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國名】美利堅合衆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國旗】星條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爲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着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13道寬條代表最早發動獨立战爭並取得勝利的13個州,50顆五角星代表美利堅合衆國的州數。181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國旗上的紅白寬條固定爲13道,五角星數目應與合衆國州數一致。每增加一個州,國旗上就增加一顆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後的第二年7月4日執行。至今國旗上已增至50顆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每年6月14日爲“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在這一天,美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對國旗的敬重和對合衆國的熱愛。

【國徽】主體爲一只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徵。盾面上半部爲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爲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鷹之上的頂冠象徵在世界的主權國家中又誕生一個新的獨立國家——美利堅合衆國;頂冠內有13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最初的13個州。鷹的兩爪分別抓着橄欖枝和箭,象徵和平和武力。鷹嘴叼着的黃色綬帶上用拉丁文寫着“合衆爲一”,意爲美利堅合衆國由很多州組成,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國歌】《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歌),歌詞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國律師在英美战爭時,透過战場上的硝煙看到星條旗經過英軍炮轟後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飄揚時感慨萬分而即景寫下的。曲譜是“進行曲之王”蘇薩的著名代表作。《星條旗永不落》於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爲國歌。

【國花】玫瑰花,象徵着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爲國花。

【國石】藍寶石

【國鳥】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战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爲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爲國徽圖案的主體。白頭雕外觀美麗、性情兇猛,頭上有豐滿的羽毛,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頭白,即白頭白尾。它代表着勇猛、力量和勝利。

【國名釋義 】美利堅合衆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U.S.A.)。美國因洲名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 和美利堅爲同一詞“America”,只是漢譯不同,前者指全美洲,後者指美國。

美國的綽號叫“山姆大叔” 。傳說1812年英美战爭期間,美國紐約特羅伊城商人山姆·威爾遜(1766.9.13--1854.7.31)在供應軍隊牛肉的桶上寫有“u.s.”,表示這是美國的財產。這恰與他的暱稱“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縮寫 ("u.s.") 相同,於是人們便戲稱這些帶有 "u.s."標記的物資都是“山姆大叔”的。後來,“山姆大叔”就逐漸成了美國的綽號。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漫畫家又將“山姆大叔”畫成一個頭戴星條高帽、蓄着山羊胡須的白發瘦高老人。1961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爲美國的象徵。

【重要節日】 國慶日,7月4日(美國獨立日,1776年);全國公共服務和緬懷日,9月11日;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每年5月

【國家政要】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2008年11月當選,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 ,2008年11月當選;國務卿希拉裏·羅德姆·克林頓 (Hillary Rodham Clinton) ,2009年1月任職;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Leon Panetta),2011年7月任職;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 ,2009年1月就任;衆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2011年1月就職;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宣誓就職;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2011年7月任職。  歷任總統 前副總統戈爾 奧巴馬內閣人選全部確定(名單) 華盛頓州前州長駱家輝

【自然地理】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羣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面積約爲962.9萬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裏),本土東西長4500公裏,南北寬2700公裏,海岸线長22680公裏。大部分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中北部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左圖爲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特島上“美國最南端的位置”標志) 美國城市如何“雲开霧散”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D.C.) ,人口約55萬 。

【人口】3.1億(截至2012年2月),白人佔64%,其余分別爲拉美裔、非洲裔、亞裔等。從各州情況來看,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爲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萬;得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美國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萬,佔美國人口約六分之一,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美國華裔人口達到363.9萬(截至2009年)。通用英語。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4%。 美國參議院通過將英語定爲國語的議案 美國十大姓氏 美國少數族裔從政與種族和諧
奧巴馬恢復白宮亞裔事務機構   美國成年煙民佔人口比例下降

【行政區劃】分十大地區:新英格蘭地區、中央地區、中大西洋地區、西南地區、阿巴拉契亞山地區、高山地區、東南地區、太平洋沿岸地區、大湖地區和阿拉斯加與夏威夷。共有50個州和首都所在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有3042個縣。聯邦領地包括波多黎各自由聯邦和北馬裏亞納;海外領地包括關島、美屬薩摩亞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等。50個州的名稱爲:亞拉巴馬、阿拉斯加、亞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亞、科羅拉多、康涅狄格、特拉華、佛羅裏達、佐治亞、夏威夷、愛達荷、伊利諾伊、印第安納、艾奧瓦、堪薩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緬因、馬裏蘭、馬薩諸塞、密歇根、明尼蘇達、密西西比、密蘇裏、蒙大拿、內布拉斯加、內華達、新罕布什爾、新澤西、新墨西哥、紐約、北卡羅來納、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馬、俄勒岡、賓夕法尼亞、羅得島、南卡羅來納、南達科他、田納西、得克薩斯、猶他、佛蒙特、弗吉尼亞、華盛頓、西弗吉尼亞、威斯康星、懷俄明 >>

【主要城市】 華盛頓市(哥倫比亞特區)、紐約市(紐約州)、芝加哥市(伊利諾伊州)、洛杉磯市(加利福尼亞州)、費城(賓夕法尼亞州)、休斯敦市(得克薩斯州)、底特律市(密歇根州)、達拉斯市 (得克薩斯州)、巴爾的摩市 (馬裏蘭州)、菲尼克斯市(亞利桑那州)、聖弗朗西斯科(即舊金山市 ,加利福尼亞州)、克利夫蘭市 (俄亥俄州)、波士頓市 (馬薩諸塞州)、新奧爾良市(路易斯安那州)、西雅圖市 (華盛頓州)、丹佛市 (科羅拉多州)、聖路易斯市(密蘇裏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蘇達州)、火奴魯魯(即檀香山,夏威夷州)、布法羅市 (紐約州)、鹽湖城(猶他州)、朱諾市(阿拉斯加州)。

【簡史】原爲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开始向北美移民。英國後來居上,到1773年,英國已建立了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战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衆國。1783年獨立战爭結束,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爲第一任總統。1812年後完全擺脫英國統治。1860年反對黑奴制度的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總統。1862年9月宣布《解放黑奴宣言》後,南部奴隸主發動叛亂,爆發了南北战爭。1865年,战爭以北方獲勝而結束,從而爲資本主義在美國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19世紀初,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开始對外擴張。在1776年後的100年內,美國領土幾乎擴張了10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美國國力大增。
政 治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爲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國會爲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衆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衆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 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衆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籤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衆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政黨】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1)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裏根,老布什和小布什執政。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爲其黨員。(2)民主黨:其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傑克遜爲代表的一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爲民主黨。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民主黨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开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克林頓和奧巴馬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3)其他政黨有綠黨和改革黨等。
軍 事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爲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爲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參聯會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战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战指揮。

  按照美國憲法,國會擁有宣战權,但總統是三軍統帥。根據1973年的《战爭權力法》,美國總統在开展軍事行動前48小時內必須通知國會。在未經國會授權情況下,對外軍事行動不得超過60天,但允許額外30天撤離時間。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战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御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战略力量組合。

  美軍曾在南北战爭、兩次世界大战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愿兵役制至今。 

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战隊18萬人。陸軍分爲10個战鬥師和4個獨立旅及裝甲騎兵團;海軍編制爲5個艦隊,共12個航母战鬥羣、12個兩棲戒備大隊、57艘攻擊潛艇、116艘战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空軍編制爲20個飛行聯隊(每個聯隊約72架战機);海軍陸战隊編制爲3個師和3個勤務支援大隊,裝備3個飛行聯隊(約21個中隊)。美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爲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爲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战略區。2004年8月,布什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 。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爲了“反恐战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 。 美國海外駐軍情況  奧巴馬籤署幫助退伍軍人就業稅收優惠法案

2009年7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宣布,美國陸軍將臨時擴編2.2萬人,以滿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爭的需要。這是美軍自2007年以來第二次擴編。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從2015年开始裁減美軍地面部隊人數,裁軍總數最高將達4.7萬人。此外,國防部還將削減一系列武器項目

美軍在全球設有六大战區司令部,分別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2009年6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下令組建網絡司令部。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網絡战概念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其應用於實战的國家,但美軍尚未形成統一的網絡战指揮體系。2010年5月,美軍建立網絡司令部,統一協調保障美軍網絡安全、开展網絡战等與電腦網絡有關的軍事行動。2011年5月,白宮發布《網絡空間國際战略》,宣稱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手段防御至關重要的網絡資產,美國將像對待其他任何威脅一樣,對網絡空間的敵對行爲作出反應。同年7月14日,美國國防部發布首份《網絡空間行動战略》,以加強美軍及重要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保護。 《壯志凌雲》演員出任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

2009年9月17日,總統奧巴馬宣布放棄在東歐設立導彈防御基地的計劃,指出放棄在東歐建立導彈防御基地的計劃,是爲了採取更加有效的新技術強化美國的導彈防衛能力。布什政府自2001年上臺後大力推進導彈防御體系的建設,計劃在波蘭建立10個導彈攔截裝置,在捷克建立雷達預警基地。 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

2010年4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公布《核態勢報告》,宣布美國將削減核武器、停止發展新核武、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但並未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年5月13日,美國公布核武結構調整目標。  美國《核態勢報告》的新意和用意

  2011年6月29日,美國政府公布國家反恐战略,將反恐重心定位在打擊“基地”組織以及防止本土恐怖分子威脅國土安全上。這一战略標志着美國首次將本土作爲反恐努力的最重要“战場”。

  2012年1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公布題爲《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新軍事战略報告,強調美國雖然面臨預算壓力,但將努力確保其“軍事超強”地位,同時將美國軍事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美國爲何對軍事战略進行重大調整 美國新軍事战略瞄準亞太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