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I“夫妻店”數坤科技赴港IPO,毛利率堪比茅臺爲何還虧損?

2021-10-05 21:24:00

人工智能會衝擊到傳統醫生的地位嗎?

作者 吳桐

編輯丨李逸明

來源 野馬財經

簡單描述自己的健康問題,機器將自動檢索、並協調遠程醫療資源,確認問題後,患者進入醫療倉,便有一整套的系統進行檢查、診斷、治療,沒有一個醫生即可完成診療全程。這一幕出現在2012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中。

隨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爲“AI”)的發展,電影中醫療場景的部分相關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甚至廣泛運用於醫院。

(截圖來源:網易視頻)

成立於2017年的數坤科技,便是醫療AI這一行業中的佼佼者。成立至今約四年時間裏,獲得10輪、累計近20億元融資,並於近日向港股遞交《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數坤科技首創的“數字醫生”產品組合,可爲心、腦、胸、腹、肌骨等關鍵治療領域,從疾病篩查、診斷、治療方法選擇及規劃的整個臨牀過程中提供智能服務,分析醫學影像數據,協助人類醫生,已獲國內超1200家醫院使用。

盡管如此,數坤科技的商業化道路和盈利能力仍有待觀察。近兩年半,數坤科技已虧損逾3億元。

(截圖來源:《招股書》)

當然,數坤科技的虧損只是行業“縮影”。該行業更具爭議的是醫療AI產品的價值,究竟是創業者和資本的“狂歡”,還是切實與實際需求匹配?“很多的(AI醫療)產品出來以後,都是IT人自己高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原院長王杉曾這樣評價;醫療AI企業推想科技創始人陳寬也曾表示,“那時,我自己都不愿看自己做的產品。

數坤科技的“吸金力”:四年獲20億融資,估值增長93倍

數坤科技成立四年就能走到資本市場門口,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使然。

2016年的一場棋局——谷歌旗下AI機器人以4:1的成績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將AI推上“風口”,而落地醫療領域,成了最受關注的方向之一。

2017年6月,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領域有着逾10年經驗的毛新生、馬春娥夫婦攜手創建數坤科技,二人光鮮的履歷爲這個項目帶來頗高關注度。

毛新生爲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馬春娥爲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網絡與通信工程碩士,二人此前均任職於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曾分別擔任IBM中國开發中心首席技術官、新興技術研究院的研發經理。

醫療AI的主要應用領域有輔助診斷、新藥研發、醫學影像等。其中,醫學影像憑借廣闊的市場和需求,成爲醫療AI最熱門的細分賽道之一,數坤科技壓中的便是該賽道。

所謂醫學影像主要包括我們常說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數字X射线成像(DR)、超聲,其提供人體內器官和組織的可視化呈現,以供診斷、治療、健康管理。

《招股書》顯示,醫學影像佔所有臨牀數據的80%以上,中國醫學影像行業的市場由2015年的2488億元快速增至2020年的3758億元,預計於2030年將達6478億元。國內醫學影像數據量的年增長率約爲30%,但醫生人數僅以約每年6%的速度增長,且國內醫生人數本就較爲短缺。

(截圖來源:《招股書》)

創始團隊+創業項目的光環加持,數坤科技在成立之初便拿到遠毅資本的天使輪投資。此後,隨着數坤科技在產品、技術、資質、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和突破,越來越多資本向其伸來橄欖枝。

《招股書》顯示,成立至今,數坤科技共完成10輪融資,累計獲得近20億元。其中,僅2020年就完成4輪融資,今年以來拿到兩輪融資。背後的投資方包括知名資本遠毅資本、華蓋資本、高盛資本、春華資本、紅杉資本、中銀國際、建銀國際、中國再保險等等。

估值更是水漲船高,2017年首輪融資後,數坤科技的估值爲1億元;截至本次申報IPO前,數坤科技估值已高達94億元,是4年前的94倍。

(截圖來源:《招股書》)

目前,毛、馬夫婦合計持有數坤科技34.24%股權,爲單一最大股東,按94億元公司估值來算,二人身價高達32億元;第二到第五大股東依次爲華蓋實體、遠毅實體、上海晨熹、紅杉實體。

(截圖來源:《招股書》)

數坤科技的“吞金力”:毛利率高達84%,兩年半虧損3億

數坤科技“吸金”能力不容小覷,“吞金”速度同樣可觀。

《招股書》顯示,數坤數字醫生平臺目前包括12款產品及25款候選產品,形成了包括數字心、腦、胸、骨、腹等產品矩陣。根據第三方行研與分析機構灼識咨詢的報告,按獲得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注冊證書數量統計,數坤科技在中國的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公司中排名第一。

其中,心腦血管AI的準入門檻更高、技術挑战也更大,但數坤科技正是靠着切入心腦AI迅速立於行業高地。目前,其“數字心”已成爲行業最成熟的AI產品之一。

有技術這道護城河,數坤科技毛利率堪比茅臺。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數坤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爲83.4%、83.5%、84.2%。貴州茅臺2021年中報披露,公司毛利率爲91.38%。

(截圖來源:《招股書》)

同時,數坤科技的營業收入總額雖然不高,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招股書》顯示,2019、2020年,數坤科技分別實現營收76.4萬元、2477.1萬元;今年上半年,數坤科技實現營收5262.4萬元,同比增長681%。

不過,數坤科技至今未實現盈利,虧損金額甚至持續擴大。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6個月,數坤科技分別虧損0.9億元、1.29億元、0.87億元

對此,《招股書》給出的解釋是入不敷出,主要系研發开支、銷售及營銷开支、行政开支等所致。

僅研發开支一項,2019年、2020年、2021年前半年,數坤科技的开支金額分別爲4269萬元、6293萬元和8119萬元,遠超同期營收。其中,2021年前半年,數坤科技的研發开支同比增長近200%,比2020年全年還高。

(截圖來源:《招股書》)

而在研發开支項下,2019年、2020年佔比最大的是僱員福利开支(主要包括研發僱員的薪金及福利),分別佔比60.8%、52.4%;到今年上半年,測試开支超過僱員福利开支,二者涉及的金額分別爲0.33億元、0.31億元。

(截圖來源:《招股書》)

數坤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到,公司財務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及時完成候選產品开發、取得所需監管批準及成功將獲批產品商業化的能力。而前述三個環節,均爲漫長、復雜且昂貴的過程。

此次數坤科技港股IPO融資,將繼續用於數字醫生產品組合平臺的研發投入、注冊申報和臨牀試驗,以及商業化推廣,战略合作等規劃,並提速其他數字醫生產品組合和數字人體技術平臺的持續研發。

燒錢、落地、商業化……已有多家同行衝刺資本市場

醫療AI行業屬於強監管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需要巨額資金支撐前期的研發工作,後續的商業化又面臨政策、環境、行業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目前能在行業裏佔有一席之地的企業,無一不是經歷了多輪打怪升級。

醫療AI誕生初期,無論醫院、患者,亦或是資本,對其接受度並不算高。直到2016年那場棋局,該行業才得到資本熱捧,而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因資金問題草草退場。

醫療AI剛出來的時候,市場更多還是持觀望態度,但這兩年好多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實際應用於很多場景。比如測體溫,以前都需要手動測量,現在有AI體溫檢測設備,在這輪疫情中的作用尤其顯著,不需要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與機器保持一定距離,一分钟可以檢測數十人,既提高了效率,又可以減少交叉感染。”一位三甲醫院工作人員表示。

“AI在醫學影像領域應用也非常廣,很多大醫院基本都有接入該服務,設備會根據影像自動生成一系列數據和報告,醫生會作爲參考”,不過,上述三甲醫院工作人員也表示,最終的診斷報告還是由醫生出具。“這個服務醫院向設備提供方付費,患者不爲此付費。”

一輪又一輪資本瘋狂湧入,卻鮮少能激起有價值的水花。不少業內人士回頭發現,很多醫療AI產品與現實醫療場景並不適配,斥巨資辛苦研發的產品似乎感動的只有生產者自己,市場接受度較低,產品走向臨牀的時間更是未知,監管政策的變化也給行業帶來諸多不確定性……2019年前後行業逐漸回歸理性和冷靜,一波企業再出局。

進入2020年,這條賽道才逐漸成熟起來,落地方向也逐漸明朗。比如疫情期間,數坤科技提供的新冠肺炎影像人工智能系統,協助一线醫生快速處理了海量肺部CT影像;阿裏研發的AI診斷系統可以在20秒內診斷出疑似病例,比人類檢測快近60倍,準確率高達96%……

資本的目標也更加明確,多家頭部企業开始向資本市場衝刺。

據野馬財經不完全統計,在數坤科技之前,僅今年以來,已經先後有科亞醫療、鷹瞳Airdoc、推想醫療三位同行提交上市申請。其中,科亞醫療的上市狀態爲“失效”,這也意味着其資本市場首战失利。對比另外三家的業績和商業化程度,科亞醫療的優勢並不算明顯,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爲116.7萬元、70.9萬元,主要來自於向醫院提供研究服務。

同樣布局了醫療AI業務的依圖科技,則兩度上市遇挫。今年3月,因“發行人和保薦機構需要較長時間落實規則和監管的核查”等要求,依圖科技“中止”IPO審核;7月,依圖科技主動申請撤回申報材料,隨即出售旗下不賺錢的依圖醫療。

遞交招股書只是上市第一步,最終能否成功還取決於很多因素。

數坤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公司過往已產生重大經營虧損,可預見未來仍可能繼續產生經營虧損……我們可能需要獲得額外的融資來維持公司運營,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融資,公司或無法完成候選產品的开發及商業化。此次赴港IPO無論對數坤科技,還是背後資方都意義不凡。

你自己或身邊人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有拍過CT嗎?對於相關的AI醫療技術怎么看?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