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詞語解釋
文化休克tp://a2.att.hudong.com/15/56/01300000336297128375565152973_s.jpg">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處於一種社會性隔離,而產生焦慮、抑鬱的心理狀態,而不是指臨牀上那種由於疾病引起的喪失意識的病理性休克。這種心理狀態的產生常常是由於突然處於異已文化生活環境或者是在長期脫離原有的文化生活環境,後來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環境;也可以是由於同時分別忠誠於兩種或多種文化心理時產生的。文化休克常見於移民當中或者是在一個社會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時候。

另外,這些情緒與人格、自身價值觀也有關系,特別是過分追求完美,害怕失敗或好尋求贊許,把自己的愉快認爲來自外界等特點的人,最容易引起心理衝突。因此,文化休克的預防,除增加對新異文化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外,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詞語由來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

“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於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常常會出現這種文化休克的現象。

重返本文化休克

“重返本文化休克”這個概念最初用於研究飄零海外多年的士兵回國時遇到的難題。現在,它的含義已發展爲歸國者重新適應祖國環境,重新融入母文化的艱難歷程。當一個人在異國文化環境裏生活時,經歷的是“文化休克”,當他適應了異國文化再重返祖國時,往往表現出一系列對本國文化不適應的症狀。

總體看來,“重返本文化休克”具有普遍性、潛伏性及危害性等特徵。留學人員在國外時,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當地的風俗習慣;歸國後,他們不可避免地產生身心上的不適應,再加上“重返本文化休克”存在一定的發展周期,歸國初期,“回歸”、“祖國”這樣的字眼往往給人“熟悉”、“親切”等心理暗示,處於“蜜月期”的海歸對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並不敏感。“蜜月期”一旦結束,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和矛盾就會逐步顯現。由於缺乏有效的心理準備,海歸在經受“重返本文化休克”考驗時,往往伴隨着孤獨、壓抑、鬱悶等情感,“重返本文化休克”的副作用可能比“文化休克”更爲強烈。

產生原因

產生“重返本文化休克”的原因不一而足。價值觀念的衝突、生活習慣的改變、人際關系的疏離……都會引發海歸雙重思維間的激烈衝突,有些海歸經受不住理想與現實的割裂,可能選擇再次“背井離鄉”。

相關研究表明,很多海歸對回國後的適應問題缺乏心理和物質上的準備,與之相關的有效指導更顯得捉襟見肘。幫助海歸盡快實現“本土化”,個人與社會必須雙管齊下,給予足夠的推力與包容度。

一方面,海歸個人應及時調整心態、明確角色,主動融入本土環境。海歸培訓班則是幫助他們再次融入本土文化的途徑之一,通過教授人文社科領域的課程,不僅幫助他們了解國情,而且使他們的思維習慣與表達方式趨於“本土化”。

另一方面,針對海歸面臨的生活和家庭的一系列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探索海歸服務的新方式,爲他們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讓其體會成就感和歸屬感。此外,還要加強對海歸心理層面的關注,幫助他們緩解和釋放壓力,驅走“重返本文化休克”的陰霾。 [2]

如何預防

首先在出國前,要詳細了解留學國家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等信息,這些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提前了解有助於減小心理落差,盡早的適應國外生活環境;其次是到國外之後與人交流一定要有主動性,不要害怕自己說錯。外國人聽我們說不流利的英文就如同我們聽外國人說不流利的中文一樣,不會被看不起,只有經常與人交流,膽子才會變大,口語才能提高;再次是要有良好的心態。當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況,不要產生消極情緒,要學會自我調節,學會慢慢的適應環境。

海外學子要正確認識“文化休克”現象,它不是一種疾病,是主觀心理的反應,是東西方文化間的認識觀和價值觀差異在瞬間衝撞下產生的一種短期效應,因此要正確的看待。更重要的是要跨越這種現象,不要因爲產生“文化休克”反應,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因此遭遇“文化休克”的學生與其選擇後退,不如選擇克服,這樣才能成長,達到自己的出國目的。 [1]

相關評論

近年來關於跨文化和社會文化變遷與心理狀態及精神衛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國各民族所關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報導,比如:丹麥學者Mirdal曾對女性土耳其移民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女性移民多數有心理和軀體反應,最多的是緊張感。其原因除疾病,職業,居住擁擠因素外,與她們長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與當地文化生活環境衝突,語言障礙等因素有關。同時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嚴重的焦慮,無助和壓抑感。

在新西蘭調查結果:並非所有移民都伴有心理問題,如移居新西蘭的Ploynesian人,他們文化水平低,城市生活經驗少,需供養的人多,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卻少。通過人格測查發現這些移民多具有攻擊性少,較溫和等特徵,這一因素起到了緩衝社會環境應激的作用。

從宏觀角度曾對美國民族自身發展中的心理衛生問題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人的成就,攻擊性和心理苦惱部分,取決於競爭性和人際關系;當有高水平的社會協同性時,人的攻擊和心理苦惱就降低,然而成就水平去不受影響。這就是說,人們不必以降低向成就的進取爲代價,來換取減低社會壓力。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逃避攻擊性和心理苦惱被視爲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通過促進社會的協同性行爲,例如:使個體和社會同時都受益的行爲模式,可以減弱,甚至消除這種副作用。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