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

發展沿革
石油美元
1973年的中東战爭,導致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形成世界性的能源危機。1977年10 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石油價格由每桶3.011 美元提高至5.11 美元。稍後,又再度提高到11.65 美元,結果使得世界的國際收支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因石油輸出收入大增,石油輸出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順差;而石油消費國家的國際收支因石油輸入支出劇增,出現了巨額赤字。原來,國際收支的格局爲“發達國家爲順差發展中國家爲逆差”,這種國際收支的格局被石油提價衝擊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石油消費國家中,發達國家遭受的打擊較爲嚴重,發達國家的經常收支因石油提價而多呈現龐大逆差。相反,石油輸出國的經常帳戶則發生巨額的順差——這就是“石油美元”。對於這種資金的規模,有各種不同的估計,根據一般推算,1974年石油輸出國家的石油輸出總收入約爲1150 億美元,其經常輸入則約爲400 億美元,因而計有盈余約爲750 億美元。這項盈余,一方面表示了石油消費國家的外匯減少額,這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則表示石油輸出國擁有豐富的石油美元

這種巨額的石油美元,無論是對石油輸入國還是對石油輸出國,甚至對整個世界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石油輸出國家來說,由於石油美元收入龐大,而其國內投資市場狹小,不能完全吸納這么多美元,必須以資本輸出方式在國外運用。對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來說,由於進口石油對外支出大幅度增加,國際收支大多呈巨額逆差,倘若採取緊縮性措施,或限制進口石油等來謀求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則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並影響世界貿易的發展。因此,工業國家大多希望石油美元回流——由石油輸出國家回流到石油輸入國家,這就出現了石油美元的回流。

石油美元的回流,在最初期間,主要是流向歐洲貨幣市場、紐約金融市場、各國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等,其流入地區主要是西歐,英、美等國家。發展中國家也多希望能利用石油美元資金來發展經濟

但是,這種龐大的石油美元,又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動蕩。石油美元在性質上大多是國際短期資金,可能在國際間大量而迅速地移動。而這種移動,又將嚴重地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安定。因此,世界各國都密切地注視着石油美元的變動問題。

產生規模
石油美元
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國際油價走上了不斷攀升的軌道,但世界日均石油產量並未超過20世紀70年代的水準。從1999年起,OPEC國家的石油出口收入隨着油價攀升再次呈現強烈的增勢,到2005年,OPEC國家的年石油收入突破了5000億美元。因此,目前國際資本市場上近萬億石油美元的規模,僅僅意味着時隔30年後,石油淨出口國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產出分配格局,它們分到了更大的一塊蛋糕,僅此而已,這塊蛋糕意味着石油淨進口國向出口國的利益轉移。

據有關統計,去年全球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以及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和第三大石油輸出國挪威的石油出口總共獲得7000億美元的石油收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石油出口國的真實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8000億美元,大大高於2002年的3300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1998年至2005年,OPEC國家因油價上漲帶來的額外的石油出口收益超過13000億美元。考慮到OPEC國家的邊際進口傾向僅有40%左右,本國金融系統又欠發達,再加上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美元盈余,國際資本市場上由此增加近萬億美元資金是完全可能的。 
經濟影響
石油美元
現在,西方經濟專家非常關注巨額石油美元將如何在世界經濟中進行周轉。專家表示,石油美元要么消費掉,要么存起來。如果石油出口國使用石油美元,那它們就會擴大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從而維持全球的需求。但是,看來它們不會花費很多錢,而是傾向於保持比石油進口國更高的儲蓄率。阿聯酋和科威特儲蓄率高達GDP的40%。因此,石油消費收入向產油國的轉移,將導致全球總需求的趨緩,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石油出口國將大量石油美元用於儲蓄投資全球資本市場,它們能爲石油進口國的經常账戶逆差提供資金,事實上等於是借錢讓進口消費高價石油。但這樣增加了對外國金融資產需求,會提高資產價格,壓低石油進口國的債券收益率,有助於刺激石油進口國的經濟活力。經驗表明,大量石油美元對石油生產國的經濟既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問題在於如何使用和儲蓄這些美元。有專家認爲,靠石油發橫財會延緩產油國的經濟改革。當前石油輸出國的花費要比過去少,保留大量盈余,用以償付債務,增持資產


石油美元出現之後,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爲產油國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它們長期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第二,使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收支發生了新的不平衡,國際儲備力量的對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比如石油大國俄羅斯由於油價上漲,賺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預計2005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約爲900億美元。截至2005年9月18日,俄不僅提前償還了欠巴黎俱樂部的巨額外債,而且將黃金外匯儲備提高到了 1497.54億美元。第三,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石油美元投放到國際市場之後,一方面充實了國際信貸力量,滿足了許多國家對長、短信貸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遊資在各國之間流動,時而投資股票,時而投資黃金和各國貨幣,導致股票黃金外匯市場更加動蕩不定。 

VS石油歐元
石油美元
美國要懲罰伊朗,軍事打擊或經濟制裁似乎迫在眉睫。但是,伊朗的態度非但沒有軟化,反而變得更爲強硬。除了拒絕停止鈾濃縮活動外,伊朗政府還宣布將於2008年3月20日成立石油交易所,並將以歐元作爲石油定價交易貨幣單位

伊朗想用“石油歐元”取代“石油美元”的決定,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廣泛關注。因爲,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特阿拉伯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雙方確定把美元作爲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其他成員國的同意。從那時起,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二者之間被畫上了無形的等號,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如果“石油歐元”果真在國際石油市場出現,無疑會對“一家獨大”的“石油美元”構成挑战。

另一方面,“石油歐元”也絕非天馬行空的臆想。這是石油出口國的進口出口結構所決定的。例如,1998~2002年間,OPEC國家的石油出口中,22.4%出口到了美國,21.1%出口到了歐盟,其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伊朗出口歐盟比例分別比出口美國比例高55、97和36個百分點,而印度尼西亞、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的石油則主要出口到了日本。與之對應,同期OPEC國家有37.2%的進口來自於歐盟,僅有13.6%的進口來自於美國。既然如此,石油出口國就有更靈活多樣地採取進出口計價貨幣,規避貨幣錯配經濟衝動。從長期趨勢看,目前全球石油定價和結算中的美元壟斷地位除了對美國有利,對美國以外的各國幾乎都未必有利,這決定了石油出口國集團必然存在採用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貨幣定價和結算的基本战略。因此,除了美國,各國對石油歐元的構想也並不排斥。
與中國

首先,隨着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世界經濟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石油美元作爲一筆巨額資金,對世界造成任何影響都將或多或少得影響中國。其次,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從石油出口國轉變成了進口國,世界石油價格的上漲中,中國經濟也爲石油美元支付了巨大的金額。如何降低石油美元中中國的份額將是個長期的課題。同時,由於石油美元的存在,很多海灣流動資金參與到中國經濟投機項目中來,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泡沫,這同樣是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環流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環流是一種早已引起關注的獨特的國際政治經濟現象。一般認爲,战後美國憑借政治經濟霸主地位,使美圓成爲最重要的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因此,美國能夠开動印鈔機生產出大量美圓,並在世界範圍內採購商品服務。而其他國家需要通過出口換得美圓以進行對外支付,因許多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他們必須從辛辛苦苦建立的外匯儲備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支付給海灣國家等石油輸出國。而石油輸出國剩余的"石油美元"需要尋找投資渠道,又因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石油美圓”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證券資產,填補美國貿易財政赤字,從而支撐美國經濟發展。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着石油美圓環流,使美國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美國經濟亦得以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增長。[1]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