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現場收銀买單,屈臣氏拿什么攫取年輕人?

2022-12-06 11:00:26


從100家店到2000家點,屈臣氏用了10年,從2000家店到4000家店,屈臣氏只用了6年。然而在4000家門店的峯值之後,屈臣氏卻走起了下坡路。

據屈臣氏集團所屬長江和記實業發布的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國區營收爲96.85億港元,同比下滑17%;調整後淨利潤6.23億港元,同比下滑60%。營收和利潤雙下滑的同時,屈臣氏在大陸的店鋪數量也在減少。截止2022年6月,屈臣氏在大陸店鋪數量爲4055家,與年初相比店鋪數量減少了124家門店。

不僅如此,屈臣氏的單店年收益額也在2014年創出1039.89萬港元的歷史高度後,出現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屈臣氏單店年收益額僅爲544.87萬港元,不及2014年數據的一半。而在最新的2022年中期報告中,屈臣氏的單店半年營收額只有238.84萬港元。這其中不只有大環境的因素,還有屈臣氏引以爲傲的管理邏輯在如今年代引發的水土不服。

在小紅書上,一篇吐槽屈臣氏奇奇怪怪指標的筆記獲得了200多個點贊,筆記中寫道,“1、對員工考核客單價要120元以上,因此店員都不喜歡只購买紙巾和礦泉水的客戶。2、將直播壓力轉嫁到店員身上,強迫員工賣直播商品,爲了直播數據好看,不讓客戶現場收銀买單,強行讓顧客线上消費。3、一邊希望客戶多進店消費,一邊又強买強賣自有品牌,要求佔到店鋪銷售的30%。”

如此種種不僅寫盡了基層員工的辛酸,更是揭露了屈臣氏讓年青一代消費者感到“不適”的內部原因。據《第一財經周刊》報道,屈臣氏的自有商品數量超過2000款,佔屈臣氏中國業績的20%。2021年屈臣氏的綜合利潤爲22%,其中貢獻最大的是自有品牌銷售,其25%的扣點率和成本價格差能加大利潤空間。作爲企業的搖錢樹,自有品牌的業績壓力毫無疑問地傳遞給最下端的門店BA,由此誕生的“貼身式”服務被譽爲一代90後的陰影。

而屈臣氏目前重金打造的线上平臺,更是成爲壓垮其口碑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小紅書上,有關“屈臣氏吐槽”的筆記多達1426篇,絕大多數都與其线上購物體驗不佳有關。有發錯貨的,有遲遲不發貨的,有虛假宣傳的,甚至有用戶發帖稱自己兩年前雙十一买的洗面奶,現在還未發貨。更奇葩的是,爲了扶持线上平臺,用戶在线下門店購物結账時時,還被店員要求在手機上的屈臣氏雲店平臺线上下單,收銀臺徹底淪爲了擺設。

值得注意的是,走下坡路的不止是屈臣氏一家。幾乎所有的港式美妝集合店都在艱難求生。曾幾何時,莎莎與卓悅、屈臣氏被合稱爲“港系藥妝店三雄”。今年9月,卓悅創始人一家三口被申請破產,卓悅控股發出澄清聲明表示創始人與集團已無關。然而,營收不斷下降的卓悅此前已相繼出售商鋪、總部以償還債務,並於6月在港交所停牌。莎莎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截至9月底,莎莎國際零售店鋪總數由原來的234家減少至193家,中國內地門店關閉最多,減少了35家,剩余42家門店。

然而,據艾媒咨詢數據,中國內地美妝市場仍蕴涵潛力與前景,2021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達4553億元,預計2023年可突破5100億元。種種跡象表明,變冷的不是市場,而是陳舊的港式零售業邏輯,而這顯然不是靠幾個流量明星代言和一首抖音熱曲所能拯救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