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


簡介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產品在全球性

pic-info">相關圖書

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战。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战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爲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產品

pic-info">經濟全球化

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战。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战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爲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服務貿易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爲,“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爲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
  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爲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爲手段,以發達國家爲主導,以最大利潤經濟效益爲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概念的提出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爲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

pic-info">相關圖書

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爲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爲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爲“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爲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爲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爲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衝擊。更爲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爲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載體

貿易自由化

  隨着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

pic-info">經濟全球化

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爲

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爲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着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爲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爲全球化生產準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金融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絡,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钟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爲,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爲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準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再生產

pic-info">相關圖書

的各個環節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爲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大大超過歷代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爲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爲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其主要表現爲: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爲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爲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增長迅猛和多邊貿易體制开始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加快;跨國公司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爲: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影響

對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影響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

pic-info">經濟全球化

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第一,發達國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高新科學技術,在全球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發達國家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世界研究與开發的投資、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集中精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傳統工業和一般技術成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器,是實現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載體。目前,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只有5家。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全球性的聯合、兼並和擴張,進一步發展其高度發達和高度集約型的經濟,使其產品競爭力始終高居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爲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战。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創新。據統計,流人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爲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

pic-info">相關圖書

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佔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啓迪和借鑑。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爲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爲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跨國公司作爲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不僅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和資本國際化,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在生產、投資貿易金融技術开發等方面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1.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全球化
  4.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全球化。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蕴藏着巨大的風險。 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來看:

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市場的束縛。經濟全球化

pic-info">經濟全球化

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开發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範圍內的科技研究和开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爲前進的基礎。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科學技術的世界性流動,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進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借助“後發優勢”,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

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爲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

pic-info">經濟全球化

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金融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开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战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战着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御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爲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爲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战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着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战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鬥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衝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震蕩也極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