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方程式

費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

概述

費雪方程式:是傳統貨幣數量論的方程式之一。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在《貨幣購买力》一

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稱爲費雪方程式。

費雪效應可概括爲:一國的名義利率反映了依該國預期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真實回報率,也就是說造成各國名義回報率不同的原因,僅僅是因爲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不同。在投資者可進行自由的國際投資的情況下,各地的預期真實回報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了不相等的情況,投資者爲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就會進行套利活動,而套利的結果又使各地的投資收益率趨於一致。

費雪方程式

 

這一方程式爲:

MV=PT

M——貨幣的數量

V——貨幣流通速度(一年中每一元貨幣的還手次數)

P——物價水平

T——各類商品交易總量

根據這一方程式,P的值取決於M,V,T這3 個變量費雪分析,在這 3 個經濟變量中,M是一個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決定的外生變量;V是由制度因素決定的,而制度因素變化緩慢,因而可視爲常數;T與產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是大體穩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關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別是取決於M數量的變化。

交易方程式雖然主要說明M決定P,但當把P視爲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則:

M=PT/V

這說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就是1/V。換言之,要使價格保持既定水平,只有當貨幣量與總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關系才能實現。

與劍橋方程的關系

劍橋方程式費雪方程式兩者在形式上基本相同,但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內容上卻有本質的區別;

(1) 對貨幣需求分析的側重點不同。費雪方程式強調貨幣交易手段職能,側重於商品交易量對貨幣需求劍橋方程式強調貨幣作爲一種資產職能,側重於收入y的需求

(2) 費雪方程式側重於貨幣流量分析,劍橋方程式側重於貨幣存量分析;

(3) 兩個方程式對貨幣需求的分析角度和所強調的決定貨幣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費雪方程式是對貨幣需求的宏觀分析,劍橋方程式是從微觀角度對貨幣需求進行分析。

馬歇爾和庇古不僅僅將交易水平和影響人們交易方式的制度作爲研究人們持有貨幣的關鍵要素,還探討了貨幣作爲財富的一種被人們選擇所持有的原因和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既然貨幣被人們選擇所持有,就不能排除利率的影響。但總體來說,劍橋方程式費雪方程式差異很小,體現了貨幣中性論,即經濟中的實物經濟貨幣經濟的“二分法”思想。

局限性

 通過對費雪方程式的分析,我們知道,貨幣量的變化與價格變化之間並沒有一個恆定的關系。米瑟斯在《貨幣、方法與市場過程》中就認爲“費雪方程式認爲貨幣單位購买力貨幣量成反比,這個假定是武斷和錯誤的。”

  米瑟斯認爲建構在費雪方程式之上的貨幣主義的錯誤在於:試圖通過控制貨幣總量”來穩定貨幣購买力米瑟斯認爲這是徒勞的。比如貨幣主義者認爲,如果發生了通脹,那么就收縮銀根,用同等程度的通縮來抵消通脹的危害;相反,當通縮時,就發行貨幣,使得貨幣購买力保持穩定。然而,這種“宏觀調控”的不靠譜之處在於,通脹的危害,即對經濟結構的破壞已經發生,這種破壞已經成爲過去,如果繼續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只能是對經濟體造成第二次破壞。

  米瑟斯就說過,他們沒有意識到,採取這樣的方法,他們並沒有取消第一次變化的社會性效果,而只是簡單地加上了一次新變化的結果。這就像某人已經被汽車碾過而受傷,讓汽車從相反方向再碾一次,不會對上次的慘劇有所補救。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