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

壟斷(Monopoly

壟斷的定義

  壟斷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佔。

  在資本主義經濟裏,壟斷指在生產集中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1個大企業或少數幾個大企業對相應部門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獨佔或聯合控制

  壟斷(或者稱賣者壟斷;臺灣通常譯獨佔),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买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壟斷產生的背景

  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爲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爲了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着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爲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爲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一般認爲,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爲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1、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包括關鍵的技術(如專利等)。

  2、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3、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

  由於壟斷者是其所生產產品的唯一賣者,因此,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而买者人數衆多,因此是競爭性的,也就是說,买者是價格接受者。因此,賣者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者產量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

  假設以TR(Q),TC(Q)來表示壟斷者的總收益成本函數,π(Q)表示當生產Q單位產品時壟斷者的利潤水平。由此,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爲

maxQπ(Q) = TR(Q) − TC(Q)

  則當Qm > 0時,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產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是,



壟斷

  這裏,MR(Qm)MC(Qm)分別稱爲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上述必要條件也可以解釋爲,壟斷者總是在使得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決定產量

  但是必須注意,如果壟斷者的固定成本相當高,很可能導致其的利潤最大化生產量Qm = 0。因此必須把通過必要條件求出的Qm代入利潤函數π(Qm)確認利潤大於等於零,若利潤爲負,則產量必然爲Qm = 0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