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汽車發聲明,對關店、停薪避而不談!創始人沈暉承認遇到困難

2023-02-20 17:00:25

摘要:活下去的難題(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姐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222篇原創


剛剛過去的周末,威馬汽車意外“火了”。

近期威馬汽車相繼被爆料存在財務及刷單問題。

2月17日,威馬汽車官方進行了闢謠。

有意思的是,威馬汽車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在社交平臺轉發了這份闢謠聲明,但同時直言:“威馬確實遇到一些困難”。


一個多月前,威馬汽車才傳來好消息:有望在港股市場借殼上市。爲何劇情再次反轉?


01

關心新能源車的蜜友們,對威馬汽車一定不陌生。

威馬汽車成立於2015年,僅比蔚來晚3個月左右,早於同年成立的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幾個月。

其創始人沈暉是汽車行業的老將,最爲外界所稱道的是,曾帶領團隊完成了吉利汽車“蛇吞象”收購沃爾沃,並負責重組沃爾沃全球的治理架構。

自帶光環出生的威馬汽車,曾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選手。

但近年來,威馬汽車不僅排名和銷量掉隊,2022年更是數次被媒體報道“裁員”“降薪”“關店”......

此次威馬汽車的聲明則主要針對3個問題進行了澄清:

第1, 網傳“威馬汽車財務部門擅自立項”不實;

第2, 網傳“企業靠黃牛刷單的千萬級項目”消息不實,相關數據長期保留且可追溯;

第3, 關於威馬汽車離職員工對財務部門發布“公司管理層爲自己項目开綠燈”的言論爲主觀臆想。

該聲明還稱公司將對散播不實報道的媒體、組織或個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同時,也表達了對於未來的決心和信心:“智能電動車賽道是一場持久战,我們相信通過一系列痛定思痛的優化與變革,威馬汽車一定能夠殺出重圍。”


02

但近期媒體報道更多的並非是上述三個問題,而是:新一輪的降薪計劃以及即將全員停薪留職的內部通知。

21世紀經濟報道、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報道中,還提及威馬汽車的多個城市线下服務網點大量關閉,導致不少車主售後無門。

對於這些員工、車主和輿論更加關心的問題,威馬汽車的聲明中卻並未提及。

而一些疑似員工及車主的留言,在要求威馬汽車發配件、發工資及補繳社保、公積金。



威馬爲何會從行業領軍企業之一,走到如今的困境?這也是輿論過去一年數次討論的問題。

直觀來看,與同期的蔚小理相比,威馬汽車最突出的是缺乏互聯網“基因”和錯過了上市的最佳時機。

所謂的造車新勢力,無論是品牌打造、營銷推廣還是售後服務,均與傳統車企大相徑庭。

這也是爲何成爲了某造車新勢力車主的人和傳統汽車的車主,對同樣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評價會天差地別。

不少造車新勢力在營銷上擅長互聯網打法,粉絲文化甚至飯圈文化被極致運用,消費者的忠誠度高,加之乘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東風,銷量增長相當迅猛。

同時,差不多同時期成立的蔚小理,相繼在2018年、2020年及2020年赴美上市,並均已完成回港上市。

反觀威馬,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着傳統車企的銷售模式,2020年其銷量明顯掉隊。

當然,威馬汽車的掉隊是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

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在回應媒體時,稱技術是威馬汽車發展的硬傷:“產品研發偷懶取巧,等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其產品也缺乏吸引力。”


03


上市能否解憂?

天眼查顯示,威馬汽車從成立到去年上半年,已經歷了12輪融資。


圖片來源|天眼查(特此感謝!)


但去年披露招股書的威馬汽車,還未上市,卻因創始人沈暉“僱員限制股份或購股權开支12.60億元”的消息遭遇質疑。

盡管這份天價收入需要建立在威馬汽車成功上市和完成業績之上,但對於3年(2019—2021)累計虧損高達174億元左右的企業來說,這樣的薪酬安排實在難以讓投資者接受。

2022年底,威馬汽車的招股書失效。

今年1月出現轉機,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發公告,擬以20.23億美元(近158.54億港元) 100%收購威馬汽車子公司。

此舉,威馬汽車有望借殼上市(詳見:超20億美元!威馬汽車被收購,“借殼”上市? )。

但2月2日,APOLLO出行發公告稱,原本應在今年2月1日或之前寄給股東的相關收購披露資料,延遲到今年7月31日或之前寄發。並提醒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注意,收購事項及配售事項的完成各自須待收購協議及配售協議各自項下條件達成或豁免(視情況而定)後,方可作實。

這也意味着,這筆20億美元出頭的資金或許並非能短期到位。

但從目前威馬汽車被報道部分地區關閉門店及員工涉及停薪等消息來看,其情況仍不容樂觀。

更讓投資者擔憂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加劇,已經掉隊的威馬汽車即便成功上市,如何解決發展問題?

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威馬汽車2022年前11月(12月還未公布)累計交付新車29358臺,同比下滑24%。而造車新勢力2022年銷量前5名的車企,全年銷量約在11萬—15.3萬之間。

威馬汽車與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差距之大可見一斑。在傳統車企發力的2022年,即便是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們也是倍感壓力。

2023年,新能源車企們,既要面臨同行的降價壓力、政策變化的壓力,又要應對行業整體增長瓶頸期的挑战,威馬汽車即便能順利“借殼”上市,依然還得繼續生存之战。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