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

1759年,36歲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完成了第一版《道德情操論》後一舉成名。首版後終其一生的31年間都在不斷地修訂和完善這部作品,前後進行了5次精心修改,第6版是於1789年底修訂完畢並在1790年作者去世前幾個月才出版的。1764年起,此書就开始有英語之外的其他語種的譯本出版。

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爲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相比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爲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爲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於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亞當·斯密(Adam Smith),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1723年6月5日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1740年被選人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任愛丁堡大學講師;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1763年,任英國財政大臣養子的伴遊導師;1778年任愛丁堡關稅局長;1790年7月17日辭世。

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年)和《國富論》(1776年)。前者爲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後者爲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爲“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

 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爾頓·弗裏德曼

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由於人們只看到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重視經濟人的謀利心理和行爲,強調“自利”,卻相對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論》中所重視的社會人的倫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從而曲解、誤讀了亞當·斯密學說。 ——[英]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蒂亞·森

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視《國富論》來似乎也更重視自己的《道德情操論》。《道德情操論》不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後幾年裏竭盡全力進行修訂的一本書。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的情況下,對這本書進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訂,這說明了倫理學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對於道德真理的探討在斯密那裏是貫穿始終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沉思錄》譯者何懷宏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