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應該說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爲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定義。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消失的“後冷战"時代就更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發展中國家已成爲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
  從國際組織來看,從來就沒有一個國際組織明確提出過發展中國家的概念,並在法律上予以確定。聯合國明確認定了49個國家爲最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則通過承諾更多的國際義務,或不尋求某些特殊的待遇而確立自己發達國家的地位。在國際上有一種共識,某個國家一旦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便被認爲是經濟發達國家,但隨着一些取得良好發展績效的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和韓國)的加入,使這種共識在實際操作中變得難以把握。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也沒有給發展中國家下過明確的定義。由於在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對發展中國家做出劃分,通常的做法是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現改爲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爲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參數。這種做法雖然簡單易行、也比較有效,但單純的GNP(CNI)或GDP難以全面地反映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狀況。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法律文本中同樣也找不到發展中國家的明確概念。《WTO協定》中的發展中國家條款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主動型條款,即成員”自稱“爲發展中國家,在制定國內經濟貿易政策時自主享有《WTO協定》給予發展中國家的靈活性;另一類則是被動型條款,即一成員認定某些成員爲發展中國家,並在其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給予這些成員以更爲優惠的差別待遇。由此我們看到,即使是最富權威的國際組織,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認定或劃分,也大多是出於處理國際事務和便利貿易往來需要的技術性規定,而沒有在理論上給出明確的概念界定。
  發展中國家是與發達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又稱不發達國家。通常指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衆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战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战略地位。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過去一般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爲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鬥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裏。發展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爲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
  發展中國家有着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爲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爲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开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爲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爲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 ,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着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隨着”冷战“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無論從哪種意義來講,作爲一個政治概念的“第三世界”已經不復存在。然而,作爲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概念集合”,第三世界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卻有着特殊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尤其對於那些弱小的民族和國家,給他們一種凝聚力和歸屬感。正因爲如此,無論是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第三世界這個詞匯仍然被大家廣泛應用,不過在當前,第三世界已經不再具有特殊的含義,它已成爲發展中國家的同義語。
  此外,新馬克思主義和激進學派的經濟學家將發展中國家稱作“外圍地區”,說明他們和“中心地區”(發達國家)之間的“依附”與“支配”關系。當然,最爲通俗簡便的說法,是稱之爲“窮國”與“富國”相對立。然而,低收入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範圍並不對等。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文萊等盛產石油國家人均收入雖然很高,同時卻是不發達的。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和以色列並不富裕,但他們是發達國家。況且窮與富本來就是相對而又不斷變化的概念,只有在相互比較和動態中,才能把握含義。   除了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早在20世紀初葉就已經贏得了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都是在20世紀中葉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贏得獨立和解放,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特權。正是因爲這些國家是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附屬國,因此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他們遭侵略、受剝削、被掠奪。殖民注意和宗主國看不起他們,將他們稱爲“蠻荒國家”、“野蠻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隨着這些國家贏得獨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政權,他們在政治上要求獲得平等的待遇,不能再忍受發達國家的凌辱和欺負。然而在經濟上,這些國家依然處於貧窮落後的境地,因此在战後初期,這些國家又被稱爲“落後國家”或“後進國家”(backward countries)。顯然這種提法不妥,因爲它不僅含有“低下”的意思,並且似乎是在表明這些國家一向落後,還將繼續下去。此後這些國家又被稱爲“不發達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或“欠發達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LDCs),意在強調這些國家仍然處於經濟成長的低級階段,和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較,仍然處於不發達的境地。
  20世紀50年代後期,特別是進入60年代以後,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一些過去經濟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有了迅速的發展。亞洲“四小龍”的騰飛,拉丁美洲的“經濟奇跡”,使廣大亞非拉國家看到了謀求經濟發展的新希望。盡管在經濟上與發達的工業國相比,這些國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盡管在發展的道路上,仍充滿着坎坷與挫折,但更爲重要的,他們認爲,自己是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具體表現在:他們的經濟在發展,畸形的經濟結構在改變,工業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提高;盡管他們還比較窮,但是國內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都在增加;他們的人民生活還很困難,但是大多數國家的文化教育、衛生寶劍事業在不斷完善。因此,大約在1964年聯合國第一界貿易與發展會議前後,發展中國家這一概念开始出現,並在世界上廣爲流傳,幾乎爲所有不發達國家所接受,就連西方經濟學中以專門研究經濟落後國家經濟發展爲主要內容的“不發達經濟學”,葉順應這一潮流,改稱爲“發展經濟學”了。
  發展中國家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進程中最爲重大的歷史事件。它標志這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世界上最衆多的國家、最廣泛的人口开始將謀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民富裕作爲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除了少數最不發達國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狀況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我們跨入新世紀的時候,對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狀況進行縱向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發展,作爲人類永恆的主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世界銀行1999/2000年世界發展報告的主題是邁進21世紀。在對發展中世界既往的發展實踐進行總結時,《報告》指出:“近幾十年的發展情況表明,發展是可能的,但同時它既不是必然發生的,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成功的經驗已經足以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非洲各國(除南非以外)、亞洲(除日本與、以外)、東歐拉丁美洲各國。
  現在在世界上最受到關注的發展中國家有這些:亞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中國。非洲:埃及,肯尼亞 美洲: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智利。

熱門資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