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率

概述
儲蓄率是廣義概念,包括狹義的國內儲蓄國際收支經常账戶順差外匯儲備。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所佔的百分比。人均儲蓄率是中國人平均存在銀行的錢有多少。

簡介

  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所佔的百分比.

持高原因
主要原因

  導致儲蓄率持續居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人口負擔輕,因此經濟剩余比例大;
  其二,普通勞動者家庭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導致居民具有高儲蓄傾向;
  其三,社會保障不充分和預期不穩定,誘導居民通過儲蓄來實現自我保險
  人均儲蓄率是中國人平均存在銀行的錢有多少。

基本原因

  1、被動儲蓄,百姓要攢錢买房子,供孩子上學,養老醫療.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錢.而國家在這方面的保障還很不夠.
  雖然人民收入在增長,但是都在攢錢.內需嚴重不足。
  2、國家政策有保持高儲蓄率的傾向。
  3、高稅率的影響。
  4、缺乏有效供給.人民需要的東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東西造出來沒人要。
  5、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種類少。
  6、很多企業缺乏誠信,銀行不敢貸款給他們,以至於制定了相當嚴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業貸款卻得不到.銀行資產負債嚴重失調,資金供需狀況嚴重畸形化。

持高影響

   1、影響GDP增長速度.雖然現在看上去增長的不慢,但是也決不算快.要知道光是低匯率引起的貿易順差就貢獻了很大的GDP增長率.爲了這個,我們可是犧牲了不小的消費效用
  2、不利於充分就業.大量產能被闲置.農村勞動力隱性失業現象嚴重。
  3、不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少數行業成了中國經濟的航空母艦,而衆多的民營企業由於產品沒人买而步履蹣跚。

調節措施

  收入預期不確定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表示,這主要還是和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有關,因爲中國人歷來儲蓄率就比較高。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還是“身邊留點錢養老”,借債消費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策研究室主任關則文則認爲,影響羣衆儲蓄熱情的因素主要是對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的不確定。另外,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和投資價值,也是居民選擇儲蓄的原因。

擴大社保覆蓋面

  對此,徐創鳳委員建議,國家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作爲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定爲低水平、多層次、廣覆蓋,保障對象不能只局限於公務員、國企職工、城市居民,非國企職工和農村居民也應該享受同樣的保障,這可以從根本上減輕中國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國家還應該採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內需,使消費信貸真正能夠刺激消費,分流儲蓄

影響因素

  儲蓄是廣義概念,包括狹義的國內儲蓄國際收支經常账戶順差外匯儲備。目前,尚無充分可信的學術研究說明儲蓄率高低與特定因素,如以人均GDP衡量的富裕程度、匯率金融媒介和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民族傳統、人口結構、社會保障的優劣等相關匯率儲蓄率在統計上存在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不高且統計檢驗不顯著,似乎不能僅靠調整匯率調整儲蓄率。分析決定儲蓄率的主要因素是各國政策選擇時無法回避的,只有弄清導致高儲蓄率的因素及權重,才能找到有效的調整工具。

調整的可能選擇

  全球儲蓄率不平衡客觀存在,儲蓄率高低差異的原因多樣,似不能簡單地將儲蓄率高低說成只與匯率有關。希望某些長期特性在短期內改變不切實際,需從更廣泛的宏觀角度,綜合考慮。
  首先,解決儲蓄失衡問題,需要綜合藥方。盡管高消費-低儲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但當下並非美國提升儲蓄率的最佳時機,還需同時平衡刺激消費和恢復經濟增長。東亞國家降低儲蓄率也需從增長模式、產業結構、價格體系等多方入手。當然,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是其中一部分。在此次危機應對和調整中,中國通過擴大消費內需豐富經濟增長動力,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以純支出型政策爲主,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增加農村地區及弱勢羣體收入。其次,各國和國際組織應加大合作力度,加強對國際投機資本的監管。本次危機表明,需進一步加強對國際投機資本的監管,提高國際資本流動透明度。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預警體系,防止掠奪性投機衝擊。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完善救援機制。在新興市場出現短暫性國際收支危機時,國際救援措施應迅速,附加條件應適當減少,以提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安全感。從國家層面講,會鼓勵這些國家減少外匯儲蓄,擴大內需。 再次,合理引導儲蓄盈余更多地流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新興市場儲蓄流向發達經濟體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後者尋求增加儲蓄的愿望。東亞國家儲蓄調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顯效,產油國高儲蓄率在油價未大幅下降前提下仍將維持較高水平,因此全球儲蓄不平衡在一段時期內仍會存在。爲使儲蓄合理流動,提高全球資金配置效率,可以考慮將儲蓄盈余更多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它們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高成長點,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但缺乏發展必需的資金
  最後,應繼續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當前,國際貿易金融交易計價結算大部分都集中於美元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據IMF統計,截至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仍佔63.9%。當一些國家儲蓄增加時,如表現爲美元外匯儲備,就不可避免地使資金流向美國。雖然美國爲克服金融危機短期內仍需資金繼續流入,但長期看,美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並不希望資金都流向本國。同時,全球外匯資產過度集中於單一貨幣,容易出現事與愿違的異常現象。因此,除加強監管合作、引導儲蓄資金合理流動外,國際社會還應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經濟金融政策監督,提升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長期內穩步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發展。

東亞國家和產油國儲蓄率高的多重原因

  東亞國家儲蓄率偏高有多重原因:一是民族傳統。東亞受儒家思想影響,有崇尚節儉、自律、提倡克制、中庸(低調)、反對奢華等傳統。二是文化因素。可能需從大量教科書和文學作品中找出文化差異。與東亞相似,拉美國家並不富裕但儲蓄率也並不高,因爲居民拿到工資後很快就消費光了,其中就有文化因素。三是家庭結構。東亞家庭結構緊密,社會對家庭依賴程度高,家庭承擔着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等大量社會責任。四是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階段。從弗蘭克·莫迪利亞尼的生命周期假說考察,壯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例增加,會使個人儲蓄增加以備將來養老、醫療之需;從經濟增長階段考察,經濟非同尋常的高速增長將使多數增加的收入轉爲儲蓄,導致儲蓄率高於正常比例。中國正好符合上述條件,儲蓄率高不難理解。日美兩國對比也可說明上述因素的作用。日美均屬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高、社會保障體系各有缺陷,但日本儲蓄率遠高於美國,主要因爲其在社會文化、家庭觀念、人口結構等方面與其他東亞經濟體十分相似。社保體系不完善導致儲蓄率高邏輯上正確,但並無太多實證支持,且該觀點以理性人爲假定,認爲社保體系不健全時,人會通過增加儲蓄預防未來醫療、養老等需求,但實際上不一定成立。
  產油國高儲蓄率也有客觀成因。產油國稟賦特殊,地下埋藏的石油財富遠超出正常消費需要,必然以儲蓄方式積累下來。
  經濟學初級教科書從供需和價格开始,使人們容易聯想是某一價格,如匯率利率,在左右儲蓄消費選擇。但事實上儲蓄率高低還與多種因素有關,不能簡單地認爲通過名義匯率調整可以大幅改變儲蓄率。民族傳統、文化、家庭結構、人口、社會保障體制等都非短期內能夠改變,即使政策有效也需長時間顯效。

亞洲金融危機對東亞儲蓄率的影響

  GDP中的儲蓄包括居民、企業政府儲蓄。當儲蓄大於國內投資、而對外投資又不足時,余者就會轉化爲外匯儲備。東亞國家儲蓄率與貿易不平衡問題從1997年後逐漸突出,對其分析需從亞洲金融危機對其經濟行爲儲蓄率的變化入手。
  東亞國家的高儲蓄率和外匯儲備,是對掠奪性投機的被動防範。危機前後,對衝基金肆意投機短期資本大量湧入後急劇逆轉,使東亞各國經濟雪上加霜。東亞人民受到驚嚇,並對這類投機行爲充滿痛恨。危機後,不乏觀點認爲缺乏管制的掠奪性投機是導致危機的重要原因,並希望國際社會加以必要監管,但部分國家出於種種考慮不主張監管掠奪性投機資金,也不認爲需調整監管框架,相關國際組織也未能承擔對資本異常流動的監管責任,迫使東亞各國大量積累外匯儲備以求自保
  東亞國家儲蓄率和經常項目順差提高也是國際組織救助方案的自然結果。在幫助東亞國家應對危機過程中,國際組織對本應加強管理的國際投機資本不置可否,對救助附加過多嚴格條件,並要求東亞國家加大緊縮力度:實施財政貨幣緊縮、提高利率、減少財政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東亞國家十余年來吸取了教訓,增加國際儲備和國內儲蓄,意在提高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東亞國家自身在經濟發展模式、外債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也有不足。危機後,各國大舉改革了企業金融機構,同時完善社保體系,改革教育衛生制度,只是上述措施並非短期能夠見效。

中國能否有效地調整儲蓄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作爲負責任的大國,沒有採取人民幣貶值的政策,並爲此付出了代價,經濟恢復一直較慢。中國當局克服困難、堅持穩定匯率,對阻止當時危機蔓延是有貢獻的。危機後,隨着中國市場化改革推進,企業和政府部門改革力度加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效益改善,政府財政狀況良好,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02年後,儲蓄率开始顯著上升,且以居民儲蓄平穩增長,企業儲蓄明顯上升爲突出特點。中國的儲蓄率從1998年前後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業可支配收入佔國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從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佔比僅上升2個百分點。
  目前,中國企業儲蓄GDP比例已處於全球高水平,這與經濟轉軌過程未能充分解決企業成本/利潤扭曲密切相關計劃經濟時期,工人的住房、醫療、養老等長期支出都由企業和政府承擔,無需從工資中列支,居民的儲蓄動機不強,儲蓄被稱爲“強制性儲蓄”,即排隊太長买不到東西。90年代後的改革打破了“鐵飯碗”,企業不再直接負擔上述支出,但社保體系並未有效建立,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顯著增強;同時,由於勞工工資成本的真實化進程是漸進的,企業未將成本扭曲形成的超高利潤轉移成工人養老、醫療和保險支出,導致企業儲蓄顯著上升。這也是有人建議中國將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權劃撥給社保基金的重要原因。中國政府降低儲蓄率的意圖是明確的,2005年以來中國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作爲基本國策,其綜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儲蓄率,但對影響儲蓄率的因素及其彈性、具體調整措施等仍需深入研究。此外,中國政府、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仍不徹底,影響了儲蓄率的調整。盡管目前民營、私營企業已實現市場化和成本真實化,但政府機構體系沒有納入社會化管理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改革雖取得較大進展,但由於成本因素不確定,貨幣化程度不夠。當前應當加快政府部門改革和職能轉化。

社會觀點

  有錢不敢花 我國居民儲蓄率51% ,錢存起不花,消費就少了,央行幾年前多次降存款利息,就是爲了叫老百姓把錢拿出來用,好刺激和拉動經濟增漲。
  2005年國內儲蓄率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爲19.7%,看病貴、买房貴、上學貴,普通老百姓扎起了錢袋子;但儲蓄多了未必是好事,全國政協委員徐創鳳建議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老百姓消費的後顧之憂。
  今年1月末,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4.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有錢了,中國人爲啥不敢花呢?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甘肅省委主委徐創鳳在提案中指出,造成我國儲蓄率高增長的根本原因並非居民收入增加,而是因爲社會保障不完善,老百姓消費有後顧之憂。徐創鳳委員建議,國家不但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要千方百計擴大內需刺激消費
  現象:人均儲蓄超萬元不是好事
  徐創鳳委員說,目前,中國的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資料顯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國的國內儲蓄率分別爲42%、45%、51%,呈增長勢頭。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爲19.7%。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儲蓄率明顯過高。
  徐創鳳在提案中指出,高儲蓄率雖然爲經濟發展提供了重組資金來源,但是儲蓄率過高過快增長卻又潛伏着巨大的隱患。過高的儲蓄率導致內需不足。從宏觀來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資部分後的支出結構由消費儲蓄兩部分組成,消費指現期消費儲蓄是未來消費,兩者之間此消彼長。居民儲蓄長期過快增長必然會抑制消費,造成消費需求不足。
  數據顯示,近5年來,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10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爲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將近20個百分點。消費需求不足,制約着國內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使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另外,儲蓄率過高也給銀行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原因: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不到位
  徐創鳳分析說,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從343.3元上升到了8203元,增長了23.9倍,農村居民收入也增長了18.5倍,並不是因爲收入增加了,大家手頭的錢多了,儲蓄率才上升,導致居民只存錢不花錢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不到位,居民對未來風險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使他們對現期消費產生後顧之憂,很多人寧愿存錢不愿花錢。
  “一方面是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許多由國家和社會承擔的支出轉由個人承擔,另一方面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徐創鳳認爲,這些問題都導致居民在考慮收入支配的時候,不得不有很強的防患意識。

居民心聲

  結婚了,得把錢袋子扎起來
  胡小姐(廣州开發區一家外企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在同事和朋友眼裏,我結婚後一下子變得“小氣”起來:下班後不再嚷嚷着去逛街購物了,單位同事組織的周末自駕遊也很少參加了,出門也學會擠公交車了。其實,幾年前我也是“月光一族”。但結婚後我一下子明白了父母努力攢錢而不花錢的原因———以後用錢的地方太多了,養孩子、養父母、養自己,到處都要花錢。一句話:結婚了,得把錢袋子扎起來。
  就當是給孩子儲備教育基金
  老霍(北京一家國有企業職工):雖然現在看來許多企業的效益跟我們一樣都不錯,但誰又能斷言這種不錯的效益能堅持多久?假若哪天企業效益滑坡,我們這些靠工資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工人怎么過?總不能手頭寬松時就猛花,拮據時就勒褲腰帶吧。現在大學的學費越來越高,我家的孩子正讀高一呢,過兩年就要上大學了。現在家裏是有一點積蓄,就當給孩子儲備教育基金吧。
  被動消費像無底洞
  秦先生(廣州東山區某小學教師):我和妻子都有穩定的工作,不缺錢,但還談不上富裕。按理說,我和妻子都买了各種保險,算是沒什么後顧之憂,但我總覺得現在的被動消費太多了,我們得時刻留點錢備用着。家裏父母生病需要治療,是被動消費;房屋被拆遷,要买新房,也是被動消費;如果孩子有出息,要出國留學什么的,做父母的雖然高興,但那也是被動消費。你再怎么計劃,都趕不上變化呀。因此,存折裏有錢,心裏就不慌。

網友觀點

  有福利保證誰都喜歡花錢
  對於中國高達14.8萬億元的儲蓄余額,各大網站的網民也紛紛發表看法,闡述自己不敢花錢的原因。
  網友“天下有賊”:現在的社會流行的一句話就是“親生子不如近身錢”,現在的醫療就是看在錢的分上治病的,就算是擦傷點皮也得花幾百塊,如果遇上大病呢?
  網友“今天不穿襪”:道理很簡單,有錢人什么都有了,只好把錢都存起來。沒錢人他想花錢但上哪弄去呢?
  網友“如花”:我們敢花錢嗎?!我們都是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孩子只有一個。趁現在還不老趕緊賺錢多存些,幹不動了好有口飯喫,不給兒女找麻煩,這就是我們的宗旨。
  網友“流動”:誰不喜歡花錢啊。但問題是我兒子要上學啊,我的房子還沒有买啊,我和家人有可能生病啊。如果我們的國家和北歐高福利國家一樣,我也喜歡花錢啊。
  網友“西域大唐”:誰說中國人不敢花錢我就跟誰急!你們沒聽說嗎?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啦,如果說中國人不敢花錢,那奢侈品究竟是誰买去了?
  網友“David”:相對於一個孩子幾萬元的大學費用,相對於幾十萬元以上的房價,相對於高得嚇人的醫療費用,人均一萬元的存款算什么?

代表熱議

  收入預期不確定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表示,這主要還是和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有關,因爲中國人歷來儲蓄率就比較高。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還是“身邊留點錢養老”,借債消費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策研究室主任關則文則認爲,影響羣衆儲蓄熱情的因素主要是對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的不確定。另外,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和投資價值,也是居民選擇儲蓄的原因。
  委員建議
  擴大社保覆蓋面
  對此,徐創鳳委員建議,國家要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應該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定爲低水平、多層次、廣覆蓋,保障對象不能只局限於公務員、國企職工、城市居民,非國企職工和農村居民也應該享受同樣的保障,這可以從根本上減輕我國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國家還應該採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內需,使消費信貸真正能夠刺激消費,分流儲蓄
  來源:廣州日報
  儲蓄率高達50%,而當前中國居民消費GDP之比爲36%,這一比重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15%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人這么有錢?爲什么在這么有錢的前提下中國居民的消費還是拉不上去呢?表面看來,人們的儲蓄傾向佔了上風。然而11年中,居民的儲蓄從19%提高到22%,僅僅提高了3個百分點,且仍低於同期印度的24%;而政府和企業儲蓄率從17%提高到29%,提高了12個百分點,對儲蓄率增長的貢獻高達80%,換句話說中國普通的老百姓是沒有錢的,錢恰恰都是掌握在政府及企業中,這樣的儲蓄結構這樣的財富形式,老百姓有能力消費才見鬼了,更別說在房價如此高時买房了。------王曉龍 之拙見  
  

熱門資訊更多