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倫革命

 

 

張伯倫革命簡介

 

張伯倫革命

亞當·斯密以後的一兩百多年裏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壟斷還是個別現象。當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之後,經濟學理論已無法對其進行解釋,現實世界中的普遍壟斷現象开始引起經濟學家的關注。從19世紀初的西斯蒙第、穆勒、麥克庫洛赫,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馬歇爾、古諾、埃奇沃思、西奇威克,尤其是庇古和斯拉法,他們早已對壟斷理論和市場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問題在於,他們始終沿襲着“斯密傳統”,即將自由競爭作爲普遍現象而把壟斷作爲例外來構造他們的理論框架。

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的張伯倫和英國劍橋的羅賓遜夫人分別出版了《壟斷競爭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經濟學》才正式宣告“斯密傳統”的徹底結束。

“張伯倫革命”的主要貢獻
始於張、羅二人的“張伯倫革命”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們擯棄了長期以來以馬歇爾爲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關於把“完全競爭”作爲普遍的而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情況的傳統假定,認爲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提出了一套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說明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 的市場模式,並在其成因比較、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方面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將市場結構分成了更加符合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實際情況的四種類型。

張伯倫革命的經濟學意義


“張伯倫革命”的經濟學意義
“張伯倫革命”的經濟學意義就在於,20世紀中期宏觀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天然邏輯的發展起點就是對壟斷的分析,從這個起點出發,恰恰使得西方經濟學比較正確地描述和表達了百年經濟歷史的本質和現狀。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