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在中35年資本路:光明、蒙牛、娃哈哈,愛恨糾葛下誰是贏家?

2022-05-15 03:00:14

在中國年賺百億的外國企業。

作者 | 劉欽文

編輯丨蔡 真

來源 | 野馬財經

執掌法國達能集團7年之久的範易謀,在今年3月卸下了董事長和CEO職務。2020年疫情爆發後,這家食品巨頭股價跌去超20%。

“從疫情發生之初,我就很清楚,這會是一個分水嶺,所有事情在此前後都會變得不一樣。”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範易謀吐露心聲。他在離職前,留下了下滑的業績,兩年內新低的股價,股東的不滿,還有“本地優先”的改革計劃。

這爲其在中國战略改變寫下注腳。

近日,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下稱“蒙牛”)與雅士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雅士利”)發布聯合公告,披露了三項交易。分別爲達能將低溫業務合營公司股權、雅士利股權出售給蒙牛,以及蒙牛將多美滋中國股份賣回給達能。

具體而言,蒙牛以不超過16億元的代價向達能收購低溫業務合資公司的股份;同時出資14.24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2.09億元)收購此前達能以49.9億港元(折合42.38億元)收購的雅士利25%股份。而達能將出資8.7億元回購當初以12.3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0.56億元)出售給雅士利的多美滋中國。

交易完成後,雙方互相交叉的股權關系結束,達能和蒙牛自2006年开始16年的合作宣告分手。

從達能1987年進入中國算起已有35年時間。乳制品冷櫃上,你能看到的大多數品牌都和達能有或曾有過千絲萬縷的關系。35年時間,達能的市場份額如山峯曲线,用近二十年的時間,通過合資、入股、增持等方式,滲透進娃哈哈、蒙牛、匯源等各大品牌,最高佔據國內16%的飲品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又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分手和退出。

一進一出之間,也蕴含着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世界對國人態度的轉變。無論在任何行業,中國早已成爲巨頭企業角逐的战場,達能這個在中國年賺百億的企業又是如何發展的?

1987-2007年:跑馬圈地,跨境並購

達能可謂是將“國際化”做到極致的企業,而推向“國際化”的手段則有很強的資本特徵:並購。

達能前身成立於1899年,是一家玻璃制造企業,名爲BSN。1970年,收購了一家歐洲啤酒廠,逐步成爲啤酒、礦泉水及玻璃制造商。1973年與達能日爾維合並,年銷售額達14億歐元。

隨後達能又出售了玻璃制造業務,开始全力發展食品、飲料業務,並在歐洲各地大舉並購。1997年,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歐洲聯交所、瑞士交易所上市。

達能在歐洲完成一系列並購同時,它已將目光轉向亞洲——尤其是剛剛崛起的中國,1987年達能在“改革前沿”廣州成立了達能酸奶公司,也是第一個把攪拌型酸奶帶到國內的外資企業。

圖爲1983年達能創始人安東尼裏布,給中國小女孩品嘗酸奶

來源:達能官網

上世紀八九十年,我國奶牛產業模式主要是農民個體養牛,庭院式飼養、手工式擠奶,不成規模、質量參差不齊。人們想要喝奶,往往是農民拎着桶裝牛奶、走街串巷,拿瓶去买後還需加熱殺菌,亦或是按月訂購,送貨員每日用玻璃瓶裝牛奶送貨上門,但往往價格偏高,且不易保存。

彼時國內還少有知名乳制品品牌。而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的“光明牌”冰棍正紅火,其從冷飲逐漸擴展至罐頭、代乳粉、奶粉等食品,1978年光明品牌的產品從奶粉擴展到液態奶,公司先後建立了九個乳品廠。

1996年光明乳業成立,銷量一路上漲。到2002年光明乳業上市時,其主營收入高達50.21億元,其牛奶在國內的產銷量、收入及市佔率均是第一。處於發展初期的光明乳業正需要資本的支撐,和達能一拍即合。1992年,雙方成立合資公司,1995年雙方再度合作,生產銷售達能鮮奶。這兩家公司均由達能負責經營。

圖源:罐頭圖庫

2000年10月光明乳業改制爲股份公司,達能持股5%,隨後通過收購大衆交通(集團)公司、光明食品集團等,到2006年初持股比例上升爲20.01%,成爲光明乳業第三大股東。

達能的主營業務爲鮮乳制品、瓶裝水和飲品、餅幹和谷類食品等三大主營業務。瓶裝水和飲品業務,達能則選擇了和飲用水巨頭娃哈哈合作。

1996年達能聯合香港百富勤共同出資4500萬美元,與老大娃哈哈成立了5家合資公司,達能持股41%,1997年金融危機後,達能趁機拿下香港百富勤手中股份,達能持股增至51%。

促成這場合作的還有一名叫徐新的投資經理,徐新曾在香港百富勤工作,看中娃哈哈企業,拉來達能一同合作。現在的徐新創辦了今日資本,也是網易、京東和美團的早期投資人,被稱爲“中國女版巴菲特”。

財大氣粗的達能還收購了另一飲用水龍頭企業樂百氏,這次達能沒有選擇合作,而是直接拿下控股權,在2000年花了近200億元收購其92%股權。1996年-1999年,樂百氏佔據了中國瓶裝水市場30%的份額,AD鈣奶最早是樂百氏做出的產品,還曾邀請黎明做代言。

2004年達能收購桶裝水企業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2006年,持股匯源果汁24.32%成第二大股東,與蒙牛展开合作;2007年、2008年又接連收購飲品企業益力、乳制品企業妙士。

圖源:罐頭圖庫

達能進軍中國的前二十年中,秦鵬無疑是個重要角色。秦鵬爲法國籍華人,達能集團中國區主席。光明乳業、娃哈哈、樂百氏、梅林正廣和等企業和達能的合作中都有秦鵬的出現,在不同時期擔任過娃哈哈、樂百氏、上海正廣和等20多家公司的董事、董事長等高管職務。

开放外交帶來的熱潮除了“走進來”,還有“走出去”,90年代的“出國熱”浪潮席卷全國。秦鵬中法兩國的身份無疑爲他在企業交流中帶來優勢。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秦鵬身上糅合了北京人的熱情和法國人的儒雅,但是在處理事情上卻綿裏藏針。

“當年秦鵬在中國做這些並購時,一方面會邀請大量的官員和企業高管到法國去旅遊、考察,二是秦鵬很善於在官員或者企業高管體系內尋求幫忙的機會,幫子女留學,幫子女進入世界五百強去工作、去實習,這都是達能在中國當年做並購投資的時候,很擅長用的一些伎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二十年時間,達能在國內完成了從南到北、從頭部到腰部企業、集齊乳制品、瓶裝水和飲品的綜合產業布局,控制了至少10余個民族品牌。2005年开始,中國成爲達能的第3大銷售市場。達能的營業收入從1988年的64.3億歐元猛增至2006年的140億歐元,其中亞洲銷售額超過24億歐元,亞洲市場同比增長高達20.6%,同期的歐洲市場僅5.1%,全球其他市場爲16%。現如今中國已上升爲達能全球第二大市場,佔其銷售收入約10%。

據歐睿國際信息咨詢公司數據顯示,到2007年,中國軟飲料市場以銷售量計,達能擁有的各種品牌一共佔據了16.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達能進入中國的時候,剛好遇到中國消費品市場快速成長、品牌快速提升、企業需要在全國擴充制造基地,非常需要資本的時候。達能作爲全球領先的食品制造集團,有非常雄厚的資本實力,而且在乳業科技方面擁有非常好的技術儲備,所以達能進入中國,對於娃哈哈,對於蒙牛,對於上海光明在當時全國生產基地的擴張,和整個在乳業方面的技術提升是做出過貢獻。”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專家、原娃哈哈集團策劃總監肖竹青表示。

2007-2022年:矛盾爆發,开始分手

但水土不服的劇情難以避免。

2007年开始,達能與各個企業之間开始爆發矛盾,合作的不少民族品牌面臨危機。

先是全資收購的樂百氏爆發員工出走危機,達能接管一年後,以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爲首的樂百氏五位元老被踢出管理層,中高層以及銷售管理人員等不斷離職。樂百氏在達能的管理下未能保持發展,到2005年,樂百氏出現虧損,虧損達1.57億元。

“達能中國體系用了很多中國香港人和外籍華人的職業經理人,這些職業經理人是依靠工作過程和善於做PPT就可以拿到高年薪的,缺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靈活性。我們也看到達能的這種職業經理人文化在中國遭遇了滑鐵盧,達能巨資控股了樂百氏,然後排擠了何伯權等高級管理層,在職業經理人的幹預下樂百氏卻江河日下,最後被迫退出市場。”肖竹青表示。

隨後在2007年又爆發了著名的“達娃之爭”,這被稱爲改革开放30年來影響最大的國際商战,雙方在全球各地經歷了29場訴訟。

2007年4月,達能欲強行以40億元人民幣的低價並購娃哈哈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此舉遭到宗慶後激烈抵抗,宗慶後和上任沒多久的達能亞太區總裁範易謀不斷利用輿論發起攻防。期間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參與斡旋。

雙方訴訟不斷,但不論國內外,雙方的訴訟均以達能敗訴告終,2009年雙方終於達成和解,達能以3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了娃哈哈合資公司51%的股權。娃哈哈成功保住控制權。

2007年,達能和合作15年的光明乳業也不歡而散。

自2000年達能進入光明乳業起,便不斷增持,持股比例最高達到20.01%,對於控股權、經營權虎視眈眈。

2004年,時任達能亞太區總裁易生門拜訪光明乳業,就光明酸奶經營權進行商談,易生門還向時任光明乳業董事長王佳芬描述了達能收購樂百氏,樂百氏經營層全體離職的過程。王佳芬後來在回憶錄中寫,“我耐着性子記錄了他近兩個小時的講話。如果世界上還有不知廉恥這回事的話,這不就是不知廉恥嗎?”

經過一番鬥爭,2007年10月16日,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達能亞洲轉讓其持有的全部20.01%的光明股份,此後,達能與光明乳業的所有業務合作也將同時終止。達能支付現金4.1億元人民幣,作爲在市場、渠道等方面對光明的補償。

光明乳業也在曠日持久的股權爭奪战中失去了最初的霸主地位,被伊利、蒙牛等企業迎頭趕上。而達能和光明乳業分手後,轉頭便與蒙牛成功牽手。

圖源:罐頭圖庫

還有2010年出售匯源果汁股權,一代民族品牌匯源果汁陷於日復一日的資本遊戲中,最終在2021年以退市告終;2011年,出售手中梅林正廣和50%股權;2016年,退出已一團糟的樂百氏;2020年出售礦泉水企業益力;2022年與蒙牛也徹底分手。

益力、樂百氏、梅林正廣和等民族品牌也消失於人們視线,“以達能爲代表的外資投資中國企業時,都有苛刻的約束條款或對賭條款,當年達能控股樂百氏時,原何伯權管理團隊被迫排擠出局就是達能以不平等條約施加的壓力。但達能在中國又缺乏懂中國市場也懂中國人情的優秀經營管理團隊,這可能是達能退出很多中國項目的原因。達能在娃哈哈的項目只投資不參與管理,娃哈哈也是達能在中國參與投資項目中發展最好的項目,就是因爲達能沒有參與管理。”肖竹青表示。

野馬財經制圖

達能雖與衆企業均鬧得並不愉快,但從商業角度來看,均是賺錢的买賣。

達能、光明在2002年至2006年的蜜月期內,達能授權光明乳業經營的達能品牌銷售收入累計約18億元;與娃哈哈的合作中,據宗慶後表示,達能在10年中分得紅利30.77億元。匯源果汁,2006年達能以約10億元收購匯源22.2%的股權,成爲第二大股東。2010年,達能以17.64億元將股權轉讓給了軟銀賽富,淨賺7個億。網易財經計算,蒙牛當年獲得達能約69億元左右的投資,8年後達能出售蒙牛股權價格爲129億元,加上多年分紅,達能投資蒙牛後獲得的收益超63億元。

“從達能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中可以總結出達能擴張战略的三個要點:一是在世界各地廣泛收購當地優秀品牌,實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斷地從衰退行業轉向朝陽行業,並不斷拋棄邊緣產品和效益不佳的企業;三是把自己定位爲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個市場上準確襲擊國際競爭對手。更精確地說,達能的法寶就是‘吞’(並購)和‘吐’(出售)。達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吞吞吐吐’的巨人。達能對中國市場的擴張也是伴隨着不斷地‘吞吐’進行的。”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呂良彪表示。

推廣自有品牌,年賺百億

與本地企業的合作水土不服,達能以往擅長的並購套路顯然已經不再適用。面對中國的巨大市場潛力,達能選擇轉變方向,在中國市場大力推廣自有品牌,包括脈動、依雲、愛他美、諾優能、牛欄牌、可瑞康等。

2003年脈動進入中國,以運動飲料爲买點,大量鋪營銷,“隨時隨地,脈動回來”廣告詞一時風靡市場,2009-2012年四年在中國區增速超過40%,2014年銷售額約9.4億歐元(約66億元人民幣),2015年銷售額約98億元。

但2016年隨着紅牛等功能飲料進入中國,脈動銷量下降近三成。由於達能之後不再披露具體數據,業內人士預計脈動的銷量約保持在50億元左右。

圖源:罐頭圖庫

“維生素飲料由於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預期將成爲飲料市場大熱的細分品類。但橫向比較可口可樂、雀巢等品牌,達能需要在穩定脈動當前業績的同時,开發具有科技性、功能化的新品,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

依雲則走高端礦泉水路线,進入中國時一瓶500ml的價格約20元,至今在淘寶上一瓶已降至4-5元。

圖源:依雲官網

北京昭邑零售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劉輝對《齊魯晚報》表示,“進口水已經過了貼個進口牌就能忽悠消費者的時代了。這幾年,隨着國內消費者消費觀念、消費視野的开闊,商家想隨便貼個進口牌忽悠消費者是不可能了。而且礦泉水本身是快消品,外國礦泉水銷售周期長,雖然可能沒出保質期,但是消費者還是更愿意喝新鮮的礦泉水。”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某種意義上也成了達能的機遇。

當時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都檢出三聚氰胺。事件迅速惡化,引起大衆對乳制品安全的擔憂。

進口奶粉需求大增,2013年諾優能、2014年愛他美進入中國,多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銷售。達能2021年年報顯示,專業特殊營養業務全年銷售收入72億歐元,同比增長1%。

達能2021年實現銷售額234億歐元,中國約佔10%,即達能在中國賺了約165億元人民幣。

國潮興起,外資不再喫香

“達能逐漸退出中國的一些項目,一方面是代表中國本土的食品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由科技研發實力的提升,不再依賴於外資,二是在資本逐利的今天,國內已經有了很好的融資路徑,很多優秀企業也可以吸引到大量的國內資本,參與到國內這些食品飲料企業的擴張,所以達能當年所依賴的這種資本大棒,現在已經不是他的核心競爭力,因爲國內現在融資的路徑、平臺更多,更加便捷,有更多的選擇。”肖竹青表示。

在1980年代,中國的制造業靠着“以市場換技術,以時間換空間”的代價發展。而現在的政策環境早已發生改變,蒙牛已成爲世界乳業10強,伊利集團穩居全球乳業第一陣營,蟬聯亞洲乳業第一,礦泉水領域娃哈哈位居中國飲料行業首位。

與外資合作明顯弊大於利,“中國本土企業已經有了上市、股權融資、獲得本土天使投資、產業上下遊寡頭垂直並購重組等更多投融資的機會選擇,而且這些投資行爲都非常尊重創業者,給予創業者足夠的尊重和投票權。而以達能爲代表的外資投資中國企業的時候都有苛刻的約束條款或對賭條款。”肖竹青表示。

同時人們开始越來越多的推崇國產品牌,“國潮、國貨品牌的興起,背後是國家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是制造業實力和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隨着國潮、國貨品牌成爲消費時尚,部分領域國產品牌的關注度和銷售量全面反超海外品牌,在市場、品牌和盈利方面的亮眼表現,使得國潮、國貨企業成爲資本市場關注和投資的重點。而且,國潮、國貨品牌也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新經濟、新動能不斷加速發展,資本市場正在加快布局這一領域。”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表示。

“近年來,許多國貨品牌通過加強質量監督、規範管理流程等措施來保障產品質量,讓國貨產品在質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撕下了‘質量差’‘低端’的標籤,也逐漸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國貨產品只要主動創新、主動思考、擁抱變化,用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這些品牌不僅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也將逐漸得到世界消費者的認可。”北京市知識產權庫專家董新蕊表示。

只有自身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對於達能和中國品牌的發展你怎么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