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9人!百度AI尋人,科技點亮回家的路

2021-11-25 07:55:00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1990年10月16日,那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星期二。

像往常一樣,重慶的付貴被姑姑送到了鎮上的幼兒園。盡管注意力被手中的爆米花吸引,但穿着滌卡衣服、背着黃帆布包的他也沒忘了姑姑的叮囑:“你去好好讀書,下午早點回來”。

誰也沒想到,這次平常的道別後竟然是一場27年的別離。

到了下午,本該早早放學回家的付貴卻沒了蹤影。在那個電話尚不普及的時代,鄰鎮親戚家的滿月酒無意中竟成了“有心人”的掩護,足足把付貴走失的消息捂了大半天。

直到第二天一早,心知不妙的家人才發動鄰裏親戚,滿世界尋找起了付貴的下落。當年縣裏還沒通火車,一時間坐船出去找孩子竟成了家裏的日常,這一找就是27年。

幸運的是,多年來的苦苦尋覓最終修成了正果。

早在2009年,對走失過程有着模糊記憶的付貴就开始在網上登記、上傳了相關信息。不過由於年代久遠,支離破碎的記憶碎片一直沒能拼接成順暢的邏輯鏈條。

2017年,寶貝回家與百度合作,通過AI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不少走失的兒童和家人匹配成功,被登記爲“胡奎”的付貴就在其中。最終,失散了27年的他們在DNA比對後順利相認。

其實類似的事情,曾經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着。

我國兒童的失蹤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起愈發嚴重,等到了90年代初,有據可查的失蹤兒童數量也達到了階段性的高峯。

據“寶貝回家”網站的公开數據,1980年登記的失蹤兒童數量爲788,1990年則攀升到了3431(注意:這僅爲網站上能查到的登記數據,遠不能覆蓋實際失蹤兒童的全部)。

觸目驚心的數字不僅牽動着成千上萬個家庭,也催生了官方以及民間的自救力量。從90年代起,有關拐賣兒童犯罪的刑事立法越來越細致,“打拐”專項行動也越來越有力,失蹤兒童數逐漸回落。

上個世紀末,城市化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

隨着成千上萬的民工大軍不斷進城,留守兒童也逐漸演變成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受限於當年的物質條件,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看護,最終釀出了不少悲劇。

在那些年裏,人販子甚至將火車站、學校周邊等公共場所視作“淘金區”。

這些地方人口密集、人員流動性又強,往往給這些人留出了下手的空間。那個時候各種騙術和套路尚未通過互聯網普及,等少不更事的孩子們被帶上火車、再睜眼就已經過了千萬重山了。

不過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官方和民間力量已在相當程度上遏制了這個“遺留問題”。

除了媒體和網絡上自發的爆料、尋人行動之外,人臉識別、天網和全國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也都讓人販子們無所遁形,熱心羣衆在大街上振臂一呼,“梅姨”們自然是寸步難行。

雖然曾經肆虐的人口拐賣漸漸銷聲匿跡,但仍有很多走失的人口尚未回歸家庭。面對各種各樣的不可控因素,即使是再執着的家庭也會在接連不斷的受挫中敗下陣來。

對於這樣的問題,在尋親、救助領域頗有心得的北京市朝陽救助管理站有着充分的認識。自2019年起,北京市朝陽救助管理站累計幫助1200多名走失人員成功尋親。

在整個過程中,這些有着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歸納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問題——有的家庭因經濟壓力放棄了尋找,有的家庭則因信息不全求助無門。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漫長的尋找過程中,橫亙着太多太多難以跨越的溝壑。很多時候,甚至有人在無盡的遺憾中辭世,以至於連專業人士也不得不感嘆世事的無常。

以當時的視角來看,堅持了27年的付貴和家人們的團聚是一個奇跡。

這不僅要求家人們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更需要走失人員自己提供的线索和回憶,而這有時恰恰會成爲橫亙在歸家路上的障礙。

事實上走失人員的涵蓋範圍很廣,這裏不僅有被視作掌上明珠的孩子,也有因病痛而陷入迷茫的老人,更有一些認知能力有限的殘障人士,僅憑工作人員肉眼加以篩選鑑別,那是相當困難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借助技術手段就成了一個更現實的選擇。通過DNA比對、人工智能、人臉識別、互聯網+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很多過去難以對付的問題都不再是尋親的障礙。

在這條路上,百度已經走了很遠:

基於2億張圖片的訓練樣本數據,百度人臉識別準確率已達到99.7%,並支持跨年齡段的圖像對比;除此之外,他們還推動了包括走失人員家屬和志愿者、政府部門以及整個社會的全面協同。

輔以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百度在尋人事業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成功經驗:16年AI尋人平臺上线,17年首個成功案例誕生,18年起助力民政部社會救助工作,19年百度AI尋人智能小程序上线。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中國AI領域與視覺相關的專利有3000件,其中有48項運用於AI尋人的專利技術,涉及跨年齡比對、圖像質量增強、戴口罩人臉識別、低質量人臉識別、人臉數據生成等多個方面。

配合三大優勢,百度也爲尋人事業的不斷發展增添了各種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30日,百度AI尋人平臺已經幫助超過12399個家庭重新團聚,其中有不少是失散超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

放眼未來,百度也將繼續發揮技術優勢、連接更多用戶、進一步拓展AI尋人事業的落地應用,從正向尋親和逆向尋親的不同角度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早在2016年,百度就與民政部合作推出“百度尋人”公益互動开放尋人平臺。

通俗來講,用戶只需在平臺上傳一張照片,即可一鍵與全國各地救助站及寶貝回家等公益尋人平臺登記的數萬名走失人員進行實時比對。

除此之外,百度還利用线上线下各種渠道爲尋人事業做了很多實際的工作,比如邀請明星做推廣,豐富尋人數據庫,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聯合社會各界的力量爲受助人提供公益服務等等。

對於尖端技術落地應用的價值,身在一线的工作人員們有着深刻的體會。今年8月,北京市朝陽區救助管理站就借此幫助了一位走失近十年的老人找到了家人。

在回憶起這起案例時,付紅波站長感觸頗深:“我們在民政救助尋親網錄入了人臉信息後,通過百度所提供的AI人臉識別系統一經比對,屬地公安局的電話就打過來了,這個速度是我們沒想到的。”

憑借着深耕AI尋人技術多年積累的經驗,百度作爲唯一的企業合作方參與了民政部《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發布規範》的制定,旨在助力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科技化。

隨着相關規範的不斷細化,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將不斷完善。在我國1500多個救助站以及百度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救助尋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也將會一一得到解決。

需要明確的是,社會救助不僅僅是一項針對生活無着人員的慈善事業,更是解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讓每個人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提供的保障形式。

AI,也是愛,技術和溫度結合在一起。要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它帶來的改變,這就是技術的價值。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