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印度被錘,雷軍無法抽身

2022-06-03 18:00:31

雷軍有些心煩,印度市場也給他添亂。

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團(1810.HK)營收734億元。其中,海外市場貢獻了51.1%。

海外市場中,印度是小米的重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新近一些情況似乎表露出小米在印度的處境很難。

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印度出貨量同比下跌了24%,市場佔有率降至21%。銷量下滑之時,5月印度又將其在當地銀行裏的555.1億盧比扣押。

隨後,雖然相關扣押在隨後的溝通中得到了解決,或許一切剛剛开始。

種種情況下,一貫要在財報公布後發表感言的雷軍罕見地沉默了。

印度曾經是中國企業奮力开拓的重要市場,小米也在印度成爲了手機王者。

現在,小米所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印度作爲巨大的开放市場及其能夠提供的資本想象力,讓小米不舍得離开;同時,鑑於巨大的沉沒成本,其也撤離不起。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小米印度只能迎難而上。

01

轉折

2014年,是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的重要節點。一年裏就有至少100多家中國企業來到了印度淘金。

這一年的3月,小米也开始了神奇的印度旅程。進入印度後,小米一手抓賣手機,一手抓生產投資。前者能帶來高性價比的產品,後者能產生就業和稅收。於是,經過這兩板斧的組合發力,小米很快就在當地站穩腳跟。2017年第三季度,根據IDC的報告,小米趕超三星,成爲印度市場智能手機第一品牌,其時市場份額爲23.5%。

這一番成果很是爲雷軍長臉,以他自炫式的經營風格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可以趁機打廣告的機會。2017年,雷軍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說:“在過去的兩年裏,我們在總部實施了‘印度第一優先級’战略。從研發和設計上,我們考慮了很多印度消費者的需求。”

這句大實話當然也讓印度消費者高興,使當局覺得有面子。各方都开心的情況下,小米確實順風順水。小米接下來也繼續保持了印度市場出貨量最大的第一品牌地位。

印度市場的成功,對於小米出海有着標志性意義。首先,作爲國際化的首站,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實驗及樣板意義。其次,從2018年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依次佔據了28.9%、28.6%、26%和24%的市場份額,長期屬於第一品牌。最後,印度成績給小米加持了廣闊的資本想象空間。

但是,一些微妙的變化也在發生。2020年,在一項電子制造業生產掛鉤獎勵計劃中,三星、蘋果等企業都納入擬獎勵計劃,小米、OPPO等中資在印度企業並未入圍。

彼時,一些市場人士認爲,這給在印度市場如火如荼的中資手機廠商提了個醒:印度對於小米的態度或許正在轉冷。

對於外來的跨國企業來說,地方當局態度轉冷意味着生存土壤的改變,它並不亞於生存危機。尤其是在新興市場,維系好當地的關系甚爲重要。中國企業出海中,往往由於當地政府的關系發生變化,企業發展受到嚴重的衝擊。彼時,由於雪山上發生的事情,100多家在印度中國企業正遭受印度執法部門的調查。

一切才剛剛开始。當態度开始轉冷,許多壞事就接踵而至。2021年12月,印度對手機制造公司是否遵守所得稅法規的情況展开調查,小米印度因涉嫌逃稅,辦公室遭到突然搜查。2022年1月5日,印度財政部表示要向小米印度追繳65.3億盧比稅款。最後,5月1日,其又扣押小米555.1億盧比。

對小米印度來說,短短半年內就遭到印度當局三次直接查處。涉及稅方面,往往是一些國家對外來企業進行打擊報復的幌子。目前,相關事情並未有最終結論。但是,至少表明小米和印度當局之間一直並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共識。執法當局的懷疑和猜忌,往往會給在印度投資企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小米拖延不起。

02

堅持

面對種種責難,小米可以掀桌子嗎?這並不是雷軍一貫的做法,幾度創業的雷軍具有一定的韌勁。

撤出印度,也意味着直接放棄了印度市場。而放棄了印度市場,那么小米國際化也會遭遇重大挫敗。更致命的是,小米也無法再給投資者提供未來廣闊的資本想象空間了。

畢竟,國際一流聽着就給力,不僅提氣,而且有真金白銀。2021年,小米手機在第二季度短暫躍居“世界第二”,當時就把雷軍給樂壞了。據悉,雷軍直接召开內部表彰大會,親自給具有突出貢獻的員工頒發勳章和金名片。國際化的成功,也是雷軍爲小米打廣告的重要賣點。當時,雷軍當即立下“衝擊世界第一”的適時愿景。

因此,國際化不僅事關競爭態勢,而且跟自身目標與自身價值密切相關。在這一意義上,小米絕不會撤出印度。事實上,小米也不能撤出,這從其已經投入的沉沒成本也能進行說明。

當初,小米來到印度扎下根的“一板斧”就是建設工廠,逐步形成完善的生產供應鏈體系。截至目前,小米印度已經構成了其自身供應鏈的中軸。據悉,2021年初小米已經跟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全球頂級生產商合作,於印度建立了3家制造工廠。其中,以手機產品爲例,四分之三左右的零部件都能在當地制造。

不止如此,小米還在不斷加碼投資。繼2015年小米向印度當局承諾投資35億美元後,小米再次拿出小錢錢投入印度。2021年,受限於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供給不足,小米又拉了包括比亞迪在內的新的世界級生產商在印度建廠生產。

不惜血本在印度投資後,小米也在印度不斷拓展邊界,試圖形成一個商業生態系統。2017年11月,雷軍曾表示:“未來5年,小米將向印度100家創業公司投資10億美元,圍繞其智能手機品牌,建立一個應用生態系統。”在這個商業生態系統裏,小米投資了印度的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在线音樂和視頻供應商等多家當地企業。小米它想的不再是簡單的扎根,而是進一步融入進去。

小米之所以要在印度不斷加碼,跟對手的擠壓不無關系。2021年,蘋果在印度以44%的份額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保持第一位置。如果說蘋果還僅是在高端市場進行战略壓制,那么三星就是全方位的競爭。

相較於小米,三星同期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緊緊咬住小米,同時在5G市場卻排名第一。而從投資來看,據悉蘋果和三星2022財年將在印度生產價值50億美元的產品,其中三星計劃直接在印度生產5G設備。諸如此類的壓力倒逼小米只能加碼投資。

總的來看,小米根本承受不起直接撤出印度的損失。不說資本想象空間造成的溢價利潤,就是必須丟棄的固定資產以及耽擱生產造成的間接損失,都足以讓其傷筋斷骨。除此之外,諸多對手虎視眈眈,掀了桌子就會丟了市場。

然而,頗受委屈的雷軍,這時候該怎么辦呢?

03

機會

挑战其實還在加大。

近日,“印太經濟框架”啓動,印度緊隨美國加入。對此,有各種解讀。一些企業家也感到擔心,未來中資在印度企業或許會受到更多的不合理對待。

從印度先是對小米資金進行扣押,然後又在小米印度與印度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後接觸來看,其實可以看到或許地緣政治以及印度民族情緒會對企業帶來一定影響,但是在印度企業用法律的手段去應對後,相應問題往往又得到了化解。

實質上,地緣政治至少就目前來講還是危機的表象,最根本的邏輯是在印度中資企業需要更加注重合規性問題,並善於利用當地資源和法律團隊去據理力爭。

拿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來說,也有業界人士認爲,中國在印企業已經在印度耕耘很久了,類似政策也出臺,但是很多時候都沒有兌現,因此企業並沒有很強的動力選擇參與所謂的政策激勵。印度相關官員也曾經對此表態:“並沒有阻止任何國家的公司參與這一計劃。”當然,他解釋的就是小米企業未能入圍。

其實在2020年,印度電子和信息產業部公布了三項計劃,即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電子元件和半導體制造業促進計劃(SPECS)和改進型電子制造業集羣計劃(EMC 2.0)。PLI計劃,印度政府期待,用相應的計劃推進手機、半導體等企業在印度設廠,從而推進印度手機產業、電子產業的發展。三項計劃互爲支撐,從而從基礎設施、電子元件、組裝、測試、手機制造等提供全產業鏈的支持。

根據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三項計劃總投入高達5000億盧比(約合66.5億美元)。從扶持對象來說,印度不僅僅只是對當地品牌進行扶持,而是想吸引更多全球化的企業進入,從而讓印度成爲電子制造業的領先者。

相關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印度相關產業的發展。印度商工部部長戈亞爾近日表示,2021-2022財年多元化的出口組合顯示了印度的制造能力,以及高科技產品、電子產品和農產品的增長。其中手機板塊也表現突出。印度202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爲1.61億部,同比增長7%。

相關計劃的推進,也讓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世界工廠夢想更近了一步。

“印度制造”,其實對於小米而言是雙刃劍。一方面,印度制造的手機,將會在全球與中國制造的手機展开競爭;另一方面,印度制造的手機也能夠依托印度產業鏈的完善以及與其他國家達成的貿易協議,形成更大的市場。

而且印度在手機領域的胃口不小。其意欲成爲全球手機制造中心的印度,設定了2025年手機及零部件產值達到10萬億盧比(約合1330億美元)。

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廠商佔據了63%的印度智能手機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在印度依然保持了強勢,在前五大品牌中佔據了四席。尤其是真我市場份額提升到了16%,去年一季度真我市場份額還僅有12%。

根據Canalys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榜單,小米同比下滑了24%,但是小米已在印度地區連續第18個季度保持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

未來一段時間小米還會受到低端芯片短缺等影響,在印度市場的份額或許還會被蠶食。但是,雷軍和小米只能夠迎難而上,在印度復雜多變的環境裏去尋求機會。而且國內市場下滑明顯的情況下,小米更需要印度等海外市場雄起。(來源:鯨維度)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