世紀早期在華爾街上發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華爾街著名的股市操盤手,叫弗裏德裏克·施威德。他在徹底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後離开了華爾街,寫作了《客戶的遊艇在哪裏?》這本書,引起轟動。他在引用了這個笑話後補充道,“這個笑話雖然十分生動,但卻並不完全。它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幼兒園’。”他的意思是說,華爾街就是位於一條河與一座墓地之間的“幼兒園”。爲什么這樣說呢?因爲他覺得,在股市每天的漲漲跌跌中,華爾街的人們所作所爲非常愚蠢和可笑。
  無獨有偶,50年之後的1989年,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華爾街的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遊戲》,作者叫邁克爾·劉易斯,和施威德一樣,他也是一名厭倦了華爾街的生活之後離开華爾街的出色操盤手。在《說謊者的撲克遊戲》一書的卷首,邁克爾·劉易斯也同樣引用了這段話。
  兩本書前後相隔了50年,華爾街的形象在這50年裏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在很多美國民衆的心目中,華爾街依然是一個金錢的遊戲場所,是一個富人的天堂。
  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
  雖然,地理上的華爾街非常小,而在真正的意義上,華爾街是美國資本市場乃至金融服務業的代名詞。
  毫無疑問,現在當我們說起華爾街,是指這個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它早已遠遠超越了這條小街,也超越了紐約市最繁華的市區——包括華爾街在內的紐約金融服務區,而發展成爲一條遍布美國全國的金融服務網絡。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華爾街已經跨越了國界,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不僅包括每天在華爾街上忙忙碌碌的幾十萬人,也包括遠在佛羅裏達的基金經理、加州“硅谷”的風險投資家或美國投資銀行在倫敦的交易員,等等。事實上,作爲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總稱,華爾街實際上已經代表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金融帝國。
  經典政治學給世界強國所下的定義爲:“其利益必須被其它國家所考慮的國家。” 因此,今天的俄羅斯雖然經濟非常落後,但它仍然是一個世界強國。按照同樣的道理,華爾街本身也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世界強國的地步,盡管它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2004年美聯儲數據,美國資本市場(也稱作證券市場,通常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美國國民生產總值。2004年,美國股市市值達到17.2萬億美元,是美國GDP (12萬億美元) 的143% ;美國債市市值達到36.9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308%。而在更早些的2000年,這兩個數字還要更高些。
  2001年9月11日,位於華爾街附近紐約金融區的世界貿易大廈遭到恐怖襲擊,紐約交易所停止交易,這一刻,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幾乎停擺,華爾街這個金融帝國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上的華爾街
  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又與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其它重大事件相互糾纏,錯綜復雜。簡要地概括,它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歷史階段,中間穿插了兩個轉型期和三次战爭,其發展還受到兩種針鋒相對的理念的影響。
  第一階段:華爾街的童年期
  華爾街的童年期是從1653年到十九世紀末期。現在的紐約(New York)最初是荷蘭殖民地,是荷蘭裔移民的聚居地,當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普遍將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委員會成立的那一年,即1653年,當做華爾街童年期的开始。
  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系。盡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开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爲了世界強國之一。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在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國人攻陷,這個城市從荷蘭人手裏轉到英國人手裏,並被命名爲新約克郡(New York,簡稱紐約),以獻給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和繼承人,約克公爵(Duke of York)。但是紐約的市民保持了荷蘭人熱愛商業、熱愛掙錢的文化。今天在紐約工作和生活的人,還能體會到紐約這種崇尚金錢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商業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往往對金錢越崇尚。

其他相關

  華爾街智慧 | Wall Street Wisdom
    國內一家專注於美股的網站(),Nasdaq,NYSE等。報道美國經濟股市等信息,適合於投資美股的投資者和美股即日交易(DayTrader)。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其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創辦於1889年。日發行量達200萬份。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絡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2000多萬人。《華爾街日報》新聞輿論通過尖利的筆鋒淨化着商業市場,正是它的輿論監督讓商業公司不能爲所欲爲。
  華爾街現代老板俱樂部 金融百科 taobiz.com

    華爾街現代老板俱樂部WALL STREET MODERN BOSSES CLUB的創始人就是1792年5月17日在華爾街68號前的一棵梧桐樹下,討論了有價證券交易的條件和規則的24位股票买賣經人。其結果就是他們共同籤訂了舉世聞名的《梧桐樹協議》,英語稱之爲ButtonwoodAgreement。這24位在梧桐樹協議上籤了字的經紀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享有交易特權的有價證券交易聯盟合作,即卡特爾—屬封閉式的最富有、最創新經紀人老板俱樂部。也是後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雛形,因此,1792年5月17日這一天也成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誕生日。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