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655億,“亞洲棉王”是如何做到的?

2023-06-23 14:01:02

  文 | 華商韜略 600

  從60名員工發展到18萬員工,從縣城工廠走向世界500強,“亞洲棉王”張士平靠棉花起家,身價高達655億元,他的經歷堪稱一場傳奇。

  1946年,張士平出生於山東濱州鄒平,這裏是山東省盛產棉花的地方之一。張士平家境貧寒,爲了能給家庭減少負擔,他初中便輟學進入到一家棉油廠打工。

  他在廠裏的工作是推棉工,每天得扛100多斤的棉花包,平均每天扛幾十包。在這個最苦最累的崗位上,張士平一幹就是十幾年,任勞任怨。

  在1981年,老廠長退休後,張士平便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爲了第五棉油廠的新任廠長。

  這讓張士平徹底看清了這個廠子的“真面目”,原來,棉油廠只有在旺季時會收購棉花簡單加工,其他時間廠內基本處於停產停工狀態,這使工廠每年都在遭受巨額虧損。

  同年,國家放开糧油,張士平抓住時機,果斷买下一臺榨油機設備,在淡季時便帶領工人們進行大豆、花生、棉籽的油料加工。

  誰也沒想到,這個在縣城裏的油棉廠的年利潤竟高達400萬元,淨利潤排在全國供銷系統的首位。張士平因此成爲山東省供銷系統第一個高級經濟師,還獲得時任國家總理親自頒發的勞模證書。

  然而,他的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由於行業門檻低且收益多,引得衆多油棉廠拔地而起,直接影響到張士平工廠的棉花滯銷。

  張士平便另闢蹊徑,選擇創立織布廠和棉紡廠,擴大工廠業務。沒過多久,1993年,中國紡織業开始內卷,無論是棉紡老字號還是棉紡新星,都紛紛宣布倒閉。

  大家都在想着法子全身而退的時候,張士平卻开始了逆勢擴張,甚至投資3.3億元收購想要逃離這場“棉紡遊戲”的企業廠房與設備,並取名爲魏橋紡織集團。

  當時的中國處於限制用電的年代,阻礙了不少工廠的生產,張士平並沒有安於現狀,反而根據國家出臺的政策,自己修建了一家供電廠,自給自足,不用擔心受國家限制用電的影響,也實現了用電成本比同行低1/3 。

  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無疑給了魏橋集團一個巨大的機會,張士平大力投資,开始全球擴張,只用了兩年時間,魏橋紡織就在香港上市,同時成爲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棉紡織業的話語權也被中國人牢牢握在手中。

  憑借成本控制和全球化擴張,被其他企業家稱爲“夕陽產業”的紡織行業,張士平卻能做到每年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業績增長。

  “自己最看不慣的就是那些有了財富之後就帶頭耍威風的人,我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個行業裏面做出成績,是因爲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並不是我們個人的功勞。”這是張士平在某次記者採訪時說的。

  回看張士平一生,從一個農民一步一步成爲集團董事長,他的成功除了有敢拼敢闖的性子,更多的還有他幾十年如一日在棉花產業上的堅守與奮鬥。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