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腰斬”,衛龍“流血”赴港上市爲哪般?

2022-12-17 17:00:46

來源 | 數字化見聞  作者 | 孟永

12月15日,三度衝刺港交所的衛龍(09985.HK)如愿登陸港交所主板,成爲國內名副其實的“辣條第一股”。然而,交易首日开盤即出現破發,隨後盤中持續震蕩,最終收報10.02港元,較發行價下跌5.11%。12月16日繼續下探,截至發稿收報9.15港元,下跌8.68%。

雖然表現不佳,但數字化見聞發現,“辣條一哥”爲了成功赴港上市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估值上,從上市前夕的超過600億港元,到最終IPO市值僅爲286億港元,估值縮水超過300億港元。衛龍這次“腰斬”上市不知埋了多少突擊進場的投資者。

這讓人不禁疑惑,在市場上品牌美譽度高,業績又連年創新高的衛龍,急衝衝“流血”上市究竟爲何——是對未來增長沒信心,還是對公司現金儲備沒底氣?“擡價”進場的機構投資者們,爲什么同意衛龍這般“自降身價”的操作?

梳理其上市前後相關資料,數字化見聞試圖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根據招股書數據:2019-2021年,衛龍錄得營收分別爲33.85億元、41.2億元、4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2.35%,實現淨利潤分別爲6.58億元、8.19億元、8.2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7.56%。這樣的數據來看,衛龍確實是個好資產。

然而,轉機還是發生了。2022年上半年,衛龍沒能延續前三年的業績增長趨勢,營收與淨利雙雙掉頭向下,其中錄得營收22.6億元,同比下滑1.8%,實現淨利潤-2.61億元,同比下滑181.5%。

業績如此急速俯衝式下滑,數字化見聞梳理發現,原因主要是當期股份支付費用大幅增加所致,說的直白一些,就是給第一次遞交招股書時突擊進場“擡價”的投資機構付了股權費用。

事實上,衛龍曾在2021年3月完成了一輪pre-IPO融資,中信產業資本、高瓴、騰訊、雲鋒、紅杉等8家投資機構共同投資5.49億美元,認購其上市前夕的1.22億股,合計持股比例約爲5.85%。

2022年4月,衛龍以1576.27美元的價格向上述機構又合計增發了1.57億股股份,折合每股價格0.00001美分,經此操作,上述8家投資機構持股比例也來到了12.96%。

這樣一番操作後,投資進場價格,由估值600億港元的4.48美元/股降至2.16美元/股,進場價格下降幅度超過50%。

不過,即使如此,對比衛龍本次10.56港元/股的招股價格,這些突擊進場的機構账面浮虧依然超過了50%以上,但相比於衛龍補償之前,已經好太多。

因此可以說,衛龍本次上市能得到進場機構們的認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對這些資本們有過補償,算是很講“道義”。這也應了那句老話,“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

不過,這也不一定就是衛龍寧愿選擇估值“腰斬”,也要在2022年底成功上市的原因。

數字化見聞看來,衝刺上市的原因,固然有企業與投資方籤訂對賭協議的壓力,但更深層次的,應該是調味面制品(辣條食品)首個行業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將對於從業者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或許才是衛龍做出如此決定的真正原因。

據公开信息可知,2022年7月6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調味面制品行業標準發布會舉行。調味面制品(辣條食品)首個行業標準在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以下簡稱“新行標”)。值得說明的是,當時正在衝擊IPO上市的衛龍就出現在協辦名單當中。

細看本次“新行標”,“減鹽減油”成爲了準則的關鍵詞,根據新行標要求,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品種數量減少七成以上,含鹽量下降17.7%,含油量下降10%。這對於向來以“重口味”著稱的辣條行業無疑是個不小的衝擊,因爲上述食品添加劑的減少,對於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來講是個福音,但是對於辣條生產企業而言,則預示着其產品保質期將會縮短,而保質期的縮短對於一家食品公司而言,並不是一個好事兒。

根據招股書數據,2019-2021年,衛龍存貨金額分別爲3.99億元、5.51億元、6.04億元、周轉天數分別爲60天、67天、70天。

從營收表現可以得出,雖然衛龍在營收端連創新高,但是與之帶來的存貨余額及存貨周轉天數也在逐漸走高,直白點講,其運營效率反而在下降,銷售端承壓明顯。

而在新國標的要求下,衛龍所面臨的壓力只會更大。

爲了符合行業標準,減少食品添加劑的衛龍辣條食品保質期由原先180天調降至現今的120天,保質期直接縮短了1/3。存貨周轉天數的持續上漲再加上保質期的縮短,對於衛龍的线下銷售終端來講,其從拿到貨品到最終賣給消費者的“實際可銷售時間”不斷下滑。(注:實際可銷售時間=保質期-存貨周轉天數)

具體數據方面,2019-2021年“實際可銷售時間”分別爲120天、113天、110天,2022年上半年進一步減少至48天,直接縮水了近2/3。

根據消費品行業的慣例,食品產品一旦超過了產品保質期一半,也就被打上了“臨期食品”標籤,衛龍线下終端從拿貨時間點來計算就已經接近“臨期”,如果銷售不給力,面臨過期的風險就會更大。

雖然衛龍承諾經銷商,對於銷售不暢或者臨期的食品可以進行調貨,但最終臨期食品的买單者依然是經銷商或者衛龍。這個結果無疑爲衛龍業績的高增長蒙上了陰影,同時也對經銷商的忠誠度產生了影響。

根據招股書數據,其线下銷售終端的門店數量從2019年的2592家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1832家,三年半多的時間縮減了超700家,這個數字也讓資本市場對於衛龍的高估值踩住了“剎車”。

爲了擺脫對於线下銷售的過度依賴,衛龍也在發力新消費渠道。甚至爲了從廠區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縮短流通環節的時長,衛龍入駐了各大线上銷售平臺。

據其招股書數據:2019-2021年,其线上營收分別爲2.51億元、3.82億元、5.54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高達30.2%,遠超公司整體增速的12.35%。

不過即使线上增速如此給力,2019-2021年其线上營收佔衛龍整體營收的比例也僅僅分別爲7.4%、9.3%、11.5%,佔比增速難言樂觀,2022年上半年佔比甚至出現下滑。

不難看出,衛龍在當前及今後很長一個時期依然是一家靠线下存活的企業,而上文提及线下銷售終端的持續下滑,也就讓市場有了足夠的空間和底氣對其估值進行“殺價”。

綜合來看,“辣條一哥”本次IPO可謂是既輸了面子又輸了裏子,這其中既有赴港“擇時”問題,也有資本催熟下的“無奈”。對比同處河南且同爲消費品細分賽道“獨角獸”的蜜雪冰茶,其在A股上市風風光光,衛龍更是“個中滋味,只有自知”。

不過,數字化見聞認爲,本次成功赴港上市的積極面還是不少,一來爲衛龍後續的發展拓寬了融資渠道,特別是在不確定的資本寒冬下;二來衆多一线產業及風險資本進場及站臺,也爲衛龍後期回歸A股市場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至於上市之後,衛龍能否借助資本力量,與投資機構能否實現“雙贏”,還要留給市場作出答案。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