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

計劃經濟定義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與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爲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爲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余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一詞的來源

  “計劃經濟”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裏奇。伊裏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鬥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着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着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爲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战爭,开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爲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战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

  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战爭與和平》开頭就是一大段法國話),上行下效,從未有人說是崇洋媚外什么的。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劃經濟制度。最後,又是這個俄羅斯民族,自行解體了這個國家,在驚心動魄的“休克療法”中,埋葬了計劃經濟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偉大過渡。

  計劃經濟,是人類夢想中的產物。實現夢想,需要首創精神。

計劃經濟產生的淵源與發展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开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爲政府幹預經濟行爲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幹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爲,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幹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之後由於一战德國战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系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幹預特色,納粹上臺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幹預經濟的模式。 之後蘇聯爲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爲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

  而日本於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後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後日本开始針對其計劃經濟的特點進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並未因改革經濟獲益。隨着蘇聯的解體,經互會解散,徹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生產關系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跌入歷史最低。

計劃經濟的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的(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財團與政府結合的形式,又被稱爲“國家資本主義”)。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爲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政府或是財團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來分配資源,不受市場影響。舉例政府認爲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爲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滿足或超過了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裏面不但國家經營產業是由政府控制,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決定生產什么,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么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著私人市場供應,由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政府或是壟斷組織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等)決定。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屬性之一的,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但是馬克思著作中並沒有關於計劃經濟的內容,提倡和實踐計劃經濟是在列寧時期。 最典型的計劃經濟例子數以蘇聯。而現存的例子則是朝鮮、古巴和緬甸、日本等。

計劃經濟的優勢

  計劃經濟可確保所有資源都能持續運用,不會受到經濟周期的波動所影響。由是者停產以至失業問題都不會發生,而通貨膨脹問題不會存在,而長期性的基建投資,更不會受市場因素而停止。

  • 事先設計

  一件事情或一個景象,在自由放任下,可能會不受人爲控制地產生不可預知的問題。但計劃經濟裏因事情都總是由政府計劃,預先設計好,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有機會避免。舉例一個城市,交通網絡如由政府指示建造,連個人私家車擁有數目都是由政府規定,可減少如塞車等交通問題。對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最優。經濟學說中的發展經濟學正是脫胎於計劃經濟的實踐。

  • 傾斜優先,發展快速

  實行計劃經濟或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後發的落後國家:例如蘇聯,建立之初,百業凋零,在歐洲文明程度和工業化程度都是倒數,而是實行計劃經濟以後,40年代成爲超級大國。德國在第二帝國時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一躍成爲一流的工業化國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战後,實行長期的計劃爲主,市場爲輔,多次被美國訓斥爲“搞社會主義” 亦成爲了經濟工業大國。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後,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時間,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業和教育體系,實現大規模羣體脫盲,實現初步國家工業化。

  計劃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不計收益的傾斜於某方面的發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業、醫療等等,使其短時期內實現飛躍。如日本战後,實行對鋼鐵行業和重化工業的傾斜生產,同時壓縮消費品生產,通過犧牲消費,使日本鋼鐵和加工行業領域短時期內飛速提高,最終成爲經濟大國;中國50-70年代實行計劃經濟,僅水利建設的工程量是有記載3000年歷史總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於其他市場需求經濟資源。成昆鐵路的修建造價是全國總人口的半年口糧,並且沒有直接的利潤收益,但是卻帶動了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這些都是計劃經濟傾斜發展的優勢。

  計劃經濟往往伴隨着高福利,例如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的免費制度。凡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較高的,但具體福利需要依賴政府實現計劃經濟成功程度。

計劃經濟的弊端

  微觀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是計劃經濟裏最受批評的要點。因爲國家所有資源都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私人不掌握生產資料,於是乎國家可以罔顧私人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經濟計劃。如當國家要求全國廣種蘋果時,事實可以是民衆對蘋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種出來的蘋果在微觀層面就會形成浪費。因爲私人不得反對政府或是財團的決策,如果民衆對芒果的需求高漲,但政府可以不按民衆的喜好,而拒絕種植芒果。因而芒果在這個計劃經濟國家,就變成短缺。短缺通常會引發黑市的產生,而黑市則會對國家的計劃經濟造成極大地危害。另外,國家可以無視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硬性要求他們的生產目標,違背了孫子兵法的“令民與上同意者。”會造成抵觸,民衆消極懈怠,造成生產效率低下。

  計劃經濟下的微觀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國家或是財團往往不強調私人參與,而是由政府或財團一個全權話事。即是說,計劃經濟下會缺少私人競爭。缺少私人競爭,會造成產品質量降低,這也意味着生產者不能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甚至價格也不能通過競爭而有所調整。比如日本,大型財團形成卡特爾壟斷國內市場價格,大型企業內部依舊採用大鍋飯,年功序列模式,缺乏微觀競爭效率。但是從宏觀角度,國家很容易通過計劃經濟發展規模經濟,使得發展效率大爲提高,蘇聯短時期內成爲超級大國,中國政治上被譽爲“第三極”,日本战後致力經濟發展成爲經濟超級大國,所以計劃經濟的出現給批評者的產生了嚴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觀的低效率無法延伸到成爲宏觀的低效率,宏觀效率極高。

  • 扼殺個人自由

  計劃經濟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不考慮少數階層的訴求,個人的消極自由就自然被犧牲(見伯林《自由論》中關於消極自由的描述,自由主義評價自由程度是消極自由的程度)。又因計劃經濟下政府掌管國家一切經濟活動,政府權力自然過大,容易實現明顯的階級專政。共產國家都是實行計劃經濟,但都幾乎無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訴求不通的羣體都是歸結其爲極權主義,實際上是對其他違背發展目標的羣體實行壓制,如蘇聯、古巴、朝鮮就是日本也是一樣。

計劃經濟的爭議

  • 貪污
    • 計劃經濟下政府權力極大,缺乏民主監督的濫權相當普遍,官員上下其手大獲其利自是理所當然,逐漸形成特權階層。又因管制多且嚴,難免會驅使私人以賄賂方式獲得所需物品。而中國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以後,民衆連买一雞蛋都要靠“走後門”而獲得的。*總體而言計劃經濟時期貪污程度很低?,凡是經歷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種模式生活的人回憶,絕大多數人都認爲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貪污腐敗的程度遠低於市場經濟時期,比如前東歐國家、蘇聯以及中國等,在中國只有個別學者撰文認爲實行計劃經濟時腐敗比實行市場經濟更嚴重,但是民衆並不認同這種說法?,相當多的老人懷戀計劃經濟的清廉。
    • 理想情況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級監督,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普通官僚很難實現漁利,因爲其很多行爲都被依照計劃進行,往往容易被檢察到。
  • 環境 與市場經濟進行比較,計劃經濟通常被認爲更具有環境保護優勢,因爲市場經濟中的個體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不考慮社會的整體效益。環境容易被只顧發展自身的經濟參與者們忽視,從而造成負外部性的產生。而計劃經濟則會在國家政府或財團等計劃人的全面調控下,最大限度的避免此類問題。
  • 但是,這也並非一定。比起環境污染,政府或財團等計劃人也極有可能會更注重生產效益的增加。甚至拿環境來換發展。如巴西,早期中國等。
  • 26301e13d.jpg">前蘇聯計劃經濟時代

    計劃經濟,(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爲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爲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余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區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爲i,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屬於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來源

    “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裏奇。伊裏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鬥爭》中說道:“只要存在着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着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爲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战爭,开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爲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战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 《战爭與和平》开頭就是一大段法國話),上行下效,從未有人說是崇洋媚外什么的。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劃經濟制度。最後,又是這個俄羅斯民族,自行解體了這個國家,在驚心動魄的“休克療法”中,埋葬了計劃經濟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偉大過渡。計劃經濟,是人類夢想中的產物。實現夢想,需要首創精神。

    發展過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爲標志。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徵: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爲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消費(即100%計劃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着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战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爲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线,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佔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开始實行改革开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鬥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內容
    計劃經濟時代

    以社會化大生產爲前提,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特別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通過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來進行管理和調節的國民經濟。它不僅是一種管理國民經濟的方法和體制,而且是一種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產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科學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在《資本論》中,K.馬克思在談到未來社會中勞動時間的作用時指出:“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着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頁)。列寧明確提出和使用“計劃經濟”這一概念。1922年,列寧說:“資本主義必不可免地要爲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這種制度將實行計劃經濟”(《列寧全集》第35卷,第555頁)。

    計劃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相結合的產物。社會化大生產客觀上要求對國民經濟進行計劃管理和由社會有意識的調節比例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各地區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聯合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使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都服從於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滿足全體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這就使國民經濟按照計劃發展成爲可能。

    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私人手中,整個國民經濟被分裂爲無數利益對立的獨立企業或集團,資本主義企業生產和經營的目的是爲了追求利潤,所以不可能按一個總的大計劃來發展國民經濟。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和經濟危機更加頻繁的情況下,也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經濟發展“計劃”,實行所謂“計劃調節”。事實上它們的“計劃”對於資本家的私人企業,不可能具有有效的約束力,它只不過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幹預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手段。它們的“計劃調節”雖然也收到某些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生產無政府狀態,更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優越性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經濟的優越性表現在:①能夠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基本上保持平衡,實現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②能夠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範圍內,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取得最大限度的宏觀經濟效益,避免重大的損失和浪費。③能夠根據一定時期內發展國民經濟的战略目標、战略步驟和战略重點,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搞重點建設,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④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抓緊發展科技、文教事業,促進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組織科技攻關,加速科學技術的進步,引進和推廣國外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並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才,從而在有效地實現生產力各要素的合理組織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⑤能夠適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根據各個地區的資源情況和其他條件,逐步實現生產力的合理布局,發揮各個地區的經濟優勢,逐步縮小乃至消除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狀態。⑥能夠在執行過程中,通過反饋信息,及時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向,及時發現矛盾和進行調整,避免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⑦可以同商品經濟結合起來,形成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全社會的規模上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既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統一性,又能使它富有生機和活力。但是,要把這些優越性,從可能變爲現實,必須把計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並要有一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包括合理的計劃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意味着人們基於對客觀經濟規律的認識,自覺地有意識地對社會生產和流通進行指導與調節。這表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已經處於主動地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社會已經开始從必然的王國向自由的王國邁進。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的實現,將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較高的速度穩定地、持續地、健康地發展,從而不斷地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轉軌

    計劃管理與綜合平衡  計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綜合平衡,就是根據社會主義各種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經濟任務,實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建立起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的比例關系,保證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爲了使整個國民經濟達到綜合平衡,首先需要安排好一些關系全局的基本比例關系:如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它可以具體化爲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工業內部的比例關系和農業內部的比例關系;能源、交通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比例關系;生產與基本建設之間的比例關系;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等等。

    由於上述比例關系都要通過財力、物力、人力體現出來,因而搞好綜合平衡必須落實到搞好財政信貸物資平衡上,還要搞好外匯平衡和勞動力平衡等。因爲國民經濟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所以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新的不平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有時也是由於主觀措施的失誤。計劃經濟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對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運動中的不平衡作出靈活反應,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主動地調整比例關系,克服已經出現的不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實行科學的計劃管理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要求訂計劃時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既要考慮到需要,又要考慮到可能,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爲。計劃指標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應當留有余地。在處理速度同比例的關系時,要在按比例中求速度。在處理速度同效益的關系時,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求速度。

    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  實行計劃經濟並不要求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國家計劃。想把成千上萬種產品和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列寧說:“現在對我們來說,完整的、無所不包的、真正的計劃=‘官僚主義的空想’。不要追求這種空想”(《列寧全集》第35卷,第473頁)。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除計劃調節外,還要利用市場調節,即由價值規律自發地去進行調節,作爲計劃調節的必要補充。這兩種調節是互相結合的。計劃調節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要遵守和利用價值規律;在市場調節中,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控制和計劃指導下進行,這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情況是不同的。

    計劃管理體制  按照企業產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中國在計劃管理上採取不同的形式。一部分產品實行指令性計劃,即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計劃進行生產和流通。這一部分不大,並將逐步縮小範圍。另一部分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即運用價格稅收信貸利息經濟槓杆引導生產和流通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範圍要適當擴大。其余產品則由市場自發進行調節。這主要是一部分農產品、日用商品服務修理行業的勞務活動等,以及國營企業超額完成計劃的那部分產品,這一部分的範圍也要適當擴大。前兩部分屬於計劃調節的範圍,後一部分則屬於市場調節的範圍,不論哪一部分,都要利用價值規律。總的要求是大的方面管住,小的方面放开,使整個國民經濟既能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又能充滿活力。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計劃管理體制,它是在總結中國的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優點
    計劃經濟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雖然計劃經濟尚未摸索出形成價格的最佳機制,但隨着計算機技術(如MIS,ERP,網絡投票)等的發展,計劃經濟很可能得以成功運行,迄今人類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相反爲其更好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從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獲得成功的條件

    1、要有全面、準確、快速和及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達系統。
    2、勞動者和管理人員要有勞動和工作的積極性。
    3、生產經營者要有決策權。
    4、不允許無償侵佔他人的勞動成果

    存在的弊端

    實行公有制就要強制地剝奪一切人的生產資料;實行計劃經濟,就要求人們有高度的紀律性和螺絲釘精神,服從分配按計劃完成工作;基本人羣要終其一生在一個單位工作和生活,以便於安排工作計劃和生活物資供應計劃。生產單位和科研單位要按照五年計劃所規定的項目進行生產和科學研究,必須按計劃使用資金。在前後兩個五年計劃中間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發現和新發明,要在制訂下一個五年計劃時考慮是否納入計劃安排資金

    適應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國家,必須是中央高度集權的、有龐大官僚機構來制定和執行經濟計劃、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鎮壓一切反抗言行的國家。這樣的政治體制與人類追求自由和人權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們長期進行思想改造,要求人們做黨的‘馴服工具’,‘一生交給黨安排’。這樣就使人們長期生活在極端壓抑之中;國家機構越龐大,關系越復雜,辦事效率越低。關系人民的事情經年累月得不到解決。這樣就使人們生活在層層累積的不滿之中。生活在壓抑和不滿中的人們的積極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官吏必然是選拔的,因此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越演越烈在所難免。權力的高度集中極易產生剛愎自用、昏庸無道、爲所欲爲、亂殺無辜的獨裁者。這些都在這些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了。

    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體制.主要區別有: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爭利率等。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區別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這我是支持的。但是對於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過的計劃經濟,進行一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我以爲,現在的經濟學家一提到計劃經濟,說的就很不對,不是當年計劃經濟的那個樣子,沒有把當年計劃經濟的真實的運行圖象給描述出來,這是無助於進行研究的。這是中國文科學術界研究的惡習,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已經被定義成“壞”的,則怎么攻擊怎么造謠污蔑怎么醜化都是對頭的。而理工科的思維,則是不去管它的“好”與“壞”,只是研究一個系統結構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比如說吧,現在的一些上層的經濟學家,甚至能夠在中央電視臺就這樣污蔑計劃經濟,說計劃經濟是連你一天抽幾根煙都安排好了的。但這明明不符合事實。比如說,我當兵的時候就有津貼費,那津貼費买什么,是我可以自作主張的。當時班裏的战士主要是將津貼用在抽煙上了,而我則不抽煙,到現在也不會抽煙。而抽煙的人也有抽得兇的和抽得不太兇的人,在這方面,當年的計劃經濟並沒有去設計每一個人每天要抽多少煙的。

    計劃經濟

    當然,這些經濟學家可能認爲,反正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反正是被否定了的,既然否定了,那么怎么污蔑醜化都是正確的。而我認爲,一個嚴格的搞學術的人,是不應當如此的。事實的真相是怎樣就是怎樣。比如一個人如果只殺了一個人,那么就實在地描述他只殺了一個人,沒有必要將他污蔑爲殺了一百個人。“這有什么區別嗎?反正他是要被判死刑的”,搞文科的人就這樣天真地睜大了眼睛這樣問。當然有區別,區別就在於了解事實真相如何,建立嚴謹的學術作風。如果是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計劃經濟的弊病所在,則也就更增強了對市場經濟的信心。否則的話,人家看到你在造謠污蔑,反而會導致懷疑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就是一個“申請-批準”的機制,也就是說,下面的人申請,上面的人匯總,匯總之後安排計劃,將各款項下撥。

    比如我當年在軍隊是雷達修理工,雷達的部件壞了,比如磁控管壞了,這是很貴的東西,因此從倉庫裏領,因此就要申請,就要領導批準,一個領料單有三個人籤字後,就從倉庫裏領到新的磁控管給雷達裝上。在這個過程中,事先是沒有辦法計劃磁控管是什么時候壞的。而倉庫裏發現磁控管的庫存少了,就向上級打報告,要一筆經費,去廠家把磁控管买回來。而廠家也向上級打報告,要經費生產磁控管。和計劃經濟相比,市場經濟是更加靈活的,是“投資-回報”的機制。即投資者發現什么東西有市場,就自行決定投資生產,生產後的產品投放市場,獲得利潤。打一個比方。假設一個地區缺少澡堂,如果按計劃經濟的辦法,就是那個地區的頭兒注意到了這一點,或者羣衆向頭兒反映了洗澡難的情況,因此頭兒就向上級打報告,說要申請多少多少錢建一個新澡堂,獲得上級批準後,就實施施工。

    但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在於,那個頭兒是個官僚,注意不到這一點怎么辦?如果這樣,那個地區的洗澡難就總也解決不了。那么,頭兒也要洗澡,如果頭兒的洗澡是在專門的特殊的澡堂,他就有可能關注不到羣衆洗不上澡的問題。蘇聯就是這樣的毛病,那些當官的都屬於特權階層之後,當然就不關心下層人物有什么需求了。而毛澤東的解決辦法就是幹部要和羣衆打成一片,要和羣衆的生活基本一樣,沒有專門的幹部使用的澡堂,如果這樣,當官的自然洗澡也難,他也無權專門解決自己洗澡的問題不解決羣衆洗澡的問題。不過這裏有一個“等不及”的問題,即當官的生活要和羣衆的同步地上升,當官的受不了,等不及,因爲經濟的發展年增也就是百分之幾,而人家好容易當上了一個官,總是想要享受一些特殊的生活。而市場經濟解決這個問題就簡單得多,某投資者注意到辦澡堂能夠掙錢,於是就自行投資辦了澡堂,這完全是他的自作主張,不需要向上級申請。

    市場經濟有許多事情都是無須向上級申請的,比如飯店打算炒什么菜,工廠打算开發什么產品,都是自作主張的,根據市場行情進行生產的,因此就靈活得多。但是一個大公司的內部,“申請-批準”的機制也還是存在的,所有的下層的申請,最終需要上層的投資者或者投資者集團所研究和批準。講到這裏,市場經濟的好處已經很明顯了,而計劃經濟的弊端也很清楚了。但是,還沒有研究完。下面我要講講計劃經濟的“好處”和市場經濟的“危險”了。市場經濟的潛在危險,就是經濟危機,就是市場的突然性的崩潰。而計劃經濟則不會有這個問題,計劃經濟能夠做到“永遠發展”。爲了說明這一點,我也還是來打一個比方。就說住房這件事情。我們知道人的住房可是一件大事情,花的錢也很多。許多人留學到美國,也要花很大的力氣,通過按揭分期付款地买房。可以說人這一輩子如果有房子住,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計劃經濟

    那么,如果按市場經濟的辦法來,則仍然是“投資-回報”機制,即投資者注意到了房地產行情,因此投資蓋房,然後出售給消費者。而行情則是根據有多少人有錢購买房子而確定的。但是,完全有可能是這樣,就是所有人都是需要房子的,缺少的只是买房子的錢,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一方面社會上的窮人缺錢根本就沒有房子住,而另一方面則是房地產行情不好,大量的房子賣不出去,形成經濟危機。而如果按計劃經濟的辦法來,則是“申請-批準”機制,即領導注意到了羣衆沒有房子,就向上級打報告申請建設房子,上級批準後,款項撥下來,房子就建成,羣衆就入住。但計劃經濟是這樣,上級批準的,通常總是比下級申請的要少。比如下級申請每個人四十平米的住房,而上級只批準二十平米的住房。這在原理上也很簡單,就是產能力不夠,物質並不能夠都用在住房上,而要統籌安排,其它方面也要用錢。

    從這個例子我們已經可以看出,計劃經濟是“永遠短缺”的經濟,即永遠是什么東西都不夠的。就說現在,如果想象中把中國現在的社會改成計劃經濟的社會,那么下級給所有人民每人申請一百平米的現代化住宅?那建築公司忙死也幹不完。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計劃經濟是永遠有活幹,因此工人永遠不失業,物質也永遠短缺。就算生產力的發展真的到了每個人有一百平米的現代化住房,可是下一步每個人要申請五百平米的住房呢?建築公司不還是要忙死嗎?

    另一方面,我以爲計劃經濟在未來的時代,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是,未來的時代有可能有超長遠的投資。超長遠的投資市場經濟不可能通過反饋來實現的。比如說,制定一個跨度達三百年的工程,從遠處的一個星球引來大量能量,有任何資本家會想到幹這樣的事情嗎?當然不可能,除非他能夠活一千歲,如果他只能活一百歲,就不會對三百年以後才可能开始掙錢的工程感興趣。

    其實,現在也有超長遠的投資,比如說航天工程,一开始是根本不掙錢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开始掙錢,這也沒有辦法用市場經濟來進行調節。還有就是公共投資,比如說建立一個地球的空氣淨化工程,使得地球上的空氣都很幹淨,但這么一來所有人不論窮富都能夠享受得到,這也沒有辦法通過市場調節,使富人吸好空氣窮人吸差空氣。再談上面的“申請-批準”程序中的官僚主義弊端問題,即負責申請的官員和負責批準的官員們偷懶的問題。我以爲有可能通過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來解決問題。已經存在過的計劃經濟,是沒有計算機應用的計劃經濟,因此全靠人腦計算,是忙不過來的。而計算機是沒有什么官僚主義的問題,每個人要想獲得住房服裝,食物,等等任何物質,在網絡上直接申請即可,計算機程序編制好了就不會偷懶,按即定的程序進行匯總和統籌安排,發出生產指令

    也就是說,我以爲遙遠的未來的計劃經濟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及網絡進行全面的實現和管理。即那個時候是沒有官僚的,計算機完全取代了官僚,因此沒有特權階層。在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能夠向計算機發出自己需要什么物質什么服務的申請,計算機按即定程序通過統籌安排來應對申請,或者批準,或者拒絕,或者部分批準。而代價就是,計算機向每個人發出“勞動”的指令,任何人的上班,也是按計算機的指令來進行,而計算機根據你的勞動效果,來決定你對於自己的生活上的申請批準到什么程序,即“按勞分配”。那么,人類受計算機控制是不是很可怕?其實也不會可怕,計算機的程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還是人類的產物,人腦的延伸,有什么可怕的呢?

    計劃經濟

    上面的設計中要每個人服從計算機的指令,這專制的味道過大。那么修改成這樣,就是每個人可以從計算機中“尋找”勞動指令,以掙取自己的“分數”,這樣一來勞動就成了網絡遊戲。比如說其中有一個選項是到大西北的山區去工作兩年,但是獲得的分值則是在普通大城市花上十年也搞不到的,則也還是有人會去。這種“分值”不是由交換獲得的,而是由計算機根據總的系統工程的計劃來設定的。

    也就是說,未來的人類社會是一個“遊戲社會”,勞動就是遊戲,通過遊戲掙取分值,但是提出的申請和分值有關,卻不是特別緊密的關系,一個人就是沒有分值或者負值,也是可以提出申請的,一般的生活用品計算機都是可以滿足的。人類的遊戲天性一旦被开發,則勞動就真的成了“生活第一需要”了,就如現在的一些上網迷們不玩遊戲就活不成一樣。勞動一旦成了遊戲,你就不必擔心人會不會偷懶了。見過玩遊戲的人偷懶嗎?打起麻將來幾天幾夜都可以不睡覺的。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