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行業深度研究:政策引領及產業轉型升級,加速行業發展

2022-01-19 09:00:12

(報告出品方/作者:華泰證券,莊汀洲、王帥)

1 政策引領及產業轉型升級,化工新材料步入快速發展期

化工新材料是新能源、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生物技術等战略新興材料的重要基礎材料, 與傳統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性能更優、附加值更高、技術難度更大等特點,細分領 域包括工程塑料、特種橡膠及彈性體、高性能纖維等傳統合成材料的高端產品,以及高性 能膜材料、電子化學品、新能源和生物化工領域高性能專用和精細化學品等。

新材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石和先導,2018 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國家 加大對信息技術、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十四五”規劃和 2035 遠景目標 提出,大力發展战略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2021 年 12 月,工信 部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2021 年版)》,其中包含先進基礎材料、關 鍵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類共 300 余種材料,化工新材料領域包括高性能纖維及復合 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和新型顯示材料等多個品種。

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場空間廣闊,海外龍頭兼具技術和規模優勢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化工新材料產值達 3700 億美元,其中北美、 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新材料產能較大且技術成熟,如碳纖維領域日本/美國/德國的 企業佔據全球主要份額;液晶背光源發光材料領域以日本企業爲主;高性能工程塑料以美 國、德國爲主;特種橡膠方面日本、美國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全球新材料龍頭企業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例如美國埃克森美孚圍繞聚 烯烴和合成橡膠等高性能化不斷开發高端產品,2020 年營業收入達 1803 億美元,其中化 學品業務收入231億美元;德國巴斯夫在多種基礎原料及精細化學品方面均具備專有技術, 2020 年營業收入達 727 億美元;德國拜耳在聚氨酯、塗料及中間體等高分子材料領域處於 領先地位,2020 年營業收入達 509 億美元;日本三菱化學在功能性材料方面擁有技術優勢, 碳纖維、聚碳酸酯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20 年營業收入達 331 億美元。

目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整體步入高技術引領、產品迭代速度快、產業規模和需求不 斷擴大等特點,隨着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企業和金融資本發展化工新材料的動力不斷增 強,未來化工新材料的需求空間有望繼續擴大。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預計,到 2025 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 4800 億美元,2019-2025 年復合增速達 4.4%,其中高 端聚烯烴、特種工程塑料、電子化學品、碳纖維等領域需求增長有望延續。

國內多數品類處於國產替代黃金期,產業鏈迎來布局良機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領及企業技術進步等推動下,我國化工新材料行業發展已具備一定 基礎。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內 2019 年化工新材料產值約 6000 億元,總消費 規模約 9000 億元(進口額達 3000 億元),其中氟硅樹脂和橡膠、聚氨酯材料、部分新能 源材料等方面發展相對較快,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水性聚氨酯、脂肪族異氰酸酯、氟硅 橡膠等國產化率較高且部分實現出口,T800 級以上碳纖維、聚碳酸酯、生物基聚酰胺 56 等技術實現產業化,但整體上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纖維和高端 電子化學品等諸多領域自給率仍然較低。

從生命周期角度,國內特種工程塑料、氣凝膠、半導體材料、OLED 材料、溼電子化學品 等諸多新材料產品仍處於概念期/導入期或成長初期,相較而言,發達國家在多數新材料領 域研究和應用拓展較早,不少產品已進入成長後期或成熟期,未來國內追趕空間較大。

從需求角度,隨着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半導體、電子電器、新能源、信息通信、航空 航天等相對新興領域發展勢頭良好,有望帶動上遊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續增長。例如,半導 體領域,據 SEMI,20 年中國 IC 產業銷售額約 1280 億美元,15-20 年 CAGR 達 17%,預 計 25 年將達 2570 億美元,CAGR(21-25 年)約 15%;面板顯示領域,據 DSCC,近年 來全球顯示面板產能逐漸向中國轉移,預計中國大陸面板產能份額將由 20 年 53%提升至 25 年 71%;新能源領域,據 GGII,預計 25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 580 萬輛(21-25 年 CAGR 約 33%)。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下遊旺盛需求帶動下,預測到 25 年國內化工新材料產值有望接近 1.5 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復合增長率達 8.6%。

從研發角度,據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19 年全球研發投入 Top 2500 企業中,國內佔據 536 家(較 14 年增加 235 家),國內研發投入總額約 1188 億歐元(14-19 年 CAGR 約 27%),在化工領域,19 年國內研發投入約 17 億歐元,14-19 年 CAGR 達 36%, 且國內佔全球的比重由 14 年 1.7%提升至 19 年 7.4%。在國內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 我們認爲化工新材料研發向國內集中仍有持續提升的空間,部分中高端領域在政策支持或 下遊企業需求倒逼下,國內有望較快取得突破,在氣凝膠、合成生物、石墨烯等一些全球 性的新興領域,國內企業或能在早期即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

具體到企業來看,萬華化學、華魯恆升、金發科技、興發集團等傳統化工企業通過自主研 發或引進新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在新材料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光威復材、飛凱材料、晨 化股份、沃特股份、長陽科技等企業在細分領域市場逐漸佔據一定份額,向專業化化工新 材料企業成長。我們認爲在政策引領及產業資本投入增長等驅動下,國內化工新材料產業 鏈迎來布局良機,已具備產能規模或技術儲備的相關上市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2 化工新材料品類豐富,細分領域各具特色

高端聚烯烴:聚烯烴領域的差異化品種

高端聚烯烴屬於聚烯烴材料的特殊品種,主要包括茂金屬聚烯烴(mPE、mPP)、聚烯烴彈 性體(POE)、聚丁烯-1(PB-1)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等,相比 PE、PP 等 傳統聚烯烴合成材料,高性能聚烯烴通常生產工藝技術含量更高、產品性能更加優異,產 品附加值也更高。

茂金屬聚乙烯:國外規模化應用趨於成熟,國內企業加快產能布局

茂金屬聚乙烯(mPE)由乙烯和-烯烴(如 1-丁烯、1-己烯、1-辛烯)共聚得到。通過單 活性茂金屬催化劑,可精密控制結晶結構、分子量分布、單體含量等,使其具有良好的性 能。mPE 是目前應用進展最快的茂金屬聚合物,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20 年全 球需求量預計超過 1800 萬噸,其中 mLLDPE 佔比最大,接近 1500 萬噸,主要用於各種 薄膜制品,mMDPE 和 mHDPE 則主要用於地熱管道、滾塑和注塑制品等。

目前全球 mPE 生產企業以國外大型化工龍頭公司爲主,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學、巴斯夫等 均擁有自主 mPE 牌號,並進行技術封鎖,其中埃克森美孚在美國和新加坡各有 130 萬噸和 190 萬噸產能,陶氏化學在美國和泰國分別有 60 萬噸和 65 萬噸產能,兩家公司爲目前全 球最大的 mPE 生產企業。

茂金屬催化劑是高性能聚烯烴工藝中核心壁壘,國內對茂金屬催化劑及聚烯烴的研發相對 較晚,在規模和產品性能等方面與國外公司差距較大,高端專用料 mPE 仍需大量進口,據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截至 2019 年國內齊魯石化、大慶石化、獨山子石化等企業可 實現 mPE 工業化生產,總產量約 12 萬噸,而消費量已達 60 萬噸,自給率僅 20%。

近年來國內加大 mPE 研發投入,陸續取得規模化應用進展,如齊魯石化採用北京化工研究 院自主研發茂催化劑,以 1-己烯爲共聚單體生產 mPE 並形成系列產品;蘭州石化在 6 萬噸 LDPE 裝置上生產 mPE 管料,各項指標達到同類先進質量水平。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 合會,隨着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及民營企業發力,在傳統氣相法裝置大規模排產 mPE 產品, 預計未來 5 年內國內產量有望達 30 萬噸,國產化程度將得到提升。

茂金屬聚丙烯:國內商業化應用仍在萌芽階段

採用茂金屬催化劑技術也可生產不同品種的茂金屬聚丙烯(mPP),如高性能等規聚丙烯、 抗衝共聚聚丙烯、無規聚丙烯、間規聚丙烯和均聚聚丙烯彈性體等。相比傳統催化劑生產 的聚丙烯產品,MPPE 分子鏈段更加規整,透明性好,揮發物和析出物含量更低,可廣泛 應用於紡絲、醫療、食品包裝等領域。目前全球 mPP 生產較爲集中,主要包括 Lyondell Basell、 埃克森美孚、道達爾(Total)、JPP、三井化學等少數幾家企業。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目前國內 mPP 生產尚處於起步階段,2019 年國內 mPP 消 耗量約 8-10 萬噸,主要進口自埃克森美孚、Lyondell Basell、三井化學等企業。國內只有 少數石化公司進行工業化生產探索。未來伴隨技術引進和國內企業自主研發,mPP 國產化 有望進一步取得突破。

聚丁烯-1:大規模應用仍需解決生產成本和產品性能穩定性等問題

聚丁烯-1(PB-1)是由丁烯-1 單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根據聚合程度可分爲等規聚丁 烯-1(iPB)、間規聚丁烯-1(sPB)和無規聚丁烯-1(aPb),PB-1 系列復合材料包括 PB-1 熱塑性彈性體(PB-TPE)和聚丁烯-1 合金(PBA)等。目前,應用較廣的聚丁烯-1 材料主 要有 iPB、PBA 和 PB-TPE,其中 iPB 是一種半結晶性塑料,具有優異耐熱蠕變性和耐環 境應力开裂性等特點,是理想的耐高溫管材料,PBA 則克服了 iPB 成型慢、阻隔性不理想 等缺點,PB-TPE 通過降低分子鏈的規整性獲得一定彈性,可作爲各類軟材。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7 年全球聚丁烯-1 消費量約 10 萬噸,主要集中在歐美、 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預計 2025 年超過 20 萬噸。國外聚丁烯-1 主要生產企業有 Lyondell Basell 和三井化學等。目前國內有兩套正式投產的聚丁烯-1 裝置,東方宏業化工採用青島 科技大學的自主專利技術建成年產 5 萬噸的聚丁烯-1 生產裝置,山東京博石化具備 1 萬噸/ 年產能,另外山東瑞達化工建成 6 萬噸/年裝置,但一直未能正常生產。

聚丁烯-1 生產工藝主要包括淤漿法、液相本體法和氣相法,淤漿法溶劑回收復雜、生產效 率低且成本較高;液相本體法可簡化溶劑分離純化但由於體系黏度較大,存在傳質傳熱問 題,限制了轉化率;氣相法操作相對簡單,但容易出現結塊等問題,難以長時間運行。總 體上聚丁烯-1 不同工藝路线生產成本均較高,且工藝穩定性欠缺,因此商業化產品的價格 相對較高,限制了其應用和市場需求,同時產品存在晶型轉變慢、結晶溫度低和結晶慢等 問題,未來仍需專注工藝優化和產品性能改善等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聚烯烴彈性體:下遊需求增長迅速,國產替代迎來機遇

聚烯烴彈性體(POE)指-烯烴含量大於 20%的乙烯和長鏈-烯烴無規共聚物,POE 的 特殊結構賦予其良好的彈性、熱塑性和透明性等特點,可作爲輕量化抗衝擊改性材料、耐 用電纜材料、光伏電池長壽命封裝材料等。據亞化咨詢,2020 年全球 POE 產量和消費量 超過 100 萬噸,國外對 POE 生產所需催化劑進行專利保護,全球 POE 由陶氏化學、埃克 森美孚、三井化學、LG 化學等企業壟斷。陶氏化學是全球最大的 POE 生產商,據華經產 業研究院,2019 年其全球產能佔比約 42%,並且計劃 2025 年擴產至 190 萬噸/年。

POE 因其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紫外性能、耐老化性能及流變性能等可被作爲光伏 EVA 料改 性劑或單獨作爲封裝膠膜使用。據 CPIA,2020 年國內 POE/共擠型 POE 封裝膠膜佔比約 26%,在光伏組件整體需求增加和雙玻組件滲透率提升等背景下,預計 2030 年滲透率將提 升至 36%。除光伏封裝膠膜外,POE 在汽車輕量化改性材料、EVA 發泡材料等領域需求也 有望維持較快增長。據隆衆資訊,2019 年國內 POE 消費量達 45 萬噸,且預計未來幾年需 求增速有望保持在 10%以上。

目前國內尚未實現 POE 工業化生產,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源支持 POE 技術攻關,國內 科研機構、企業正加緊 POE 研發和生產應用,目前已有一定進展。據中國化工信息,茂名 石化在建 1000 噸/年中試裝置、萬華化學擬建 20 萬噸/年 POE(其中 1000 噸/年中試已完 成,預計 2025 年前全面達產),政策支持和產業資本助力下,POE 國產替代有望取得突破。

工程塑料:專用精細化需求提升,高性能產品國產化有望加速

塑料按照分子結構和熱性能等差異可分爲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塑料,通用塑料包 括 PE、PP、PVC、PS 和 ABS 等品種,工程塑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 聚酰胺(PA)、聚苯醚(PPO)和聚酯(PET/PBT)等,高性能塑料包括聚苯硫醚(PPS)、 聚醚醚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聚碸(PSU)和聚酰亞胺(PI)等。目前國內 工程塑料領域存在部分通用工程塑料自主核心技術較弱、原材料技術瓶頸受限,以及特種/ 高性能塑料技術空白或規模化生產能力不足等問題。(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尼龍 66:原材料供應瓶頸有望逐步突破

尼龍 66(又稱“聚酰胺 66”或 PA66),由己二酸和己二胺聚合而成,最早由 1938 年杜邦 公司實現工業化生產。PA66 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耐疲勞性、高強度和低熱收縮率等特性, 廣泛用於工程塑料、工業絲、民用絲和薄膜等領域。

PA66 的原材料己二腈長期被國外英威達、奧升德和索爾維等壟斷,全球 PA66 市場也主要 以國外企業爲主,英威達、奧升德和索爾維(聚酰胺業務被巴斯夫收購)長期佔據 50%以 上份額。國內僅神馬集團、華峯集團等具備一定產能。據天天化工網數據,2020 年國內 PA66 年產能約 60 萬噸,產量約 39 萬噸,表觀消費量近 60 萬噸,進口量依存度有 50%左右。

據隆衆資訊,2020 年全球己二腈總產能 179.6 萬噸,其中英威達產能爲 104.3 萬噸/年,爲 全球最大的己二腈生產企業,其次爲奧升德和索爾維,年產能分別爲 50.5 萬噸和 26 萬噸。 2019 年以來,國內企業在己二腈研發和產業化方面不斷突破,如華峯集團自主研發並建成 5 萬噸/年裝置;中國化學與齊翔騰達合資公司天辰齊翔總投資 105 億元建設 100 萬噸/年尼 龍 66 產業鏈項目,其中包括 50 萬噸/年己二腈產能。同時,英威達計劃投資 70 億元在上 海啓動建設年產 40 萬噸己二腈生產基地,預計 2022 年投產。

隨着國內己二腈技術不斷突破,未來 PA66 原料端制約有望逐步緩解。國內部分企業亦逐步 增加 PA66 投資布局,未來 PA66 國產化程度有望逐步提升。

聚苯醚:輕量化工程塑料,國產化佔比較低

聚苯醚(簡稱“PPE”或“PPO”),是由 2,6-二甲基苯酚(DMP)通過氧化耦合反應縮聚 而成的熱塑性工程塑料,產量在工程塑料中居第四位。PPE 性能優越,無滷阻燃,是汽車 輕量化、電子薄壁化、無滷化理想的工程塑料。目前 90%以上 PPE 通過改性利用,改性產 品(MPPE)包括 PPE/PS、PPE/PA/彈性體和 PPE/PBT/彈性體合金等,據中國石油和化 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MPPE 需求約 36 萬噸,國內需求約 12.5 萬噸,隨着新能源汽 車、電子與光伏等行業興起,預計未來 PPE 市場需求將穩步增長。

全球 PPE 高度集中,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產能約 16.9 萬噸,其中 C 和旭化成兩家企業產能合計佔比達 82%。國內方面,南通 星辰和峯峯鑫寶分別具備 2 萬噸和 1 萬噸左右產能。2020 年,C 和南通星辰分別擴充 至 19 萬噸和 5 萬噸,其中南通星辰產能超過旭化成躍居第二位。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 合會,2020 年 MPPE 國內需求量約 15 萬噸,折 PPE 原粉達到 7 萬噸,國內仍主要採用 進口原粉生產 MPPE,產品價格亦主要由進口產品決定。

PPE 生產技術難度較大,主流工藝包括均相溶液聚合法和沉澱聚合法,目前 C、旭化 成和峯峯鑫寶均採用均相溶液聚合法,沉澱聚合法由南通星辰自主研發。

聚苯硫醚:國產化水平較低的特種工程塑料

聚苯硫醚,又名聚亞苯基硫醚(PPS),具備耐高溫、耐輻射、高阻燃、高尺寸穩定性、良 好的耐溶劑和化學腐蝕等特性,被公認爲是第六大特種工程塑料,也是八大宇航材料之一。 因其優異的性能,PPS 被廣泛用於汽車、電子電器、纖維、精密儀器、機械、薄膜、電力、 航空等領域,聚苯硫醚樹脂全球需求每年以 8%-10%左右速 度增長,Markets and Markets 預計 2026 年全球聚苯硫醚市場規模將達到 86 億美元以上。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PPS 樹脂產能逾 17 萬噸,工業化技術主要由 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企業掌握。國內新和成特種材料自主研發具備 1.5 萬噸/年生產 能力,其余企業規模均較小,且長期以來在解決生產工藝中的溶劑、催化劑回收以及連續 化穩定生產等方面未取得明顯突破,特別是纖維級 PPS 樹脂國內一直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

聚苯硫醚主要生產工藝有熔融縮聚法和硫化鈉法,熔融縮聚法以硫磺和對二碘苯等爲原料, 在引發劑作用下熔融聚合得到 PPS,由於原料對二碘苯生產工藝復雜和產物精制困難等原 因,未得到廣泛應用;硫化鈉法以對二氯苯和硫化鈉或硫化氫鈉爲原料,在極性有機溶劑 中縮聚得到 PPS,是目前主流的工業化技術。隨着國內技術突破,未來國產化率有望持續 提升,且隨着產品性能的優化,應用市場亦有望不斷拓展。

聚芳醚酮:國內處於連續規模化生產探索期

聚芳醚酮(PAEK),是主鏈由亞苯基環通過醚鍵、酮鍵連接而成的聚合物,按照醚基、酮 基數量和順序不同可分爲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聚醚酮(PEK)、聚醚酮 醚酮酮(PEKEKK)等。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目前市場上以 PEEK 爲主,產量 佔各類 PAEK 的 80%以上,其次是 PEKK 約 10%。PAEK 分子含有剛性苯環,因此耐高溫、 抗輻射和耐化學品等性能優異,在汽車、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電子電器等領域得到廣泛 關注和應用。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PAEK 市場空間約 8.5 億美元,由歐美發達國 家主導。國內早期研發和應用集中在國防軍工領域,近年來民用領域逐漸活躍,據中國化 工信息,2020 年國內 PEEK 需求量約 1450 噸,2015-2020 年復合增速達 40%,預計未來 在汽車、電子電器等需求帶動下仍將保持 15%-20%的增速,至 2026 年將達到 3354 噸。

全球 PAEK 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印度等地區,其中威格斯(Victrex)擁有全球最大的 7150 噸產能,其次是索爾維 3060 噸。近年來,國內企業布局了較多生產线,但產能和實 際產量均較低,尚未達到連續化生產水平,另一方面,隨着技術積累,產品質量在穩步提 高,未來有望持續在工業化和產品應用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熱塑性彈性體:國產化提升需突破規模化和工藝穩定性等問題

熱塑性彈性體(TPE)是一種在常溫下顯示硫化橡膠的高彈性,而在高溫下能像熱塑性塑 料一樣易於加工成型,因此兼具硫化橡膠和熱塑性材料特性,被稱爲“第三代橡膠”。經過 多年發展,TPE 已形成多種品類,如熱塑性苯乙烯類彈性體(SBC)、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 (TPU)、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熱塑性硫化橡膠(TPV)等,幾乎涵蓋了合成橡膠 和合成樹脂的所有領域,在耐高溫、耐油熱、高阻隔性、高絕緣性等方面應用不斷拓展。

熱塑性硫化橡膠:國內規模化生產能力有待提升

熱塑性硫化膠(TPV)是採用動態全硫化法制得的共混型熱塑性彈性體,TPV 具備比橡塑 簡單共混物更優異的性能,可以使用熱塑性塑料加工設備進行加工,操作簡單且能耗較低, 被用於替代傳統熱固性硫化橡膠,近年來發展迅速。TPV 主要品種爲 EPDM/PP 型 TPV, 佔所有品種產量的 90%以上。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TPV 需求約 60 萬噸(其中國內約 5 萬噸),主要應用於汽車、工業、消費品和電子電器等領域,其中汽車 領域主要受輕量化需求推動,在 TPV 下遊應用佔比最大,在汽車制造等需求帶動下,中國 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預計 20-24 年全球 TPV 產量年復合增速達 6%。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全球 TPV 廠商約 30 家,但埃克森美孚佔據約 90%的市場 份額,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其余生產規模較小且分散度高。國內 TPV 產業化較晚,2003 年山東道恩高分子通過自主研發建成國內首條 3000 噸/年中試生產线,2018 年道恩股份擴 產至 3.3 萬噸,成爲國內最大的 TPV 生產企業。由於 TPV 生產工藝、設備和配方的復雜性, 國內近年來布局產能的企業較多,但整體生產能力均較低,且高端產品較少或穩定性不足, 未來在規模化生產能力和產品高端化應用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熱塑性聚酯彈性體:國內穩定連續生產仍存在技術瓶頸

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是一類同時含有高熔點、高硬度的結晶型聚酯硬段和玻璃化轉 變溫度較低的非結晶型聚醚或聚酯軟段的嵌段聚合物。TPEE 分子中硬段通常爲 PBT、PET、 PTT 等,賦予了 TPEE 高強度、高耐熱性、耐蠕變性、抗溶劑等性能;軟段通常爲 PEG、 PPG、PTMG 等,爲無定形結構,在常溫下處於高彈性態,因此 TPEE 兼具橡膠和工程塑 料的諸多優良性能,且可通過調節硬段和軟段的結構和比例適應不同場景的需求。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20 年全球 TPEE 需求量(含改性產品)預計達 40 萬噸, 近年來以每年 8%左右的速度增長。生產企業方面,全球 TPEE 產能主要集中美國、荷蘭和 日本等研發起步較早的國家,杜邦、帝斯曼等少數企業佔據主要份額,國內 TPEE 產能規 模較小,多數爲千噸級小規模的裝置,據化工市場信息,2019 年國內產能約 7.4 萬噸(其 中藍山屯河當年新增 3 萬噸產能),但產量僅 1.5 萬噸左右,由於工藝復雜、成本過高及工 藝穩定性差等原因,开工率不足 20%,國內應用也主要局限在高端汽車、高鐵等特定領域。

生產工藝方面,目前 TPEE 主流技術包括端羥基聚醚法(可分爲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換法)、 端乙酰氧基聚醚法和鏈交換法。整體上現階段不同工藝成本均較高,國內企業在裝置運行 穩定性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高端聚酯 PETG:國內大規模工業化裝置已有進展

PETG 是 PET 合成過程中部分乙二醇被其他二醇(共聚單體)取代所得到的共聚產品,共 聚單體替代乙二醇使得共聚酯熔點下降,玻璃化轉變溫度上升,結晶度下降,因此 PETG 透明度高,具有優異的熱成型性能、堅韌性、耐候性、易加工性、耐化學性,適宜成型厚 壁的透明制品,是 PC、PMMA 等材料的理想替代品。PETG 是一種環保型材料,符合食品 接觸管理要求,熱加工時不產生難聞氣味,焚化時不會釋放有毒氣體,填埋處理後不會污 染地下水源,隨着我國對環保要求的提高,PETG 迎來廣闊的發展機遇。

2011 年歐盟和我國先後在食品接觸材料領域禁用含有雙酚 A 的產品,以 PETG 爲主的共聚 酯得到了快速發展。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8 年全球需求量約 47 萬噸,預計 此後 5 年將有 7%左右的復合增速水平,國內 2018 年需求量約 17 萬噸,已成爲全球最大 的 PETG 消費市場。PETG 消費結構中,食品包裝佔比最大,接近 50%,其次爲化妝品包 裝和醫用包裝,受健康環保等因素影響,未來 PETG 在各領域的應用需求有望持續增長。

PETG 工業化技術主要有 DMT 法和 PTA 法。DMT 法以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EG、 1,4-環己烷二甲醇(CHDM)爲原料;PTA 法以 PTA、EG、CHDM 爲原料,PTA 法生產過 程無需回收甲醇,可簡化裝備和流程,且近年來 PTA 易得性提升,是主流的研究方向。CHDM 原料長期被美國伊斯曼和韓國 SK 兩家公司壟斷,伊斯曼和 SK 化學採用上遊原料和下遊共 聚酯產品一體化配套生產模式,是目前全球主要的 PETG 生產企業。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 業聯合會,目前國內 90%以上 PETG 聚酯需從 Eastman 和 SK 化學進口。

近年來,大連化物所、江蘇凱凌化工、康恆化工等公司先後突破 CHDM 生產技術,爲 PETG 國產化奠定了基礎,華潤材料、 騰龍特種樹脂、江陰華宏、江蘇景宏等企業陸續推出了以 NPG 或 CHDM 作爲共聚單體的 PETG 產品,其中華潤材料自主突破 CHDM-PETG 和 NPG-PETG 技術,並規劃建設 10 萬噸產能,PETG 規模化生產有望新的取得突破。

高性能纖維:國內企業長期發力攻關核心技術,進口替代有望加快

碳纖維:下遊需求持續增長,未來高端領域高增長可期

碳纖維是由聚丙烯腈(PAN)或瀝青、粘膠、酚醛基等有機纖維在高溫環境下裂解碳化形 成的含碳量高於 90%的碳主鏈結構無機纖維,目前全球 90%以上的碳纖維通過 PAN 制造。 碳纖維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優異,相比傳統玻璃纖維和玄武巖纖維,具備密度低、高強 度和高模量等優勢,可作爲航空航天、風電葉片等諸多領域的輕質高強材料。近年來全球 碳纖維復合材料需求持續增長,據賽奧碳纖維,2020 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達 10.7 萬噸,受 疫情影響僅微增 3.1%,主要受航空航天方面需求下滑所致,預計 2025 年全球碳纖維需求 將達 20 萬噸,CAGR(21-25 年)爲 13%。

據賽奧碳纖維,2020 年中國總表觀需求量爲 4.89 萬噸,同比增長 29%,CAGR(17-20 年)爲 26%,國產佔比達 38%,較 2016 年的 18%顯著提升,日本及中國臺灣進口的碳纖 維分別佔中國總需求的 15%、15%。從產能角度,日本東麗收購 Zoltek 後保持全球領先地 位,2020 年運行產能達 5.45 萬噸,德國西德裏、三菱麗陽等緊隨其後,國內理論產能最大 的爲吉林碳谷、中復神鷹,運行產能均爲 0.85 萬噸。我們認爲伴隨復材性能的提升,碳纖 維下遊應用仍將持續擴大,國產碳纖維自給率仍將持續提升,並依托中國在光伏、氫能、 航空航天、建築、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全球產業鏈優勢地位由低端領域向高端應用升級。

芳綸:國內企業加速布局,關鍵設備和技術有望取得進步

芳綸是一類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是由酰胺鍵互相連接芳香環(Ar-CONH-Ar)所構成的合成 型线型高分子聚合物(至少有 85%的酰胺鍵直接連接在 2 個芳環上)制成的纖維。芳綸按 分子組成結構可分爲間位芳綸、對位芳綸和雜環芳綸三種類型,芳綸具有高強度和高模量、 高耐熱溫度和極限氧指數等優勢,可用於航空航天、防彈防護、高溫過濾等領域。

目前全球芳綸生產和應用以對位芳綸和間位芳綸爲主。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8 年全球對位芳綸消費量約 8 萬噸,預測到 2025 年將達到 15-18 萬噸,國內 2018 年消費量 約 1 萬噸(進口爲主),2025 年有望達到 1.8 萬噸;間位芳綸方面,2018 年全球需求量約 4 萬噸(國內約 0.6 萬噸),全球產值約 58 億美元,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96 億美元。

芳綸行業投資門檻高,技術難度大且生產設備要求高,全球的芳綸產能主要集中在美國杜 邦、日本帝人等國外企業,國內泰和新材具備一定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其余企業產能較小。 從規劃新增產能看,國內已有多家公司披露擬投資或开始建設新的芳綸項目,預計未來國 產化率將逐步提升。

生產工藝方面,芳綸生產過程通常包括聚合和紡絲兩個主要環節。目前國內還存在:(1) 聚合螺杆等關鍵設備國產化不足或設備質量不高,基本依靠進口;(2)溼法/幹法紡絲速度 與國外相差較大(國內通常低於 500 m/min,國外可達 800 m/min),且工藝穩定性較差; (3)產品性能及穩定性不夠,高模量的高端產品技術尚未突破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突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下遊應用拓展迅速,國內企業初具規模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纖維是繼碳纖維和芳綸纖維之後的第三代高性能纖維,是 目前已工業化纖維材料中比強度和防彈性能最高的纖維。UHMWPE 纖維由分子量在 100 萬以上的聚乙烯樹脂紡出,其斷裂伸長率高於碳纖維和芳綸,柔韌性好,在高應變率和低 溫下力學性能仍然良好,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防彈、防刺安全防護材料。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隨着 UHMWPE 纖維性能不斷提升,軍事裝備、 海洋產業、安全防護 等下遊領域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全球 UHMWPE 纖維需求穩定增長。2020 年,全球 UHMWPE 纖維理論需求量約爲 9.8 萬噸,產能 6.6 萬噸,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預計 2025 年全球 UHMWPE 纖維需求量將達到 16.5 萬噸,2021-2025 年 CAGR 將達到 13.1%。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19 年國內 UHMWPE 纖維總產能由 3.05 萬噸增長至 4.10 萬 噸,CAGR(2016-2019)達 19.9%,預計 CAGR(2020-2025)爲 15.1%。近年來,國內 UHMWPE 纖維產能和需求量持續增長,2020 年總產能和需求量分別爲 4.20/4.91 萬噸, 同比增 2.4%/18.3%,國內 UHMWPE 纖維整體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在 UHMWPE 纖維領域,荷蘭帝斯曼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經過多年發展,國內 UHMWPE 纖維的斷裂強度等關鍵指標不斷提升,同時產能規模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自 2005 年开始, 以同益中爲代表的國內 UHMWPE 纖維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後,行業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 效益吸引多家企業投資,形成了較爲完善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但除江蘇九九久外,企業產 能規模多在 2000 噸/年左右,隨着產業資本的不斷投入,未來國內企業有望佔據更多份額。

循環經濟相關材料:碳中和背景下,產業優勢有望加速兌現

據商務部數據,2019 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約 10 萬家,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 廢輪胎、廢紙等十大品種回收總量約 3.54 億噸,回收總額約 9003.8 億元。按照《2030 年 碳達峯行動方案》,到 2025 年,廢鋼鐵、廢銅、廢塑料等 9 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 到 4.5 億噸,到 2030 年達到 5.1 億噸,政策推動下未來再生資源發展空間較大。

再生 PET:循環利用相對成熟,“瓶到瓶”技術有待突破

再生 PET(rPET)是目前工程塑料中再生程度最高的品種。隨着各國家和地區持續推動環 保再生材料發展,可口可樂、雀巢等知名快消品牌已紛紛推廣使用 rPET 產品。據 Grand View Research,2020 年全球 rPET 規模約 86 億美元,預計 2028 年將達 144 億美元。

目前主要的 PET 回收方式仍是機械處理法,將廢棄塑料經過破碎、清洗、分揀和加工後由 塑料制品廠加工成型,物理法由於較難得到高黏度產品,主要降級爲纖維級 PET 使用,化 學法或物理-化學法能夠對 rPET 淨片增黏處理得到瓶級 PET,且可使用廢棄聚酯纖維織物 等原料,未來有望成爲 PET 回收領域進一步突破的技術工藝。

生產企業方面,國外企業包括 FP Corporation(FPCO)、遠東新世紀(遠東新)、Indorama Ventures(IVL)等,國內英科再生、三聯虹普、金發科技等企業在再生 PET 或其他再生材 料(如再生 PS、再生 PE)領域有所布局。

PET 泡沫:環保優勢突出,國內工業化生產初期

PET 泡沫是以 PET 爲原料通過超臨界發泡工藝制成的一種新性能結構泡沫,具備高熱穩定 性、高熱膨脹性、輕量化和高防火安全性等特點,可用於風電葉片、交通運輸和建材等領 域。PET 發泡原料的來源可以是廢舊 PET 塑料瓶,因此在經濟和環保方面具有突出優勢。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 年全球 PET 泡沫消費量約 110 萬立方米,預計 2022 年增長至 136 萬平方米,CAGR 約 7.5%,國內 2019 年消費量約 17 萬立方米,以進口爲 主,預計 2021 年表觀消費量約 26.6 萬立方米。供給方面,全球主要 PET 泡沫企業包括瑞 士思瑞安、比利時阿樂斯(Armacell)、瑞典戴鉑(DIAB)等,國內 2018 年以前幾乎沒有 PET 泡沫產能,2019 年上海越科、安徽東遠分別實現 5 萬立方米/年和 3 萬立方米/年工業 化試生產,部分產品开始投入市場。整體上我國 PET 泡沫仍處在工業化生產和應用初期, 在風電等領域需求帶動及產品環保性能日益凸顯等背景下,未來有較大發展空間。

PET 發泡材料的制備主要分爲間歇發泡法、模壓發泡法和擠出發泡法,其中擠出發泡法能 實現連續化生產,是目前 PET 泡沫工業化的主要方法。擠出發泡法以烷烴或液態二氧化碳 作爲擠出發泡劑,將聚合物顆粒與發泡助劑在擠出機機筒內完全熔融混合,形成具有較好 流動性、高熔體強度的熔體,定量定壓注入發泡劑,通過高速剪切混合、擠出、定型和冷 卻等步驟制備得到 PET 泡沫。目前國內在擠出設備、產品質量和工藝穩定性等方面與國外 企業仍有一定差距,同時國內 PET 泡沫相關應用標準亦有待完善。

PPC:二氧化碳循環利用途徑之一

利用二氧化碳與其他單體進行共聚反應的二氧化碳聚合物已成爲綠色化工的重要研究領域, 目前研究和應用較爲深入的是二氧化碳/環氧丙烷共聚物(聚碳酸亞丙酯,PPC)。PPC 的 顯著特點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具有抗衝擊韌性、透明性、無毒性和阻隔性等特 點,可用於醫用、食品包裝材料和薄膜等領域。

據隆衆資訊,2021 年國內 PPC 產能 11 萬噸左右,佔全球產能的 80%以上。中科院長春應 化所自 1997 年以來一直從事二氧化碳固定爲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爲 PPC 的生產應用奠定 了研究基礎。2017 年,博大東方化工採用長春應化所技術开始建設 30 萬噸/年二氧化碳基 生物降解材料項目,其中一期 5 萬噸於 2021 年初試運行成功。國內其他 PPC 企業包括江 蘇中科金龍(5 萬噸聚碳酸亞丙酯多元醇)和河南天冠集團(2.2 萬噸)等。據生物基能源 與材料,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加入 PPC 項目的投入,“十四五”期間規劃產能超過 50 萬噸。

另一方面,據隆衆資訊,國內實際 PPC 消費量僅 2 萬噸左右,由此推斷已有產能的實際投 產效果仍較低。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目前二氧化碳聚合物制備技術還需着力解 決產品性價比不高、生產效率低、工藝過程中容易產生環狀碳酸酯副產物等問題。

合成生物制造:生物法實現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合成生物制造是綜合科學與工程的嶄新生物學研究領域,採用化學或生物化學合成的 DNA 或蛋白質生物元件,通過工程化方法形成標準化元件庫,創造具有全新特徵或增強性能的 生物模塊、網絡、體系乃至生物體(底盤細胞),可實現利用澱粉、纖維素、二氧化碳等可 再生資源爲原料,進行化學品、藥品、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物質的加工與合成, 以滿足人類在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

合成生物技術利用可再生生物資源爲原料,可減少石油資源依賴,降耗,大幅減少二 氧化碳、廢水等排放,具有高效、綠色、可持續性,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測,到 2030 年,工業生物技術每年將可降低 10-25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近年來全球工業生物制造 發展迅猛,目前已取得衆多優質產業化成果。

根據 CB Insights 數據,2010 年以來,合成生物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諸多傳統化工和新 興企業均展开了合成生物領域的布局,合成生物技術企業全球融資規模不斷擴張,2018 年 創下約 23 億美元的融資金額紀錄。近年來合成生物產業各細分市場規模維持高增速水平, CB Insights 預計 2020-2024 年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 CAGR 將達到 28.8%,屆時市場規模 約 189 億美元。目前國內合成生物制造相關上市公司包括華恆生物和凱賽生物等。

新能源產業鏈相關材料:有望伴隨光伏/風電/鋰電行業長期成長

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提出,繼續大力發展新能源,包括全面推進太陽能、 風電發電大規模开發和高質量發展,到 2030 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量達到 12 億千 瓦以上,同時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到 2030 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 比例達到 40%左右。在此背景下,光伏、風電及新能源車上遊相關材料領域企業有望持續 受益於新能源行業的需求帶動。

光伏領域:EVA 膠膜國產替代空間較大

光伏上遊相關材料包括多晶硅及其原料工業硅、封裝膠膜、背板材料,以及用於光伏玻璃 生產的純鹼等。其中,EVA 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當醋酸乙烯含量高於 28%時,可以作 爲光伏膠膜,對電池組件起到提高透光率、阻止水汽滲透、耐高低溫和抗紫外老化等作用。

2019 年全球 EVA 樹脂產能約 520 萬噸,其中國內產能 97.2 萬噸,我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 EVA 樹脂生產國,但生產能力和產量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每年仍需大量進口。據百川盈 孚,2020 年國內產能 97.2 萬噸,產量 75 萬噸,表觀消費量 188 萬噸,進口依存度 63%, 雖然 2021 年以來國內 EVA 產能進入擴張期,截至 2021 年 9 月產能 147.2 萬噸,較 2020 年增加 50 萬噸,但前 9 個月表觀消費量約 150 萬噸,進口依存度 57%,整體上仍處於供 不應求狀態,在光伏封裝膠膜需求持續增長帶動下,EVA 價格整體維持上升趨勢。

全球 EVA 生產能力集中在埃克森美孚、韓華道達爾、中國石化、臺塑、斯爾邦石化、LG 化學等企業,其中光伏級 EVA 國內僅斯爾邦、聯泓新科、寧波臺塑 3 家企業能夠生產。新 增產能方面,包括浙江石化 30 萬噸、新疆天利高新 20 萬噸、古雷石化 30 萬噸等,部分新 增產能以電纜料、發泡料等爲主,我們預計未來 2-3 年內行業有望延續景氣。

風電領域:碳纖維和聚醚胺等基礎材料需求有望加速

風電組件主要由風電葉片、塔架和風電主機等構成,上遊原材料包括基體樹脂、增強纖維、 夾層材料、結構膠和塗料等。其中,基體樹脂通常採用環氧樹脂復配聚醚胺固化劑制造, 增強纖維主要包括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和玻纖增強復合材料(GFRP)。

聚醚胺(PEA)是一類主鏈爲聚醚結構,末端活性官能團爲胺基的聚合物,具有低色澤、 低粘度、韌性好及可操作時間長等特點,採用環氧樹脂復配聚醚胺固化劑制造的風電葉片 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特殊需要。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16-2020 年,全球/中國聚醚胺銷量 由 18.4/4.2 萬噸增加至 28.6/10.1 萬噸,CAGR 分別約 11.7%/24.5%,2020 年全球/中國銷 售規模分別爲 71.9/25.8 億元,其中風電行業需求是聚醚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 未來伴隨風電裝機量持續增加,聚醚胺需求空間有望繼續擴展,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 至 2025 年全球聚醚胺市場空間有望達 145 億元(21-25 年 CAGR 約 15.1%),國內約 44 億元(21-25 年 CAGR 約 11.4%)。

國外主要聚醚胺企業包括 Huntsman、BASF 和 Clariant 等,據華經產業研究院,2020 年 Huntsman 和 BASF 產能佔全球 70%以上。國內方面,正大新材、阿科力和晨化股份等企 業具備聚醚胺生產能力,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 年三家企業銷量分別約 3.39/1.40/0.52 萬噸,並且均有相應的擴產計劃。(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鋰電池材料領域:正極/隔膜/電解液等相關原料需求均有望持續增長

鋰電池產業鏈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液和電池外殼等。上遊原料方面, 正極材料包括磷酸鐵鋰/三元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等,負極材料包括石墨材料、鈦 酸鋰等,電解液上遊包括鋰鹽溶質、碳酸酯類溶劑以及添加劑等。

正極材料方面,PVDF 可用於鋰電池粘結劑、隔膜塗層、分散劑和電解質等,也可作爲光伏氟 膜背板材料。據百川盈孚,截至 2021 年 9 月國內 PVDF 產能約 7.15 萬噸,進口依存度仍有 40% 左右。受需求端持續帶動及供給不足影響,2021 年下半年以來國內 PVDF 價格大幅上漲。

新增產能方面,至 2022 年底國內新增 PVDF 產能約 14 萬噸,供給壓力預計逐步有所緩解, 但新增規模普遍產能較小,短期供給困難仍難以解決。目前國內生產企業方面,包括阿科 瑪氟化工 1.45 萬噸、東嶽化工 1 萬噸、內蒙三愛富 1 萬噸等。

鋰電隔膜方面,動力電池市場受新能源汽車需求提升帶動,以及細分市場(如電動工具、 儲能、小動力、3C 數碼等)領域需求增長,國內鋰電隔膜出貨量維持增長態勢。據 GGII, 2021 年上半年國內鋰電隔膜出貨量約 34.5 億平米,已接近 2020 年全年出貨量水平。供給 方面,隨着國內隔膜技術和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截至 2020 年我國鋰電隔膜出貨量水平已 佔到全球份額的 50%左右。國內企業方面,據 EVTank 數據,2020 年國內鋰電隔膜行業 CR3 和 CR6 分別約 64.9%和 82.1%,近年來市場份額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

據 GGII 數據,2021 年以來國內 10 余家企業宣布進軍或擴充鋰電隔膜及塗覆項目,投資金 額約 527 億元,產能超過 168 億平方米,國外企業旭化成、韓國 SKIET、日本東麗和 LG 化學等亦有新增產能計劃。據 GGII 預測,按照 1500 萬平米隔膜對應於 1GWh 鋰電池出貨 量計算,預計全球現有及規劃鋰電隔膜產能至 2025 年對應鋰電池出貨量約 1324GWh,而 GGII 預計 2025 年全球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合計出貨量將達到 1516GWh,因此考慮到隔膜 擴產建設周期及隔膜設備廠商產能有限等因素,全球隔膜供給仍將處於緊平衡的格局。

電解液材料方面,作爲鋰電池中鋰離子的載體,鋰電池電解液通常由高純度有機溶劑(如 碳酸二甲酯 DMC)、鋰鹽(如六氟磷酸鋰)和必要的添加劑(如成膜添加劑、阻燃添加劑 和過充保護添加劑)等材料在一定條件下按照特定比例配置而成。近年來,隨着全球及國 內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行業快速發展,國內在電解液材料方面已具備一定的產能和技術優 勢,未來仍將有望持續受益於下遊需求的長期增長。

溶質方面,六氟磷酸鋰是目前最主流的電解質材料,近年來國內六氟磷酸鋰產能規模快速 增長,據百川盈孚,截至 2021 年 9 月國內產能約 7.3 萬噸。隨着下遊需求快速增長,2021 年以來價格持續上漲。目前國內六氟磷酸鋰進入規模擴張期,據百川盈孚,未來較大產能 擴張包括天賜材料(合計增加 13.7 萬噸)和多氟多(合計增加 12.5 萬噸)。

溶劑方面,目前鋰電池電解液溶劑主要以碳酸酯類爲主,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乙 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丙烯酯(PC)等,其中 DMC 和 DEC 通常由 DMC 爲原料進一步合成。

以 DMC 爲例,2020-2021 年國內產能規模維持較快增長,同時進口依賴度下降至 10%左 右。生產企業方面,華魯恆升新增 30 萬噸產能於 21 年 10 月投產,目前已成爲國內產能規 模前列的 DMC 企業,其他企業包括浙江石化(20 萬噸)、石大勝華(12.5 萬噸)等。

添加劑方面,按照作用原理不同可分爲成膜添加劑、阻燃添加劑、高低溫添加劑、過充電 保護添加劑等。目前成膜添加劑包括 VC、ES、FEC、PS 等;導電添加劑主要有硼基化合 物、氮雜醚類等;阻燃添加劑主要有 TMP、TEP、HMPN 等。

據 EVTank,2020 年全球/國內電解液添加劑出貨量約 1.88/1.61 萬噸,市場規模約 29.7/24.5 億元,預計至 2025 年全球/國內出貨量分別將達到 8.65/7.80 萬噸,2021-2025 年 CAGR 爲 35.8%/37.0%。從添加劑種類來看,2020 年國內 VC/FEC/PS 分別約 0.68/0.35/0.29 萬 噸,佔比 42.1%/21.7%/18.0%,是最主要的三類添加劑。

目前全球添加劑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日韓以添加劑开發爲主。據 EVTank,2020 年國內 企業出貨量佔比達 86%,其中江蘇華盛、瀚康化工、蘇州華一出貨量分別居前三位,佔比 分別約 20.9%、12.9%、6.9%。

目前國內主要的電解液添加劑企業均有相應的擴產計劃,同時隨着市場規模增長,部分電 解液及溶劑生產企業如石大勝華、天賜材料、新宙邦等亦通過自建或收購的方式切入電解 液添加劑行業。另一方面,隨着鋰電池對安全性、充放電倍率、循環壽命、高電壓特性等 性能要求的提升,電解液配方復雜性及添加劑多樣性將更爲明顯,高功能添加劑的研發和 應用將成爲企業重要的競爭力。

功能性膜材料:水處理、光學膜和 LCP 膜等不同領域需求快速增長

膜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子、汽車、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環保等行業,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 業聯合會,2018 年全球膜產業產值達 950 億美元,且保持年均 15%左右速度增長。按照應 用領域,膜材料可分爲水處理膜、光學膜、新能源材料(如光伏膠膜)和 LCP 膜等。

水處理膜:應用佔比最高且需求增長迅速的膜材料

水處理膜主要應用於海水/苦鹹水淡化、工業用水處理、純水超純水制備、工業廢水資源化、 市政污水處理和工業領域物質分離、濃縮和提純等。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 2018 年全球膜材料市場中,水處理膜佔比約 75%,是應用佔比最高的一類功能性膜材料。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全球水處理膜市場中,反滲透膜佔比最高,2019 年市場空 間約 720 億元,其次爲陶瓷膜、MBR 和超濾膜等,隨着下遊應用需求持續增長,預計各類 水處理膜的市場空間將以較快復合增速擴張。

近年來,國內水處理膜市場發展同樣迅速,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2019 年國 內水處理膜工業總產值約 1641 億元,年增長率達 15.7%,其中水處理膜制品銷售規模達 756 億元(含家用淨水設備和一體化設備),同比增長 13.7%。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預測,未來幾年內各類水處理膜年均增速均有望維持在 10% 及以上。另一方面,國內在反滲透膜、納濾膜、陶瓷膜等領域高性能產品與國外先進產品 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未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光學膜:下遊面板產業鏈向國內轉移及大尺寸化等因素驅動下國產化配套需求提升

光學膜材料是一種光學介質材料,利用溼法或幹法等工藝在光學元件或基板表面塗覆單層 或多層透明介質膜,當光波通過時達到反射、增透、分光、濾光和偏振等效果,廣泛應用 於顯示設備、光通信、精密光學設備、光伏和汽車裝飾材料等領域。在液晶顯示領域,光 學膜主要包括用於偏光片生產的 PVA 膜和 TAC 膜,背光模組中的擴散膜、增亮膜和反射膜 以及用於相應膜材料制作的 PET 基膜,其他領域的光學膜材料包括光伏基膜等。

隨着液晶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需求增長,顯示領域對光學膜需求不斷提升,據新 材料在线數據,2019 年全球背光模組用光學膜市場規模達 135 億元,國內約 81.4 億元, 液晶面板領域 TAC 膜和 PVA 膜市場空間分別約 285 億元和 162 億元,其中國內分別約 97 億元和 63 億元。

據 DSCC 預測,2021 年全球 LCD 和 OLED 面板總產能 3.85 億平米,2022-2025 年將維 持 3%-5%增速,隨着 OLED 佔比逐步提高,LCD 佔比預計有所下降,但 LCD 產能絕對量 仍將維持正增長。近年來全球顯示面板產能逐漸向國內轉移,DSCC 預測中國大陸面板產 能份額將從 2020 年 53%提升至 2025 年 71%,其中 LCD 份額由 55%提升至 74%。同時, 近年來 LCD 顯示朝着大尺寸趨勢演變,Omdia 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電視大屏平均尺寸 達到 49 英寸,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增長。在面板需求增長和大尺寸化等帶動下,光學膜市場 空間有望持續增長,同時受益於產業鏈向國內轉移,未來國產化配套空間較大。

企業方面,PVA 膜和 TAC 膜是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由於技術較高,目前 PVA 膜和 TAC 膜 被可樂麗、富士膠片等日本企業壟斷,國內皖維高新等企業佔據少量份額;背光模組中,高 檔 PET 基膜也被日本東麗、三菱、東洋紡、美國 3M 公司等國外公司壟斷,國內企業與國際 龍頭企業在塗布技術、制程技術等還存在差距。同時,LCD 光學膜對生產线潔淨級別、塗覆 精密度和控制穩定性等要求較高,長期以來光學膜設備也被國外企業主導。隨着本土企業產 能和技術積累增加,未來光學膜領域市場滲透率有望逐步提高,產業鏈相關公司亦有望受益。

LCP 膜:國內有望逐步實現樹脂到薄膜技術突破

LCP 是一種液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剛性棒狀分子鏈結構,當加熱到晶化溫度後,LCP 液 體流動性高,因此更容易成型薄壁,且具備優異的介電性能和低介電損耗等特點,在 5G 設 備對材料的介電性能要求提升背景下,LCP 材料憑借優異的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高速連接器、 5G 基站天线和 5G 手機天线等領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 年全球 LCP 材料約 73%應用於電子電器領域。市場規模方面, 據頭豹研究院,2020 年全球 LCP 樹脂需求約 7.8 萬噸,2016-2020 年 CAGR 約 6%,受 益於 5G 相關電子電器等需求拉動,預計 2022 年需求量達 10.3 萬噸,2021-2022 年復合 增速近 15%。據中國化工信息,2020 年國內 LCP 消費量約 3 萬噸,預計 2026 年消費量 約 4.3 萬噸,未來幾年 CAGR 超過 6%。

全球 LCP 材料產能主要集中美國、日本和中國,其中美國塞拉尼斯、日本寶理和住友化學 處於第一梯隊,據頭豹研究院,2019 年三家企業 LCP 樹脂總產能合計約 4.7 萬噸,佔全球 產能約 67%,且日美系企業最早在 1950 年代就开始研發量產 LCP 材料,目前幾乎壟斷了 LCP 薄膜用樹脂及 LCP 薄膜的生產。國內方面,沃特股份、金發科技和普利特等企業近年 通過自主研發和兼並收購等方式進入 LCP 材料領域,並具備了一定的產能規模。

近年來國內企業加快 LCP 材料布局,沃特股份 2014 年收購三星生產线並逐漸形成多元化 產品布局,截至 2020 年 LCP 樹脂年產能約 8000 噸,並計劃 2022 年擴產至 2.5 萬噸;金 發科技 2020 年底具備 6000/年 LCP 產能,其中薄膜專用樹脂生產的薄膜產品在揚聲器振膜 應用上實現銷售,同時年產 200 萬平米 LCP 薄膜產業化設備進入調試;普利特擁有 4000 噸/年 LCP 樹脂合成能力,並建成年產 300 萬平米的多規格 LCP 薄膜自動化生產线。隨着 國內企業技術積累及資本投入增加,未來國內 LCP 樹脂產能將進一步提升,並且在薄膜用 樹脂及 LCP 薄膜的生產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多進展。

半導體材料:IC 產業鏈自主可控重要性突顯,材料領域迎來發展機遇

據 IC insights,2020 年中國 IC 市場 1434 億美元,其中 60%用於出口電子系統設備,40% 用於國內銷售的電子系統設備,中國自產的 IC 產業銷售額僅佔 16%,我國 IC 產業亟待提 升自給率,近年來國內亦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對 IC 產業給予扶持。

半導體材料作爲 IC 制造的重要部分,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2020 年全球市場規模約 553 億美元,同比增長 4.9%,中國大陸達 97.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CAGR(16-20 年)爲 10%,按照品種分類,2019 年全球半導體材料中硅晶圓、掩膜版、電子氣體、光刻膠&光 刻膠配套試劑分別佔 42%、15%、15%、14%。我們認爲伴隨國內 IC 產業鏈整體性發力, 國產半導體材料市場有望迎來行業規模與自給率提升的雙重受益。

半導體光刻膠:需求增長空間廣闊,國產化之路任重道遠

根據應用領域不同,光刻膠可分爲半導體用光刻膠、PCB 用光刻膠、顯示面板用光刻膠、 LED 用光刻膠等,據 Cision 數據,2019 年全球光刻膠市場規模約 91 億美元,其中半導體 /LCD/PCB 三類佔比分別約 21.9%/27.8%/23.0%,預計 2022 年全球光刻膠規模約 105 億 美元,CAGR(20-22 年)接近 5%。

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制造中,光刻和刻蝕技術是精細线路圖形加工的關鍵工藝,決定着芯 片的最小特徵尺寸。據 SEMI 數據,2020 年全球/國內半導體光刻膠市場規模分別約 21/3.5 億美元,CAGR(16-20 年)分別約 11.9%/26.5%,SEMI 預計至 2024 年全球硅片出貨量 將達到 160 億平方英寸(20-24 年 CAGR 約 6.6%),隨着全球半導體行業快速發展,半導 體光刻膠市場有望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晶圓廠建設進入高速增長期,據 SEMI,2020 年中國晶圓廠裝機產 能達到每月 400 萬片 8 英寸等效晶圓,較 2015 年復合增長率達 12%,遠高於其他國家和 地區,同時 2017-2020 年全球計劃投產半導體晶圓廠 62 座,其中 26 座設於中國,全球晶 圓產能正向中國轉移,將進一步帶動國內半導體光刻膠需求增長。

從細分類型看,目前半導體光刻膠主要包括 G 线、I 线、KrF、ArF 和 EUV 光刻膠等,據 SEMI 數據,2018 年全球 G/I 线、KrF、ArF 幹法/ArFi 三大類產品使用佔比分別約 24%/22%/42%,其中 ArF 光刻膠主要對應於目前的先進 IC 制程,在 EUV 等技術成熟之前, 預計仍將是主流產品。競爭格局方面,全球半導體光刻膠供應主要被日本的 TOK、JSR、 Shin-Etsu、Sumitomo 和美國杜邦等企業壟斷。

目前,國內企業在半導體光刻膠領域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 業聯合會,本土光刻膠主要還集中在低端 PCB 光刻膠等領域,2019 年本土企業光刻膠市 場份額僅 1.6%,其中用於 6 英寸以下硅片的 G/I 线自給率相對較高(約 20%),適用於 8 英寸硅片的 KrF 光刻膠自給率不足 5%,適用於 12 英寸硅片的 ArF 光刻膠全部依賴進口。 從制約因素來看,主要包括半導體光刻膠研發和技術門檻較高,高端光刻膠原材料如樹脂、 光致產酸劑等被日美企業壟斷,以及光刻設備依賴進口致產品驗證困難等,整體來看近年 來國內企業雖在半導體光刻膠領域陸續取得一定進展,但國產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溼電子化學品:國內技術突破及產能布局加速,有望助力國產化進程

溼電子化學品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制作過程的關鍵材料之一,是清洗、腐蝕和摻雜工藝中必 不可少的工藝化學品,按成分和應用不同,可分爲通用化學品和功能性化學品。通用化學 品以高純溶劑爲主,主要包括酸類、鹼類、溶劑類,如硫酸、氫氟酸、雙氧水、氨水、硝 酸、異丙醇等;功能性化學品指通過復配手段達到特殊功能、滿足制造中特殊工藝需求的 配方類或復配類化學品,主要包括顯影液、剝離液、清洗液、刻蝕液等。據中國化工信息, 2018 年國內超淨高純試劑消費佔比約爲 88%,而功能性化學品消費佔比約爲 12%。

溼電子化學品下遊應用主要包括平板顯示、半導體制造及太陽能電池板,據中國化工信息, 2018 年國內三個領域消費佔比分別約 37.7%/31.2%/31.1%。隨着下遊需求不斷增長,近年 來全球及國內溼電子化學品市場發展迅速,據中國化工信息,2019 年全球溼電子化學品市 場規模約 56 億美元,CAGR(14-19 年)達 8%,預計至 2024 年將達到 75 億美元,年均 增速超過 6%;據智研咨詢,2020 年國內溼電子化學品市場規模約 101 億元,CAGR(14-20 年)達 12%,預計至 2024 年將達到 166 億元,年復合增速約 13.4%。

目前我國溼電子化學品主流產能仍停留在 G2、G3 標準,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2018 年國內半導體溼電子化學品國產化率僅 23%左右,8 寸及以上晶圓加工領域高度依賴 進口,全球半導體溼電子化學品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包 括德國巴斯夫,日本關東化學、三菱化學和住友化學等。另一方面,隨着國內企業技術進 步,如江化微的硝酸、氫氟酸、氨水等細分產品可達 G4、G5 水平,晶瑞電材的超純雙氧 水、超純氨水及高純硫酸等可達 G5 等級,同時包括興發集團、達諾爾等在內的企業加速產 能布局,未來國內溼電子化學品尤其半導體領域國產化程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氣凝膠:下遊應用空間廣闊,國內企業加速布局

氣凝膠是目前最輕的固體材料,在熱學、光學、電學、力學、聲學等領域擁有諸多優異的 性能,氣凝膠內部網絡結構一般由相互交聯的納米顆粒組成,具有低密度(約0.16mg/cm)、 高比表面積(400-1000m/g)、高孔隙率(80%-99.8%)、低熱導率[0.008-0.016W /(mK)]、 結構可控等諸多優異性能,被列入 21 世紀 10 大熱門新材料之一。

按照成分構成差異,氣凝膠可分爲單一組分和復合組分兩大類,單一組分包括氧化物氣凝 膠、有機氣凝膠和碳氣凝膠等,復合組分包括多組分氣凝膠、梯度氣凝膠和微/納氣凝膠復 合物,目前最爲常見的類型是單一組分的硅氣凝膠,據 IDTechEx Research,2017 年全球 氣凝膠市場中硅化合物/硅顆粒/硅粉爲原料的佔比達 96%。從應用形態看,氣凝膠相關產品 主要包括氣凝膠氈、板、布、紙、顆粒、粉末和異型材等,氣凝膠氈目前產量最大、應用 最廣,其由氣凝膠與毛氈復合而成,主要用作航天軍工、石油化工等領域的保溫隔熱材料。

據 Alied Market Research,2020 年全球氣凝膠市場規模約 7 億美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 聯合會預計到 2030 年可達 37.4 億美元,CAGR(21-30 年)復合增速約 17.6%,其中在 工業和設備領域替換傳統絕熱材料空間較大,預計 2025 年全球氣凝膠保溫材料和制品市場 規模將達到 170 億美元,CAGR(20-25 年)接近 55%。國內方面,據頭豹研究院,2019 年氣凝膠材料/制品規模分別約 11.2/15.6 億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預計至 2030 年 國內氣凝膠市場整體規模將達 226 億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