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督

金融監督概述
  一國金融管理機關對一切金融活動的監察督促。是爲加強對金融業的管理而產生的一種行業監督形式。在中國,金融監督體系由金融稽核金融檢查、金融監察和金融審計等幾種形式組成。它們之間有各自的屬性和分工,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金融監督體系。
金融監督的產生與發展
  最早的金融監督制度產生於美國。19世紀初,隨着銀行機構的普遍建立,相互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出現了擠兌存款銀行倒閉的現象,導致信用危機。爲了保護金融業,1791年美國聯邦政府建立了聯邦銀行,开始承擔中央銀行金融業監督的某些職能。它標志着金融監督的开端。1864年美國國會通過《國民銀行法》,明文規定設立隸屬於財政部的貨幣監理署,它是美國歷史上最早的行使金融監督職能的部門。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儲備法》,聯邦儲備系統由此依法建立。聯邦儲備委員會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行使金融監督職能上。現代各國行使金融監督的機構有單一的,如法國銀行委員會;也有多元的,如美國。隨着國際金融活動日趨頻繁,需要有共同的監督標準。經過多年的努力,1988年7 月,巴塞爾銀行業務條例和監管委員會就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達成《巴塞爾協議》,成爲各國普遍遵循的國際銀行業監督標準。
  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金融業落後,缺乏建立金融監督的社會經濟條件。直到近代銀行業務中才出現銀行稽核監督形式。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金融監督工作得到了強化。1985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稽核司,各專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也設立了稽核部,共同行使金融監督職能。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作爲中央銀行,其職責之一是“領導、管理、協調、監督、稽核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工作”。至此中國金融監督工作在政府行政法規中正式予以確認。
金融監督的監督形式
  中國當前金融監督一般可分爲金融稽核金融檢查、金融監察和金融審計四種形式。它們共同介於金融決策和金融決策執行系統之間。
  從監督內容上,可分爲專項金融監督和全面金融監督;從監督人員是否到現場,可分爲現場金融監督和非現場金融監督;從監督資料的搜集方式上,可分爲直接監督和報送監督;從監督的客體上,可分爲對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行政監督(監察)和對金融機構的業務監督。
金融監督的作用
  國家賦予金融監督部門運用各種監督方式對各級各類金融機構執行國家金融法律法規、金融方針政策的情況實施監督,保證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和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清正廉潔。同時還查錯防弊,監督各金融機構強化內部管理,降低經營風險,維護金融業的穩定,達到促進金融事業健康發展的目的。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