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便利蜂到知乎的監視危機

2022-02-26 21:00:45

由裁員引發的風波讓知乎陷入另一場危機中。

2月11日,有網友爆料稱,知乎正在低調裁員,動作主要針對業績不佳的視頻部門,裁員規模甚至佔到部門人員總數的一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認證爲“職業投資人”的用戶在微博上稱,企業安裝了監控系統,能提前獲知員工跳槽念頭。此博主雖未直接表示知乎是否安裝了監控系統,但相關微博放在了與知乎被曝裁員的話題下,不免讓人遐想聯翩。

圖:知乎被曝裁員的相關話題

知乎引發的“監視危機”並不鮮見,去年12月中旬,《南方周末》發文《算法爲王,數據存疑,便利蜂的“系統”試驗》,文章指出,國內便利店行業巨頭便利蜂爲了積累數據,僱傭第三方人員對城市內的寫字樓、小區、商圈甚至國家機關單位進行“貼拍”。

不出意料,無論知乎還是便利蜂,事後都對相關質疑矢口否認,資本和公司以逐利爲目標本無可厚非,但拋开這兩家公司,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爲就如同拿技術手段綁架人性、用灰色手段挑战法律深淵,如果任其發展,每個人最終都可能會被深淵吞噬。

01

數據與隱私

共同卷入到監視危機的知乎和便利蜂有着“奇妙”的緣分。

有人曾在知乎上提問“便利蜂和7-11有什么區別?”,便利蜂官方回答稱“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連鎖便利店,其實我們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如今,上述提問和作答已在知乎上消失不見。只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在便利蜂自稱“數據科技公司”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不爲我們所知的幕後。

根據《南方周末》相關報道,自2017年起,便利蜂便开始招募大量信息採集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將攝像頭悄悄安裝在全國多座城市的居民樓、寫字樓和國家機關單位的門口,每個經由這些地方的人都會被暗處的攝像頭完整捕捉到。就這樣,便利蜂後臺至少已累積了數十萬條拍攝數據。

《南方周末》的記者在進入便利蜂後臺查看到,拍攝任務开始的時間爲2017年12月22日,不僅如此,交通部、部分央企等也在便利蜂的拍攝範圍內。北京是便利蜂的大本營,這座城市的數據量也是便利蜂所有拍攝數據中佔比最大的一塊,總量高達43000條,上海也有約20000條

執行拍攝任務的是便利蜂最神祕的部門——信息採集部,爲了盡可能規避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便利蜂會通過第三方公司來招募大量的信息採集員,這些信息採集員最开始籤的是勞務外包合同,到了2021年,便利蜂更是將所有信息採集員統一注冊成個體工商戶,進一步壓低了用工成本和法律風險。

此外,報道中指出,便利蜂還會針對這些信息採集員進行相關話術培訓,一段內部培訓會議的聲音資料顯示,有主管強調,一旦採集員在執行拍攝任務時被警察發現聞訊或帶到派出所問話,不能提及“便利蜂”,要說自己只是在衆包平臺上接採集任務。

這種具有爭議性的做法背後,彰顯的是便利蜂急於打造出的算法優勢。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認爲,要想在中國本土做出一家可以比拼7-11和羅森的便利店巨頭,歸根結底要解決如何標準化的難題,而自動化是他給出的藥方。

“整個便利店經營過程當中,極大地使用算法來把人給替代掉”。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爲了實現這種由算法所驅動的自動化,大量的積累數據尤其是視頻數據便成了便利蜂的“自然之舉”。

02

令人唏噓的監控系統

便利蜂陷入的監視危機主要針對公衆,而知乎陷入的監視輿情主要針對員工。

上一秒,你剛在自己的工位上用電腦投遞完簡歷,下一秒,就可能被檢測到,然後成爲精準裁員裏的一份子。

一張網上流傳的關於知乎系統後臺的照片顯示,被檢測的一名員工在某月訪問求職網站23次,投遞簡歷9次,含關鍵詞的聊天記錄254條。在系統的“離職傾向分析”一欄中,除了能夠顯示出員工訪問的招聘網站及訪問次數,還有簡歷投遞的詳情,甚至連投遞出去的簡歷,以及員工申請的職位信息都能完整獲取。

圖:網上流傳的知乎系統後臺

這種所謂的“行爲感知系統”如果存在,也就意味着可以監視着員工關於工作選擇的一舉一動,想想多少令人有些毛骨悚然。而這個“行爲感知系統”經由網友深扒,牽扯出一家A股上市公司——深信服。

根據公开信息顯示,深信服是一家向企業級用戶提供信息安全、雲計算、基礎網絡及物聯網領域相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公司,其中網絡安全業務在總收入中佔比居多,如今市值超600億元。

在產品介紹頁面上,網傳的知乎“行爲感知系統”與深信服在2017年开發的一款名爲“深信服行爲感知系統BA”完全一致。此前根據深信服官方介紹,這款產品可以幫助企業監控員工怠工情況、離職風險等,具體可提供離職傾向員工詳情,包含員工姓名、所屬崗位、IP等更爲詳細的內容。

如今,深信服官網已下架了有關“監測員工離職傾向”的產品介紹頁面。有深信服的銷售人員向外界表示,很多公司都用過或者正在用深信服的這一產品,“這個是非常合法的”。

03

技術善與惡

2017年2月14日,便利蜂在北京中關村首开了五家店。2020年年底,便利蜂已开出了2000家門店。短短數年,便以極速擴張的態勢成長爲巨頭,尤其开出2000家店鋪的速度更是大大超越三大日系便利店品牌7-11、全家和羅森。

但這種速度在便利蜂看來似乎遠遠不夠,其執行董事薛恩遠曾公开宣布,便利蜂到2023年預計將开設10000家店鋪。極速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爲支撐,便利蜂曾在2021年6月被傳已啓動IPO,擬募資5~10億美元,準備赴美上市。

身處發展期的便利蜂想要通過數據構建起自己的“算法優勢”,然後借此助力下一步的擴張動作。用創始人莊辰超的話來說就是,开業之前就已完成了基本數據的收集,在計劃开店時,只需要把周邊的數據調取出來即可。他自豪於這種由算法打造出來的選址模型,“我們的算法還經常迭代,隨着商品不同,模型還會繼續變”。他曾這樣表示。

深陷監視風波的知乎,近幾年也身處瓶頸期。

商業化帶來的密集廣告不斷損傷着用戶體驗,不少曾在知乎活躍過的大V正在變得越來越“沉默”,如程浩、馬伯庸等人。尤其是知乎的視頻業務起步較晚、發展遲緩,所以視頻部門被傳將大規模裁員並不令人意外。

在便利蜂和知乎被傳的沸沸揚揚的“監視危機”中,一個很久的議題也重新拿出來被探討:即技術的善與惡,科技的雙刃劍問題。

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告訴零態LT,關於這場監視風波,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員工的上網行爲,包括訪問哪些網頁、購买什么產品或者與他人聊天等等,都屬於員工個人信息甚至隱私的範圍。即使使用辦公電腦,員工也享有個人隱私。但是用人單位對員工也享有用工管理權,多數用人單位會制定內部規章制度,禁止員工在工作時間從事與工作無關的上網行爲,並因此通過監控系統等技術手段進行監控。

其次,這種情況是否構成侵權關鍵是看用人單位在安裝監控系統、監控員工行爲之前是否明確告知員工並經其同意。如果未經員工同意,這種行爲涉嫌侵犯員工的個人信息及隱私權。

最後,趙佔領同樣也指出,具體的侵權方是使用這套系統去監控員工行爲的用人單位,研發這套系統的企業並不必然構成侵權。這種軟件就像監控攝像頭一樣,其實還是屬於中立的工具,是否構成侵權主要看軟件的使用者的行爲。(來源:零態LT)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