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半年虧2億,爲什么呷哺呷哺擴張,海底撈關門?

2022-08-17 23:01:08

逆水行舟,姿勢不同。

作者 | 梁春富

編輯丨蔡真

來源 | 野馬財經

疫情反復,行業內卷等因素作用下,曾經的火鍋龍頭不得不收斂住盲目擴張的勁頭。

8月14日,海底撈(6862.HK)披露業績預報,預計上半年淨虧損2.25億元-2.97億元。預虧主因是外在的疫情影響以及內在的“啄木鳥計劃”,雙重作用下導致客流量下降。

來源:海底撈公告

海底撈去年提出的“啄木鳥計劃”旨在剔除業績不佳的門店,自去年11月實施以來,累計關閉了300家。

同一日,呷哺呷哺發布盈利預警稱,上半年預計虧損2.7億元至2.9億元。呷哺集團上半年新开了21家門店,全年要开約100家新店。

有意思的是,同樣遭受疫情重創的火鍋企業呷哺呷哺(0520.HK)仍在逆勢开店。

面對虧損,兩家火鍋龍頭採取的應對策略大相徑庭,一家逆勢开店,一家順勢關店。8月15日,海底撈股價漲幅7.99%,收於17.3港元/股;呷哺呷哺股價微漲0.32%,收於3.17港元/股。

關店有關店的道理,开店有开店的邏輯

2020年,海底撈對“疫情後旺季”的到來充滿信心,大舉开店,試圖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但疫情時期的逆勢擴張存在極高風險,2021年海底撈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度虧損,全年虧損高達41.63億元。

去年6月,在海底撈股東大會上,創始人張勇就已經對盲目擴張進行反思。

“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2020年6月我進一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來源:罐頭圖庫

在上述背景下,海底撈宣布开展“啄木鳥計劃”,這是海底撈自2018年上市以來首次收縮業務。

極海品牌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底撈目前在全國有1248家門店,去年底有1326家門店,半年時間,門店數量又減少78家。其中,海底撈在三线城市的門店收縮最爲突出。

浙商證券相關研報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在一二三线城市門店數量(不包含存續但停業的門店)相較去年底分別減少27家、14家、51家。可以看到,海底撈在下沉市場的關店數量要多於一二线市場,而此前在2020年的逆勢擴張中,下沉市場則是海底撈开店速度最快的。

海底撈關店是爲了降本增效,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帶來了短期“陣痛”。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2.55億元-3.27億元,是業績虧損的主因。如果不考慮資產減值類損失,海底撈上半年甚至有可能實現盈利。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綜合來看,海底撈的關店策略可謂‘斷臂求生’,應該是比較正確的做法,而未來海底撈已沒有太大的擴張空間。”

至於連鎖火鍋集團呷哺呷哺,2022年上半年收入較2021年同期減少約29%,淨虧損也在進一步擴大,從2021年上半年的虧損0.47億元增加至淨虧損2.7億至2.9億元。呷哺呷哺稱,虧損主要因疫情影響餐廳無法充分營業,呷哺呷哺門店分布在中國116個城市,當中有92個城市受疫情影響,佔比約79%,尤其主要一线城市受疫情影響嚴重,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

來源:罐頭圖庫

與海底撈相反的是,呷哺呷哺仍在开新店。呷哺集團上半年新开了21家門店,全年要开約100家新店。

呷哺集團旗下主要有對標海底撈的高端火鍋品牌湊湊,以及平價火鍋品牌呷哺呷哺。而呷哺集團新开的門店基本上是湊湊。

湊湊於2016年孵化以來擴張迅猛,到2021年开設了約180家門店,幾乎是每11天开一家,开店增速要遠高於呷哺呷哺。到了2022年,湊湊不減增長勢頭,新开了17家門店。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啓表示,湊湊已成爲呷哺集團第二條高增長曲线,根據市場測算,湊湊的市場位納量達800至1000家,未來三年,湊湊仍持續擴張,每年新开80家至100家門店。

以此看來,呷哺集團將湊湊視作業績增長的新動力源,而湊湊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呷哺呷哺品牌營收同比大跌25.9%至35億元,而湊湊品牌收入卻同比上漲40%至16.8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

從客單價上看,湊湊定價高於呷哺呷哺,甚至要高於海底撈。財報顯示,2021年湊湊客單價爲140.6元,而呷哺呷哺和海底撈分別爲62.5元、104.7元。

湊湊定價雖高,但抗風險能力出衆,業績還能實現穩步增長,那么呷哺集團逆勢擴張,增加湊湊門店也在情理之中。

與此同時,呷哺呷哺也在關店,2021年,公司削減229家虧損餐廳,但近兩年湊湊品牌從未有過關店記錄。業內人士認爲,門店虧損的原因主要是此前選址有問題。呷哺呷哺也稱,下半年新开餐廳選址將陸續採取更科學化的選址系統。

在海底撈和呷哺呷哺深陷虧損泥沼之際,火鍋賽道卻在資本的加持下擁擠不堪。IDG資本、天圖投資、黑蟻資本等投資機構正在加速投資火鍋賽道。粵式火鍋撈王、主打中式海鮮火鍋的七欣天也相繼宣布开啓上市之路。

資本湧入後,火鍋店的玩法出現更多新花樣。比如湊湊推出的全國首家“火鍋+酒館+茶飲”新模式店,中午賣火鍋、下午賣奶茶、晚上搖身一變爲酒吧,更迎合新消費主力軍Z世代的偏好,而他們對於海底撈過度服務也不再买账。不過,湊湊想要填補海底撈關店潮之後的空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畢竟湊湊目前只有200家,海底撈還有上千家門店。未來中國餐飲業的走勢如何還很難預判,但越是艱難的時候,擁抱主流年輕消費者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消費券救急

2021年,對於海底撈和呷哺呷哺而言,都是脫胎換骨的一年,尤其是在人事變動上。

去年4月,湊湊CEO張振緯離職創業;7月份,又罷免了董事趙怡,創始人、董事長賀啓光獨掌大權。

相比之下,海底撈的人事變動更爲順利。2021年,海底撈啓動接班人計劃,“一號人物”張勇宣布將在10到15年內退休,接班人機會將向幾乎所有員工开放,當年8月,公司創始股東施永宏、舒萍(張勇之妻)雙雙卸任董事職務。

今年3月,張勇卸任公司CEO職務,“最牛服務員”楊利娟接棒,同時,還委任了36歲的李瑜和38歲的王金平,分別擔任中國大陸地區首席運營官、港澳臺及海外地區首席運營官,成爲楊利娟的左膀右臂。

而在疫情影響下,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收入依舊不容樂觀,已經公布業績的餐飲上市公司,尚沒有一個能夠實現營收淨利潤雙漲的。

2022年上半年,九毛九營收同比下跌約6.1%至18.99億元,淨利潤下跌70.4%至約5500萬元;同期,“酒館第一股”海倫司營收同比微漲0.2%-2.5%至8.7億元-8.9億元,淨虧損同比大幅擴大了10.6-11.4倍至2.9億元-3.1億元;奈雪的茶營收同比下跌2.63%-4.99%至20.2億元-20.7億元,經調整淨虧損爲2.3-2.7億元,而上一年度經調整淨利潤爲4820萬元。

來源:罐頭圖庫

同期,在這幾家上市企業中,門店數量增速最快的爲奈雪的茶和海倫司。奈雪的茶在上半年新增142家、海倫司新增248家,其余企業的門店擴張速度均有所放緩,尤其是海底撈,上半年新增門店僅有15家。

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整體下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爲20040億元,同比下跌7.7%;限額以上餐飲收入4879億元,同比下跌7.8%。

爲餐飲復蘇,各地都在做努力。據悉,近日多地政府和餐飲服務平臺合作推出消費券。7月18日起,北京开始發放餐飲消費券;8月16日,據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消息,將在8月19日發放1844萬元消費券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螞蟻金服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政府1元的消費補貼能夠帶動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不少地方和支付平臺統計的槓杆效應可達到5倍甚至數十倍的效果。

疫情之下,餐飲行業很難,消費券則爲餐飲復蘇加了一把火。只要活下去,就還有希望。

你喜歡喫呷哺呷哺或海底撈嗎?歡迎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